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冷战后美国对古巴的敌视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界范围的冷战结束后 ,美国与古巴之间的冷战状态仍然存在。反古宣传、外交孤立和经济制裁是冷战后美国对古巴敌视政策的主要内容。冷战期间美国的对古政策是由国际因素 (反苏 )主导的 ,冷战后美国对古巴的敌视政策则主要是由一系列国内因素促成的。美国国内反古势力制造舆论 ,国会大力推动 ,党派政治和选举政治搀杂其中 ,媒体炒作 ,美国社会观念上的自以为是等等 ,都对敌视古巴政策的形成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由于国际社会和美国国内企业界的反对 ,近来美国对古政策在形式上出现了缓和迹象 ;但敌视仍是美国对古政策的主旋律。冷战后美国敌视古巴的政策与冷战期间有明显的不同。军事上的敌对程度已大大下降 ;敌对的手段也有变化 ;敌视政策的目的是以压促变 ,所谓的民主和人权问题是美国反对古巴的主要手段。冷战后美国对古巴的敌视政策带有浓厚的意识形态色彩和情绪化特点。  相似文献   

2.
美国正在从限制中国、强化自身和联合盟友三个方面减少对华供应链依赖。从战略意图上看,美国要推动形成受其支配的供应链;从策略手段上看,美国要将供应链调整至对华全面拒斥和全面接触的折中区间;从政策设计看,美国对华脱钩过程采取谨慎的渐进主义。但美国的政策存在四重困境,即减少对华供应链依赖难以平衡弹性与效率,对华技术管控面临信息和控制困境,政策难以在国内落地,其政策效果很大程度取决于盟友配合。上述困境将限制美国政策实施的效果和可持续性。但是,美国相关政策已呈现长期化、不可逆倾向,其影响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3.
美国人一直认为美国是二战之后战胜了法西斯主义和共产主义的霸权国家,它推动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美国认为其支持自由民主的发展和巩固将有利于美国的国际声誉。但是美国倾向于忽视发展过程中的阴暗面。在越南战争结束后的数十年中,东南亚的众多矛盾和争端被深深地打上了批评美国霸权行为和霸权政策的烙印,即所谓的反美主义。人们对美国的批判包括:美国在意识形态上推崇普世的自由主义,行动上却支持专制和独裁政府;一再坚持单边主义;美国和联合国之间的关系难以协调;美国对发展中国家的财政支援不足,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亚洲经济危机前后;采取偏袒以色列的政策,等等。美国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来限制东南亚地区的反美主义暴力行动:第一,调整美国对伊斯兰国家的政策;第二,取代美国主导的以市场为导向的发展体系;第三,停止支持专制政府;第四,关注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国际经济政策;最后,更多地关注受独裁政府压迫的人民。  相似文献   

4.
美国对印尼政策历来缺乏一个稳定的基础。如何判断苏加诺政权的性质并据此制订美国的政策,始终是困扰美国决策者的一大难题。进入1960年代后,高度紧张的地区局势与苏加诺激进政策更是构成了对约翰逊政府政治与决策资源的挑战。美国对苏加诺政权性质和对外政策意图判断的演变,是促成约翰逊政府改变对印尼政策的重要环节。这一认知过程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苏加诺间接挑战了美国在东南亚的利益;苏加诺蓄意采取了与美国为敌的政策;苏加诺与共产党国家结成了针对美国的政治联盟。美国的政策也相应由促成印尼与西方国家关系的缓和转向削弱苏加诺政权政治统治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美国中央情报局(CIA)负责为美国决策层提供信息情报资源,在美国制定琉球政策与认识钓鱼岛问题的过程中,都离不开CIA所提供的报告与备忘录。通过已解密的CIA文献,可以审视战后美国琉球政策的形成、美国琉球返还政策的演变以及美国对钓鱼岛问题的早期认识。根据对美国情报文献的分析,美国决定长期管制琉球基于对立面的前景判断和琉球群岛的战略价值;美国返还琉球是主动行为和被动过程;美国对钓鱼岛问题的早期认识深刻,但前景判断不足。  相似文献   

6.
美国的亚洲政策由三大要素构成:经济上,力促亚太国家尽快撤消贸易上的保护措施,通过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极力推行投资和贸易自由化,提高美国对亚太市场的占有率;安全上,调整从亚太撤军的战略收缩政策,重视美国的存在,确保美国在本地区的利益;意识形态方面,极力推销美国式的“民主、人权和自由市场观念”,企图以自己的模式重新塑造亚太国家。 美国的亚洲政策执行两年采,在许多方面几乎陷入困境,受到国内外众多的批评和指责。 东亚国家积极寻求适合亚太地区的发展道路。他们对美国亚洲政策的回应,表现在三方面:互相配合,力争地区经济合作组织的主导权;安全上减少依赖性,增强自主防务意识;弘扬民族文化,提倡传统价值观。  相似文献   

