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生命超越"文学主题源自于人类"生命超越"的精神现象。这种现象基本体现为两个维度:神之超越和人之超越。当人类处于幼稚、懵懂状态,承受着强大的自然异己力量的统治和压迫时,就把自己的命运寄托于神、上帝、佛等超自然的神灵,以期获得生存的信心和勇气。此为神之超越。而当神之超越不能满足人的需求时,就产生了以人为核心的人之超越。虽然二者都是在意识领域中来实现生命的突破和飞跃,都是用精神力量为人生指出一条光明之路,来抚慰人的灵魂,但以人为终极目的充满理性的人之超越,与以神为终极目的具有浓厚的虚幻性的神之超越则有着本质区别。  相似文献   

2.
在谈及家庭道德时,现代人往往把"孝"和"敬"看作同等的道德观念而笼统称之为"孝敬"。实际上,在中国古代,"孝"与"敬"处在不同的伦理梯次上,它们不仅在哲学意涵上存在着转承递进关系,而且本身也都基于社会正义的维度而包含对私人领域家庭伦理的突破与超越。这种突破与超越不仅体现了古人对于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之间合理界限的自觉固守,也揭示了公法与私情之间的内在紧张。  相似文献   

3.
暴力维权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显性的、为争夺利益的社会冲突。导致这一现象发生的原因有两个,即物质性原因和价值性原因。物质性原因是根本,是由于行为人对利益的追求以及向社会表达利益的渠道不畅;价值性原因是补充,是缘于行为人对朴素正义观的信仰与追求。在坚持制度正义的前提下,从立法、行政、司法三个维度进行相应的制度设计,方能化解冲突,遏制暴力。  相似文献   

4.
罗尔斯的公平正义观是近代政治哲学中一种极为重要的正义理论,但这种理论之中有两种表面看来反常识的无知之幕与反应得理论,由此容易遭人误解。这种误解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将反应得理论看作无知之幕的道德依据。但实际上罗尔斯的反应得理论重在"破",即破掉人们认为我们有一前制度性应得的想法,它并不能"立",即成为无知之幕的理论依据。相反,无知之幕的根据在于正义的目的与理性多元论等。澄清无知之幕、反应得理论与正义目的之间的这种关系,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公平正义观的论证脉落,从而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罗尔斯的正义两原则。  相似文献   

5.
我国税收领域已在一定程度上出现合法性危机,失序、失范的税收授权立法更是税收合法性的"重灾区",阻碍了税制改革的健康运行、经济社会的永续发展和税收法治的全面建设。因此,有必要正确理解税收法定、法律保留与税收授权立法等相关概念的关系,审思税收授权立法的规则和实践。为了建构税收授权立法的合法性基础,须从外在授权和内在行权两个维度协同用力,统合立法授权源头的必要性、明确性与授权立法过程的程序正义、实体正义,以保证税收授权立法权的正当行使。  相似文献   

6.
苏轼的绘画"形神"观,是一个引人注目的问题。但是因为理解的不同,后人对他的"形神"观有着不同的看法。有学者以为苏轼提出的"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就是一味地否定"形似"强调"传神"。其实,这并不是苏轼对"形神"的真正看法。根据研究表明,苏轼非常注重"形似"对于"传神"的重要作用,认为"形"与"神"是一件作品的两个方面,舍弃"形"不可能另外求得一个"神",求"神"当在"形"中。因而惟有以"不落两边"的方法对待绘画的"形神",才能创作出一件作品的"实相"--"形神两全"的圆满境界。苏轼的这种"形神"观具有佛教"中道"思想的精神。  相似文献   

7.
分析康德短文《答复这个问题:"什么是启蒙"》,结合康德批判哲学的理路以及黑格尔对康德思想的批判性发展,可以看出,启蒙精神的旨要不只是"知识",而是"道德"和由"实践理性-道德"引导下的"勇气"。"启蒙"之所以强调"勇气",乃在于"启蒙"不仅是"知识之积累",而且还在于"道德"之"自由"。在这个意义上,"启蒙"是"精神"层面的问题。"启蒙"需要"精神","精神"需要"启蒙"。于是康德强调,启蒙精神就是"精神"要摆脱自己加于自己之上的枷锁,因而启蒙也就是"精神"自己"认识自己-解放自己"的历程。启蒙精神使我们认识到,"理性"不仅有权设定界限,而且也有权超越自己为自己设定的"界限","理性"就是一种自由精神。  相似文献   

8.
近代市民社会的独立为对劳动者"平等"保护提供了广阔的社会背景。对劳动者"平等"保护是把劳动关系视为纯私(民)法的调整对象的结果。对劳动者"平等"保护是自由主义正义观,在古典自然法正义观和功利主义法学和早期分析法学正义观看来,对劳动者"平等"保护,就是符合正义的。而马克思主义既肯定了劳动者"平等"保护的正义性——历史进步性,又批判其非正义性——历史局限性,这些主要集中在对近代自由主义正义的自由、平等和私有财产的抽象性的揭露上。  相似文献   

9.
人之动力追求是涉及面广且非常复杂的一个命题,"需要"是人之动力追求的第一个维度,人首先是要满足自己的需要,人需要什么,就会有意识地去追求什么,没有需要就无从谈起人之动力追求。"利益"是人之动力追求的第二个维度,个人利益支配个人追求,国家利益支配国家追求。"环境"是人之动力追求的第三个维度,环境可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环境的改变同主体选择的关系非常密切,环境作用于人,而人在改变自己的时候,也在影响着环境,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在实践的基础上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正义观的本质特点在于它的“实践性”。深入解读这一“实践性”特点的内蕴,必须理清两组关系:一是正义与社会生产实践的关系;二是社会生产实践中“人”的关系。对这两组关系的破解,是打开马克思“正义之门”的钥匙。从此扇门往前看,我们可以洞悉资本主义社会不正义的根源;而转过身往后看,则可以憧憬马克思为人类社会勾画的正义图景。  相似文献   

