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我国封建社会里,有过三种占主导地位的选官制度,即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和科举制。它们共同点是强调“封建地主阶级的德才兼备原则”,然而在实施中都渗透了唯亲、唯财、唯势的东西。本文对这三种选官制度及其利弊得失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2.
风雅古今说     
古时国人当官,是颇讲风雅的,这并非他们自觉自愿,修养高深,而是选官制度使然。历史上虽曾有过贵族世卿世禄制、察举征辟制和九品中正制,但从隋唐即开始了科举制。你不读书、或不好好读书,是绝然当不了官的。只有书读得好,才可能做官。这样的官自然少一些俗野之气,多一些文雅之风。官务之余,或吟诗作赋,以松竹梅为友;或酬唱啸赋,泼墨挥毫相赠。清雅成风,自然野气、俗气、霸匪之气一扫。星转斗移,而雅气犹存,绵绵不绝,这也不能不说是悠久历史文明的传承。虽然今天不能要求我们的领导者都能吟诗作赋,笔走龙蛇,但对素质、品质的要求较之过往却高了不知多少,风雅之求应是最基本的。  相似文献   

3.
汉代选官制度有显著的历史性进步。察举制"贤良文学"之选兼重德才,又有实习实践的要求,官吏队伍的成分于是得以更新,行政机构也提高了执政效能和管理质量。然而官僚机构仍普遍存在"官非其人"的情形,在这种背景下,对所有官员的监察、考校,对不法官员的举劾、弹治,遂成为逐步确定的制度。"举非其人,并正举主之罪"是运用察举方式选官发生"官非其人"现象的责任追究政策。除了议政者对于"吏职多非其人"情形的直接指摘之外,社会舆论的监督方式也有一定的积极效用。民谣的吏治批判与"月旦评"等官员品评机制的运行,都有值得珍视的历史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通过回顾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过程,考察分析科举制度的优缺点,并将古代科举制度和现代公务员制度从内容和形式等方面进行对比,可以发现现代公务员制度和古代科举制度之间存在着显而易见的传承和创新的关系.完善现代公务员制度,在某些方面应当借鉴古代科举制度的做法和思路.  相似文献   

5.
选贤任能是政治制度的核心内容,也是一个千古难题。中国古代选人制度在汉代以后,相继出现了两大基本制度:察举制与科举制。考察从察举制到科举制的历史沿革及其内在规律,总结其得失,可为今天推进完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6.
战国以来,选贤任能的官僚制度逐渐发展起来,“举荐”成为较普遍的选官方式。西汉前期,皇帝已经认识到帝国统治需借助于学士及其政治思想,并逐渐为学士敞开了入仕的大门。以此为基础,形成了察举制度。大致上说,察举制度有两种形式:一是举贤良方正,由皇帝下诏指定科目,再由丞相、列侯、公卿及郡国长官等按科目举荐。皇帝亲自对被举者进行察问,然后依据对策的等第分列授官。二是定期“岁举”,主要是孝廉科,每年一次,由郡守国相为举主。汉代的察举制度在施行过程中不断变迁。从“以德取人”、“以能取人”到“以文取人”都获得了制度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正国家公务员考试,简称为"国考"。在古代,"国考"叫科举,秦汉魏晋时尚无科举制度,故又附会为"察举"。秦朝懂法律者才有资格做官在秦朝,做官要有三个条件。一是要有一定家资;二是要会书写、懂法律;三是年龄须"壮年"以上,至少要17岁之后才有担任官吏的资格。萧何勤奋好学,对历代律令颇有研究,因此得以重用,这是秦朝因懂法而提拔的实例之一。当然,秦代还有军功爵制、分封制、世袭制,等等。统一六国以后,爵官分离,有爵位者未必做官,做官者亦未必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封建政治大舞台上,选官制度的演化是一个突出的现象。春秋时期,诸侯各国逐步打破了世卿世禄制,采取任人为唯贤的策略,提拔重用有才能的人,实行因功授爵禄制;明清时期,科举选官后,将新进士选人庶常馆学习,作为人才储备,实行任前培训  相似文献   

9.
《党的建设》2009,(10):50-50
科举制度创立于隋朝大业元年(605年),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兴盛于明清两朝。1905年,清政府为了顺应历史潮流.在教育制度上学习西方的先进经验,明令废除科举制度。科举制度之所以能够延续1300多年,与其所坚持的原则有着极大的关系。"自由报名,统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录取,公开张榜",这些规定既打破了  相似文献   

