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苏元元 《前沿》2014,(15):186-187
本文通过对生命教育的综述分析,探讨生命教育与团体心理辅导之间的内在联系,从量化分析和质性研究的角度剖析通过团体心理辅导的方式进行生命教育的合理有效性,进而设计与实施具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帮助大学生在积极主动参与中认识生命特征,提升生命价值,促进心理健康和人格发展。  相似文献   

2.
由山西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主办的对外宣传互联网信息窗口“山西之窗”,于1999年2月10日正式开通运行。“山西之窗”目前开设有“政府之窗”、“山西概览”、“工商博览”、“经济信息”、“名优产品”、‘I黄工程”、“地市之窗”、“图书报刊”、“三晋之旅”、“文化艺术”、“医疗保健”、“教育天地”等栏目。使用中文和英文两个平台,每天发布本省要闻和信息快递,还通过特别报道把我省政治、经济生活中的大事完整地全面进行报道。今年我省“两会”期间,“山西之窗”在两会秘书处的领导下制作了“两会”专版,分别报道省人大、省…  相似文献   

3.
曹爱春  杨晓艇 《求索》2013,(12):105-107
中国古代生命哲学融儒、道、释思想于一体,强调“养正性,顺自然;静心养,静则生”、“寡欲而柔弱不争”、“先修德后养生,精进无间”。“养生”首在“修德”,这在闵一得的生命哲学中体现得更甚,在《古书隐楼藏书》中,阂一得提出“性命双修”之“真精神”,阐发了“真一、真元”等养生哲学的理论基石,强调通过“先治以身,次治以心,内炼外养,培养真气”,以达修身治世之目的。强调“命”由后天之“气”所成,“气”由先天之“熙”所注,修得“色身”,而达“性”、“命”之恒久,这是中国古代生命哲学之真谛。观中国先哲之思想,察现代社会之气象,中国古代生命哲学在现代道德及养生精神之培育、心理及形体保健之实践诸方面都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4.
大学生“挫折心理”分析及其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结合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切身经历 ,针对当今大学生“挫折心理”的产生及形成原因 ,剖析大学生“挫折心理”的行为表现 ,探讨教育和矫正大学生“挫折心理”的措施 ,从而更好地探索出大学生“挫折心理”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方法 ,使得大学生“挫折心理”尽早解脱 ,健康成长 ,早日成材。  相似文献   

5.
由国务院新闻办批准,山西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主办的中国国际互联网新闻中心“山西之窗”(以下简称山西之窗)于1998年9月成立,由山西协联公司具体制作发布和进行网站维护。1999年1月1日试运行,2月10日正式开通。领导重视,努力建设一流精品网站“山西之窗”网站建设初期,国务院新闻办在域名注册和平台接入等方面给予了极大支持。山西省委、省政府非常重视网站建设,省主要领导不仅出席了“山西之窗”的开播仪式,还多次指示,要充分运用好互联网这一新型媒体,发挥网站优势,抓住机遇,做好对外宣传山西的工作。“山西之窗”使用可切…  相似文献   

6.
本文是根据江泽民同志以德治国的思想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精神,对当代大学生中存在的主要思想道德问题及原因进行分析,提出大力加强大学生公民道德教育的有效措施,目的是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使之成为适应我国社会发展的社会主义“四有”新人。  相似文献   

7.
大学生解决烦恼的主要方法:“找朋友说一说”大学生对“心理服务”的态度:抽象肯定,具体否定访谈实录一:大学生对“心理服务”多持否定态度访谈实录二:影响大学生使用“心理服务”的因素访谈实录三:两位使用过“心理服务”的女生  相似文献   

8.
杨燕群 《前沿》2014,(7):177-178
关注大学生职场需求和未来发展,通过构建“工作室”育人模型贯穿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全过程,突出“师徒关系”的师生合作和创新实践。本文以艺术类专业为例,阐述了工作室模式与就业创业教育的融合,以满足大学生个性化、社会化、发展性的需求,达到育人成才目的。  相似文献   

9.
《精神文明导刊》2006,(9):31-31
近年来,为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湖北省宜昌市结合实际,适时推出了社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探索者一孙万清这个重大典型。2003年,宜昌市西陵区二马路社区居委会副主任、西陵区肢残协会主席、中共党员孙万清同志创办了宜昌市第—个社区心理咨询工作室“窗汐热线”、“窗汐网站”,以净化心灵,强化预防,化解矛盾,理J瞬睛绪为重点开展心理咨询服务,深受群众欢迎。为进一步推进社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宜昌市在全市有条件的40个社区开展了以“窗汐网站”、“窗汐热线”、  相似文献   