11.
罗尔斯和孟轲虽然分别处于不同的时代与国家 ,但在他们的政治哲学和道德哲学中都包含着一种由重义轻利的核心观念而凝聚起来的正义理论。然而 ,他们在下述三个层面上对正义的理解是不一致的 :第一 ,正义理论的出发点是个人本位还是集体本位 ;第二 ,论证方式是契约论还是人性论 ;第三 ,理论归宿或者说政治诉求是立宪民主制还是君主专制。这种分野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两种正义观在当代社会的不同遭遇  相似文献   

12.
从范式的角度来看,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中关于地理-法律关系的论述尽管与今天的空间-法律研究有一定差异——孟氏关心"法的精神"、今人关切"空间的正义",但在某种意义上其无意间构成了对地理地思考法律的启蒙。在今天,接续孟氏的研究传统、挖掘其中的思想资源,这至少具有相当的启发意义,亦或能为法律地理学构筑一个更为坚实的基础。地理空间不只是法律作用的对象,还是其环境与条件的限制。  相似文献   

13.
现代社会财产性利益无处不在,但侵权责任法并不可能为所有的财产性利益提供保护,因为责任的成立关系受害人财产性利益保护与不确定行为人行动自由维护间的博弈与平衡。为此,我们必须在立法与司法环节进行必要的利益衡量,以划定侵权法对财产性利益的保护边界,而利益衡量又可通过"损害"、"过错"、"因果关系"等侵权责任构成要件的规范与司法适用来达致,从而实现法律的公平与正义。  相似文献   

14.
宪政的超越之维——兼论“以人为本”的宪政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宪政的核心价值是法秩序的合法性基础,构成了宪政的超越之维.西方近代以前的法秩序的合法性来自于"上帝",资产阶级启蒙思想的社会契约论则把法秩序的合法性寄托于抽象的人的理性,经过法律实证主义的理论改造,历经两次世界大战的惨痛,宪政的超越之维终于从法秩序之外的"神",下降到法秩序之内的"人的尊严",成为最上位的宪法价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宪政实践已逾半个世纪,"以人为本"作为人权的核心内容,构成了我国宪政的超越之维.  相似文献   

15.
如何处理政党自主性与国家自主性的关系?中国政党案例提供了一种本文称之为"政党超自主性"的路径。长期执政党突破自身特殊利益而形成"政党超自主性",它有自然型和建构型两种。建构型政党超自主性可以起到调控国家自主性的作用。政党超自主性相对于国家自主性的优势在于其价值自主性。内容上,政党超自主性体现为对执政党同盟圈层、自身整体及各部分、多数非理性、一国特殊利益等的超越,它在中国政治中起着多重联接作用,但政党超自主性在实现上仍需要规范约束。  相似文献   

16.
以"委运任化"为主要内涵的"新自然主义观"在李白身上也有明显的表现.他为人处世能做到"不凝滞于物",而达到了与世推移、顺从自然的"化境";对待生死问题也是委顺造化,超越有形之生命,追求精神与自然的融合.  相似文献   

17.
行政伦理规范可以从抽象性和普遍性的维度上分为两个层次:一个是基本原则,一个是具体规范.行政伦理的基本原则在行政伦理规范体系中居于主导地位,它是公职人员在公共行政活动中正确处理各种利益关系的根本要求.依据行政伦理调节的对象、所反映的基本关系和利益要求以及行政伦理所调节的利益关系的优先性,确立"勤政为民"为行政伦理的基本原则."勤政为民"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集体主义-的根本要求,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价值目标."勤政"的价值取向是"为民",是实现"为民"的根本手段和途径;"为民"是"勤政"的价值追求与终极目标.  相似文献   

18.
先秦道家在处理"道"与"利"的关系时,首先肯定了人的正当利益诉求,肯定了功利的正当性及人求生的合理性。但道家也看到了过分执着于利益的诉求,往往会走向事物的对立面,带来意想不到的恶果。有鉴于此,老庄一方面号召世人减少对外在之欲的诉求,主张"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过简单素朴的生活;另一方面还从修行方式上提出了知足、不争、无为的主张,希望世人能与大道靠拢,最终超越功利,实现"小国寡民"的治国之境、达到精神与肉体双重自由的圣人之境。  相似文献   

19.
习近平的整体环境观是对自我中心环境观的超越。这种环境观认为环境是具有整体性、有限性的自然对象,环境既具有绝对有限性又具有相对有限性。用习近平整体环境观指导环境法学知识体系建设,应当建立环境单元、人天关系、环境总行为、环境共同体等环境法学新范畴。用习近平整体环境观指导环境法建设,应当明确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为环境法的基本立法目的,明确创设保护环境的普遍责任原则,完善总行为控制制度、环保区域合作制度、生态补偿制度。  相似文献   

20.
优先权制度的立法目的在于破除债权平等,追求实质的公平和正义,是维护公共利益和推行特殊的社会政策需要而赋予债权人的一种特权.这种特权制度,对其他债权人来说是一种"真正的痛苦".因而,立法者在考虑赋予哪些债权以优先权保障时,非常重视债权本身的性质或发生原因.文章对优先权的种类设定作出了严格的限制,将优先权的具体种类限定在基于为全体(或特定)债权人利益而发生的共益费用和基于生存权的需要而产生的债权两大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