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云岭先锋》2017,(10):18-19
'努力成为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时提出的明确要求,为云南的民族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在云南,有25个世居少数民族、15个特有民族、16个跨境民族、11个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作为我国统一多民族大家庭的缩影,做好云南民族工作举足轻重。'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不仅仅是民族工作,而是全局工作;不仅仅是民族地区的发展,而是全省的全面发展;不仅仅是云南的事,而是国家的战略。'云南省民委主任李四明话语铿锵有力。  相似文献   

2.
《实践》2010,(3)
<正>我国民族问题的现状与特点民族问题通常是指民族之间的矛盾问题。它可以表现在经济、政治、文化习俗、语言文字、宗教信仰等各个方面,民族问题贯穿于民族存在和发展的全过程。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有56个民族,5大民族自治区,30个民族自治州,119个民族自治县。少数民族人口达一亿多人。大部分西部和边疆地区都是少数民族聚居区,民族自治地方占我国国土  相似文献   

3.
正辽宁是全国民族工作大省之一,56个民族成分齐全,少数民族人口664.3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15.2%,有8个民族自治县、54个民族乡、3316个少数民族聚居村。满族、蒙古族、回族、朝鲜族、锡伯族5个世居少数民族人口数量较多,其中满族和锡伯族人口数量居全国第一位。"少数民族人口总量多,民族成分全,满族等世居少数民族集聚度高,民族自治地方比例大。"辽宁省民族和宗教委相关负责同志这样概括全省民族和民族工作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在这30年里,民族关系也在多个层面、多个领域发生了巨大变化。胡锦涛总书记关于"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概括,科学地揭示了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和新型民族关系的本质,进一步丰富了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科学内涵和基本特征。我们要构建、巩固、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实现各民族的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5.
《支部生活》2009,(6):46-47
云南是一个集边疆、民族、山区为一体的欠发达省份,有25个少数民族,是全国少数民族种类最多的省份,少数民族人口1300万,占全省总人口的33.98%,有8个民族自治州、29个民族自治县、150个民族乡,民族地区占全省国土面积的70.2%。去年12月,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组织部部长李源潮对云南丽江市结合民族文化创新基层党建工作作出重要批示,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站在维护国家长治久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高度,深刻总结新中国民族工作的成就与经验,科学分析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国情和新形势下民族工作的阶段性特征,就做好民族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他用"八个坚持"精辟概括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的丰富内涵,揭示了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根本保证、政治方向、根本原则和目标任务,为推进民族工作创新发展提供了基本遵循。他紧紧抓住新形势下民族工作的主要任务和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阐明了新形势下进一步做好民族工作应该注意把握的几个着力点,主要包括:把握"四个方面、八个重点",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增强"五个认同",大力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围绕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这个总目标,推进民族事务治理的法治化;顺应历史发展趋势,做好城市民族工作。他还特别强调,做好民族工作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加强民族地区干部队伍建设,促进各族人民交往交流交融,牢固坚持和不断拓展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  相似文献   

7.
《实践》2017,(7)
正呼和浩特民族学院是一所自治区直属的、全日制本科民族院校。1953年建校,是内蒙古自治区最早成立的民族院校。学校是在原内蒙古蒙文专科学校和原内蒙古民族师范学校的基础上建立并发展起来的。2000年,两所学校合并组建内蒙古民族高等专科学校。2009年,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升格成本科学校,更名为呼和浩特民族学院。学校下设16个职能处室、15个教学系部、3个教辅单位、2个研究机构。现有教职工579人,其中蒙古族占  相似文献   

8.
黄杰 《唯实》2012,(12):83-87
家庭、民族和民族国家是人类社会三个稳定的群居形式。而民族国家是近代欧洲通过资产阶级革命或其他地区通过民族独立运动、以一个或几个民族为主体建立起来的国家,它构成了当今世界体系的基础。共同的认同感、国家主权和公民权利,是民族国家最重要的特征。国家政权建设是现代化过程中以民族国家为中心的制度与文化整合措施、活动及过程,其基本目标是要建立一个合理化的、能对社会与全体民众进行有效动员与监控的政府或政权体系。具体为三个过程,即国家主权的建立过程、国家权力向基层社会的渗透过程以及国家公民权利的建立过程。  相似文献   