10.
大学阶段是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正如习总书记在考察北京大学时指出的那样:“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在经济全球化、价值多元化、媒介信息化的时代,大学生既面临各种社会思潮的影响,也面临各种现实问题的考验,只有加强关爱和教育,才能形塑他们的人生理想与价值追求,把学习知识与加强修养结合起来,把实现自我与服务社会结合起来,“以青春之我,创造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积极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本期笔谈选取了三篇论文,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当代大学生教育问题,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李忠红  王贺 《理论月刊》2010,(2):177-179
儒学文化温良敦厚、敬畏生命,崇尚“生生大德”,亲人而爱物,关爱一切生灵,形成了鲜明的悲天悯人、民胞物与的“敬畏生命”伦理关怀。这种关怀体现了先哲们的生命智慧,同时赋予了现代大学生生命教育浓郁的终极关怀价值,因此,现代大学生生命教育要与儒学“敬畏生命”思想之间保持适度的张力,使大学生的主体性力量的扩张和生命神圣理念的张扬能够有机融合.真正实现现代大学生生命教育的伦理回归。  相似文献   

12.
王宇航 《前沿》2004,(12):184-187
网络文化对大学生心理发展、自我体认、人格形成等方面产生了很多负面的影响 ,通过多维建构的设计 ,从导向基础、双元互动、分层、教育系统化等几方面打造“思想政治工作教育链” ,实施“攻心”战略 ,整合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功能 ,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  相似文献   

13.
乔栋 《中国减灾》2011,(7):37-39
“5·12”地震发生后,胡锦涛总书记在2008年5月22日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专题会议上提出要做好受灾群众的心理安抚和思想疏导。由此,中国开展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心理援助行动。从2008到2011年,三年来灾后心理援助已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为国家救灾、尤其是心理救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获取了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14.
黄志鸿 《中国民政》2011,(10):58-58
江西省景德镇市通过构筑帮扶工程三项措施抓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营造全社会参与关爱行动的良好氛围。一是组织“流浪儿童之家”。在市救助管理站的基础上,建立受助未成年人教育培训中心,邀请大学生志愿者、“五老”等定期为流浪儿童作法制辅导和心理疏导。  相似文献   

15.
“5·12”地震发生后,胡锦涛总书记在2008年5月22日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专题会议上提出要做好受灾群众的心理安抚和思想疏导。由此,中国开展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心理援助行动。从2008到2011年,三年来灾后心理援助已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为国家救灾、尤其是心理救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获取了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分析老庄“道”本体论及早期道教“道”本体论思想,阐述了“道”不仅是一种自然之“道”,也是一种生命之“道”,蕴含了无穷的生命创造能力。“道”是生命之源,生命的流程就是“道”的流程,生命在“道”的作用下生生不息。因此,“道”论思想是早期道教生命伦理观的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17.
“微时代”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应对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微时代”是一个蕴涵着文化传播、人际交往、社会心理、生活方式等多种复杂语义的时代命题.[1]本文紧紧围绕“微时代”这一特定的社会背景,深入分析“微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存在的困境和不足,及“微时代”给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带来的机遇和启示,探索通过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队伍建设,创新教育平台等举措,试图构建利用“微博”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8.
当前大学生生命意识淡薄现象日益严重.大学校园伤害事件、漠视生命轻生现象时有发生.所有这些行为都是对生命意义和价值的根本否定.对此,应积极探讨大学生生命教育对策,引导他们充分认识生命的价值,摆脱心理危机,防止过激行为.  相似文献   

19.
大学生政治心理的培养与优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三进”工作已倡导多年,其中“进教材”、“进课堂”工作已顺利进行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对于最根本的也是最难的“进学生头脑”工作,人们一直在不断地进行着探索和努力。笔者认为,要真正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进头脑”的目的,切实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增强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就必须加强对大学生政治心理的培养与优化。  相似文献   

20.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给我国社会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在社会变革下,公众心态加速演化,呈现出复杂性和多元化特征。作为一种社会及社会成员共有的宏观心理状态和社会意识,公众心态是反映社会变迁的“观景之窗”,更是有效进行社会治理的“关键抓手”。在大变局下,合理调适公众心态,培育与时代发展要求相适应的公众心态,将为国家稳定发展提供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