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27年4月中旬,陈毅在少年时代的同学、川军旅长郭勋祺的掩护下,离开了白色恐怖的重庆,来到武汉,被中共中央军委分到中央军政学校武汉分校.由恽代英、施存统、陈毅三人秘密组成中共校党委,陈毅任书记,公开职务是该校政治部准尉文书.“七·一五”汪精卫叛变革命后,武汉国民政府第一方面军总指挥唐生智欲将分校秘密围歼,被二方面军第四军参谋长叶剑英察觉,即建议二方面军总指挥张发奎将其改建为二方面军军官教导团.使这支革命武装得以保留  相似文献   

2.
曾建荣  黄春乐 《湘潮》2022,(11):52-53
<正>红六军团西征后,留守湘赣边的湘赣省委和湘赣军区在优势敌人的凶残“围剿”下,遭遇重大损失,与党中央也失去了联系。1935年6月,省委书记陈洪时等人叛变投敌。7月初,在棋盘山成立了以谭余保为书记的中共湘赣临时省委,继续坚持斗争。1937年8月,国共第二次合作正式形成。10月,中共中央决定在武汉成立由项英为书记,陈毅、曾山等为委员的中共中央东南分局和新四军军分会,负责领导新四军的工作,派陈毅寻找失联已久的湘赣省委及湘赣红军。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的发展史上,陈毅两次取代毛泽东出任前敌委员会书记。延安整风和“文革”期间,陈毅曾多次被迫为之作深刻检查。那么,他出任前委书记的原因何在?过程又如何呢?  相似文献   

4.
在红四军党的“七大”上,各种意见争论得十分激烈,主持会议的陈毅担心再争论下去,红四军会产生分裂。他为了求得和解与团结,尽力做了协调工作。对不同意见的偏激之处,都作了批评。其中,对毛泽东予以严重警告,对朱德予以书面警告,“各打50大板”。在会议进行前委书记选举,陈毅的票数明显占上风时,他赶紧摆手说:“不行,不行,我干不了这个前委书记。”但不管陈毅怎么推辞,还是被选为前委书记。 “七大”后不久,陈毅到上海向党中央汇报红四军工作。尽管毛泽东对陈毅在‘七大”的做法有意见,但陈毅在出发之前,仍专程到上杭蛟洋看望了毛泽东,并请求毛泽东复职,重回前委主持工作。但毛泽东没有接受。  相似文献   

5.
1929年8月,新当选的红四军前委书记陈毅奉命赴上海向中共中央汇报红四军的工作情况,此行为纠正中共中央“二月来信”的错误认识,制定“九月来信”,恢复毛泽东的红四军前委书记职务,让革命重新走向正确轨道,立下了卓越功勋;陈毅的这次上海之行充满常人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从这两个意义上讲,陈毅的这次上海之行都是非同寻常的。  相似文献   

6.
“黄老”是黄克诚大将军的尊称,因为他性格耿直,无私无畏,同志们都喜欢这样称呼他。“小姚”即饶漱石,这是他在一段时间内党内的化名。1942年1月,中共华中局书记刘少奇奉调回延安工作。中央决定由饶濑石代理华中局书记和新四军政治委员职务。饶漱石为独揽华中党政军大权,采取很不正派的手段,不久就将新四军代军长陈毅排挤走了。陈毅离开华中后,饶濑石仍在各种会议上散布陈毅如何如何,以标榜自己的正确。黄克诚对他这种作风很看不惯,决心大胆为陈毅同志辩白。在一次华中局扩大会议上,烧潮5又借机对陈毅同志进河流毁,正冒天秋的昆…  相似文献   

7.
曹录生 《世纪桥》2005,(5):44-47
“英雄肝胆亦柔肠”。在几十年的峥嵘岁月中,陈毅与张茜志同道合,相濡以沫,谱写了一曲动人肺腑的情感乐章。我爱这战斗的春天陈毅直到40岁才成立家室。1939年,陈毅到上海向党中央汇报红四军“七大”以来的情况,住在他的挚友处。1938年春,张茜响应正在武汉的周恩来和邓颖超的号召,参加新四军,在军部战地服务团工作,是演剧队和歌咏组的成员。陈毅任第一支队司令员,经  相似文献   

8.
1941年1月20日,“皖南事变”发生后半个月,中央军委重建新四军军部,任命陈毅为代军长,刘少奇为政委。1942年1月,刘少奇回延安参加“七大”。在刘少奇的建议下,饶漱石代理华中局书记、新四军政委。这样,陈毅和饶漱石就正式开始搭班子。为了打击排挤陈毅,饶漱石利用当时党内整风正在深入的  相似文献   

9.
1949年2月11日,中央军委指示:“在渡江战役期间,照旧行使淮海战役总前委领导军事及作战的职权。渡江战役总前委仍由邓小平、刘伯承、陈毅、粟裕、谭震林等5人组成,邓小平为书记,刘伯承、陈毅为常委。”这就为渡江战役胜利作了组织上的保证。  相似文献   

10.
一、北方劳动组合书记部的成立和结束时间。 1921年8月中旬在上海成立的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是中国共产党建党初期设立的公开领导工人运动的总机关。北方劳动组合书记部是其下设机构之一。关于它的成立时间,几位重要的当事人有如下记述。包惠僧(曾任劳动组合书记部武汉分部主任)说:“在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之下,设三个支部,南方支部设在广州,北方支部设在北  相似文献   