7.
美国中东政策的成败得失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9·11”事件后,美国提出对中东的“整合”政策。第一步是发动伊拉克战争。随后提出中东和平路线图。“整合”政策既针对“邪恶轴心”和“无赖”国家,也针对阿拉伯温和国家。美国的中东政策有得有失:打赢了伊拉克战争,背上了伊战后重建包袱;中东和平路线图无法执行,巴以暴力冲突时起时伏;防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有进展,针对美国及其支持者的恐怖活动更加猖獗。美国将继续执行“整合”政策,还会有所得分;同时也会激起更强烈的反美情绪和恐怖活动。  相似文献   

8.
布什上台后,美国共和、民主两党内"新孤立主义"、"新保守主义"、"美国第一"和"新右翼"等形形色色的"新现实主义"力量日益得势,他们所信奉的对外政策理念成为布什政府外交、安全政策班子制定对外政策的理论基础.布什政府中副总统切尼、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等高层官员也热衷于对华奉行强硬政策,并主张更坚定地回应中国大陆对台湾动武.但美国经济增长放缓;国内政治力量对比的天平向中间温和保守派倾斜;日本恢复经济景气对策乏力,前景不容乐观;欧盟安全上对美离心倾向进一步发展;大多数亚洲国家对美国强化对华军事围堵愈益不安等,都决定美国很难长期实施对华强硬政策.  相似文献   

9.
自1972年尼克松访华以来,美国在台海奉行的"一个中国"政策归纳起来就是:对台湾主权"不采取立场",对台湾的安全作出承诺和对台军售;奉行所谓的"三不"政策,要求中国放弃对台用武和寻求和平解决台湾问题;反对任何一方单方面改变台海现状;支持台湾的民主化;支持台湾拓展国际空间。美国的"一个中国"政策看似模糊,但实质非常清晰,那就是不愿看到两岸朝着统一的方向发展。美国的这一政策将是长期的,我们今后在相当长时期内还要与这样的"一中"政策打交道。  相似文献   

10.
外资大规模流入美国,既是美国实施宏观经济政策的结果,也与美国各级政府在微观政策上力求改善投资环境有关。外资可促进美国增长,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劳动生产率;同时也给美国带来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1.
1993年1月克林顿出任美国总统以来,不断调整政府政策,迄今其军事政策已趋于定型。 一、美国军事政策的调整 (一)调整的动因 美国军事政策调整的主要动因,一是国内面临较为严重的经济困难;二是国际安全环境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为对付国内经济不景气,他提出了“振兴美国经济”的口号,强调“国家安全主要是经济安全”,要求美国根据冷战后国际形势和振兴国内经济的需要重新制定国家安全战略和全面调整军事政策。1993年下半年以来,又就冷战后美国对外战略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  相似文献   

12.
特朗普政府非洲政策以"新非洲战略"为框架,涉及经贸、反恐和援助三个方面,其在具体内容上基本延续了冷战后美国历任政府的做法,主要变化反映在战略层面,即借助非洲遏制中国。美国在非洲总体利益低位徘徊和特朗普个人对非洲的轻蔑态度是美国非洲政策"不变"的决定因素;而美国全球战略的调整则是其政策"变化"的主要原因。特朗普政府非洲政策将给中国和非洲带来不利影响,其实施也面临着美国国内国际因素的制约。  相似文献   

13.
“伊拉克新政策”包括军事、政治和经济三方面的内容。军事上,美国将向伊拉克增派大约2万人的军队;政治上,布什政府将向伊政府施压,为其设立缓解教派冲突及稳定国家局势方面的“指标”;经济上,美国将投入大约10亿美元,加强伊拉克重建。“伊拉克新政策”的出台是美国国内民主和共和两党之间、美国和伊拉克政府之间观点博弈,伊拉克教派结构恶化以及伊朗核危机恶性发展的结果。美国“伊拉克新政策”的基本要旨在于控制伊拉克作为中东的战略轴心。  相似文献   

14.
本文首先回顾三大体系理论,然后从体系层次和国家层次分析美国对非洲的外交政策.结论是,相比而言,现实主义是解释美国对非政策的最好的体系理论;只有将体系层次的分析和国家层次的分析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理解美国的非洲政策.  相似文献   

