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小山村指挥大决战 解放战争开始后,到1947年下半年,人民解放军在1年的时间里,共歼敌110万人,使国民党军的总兵力由解放战争开始时的430万人,锐减为370万人,正规军由200万人减为150万人;而人民解放军的兵力,则由解放战争开始时的112万人发展到195万人,实现了毛泽东“夺取战略上的主动,由防御转入进攻”的战略目标。  相似文献   

2.
经过两年的解放战争.到1948年6月底,国民党军的总兵力已由战争开始时的430万人减少到365万人,能够用于第一线的兵力仅有170多万人,分成5个战略集团,被我军分别牵制在西北、中原、华北、东北五个战场上的少数城市里,处于被分割的孤立状态.蒋介石从1948年8月起,把全面防御改为“重点防御”,并且准备收缩兵力,撤出东北,“确保华中”.  相似文献   

3.
刘伯承、陈毅、邓小平与淮海战役宁志一淮海战役是解放战争中最大的一次战略决战,战前,国民党军总兵力达80万人,装备也好;解放军总兵力约60万人,装备较差。毛泽东将战役喻为“一锅夹生饭”,是说解放军同国民党军进行战略决战的条件尚不完全具备。战役取得胜利,...  相似文献   

4.
抗日战争爆发不久,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朱德任总指挥,彭德怀任副总指挥,下辖115、120、129三个师。这是由原红军一、二、四三大方面军组成,是中共当时全部武装的精华。毛泽东除任命著名战将贺龙、刘伯承为120、129师师长外,也没有忘记他的得力战将林彪,将林彪从抗大校长调任为115师师协。三个师中,115师人数最多,战斗力最强,总兵力达1.55万人,超过了120、129师的总和(两师总兵力为1.4万人)。这就是说林彪又回  相似文献   

5.
刘统 《党建》2009,(11):54-55
蒋的“元旦文告”与毛的“新年献词” 1948年是国共双方的战略决战年。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之后,解放军解放了东北全境、华北大部和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广大地区,战线推进到长江北岸。解放军的总兵力增加到358万余人,武器装备也大大加强。  相似文献   

6.
统观全局分析利弊当淮海大地硝烟未尽,大家正在欢庆胜利之时,粟裕已在擘画渡江作战的最佳方案了。从多方情报得知,经过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蒋军总兵力已剩下204万人,其中能用于机动作战的仅146万人,且分布在从新疆到台湾的广大地区和漫长战线上,已无法在战略上组成有力的防御。军事上的屡屡失利,经济形势的更趋恶化,国民党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现象愈加激烈,蒋介石已陷入众叛亲离的境地。与国民党统治区江河日下的形势相反,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蒸蒸日上。东北、华北、中原和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各解放区已完全连成一片。人民解…  相似文献   

7.
芷江洽降     
湘西会战,又称雪峰山会战。是日军在中国正面战场进行的最后一战。1945年4月。作最后挣扎的日本侵略军发动了以攻占芷江机场为目标的湘西会战。在这次战役中,日军共调集了5个师团。加配3个独立混成旅团。总兵力迭8万人。中国军队则投入了8个军23个师。总兵力共11万人,由陆军总司令何应钦指挥,湘西会战历时50余天,中国军队通过顽强战斗。毙伤敌28174人,俘敌247人,缴获大小火炮24门,其他战利品20余吨。粉碎了日军攻占芷江机场的企图。这一胜利,与美军在冲绳岛的进攻遥相呼应。湘西会战后不久,中国军队即乘胜收复桂林、柳州,并在缅北滇西展开反攻。中国抗日战争进入战略反攻阶段。  相似文献   

8.
党项是我国古代西北民族——羌族的一支,习性尚武而勇猛。公元1038年,党项首领元昊称帝建国,辖境包括今宁夏、甘肃和内蒙古西部。史称“西夏”,蒙古人称之为“唐古特”。成吉思汗一生横扫欧亚无敌手,但他却六次攻伐西夏而未灭之,最终于1227年病逝于西夏境内的六盘山下,由此可知西夏军队战斗力之强。西夏军队总兵力为40万人左右,主力号称“擒生军”,人数约10万,其中最精锐的部队又称“铁骑军”,骑士们都是从党项贵族子弟中精选出的。他们精骑善射,人与马联成一体、皆披铠甲,总兵力约三千人。据元朝蒙古人托托所编著的《宋史》卷…  相似文献   

9.
一、开头语 淞沪抗战,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战场上屈指可数的几个大战役之一。 战役时间:从1937年8月13日,日军进攻上海的闸北开始;到1937年11月12日,上海沦陷为止。历时整整3个月。 参战兵力:日本方面投入了11个师团、200多架飞机、80多艘军舰、200多辆战车、300多门大炮,总兵力30万人左右;中国方面参战的有6个集团军(70个师)、250架飞机、40多艘军舰,总兵力 70万人左右。  相似文献   