9.
新疆是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各民族自古就有互相学习语言文字的传统。目前新疆13个世居民族使用着11种语言(回族和满族使用汉语)和6种文字。在这样一个多民族、多语言的地区,少数民族学习汉语,汉族学习少数民族语言,既是民族交往的需要,也是新疆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0.
新世纪新阶段,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新发展主要表现在:概括了民族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民族概念的新思想和民族问题的新观点,民族工作的五项指导原则和"两个共同"、"四个不动摇"思想;提出了正确处理民族问题、切实做好民族工作、是衡量党的执政能力和各级党政组织的领导水平的重要标志,"和谐"是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新特征;论述了培养和选拔少数民族干部的新要求,民族问题的基本理论和政策的新思想,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新理论。  相似文献   

11.
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稳定预警指标体系在整个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稳定预警系统中起着基础性作用,决定着民族地区政治稳定预警操作系统运行的成败;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稳定预警指标体系的选取必须遵行相关性、全面性、重点性、操作性等四大基本原则;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稳定预警指标系统分为民族认同、政治认同、经济认同、宗教认同和风俗习惯认同五个方面,共四级指标,合计60个指数;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稳定预警指标体系的权重指数,采用"中阈值"法。  相似文献   

12.
《实践》2008,(9):19-19
结合我国现阶段的民族实际,可以将我国当前的主要民族问题概括为:民族自身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关系问题、民族和国家之间的关系问题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3.
王凤伟 《世纪桥》2010,(13):19-19,25
邓小平理论内容丰富、博大精深,具有明显的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本文主要从民族精神的本质特征,现代民族精神的新发展和如何加强民族精神教育等几个方面具体阐述邓小平理论对当代民族精神的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14.
西宁市城北区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并存的城区,全区有汉、回、藏、土、撒拉、蒙古等25个民族,总人口为23万,其中少数民族15000余人。辖区两镇三办、23个社区居委会、38个行政村,有10个宗教广场所。  相似文献   

15.
民族是以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和共同经济生活为纽带,有着共同的心理素质、思想情感和文化观念的共同体.民族精神就是这个共同体赖以生存、发展和壮大的精神支撑,它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也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精神动力.历史和现实证明,一个没有民族精神作支撑的民族,就难以自立自强;一个没有民族精神作支撑的国家,就难以发展进步;一个没有民族精神作支撑的政党,就难以兴旺发达.  相似文献   

16.
一、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在新疆取得的辉煌成就1、全面确立了"三个离不开"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在党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指引下,逐渐确立了以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互助、民族和谐为本质特征的"三个离不开"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2、少数民族的政治地位显著提高,政治权利大大增强目前,党政机关省级、地厅级少数民族领导干部占总数  相似文献   

17.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践与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精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我国有56个民族,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  相似文献   

18.
民族问题始终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处理好的一个重大问题,民族工作始终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一项重大工作。多年来,自治区党委高度重视民族工作,带领全区各族人民群众,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特别是针对改革开放以来民族工作的新情况、新特点,积极探索民族工作的有效方法和途径,走出了一条符合宁夏实际的民族团结进步之路,得到中央领导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一、主要做法坚持把"两个共同""三个离不开"  相似文献   

19.
唐剑锋 《实践》2008,(8):55-56
中国的崛起,作为事实,已经摆在世界面前,无可争议.但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崛起,只是经济发展了、国力强大了还不够,如果没有能够凝聚人心、凝聚力量、激发人们创造力的民族精神,这个民族,这个国家就会"立不直","站不稳".  相似文献   

20.
民族平等政策、民族发展政策和民族和谐政策是中国民族政策的三个重要发展阶段,是民族问题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方面诉求的反映,也反映出不同历史阶段解决民族问题的主题不同。当然,不能把三者截然地分开,要用联系的、辩证的观点去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