15.
奥巴马政府的“重返亚洲”政策并未从本质上改变美国的东亚战略,改变的只是政策 手段,这些政策手段对东亚的多边和双边合作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在多边合作方面,美国签署《东 南亚友好合作条约》和加入东亚峰会的行动,实际上解构了东亚合作进程,大幅降低了东亚合作的 前进动力;在双边合作方面,美国充分利用东亚安全关系中的裂痕,加强与东亚盟国和合作伙伴的 军事关系。这些策略有效地实现了美国的政策目标,即防止东亚一体化深入发展,限制东亚大国的 地区影响力,维持美国霸权地位  相似文献   

16.
第二届布什政府对拉美的政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由于拉美在美国全球战略中的固有地位以及不断变化的国际形势,与第一届布什政府相比,美国现政府对拉美的政策将有所调整并得到进一步重视。第二届布什政府把“推广民主自由”列为美国外交政策的核心,意在通过“民主输出”来结束拉美地区的“暴政”。但总体上,第二届布什政府对拉美的政策仍将是上届政府拉美政策的延续:政治上继续推行美国的民主和自由;经济上力促美洲自由贸易区的尽早实现;在外交上,通过反恐、扫毒等手段来加强相互合作,进而实施美国的地区和国家安全战略。  相似文献   

17.
特朗普上台后不久便发布了“美国优先能源计划”,该计划的内容包括:废除“有害且无用”的政策,例如,奥巴马政府的《清洁能源法案》等;大力推动页岩革命,增加国内就业机会;振兴传统能源行业;推动能源独立等.与奥巴马政府不同,特朗普政府的能源政策显得尤为保守,是利用本土能源优势的“实用主义”政策.①“美国优先能源计划”及相关能源新政的核心内容便是一系列振兴传统能源行业的政策,其宗旨在于追求本国利益最大化,是由当前美国能源状况与共和党保守派当政等诸多因素共同造成的,这些政策目前在美国的实施确实产生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主要体现在实体经济和国内就业方面,但这种影响仍然是有限的,并且该政策对未来美国内和国际能源市场的影响有一定的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18.
1988年是美国总统里根执政的最后一年。这一年美国对拉美的政策执行得极不顺利,美拉关系无多大改善。1989年1月20日入主白宫的新总统布什,在不损害美国根本利益的前提下,将对美国的拉美政策作某些调效。美拉关系中主要有三个问题:一是中美洲问题;二是债务问题;三是毒品走私问题。1988年是美国的中美洲政策失调和失败的一年。从美尼关系来看,里根任内在拉美的战  相似文献   

19.
随着小布什政府对全球战略的调整,美国重新强调了对非洲战略中以尼日利亚和南非为双边外交的重点,维护美国在非洲的影响和利益.美国华盛顿战略和国际问题研究中心(CSIS)的非洲研究项目对"克林顿时期对非洲政策"进行了一系列研究,今年4月发表的研究报告"美国在非洲的重要双边关系:尼日利亚和南非",是该项研究的一部分.报告中有关美国对南非政策的论述和政策建议反映出美国政府的南非情结:一方面,作为美国全球战略中的重要链结,南非在美国的战略利益中占有重要地位,不可或缺也无可替代;另一方面,目前美国对南非的政策力度不够,不利于美国进一步影响和利用南非发挥其作用.作者们认为,小布什政府在寻求巩固美国在非洲的影响的过程中,将会期待南非发挥更大的战略作用.  相似文献   

20.
美国应对国际安全问题的核心目标是维持其在国际秩序中的主导地位。当美国认为应对国际安全问题有利于维持其主导地位时,多采用“多边主义”政策;当认为不利于维持其主导地位时,则由“议题性质”决定美国将采用何种政策。议题性质由“威胁认知”与“威胁界定”两个次级影响因素构成。其中,威胁认知是决定美国应对国际安全问题的首要影响因素,当美国决策者对有关国际安全问题的威胁认知高时,就采取单边主义行动;当其对有关国际安全问题的威胁认知低时,则实行减少国际参与、逃避国际责任的孤立主义政策。威胁界定作为次要影响因素,与威胁认知一同塑造美国的政策选择。当威胁认知高且威胁界定损害国际秩序支柱时,美国通常采用防御性单边主义政策;当威胁认知高且威胁界定不损害国际秩序支柱时,则实行进攻性单边主义政策。在美国应对国际安全问题时,由于维持主导地位的思想与国际安全治理的理念背道而驰,导致美国实现利益最大化的愿望和规则难以转化为基础性共识;在此类不能转化为基础共识的情况下,美国将会采取有悖于国际关系准则和国际法的行动,以维持其主导地位,也对国际社会稳定产生了诸多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