11.
三年游击战争,艰苦卓绝:吃的是“野菜和水煮”,住的是“大树遮身待天明”,处境是“休玩笑,再语声更低”.在这白色恐怖的险恶环境中,在这生与死的烽火考验中,指挥员和游击队员铸结的革命友情却是那么淳朴,那么真挚,那么深厚.陈丕显和陈妹子的同志情就是一例.一1978年,为纪念陈毅逝世七周年,上海人民出版社组织人员编写《人民的忠诚卫士——缅怀陈毅同志》一书.时任湖北省委书记的陈丕显,激情满怀,  相似文献   

12.
随着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节节胜利,城市接管工作被提上议事日程。1948年5月30日,新成立的中共中央中原局第二书记陈毅、第三书记邓子恢星夜兼程,从豫北的濮阳赶赴豫西的洛阳。从老解放区过来的干部、战士看不惯人拉人的黄包车。“革命不坐车,坐车不革命”成为“时尚”洛阳战场上的硝烟刚刚散去,陈毅、邓子恢一行就风尘仆仆驱车进入这座古城。他们在陈赓的陪同下,视察了攻克洛阳时战斗最激烈的战地现场,然后听取了刚到任的洛阳市委书记周季方、市长杨少桥汇报的城市接管的有关情况。邓子恢特别关心城市交通问题,尤其是黄包车问题。因为在旧…  相似文献   

13.
突围在红军第五次反“围剿”遭受失败,中央红军被迫准备进行长征的同时,中共临时中央决定在主力转移后,在中央苏区设立中央分局、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办事处及中央军区,由项英任中央分局书记和中央军区司令员,陈毅任中央政府办事处主任,项英、陈毅、贺昌、陈潭秋、邓子恢、张鼎丞、谭震林等为中央分局委员。同时,留下红二十四师和十几  相似文献   

14.
陈毅和黄道相识于1924年初.当时黄道在北师大读书,任北师大党支部书记、学联代表,陈毅在北京中法大学学习.“共同努力于北京的学生运动、文化运动以及国民革命运动”,相同的志向把他们的心紧紧地拴在一起.他们经常在一起谈论政事、抨击时弊.陈毅幽默诙谐,黄道沉默寡言,两人性格形成鲜明的对比,陈毅称黄道是“埋头作事不说话的江西老俵.”1926年5月,黄道奉调回江西从事农运工作,陈毅此时也回到四川参加协助北伐军的工作,从此,他们分手了.  相似文献   

15.
1941年1月11日下午,华中新四军、八路军总指挥部代总指挥陈毅回到盐城,准备参加高干会议。街上行人稀少,空气中弥漫着火药味和焦糊味,上午有数10架日机对盐城进行了狂轰滥炸。 陈毅快马来到总指挥部驻地泰山庙前。中共中央中原局书记、华中新四军、八路军总指挥部政委胡服(刘少奇化名),微笑着走出文庙同陈毅握手。陈毅指着面前的道观说:“日机下了那么多的蛋,啷个一颗没中?是道教的鼻祖张道陵保佑啊!”  相似文献   

16.
不论是在枪林弹雨的战争年代,还是在社会主义和平建设时期,一大批老一辈革命家不为名不图利,不计较职位高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党的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现根据笔者所搜集的资料,把数位“能上能下”的老一辈革命家简介如下,以飨读者。不嫌职务低的陈毅1927年八一南昌起义时,陈毅正在武汉。起义的第二天,他奉命从武昌乘船沿江东下,急赴南昌。可是,  相似文献   

17.
柯云  丽阳 《党史纵横》2008,(10):52-53
1935年春,新四军军长陈毅和政委项英率部从中央苏区革命根据地突围出来,几经辗转,终于到达赣粤边境,与先期到达的特委书记李乐天、副书记杨尚奎会合。在那风雨如磐的岁月里,陈毅历尽艰险,留下了许许多多广为传诵的动人轶事,“身藏绝密布口袋”的故事就是其中一个。  相似文献   

18.
1927年4月间,陈毅由重庆朝天门码头乘船,顺江而下,于23日到达江城武汉.这时,江城人民正掀起声势浩大的反蒋浪潮,严正声讨蒋介石“四·一二”发动反革命政变的罪行.陈毅一踏上黄鹤地,正值武汉军校学生在阅马场召开讨蒋大会,参加大会的群众多达数万人.此情此景使他异常兴奋.他走在江城街道上,心情很舒畅,眼前的政治形势与四川的白色恐怖相比,简直是两重世界,两个天地.他那年轻白净的方脸,漾着欢欣的笑容.他找个  相似文献   

19.
正张友清,又名张学静,1904年出生在陕西神木县。15岁时只身来到山西省城太原读书,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走上了革命道路。1927年,进入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武汉分校学习。1929年2月,任中共北平市委书记。1931年2月,任中共天津市委书记。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前后,任中共山西工委书记、山西省委书记、中共中央北方局秘书长兼统战部部长等职。1942年5月,不幸被俘,后在日军太原战俘集中营("太原工程队")牺牲。  相似文献   

20.
巾帼英杰贺子珍的胞兄贺敏学是参加过井冈山斗争的老红军战士(解放后曾任福建省副省长、全国政协常委),抗日战争中担任新四军挺进总队参谋长、抗大五分校教育长等职。在抗大五分校时,贺敏学与女学员李立英相识、相知、相爱。时任新四军军长兼五分校校长的陈毅亲自作媒,使他俩结成革命伴侣,在新四军内传为佳话。 野练初相识 1940年春,中国抗日军政大学第五分校在安徽岩寺成立、时任新四军挺进总队参谋长的贺敏学调任第五分校教育长兼训练部部长,负责全校军事、政治教学工作,有时还亲自为学员上训练课,工作十分忙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