10.
史放 《党建文汇》2011,(1):41-41
日军侵华兵力有多少 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时,日本关东军正规部队约有1.04万人,另有在乡军人约1万人,“满铁”沿线的警察等约3000人,共计约2.34万人。此后日本不断向中国增派兵力。1937年七七事变后,中国战场始终牢牢牵制着100万人左右的日本陆军主力,占日本陆军总兵力的三分之二。  相似文献   

11.
《党课》2011,(7):121-121
日军侵华兵力有多少? 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时,日本关东军正规部队约有1.04万人,另有在乡军人约1万人,满铁沿线的警察等约3000人,共计约2.34万人。此后日本不断向中国增派兵力。1937年“七七”事变后,中国战场始终牢牢牵制着100万人左右的日本陆军主力,占目本陆军总兵力的2/3。  相似文献   

12.
《党史纵览》2016,(7):8-10
正1946年6月26日,国民党向中原解放区大举进攻,我中原部队开始突围。1946年6月,蒋介石在内战部署基本就绪后,悍然撕毁停战协定,以193个旅、158万兵力,向各解放区发动了全面进攻。国民党军用于围攻中原解放区的总兵力约30万人,由郑州绥靖公署主任刘峙指挥。中共中央军委为保  相似文献   

13.
从1986年有组织、大规模地开展扶贫工作以来,我省扶贫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全省贫困人口已由1985年的1500万人,下降到1993年的1000万人。从1994年实施八七扶贫攻坚计划以来,全省又有371万人越过温饱线,到去年底全省贫困人口下降到629万人。我省扶贫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相似文献   

14.
胡居成 《党史文汇》2011,(11):28-32
在三年解放战争中,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解放军除在军事上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国民党军队的有生力量外,在政治上也积极开展了大规模的瓦解敌军的工作。三年中,通过秘密策反而起义、和平改编和投诚的国民党部队官兵总数达117万人,占国民党全面发动内战时总兵力430万人的27.2%。本文记述的是我党我军对国民党东北守军进行秘密策反工作的部分事迹。  相似文献   

15.
一、所有制结构得到调整八年来的经济改革,调整了单一的所有制结构,代之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的结构。1986年同1978年相比,我省城镇集体工商业由15734户增加到23296户,职工人数由29.39万人增加到88.98万人;个体工商业由204户发展到33万户,人数由204人增加到67万人。特别是乡镇企业,发展更快,到1986年,全省已拥有乡镇企业32.9万个,从业人员218万人,年总产值达94万人。煤炭行业,仅乡镇煤矿的年产量就达9028万吨,占全省煤炭总量的40.7%。  相似文献   

16.
郑科扬 《党建文汇》2009,(10):36-36
淮海战役开始,粟裕指挥的华东野战军只有36.97万人。战役期间,华野伤亡10.5万人,占总兵力的28.4%。按照西方的步兵战“崩溃点理论”,当进攻部队伤亡达到33%时,部队将崩溃。可粟裕麾下的部队,非但没“崩溃”,反而越战越勇,越打越强,到战役结束时,兵力竟然增至55.1万人。粟裕曾说:“这中间除增补了几个地方团外,补进的主要是解放战士。”  相似文献   

17.
<正>当前,两名军委副主席和总参谋长,形成了部队日常指挥管理的"三驾马车"。军委副主席通常由具备专业知识和指挥经验的高级军官出任——而纯粹政工口出身的副主席,迄今为止仅有徐才厚一人。解放军总兵力大约在230万人左右,而中央军委副主席这个职位目前只有两个名额,每五年选举一次,且一般情况下军委副主席都能够连任一届。因此,每  相似文献   

18.
《党课》2011,(6):22-23
据《中国劳动统计年鉴2010》数据显示,从2004年到2009年,我国技工学校在校学生人数连年增长,由234.4万人增加到414.3万人,增长了80%。毕业生人数由533万人增加到115.2万人,增长了1.2倍。  相似文献   

19.
<正>陈毅败走华容道,自言"我这个人最善于打败仗"在华中野战军七战七捷的同时,山东野战军在淮南处境艰难,屡受挫折。陈毅自上任以来遇到许多始料不及的难题。战史研究者归纳为"四难"。第一难是兵力剧减。陈毅接任山东军区司令前,解放区总兵力为12万人,其中:担任机动作战任务的部队编为第一至第八师,共6万人;担任内线作战任务的部队编为第一至第十一警备旅,共6万人。  相似文献   

20.
正〉〉战前态势1948年9月12日至11月2日,东北野战军根据中央军委和毛泽东关于"封闭蒋军在东北加以各个歼灭"的作战方针,举行辽沈战役。辽沈、济南战役的胜利,加上人民解放军在其他战场上的胜利,使中国的军事形势进入一个新的转折点,战争双方力量对比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国民党军总兵力下降到290万人;人民解放军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