10.
科举制正式始于隋代,但开科取士的倡议早在汉初就被董仲舒所提出。《汉书》载,“立学校之官,州郡举茂材孝廉,皆自仲舒发之。”秦汉之际,世卿世禄的选官制度已难维持,从非卿非禄的市井底层选拔人才而充实官吏队伍成为一大趋势。汉武帝的三次册问都涉及如何选拔与使用天下人才的问题,董仲舒在应对中,主张“德教之官”是干部路线的基本要求。学校作为“贤士之所关”、“教化之本原”,既能为国家聚集贤才,又能垂范风俗,熏陶民人。董仲舒建议武帝兴办太学,延请明师,豢养翘楚,天下才俊垂手可得。他还批评郎官制度“以富訾,未必贤”。经董仲舒提议、武帝推行的察举制度一改周代以来“世卿世禄”的选人办法,突破门族、财富等外在条件的限制,而一律以才学、德行为基本要求,还照顾区域平衡与代表性。汉代察举的科目主要有“孝廉”、“茂才”、“贤良方正与文学”、“明经”、“明法”、“尤异”、“治剧”、“勇猛知兵法”等。而“贤能为上”、“量材授官”、“录德定位”则是董仲舒察举选官思想的三个重要原则。  相似文献   

11.
数学的魅力     
《理论与当代》2003,(7):57-57
赵铁信在2003年5月6日的《光明日报》上撰文指出: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一种基本制度。它创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兴盛于明、清两朝,废除于清朝末年,历时1300余年。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从官制史角度看,科举制度的产生是历史的必然和巨  相似文献   

12.
赵映林 《唯实》2021,(2):84-87
科举制度滥觞于隋,奠基于唐,成型于宋,鼎盛于明,终结于清末,历时1300多年.科举制度还漂洋过海,影响了西方的文官制度,实在是因为它具有的公平公正性.本文以明清为例对其作扼要评介. 没有真才实学通不过科举的三级考试 明清科举考试共有三级: 第一级是院试.院试之前有一个"预考",即童试,它包括县试与府试.考试时间在二三月...  相似文献   

13.
状元及状元府是科举制度的产物。 状元是科举考试中殿试考取一甲第一名的人。这个名称自从它产生一直到今天,都是一个响当当落地有声令人赞叹的名字,以至于人们对时下高考分数第一的人还以“状元”名之。 中国的科举,始于隋朝,从隋炀帝废九品中正(公元607年)设进士科到今天已经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唐置进士、秀才等科,其后特重进士科。唐宋科举以诗赋为主,  相似文献   

14.
唐初统治者认为,“治安之本,惟在得人”,“能安天下者,惟在用得贤才”。为了“得人”,唐代开辟多种途径选拔人才,充实各级政府机构,其主要途径之一是科举制度。科举制度即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它始创于隋炀帝统治时期,在唐代逐步发展和完善起来,后在中国沿用一千多年,其影响波及亚洲许多国家。唐代的科举分为常  相似文献   

15.
围绕朱元璋的选官途径与标准存在着两种似是而非的评论。一种观点着眼于明初实行两途并用而盛赞朱元璋不拘一格招揽人才的开明态度,另一种观点则因科举制的建立而痛骂朱元璋存有败坏人才的险恶用心。这两种相互歧异的看法实际上立论的基点并无不同,都是痛感于明清两代科举制度对人的才智的桎梏而生发出的感慨,对科举制度持完全否定态度是二者共同的心理特征。科举对人才的摧残的确极大,明末清初的著名学  相似文献   

16.
我们今天对中国古代选官制度进行研究,便于了解把握中国古代社会的政府管理体制、人员录用制度,尤其是从中汲取经验。这将对当今中国的政府公务员的选拔和任用有一定的启发。文章拟简要介绍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主要内容,在此基础上重点分析其对当今人才选拔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为政之要,惟在得人"。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姜尚辅周"、"三顾茅庐"、"房谋杜断"等美谈的传颂,荐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等智慧的闪耀,都充分体现了选人用人历来关乎成败兴衰。在新的历史形势下,  相似文献   

18.
26名公选科级干部的考生一一“过堂”面试,而考官超过一半都是老百姓。近日,在广安华蓥市法院会议室里,一场特别的群众选官考试如期进行。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古代,选拔官吏充实官僚机构,是加强封建国家统治效能和扩大统治基础的重要环节。春秋战国之际,基本是贵族世袭的世卿世禄制,以后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扩大官僚机构的需要,从汉朝开始才有了正规的官吏选拔录用制度。两汉时期选拔官吏的主要形式是“察举”,就是皇帝责成中央和地方的高级官员察访所属的基层官吏及士民,把所谓品德高尚,才干出众的平民或下级官吏  相似文献   

20.
陈简希 《世纪桥》2014,(7):74-75
门阀世族是由东汉豪族地主发展起来,随着封建大土地所有制和封建依附关系的发展,依靠强大的经济实力和政治社会地位的不断上升,出现了累世公卿的显赫家族。整个魏晋南北朝都受这种门阀势力的影响,西晋属于在特定条件下出现的皇权政治的暗弱时期。本文将从内外战争、荫客制度与九品中正制的促进、门阀的庄园经济的发展与玄学思潮兴起四个方面论证西晋太康年间门阀势力兴起之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