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新中国成立后国民经济基本恢复的基础上,毛泽东于1952年正式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由此,工业化与农业合作化被紧密地联系了起来。毛泽东对工业化与农业合作化关系的认识,直接影响了中国的工业化与农业合作化。我们必须深入探讨毛泽东对工业化与农业合作化关系的认识。一、工业化与农业合作化关系问题近代以来,每一个中国人都从百年屈辱中强烈地感受了工业化的西方与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之间的差距。工业化并通…  相似文献   

2.
农业合作化运动评价的新视角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农业合作化运动是50年代中期我国农村社会的深刻革命.中国共产党把我国几亿农民顺利引上社会主义道路,成功地实现了从小私有经济向集体经济的转变.如何认识这一社会变革,是中共党史研究的重要课题.我们认为,中国农业合作化运动的条件与目标、经验教训和历史地位,都必须联系我国生产力状况来考察.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角度重新审视农业合作化运动,才能对这一历史性事件作出客观的评价.  相似文献   

3.
任军利  王新华 《求实》2005,6(2):11-13
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党的三代领导人在"三农'问题上的思想差异表现在毛泽东主张农业合作化、农民集体化、农村公社化;邓小平主张农业责任制,农民自主化、农村工业化--城镇化;江泽民主张农业产业化、农民非农化、农村城市化.由于上述思想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的实践效果.  相似文献   

4.
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了尽早恢复国民经济、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中共在经济领域对农民和农业的领导,刘少奇提出必须重视合作化问题,其形成的关于农业合作化的思想和实践,在今天仍有积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5.
正新中国成立不久,中国共产党领导开展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改造运动,农业合作化则是这场改造运动的重要内容。当下人们对于农业合作化有着不同的评价,肯定者与否定者都有之。由于每个人看问题的视角不同,就同一历史事件作出不同的评判其实是很正常的现象。对运动初期几个影响较大的合作社进行简要的介绍,也许有助于我们加深对农业合作化的认识和了解。  相似文献   

6.
一、题解:毛泽东、邓小平富裕观的原初意义毛泽东于1955年7月在《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报告中明确提出“共同富裕”的概念。他说:“在逐步地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逐步地实现对于手工业、对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同时,逐步地实现对于整个农业的社会主义的改造,即实行合作化,在农村中消灭富农经济制度和个体经济制度,使全体农村人民共同富裕起来。”①同年10月在《农业合作化的一场辩论和当前的阶级斗争》的讲话中,毛泽东又一次提出:“要巩固工农联盟,我们就得领导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使农民群众共同富裕起来,穷的要富裕,所有农民…  相似文献   

7.
新中国成立不久,中国共产党领导开展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改造运动,农业合作化则是这场改造运动的重要内容.当下人们对于农业合作化有着不同的评价,肯定者与否定者都有之.由于每个人看问题的视角不同,就同一历史事件作出不同的评判其实是很正常的现象.对运动初期几个影响较大的合作社进行简要的介绍,也许有助于我们加深对农业合作化的认识和了解.  相似文献   

8.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在新中国进行的农业合作化运动,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次巨大的社会变革,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亿万农民进行探索建设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伟大尝试.农业合作化运动不仅有理论上的指导,更有客观现实根据,新中国建立后,中国共产党为了避免农村出现的两极分化,适应工业化对粮食和工业原料的需要,帮助贫苦农民走出贫困、实现共同富裕,中国共产党认为有必要把亿万农民组织起来,把个体经济变为集体经济,走向富裕的道路.  相似文献   

9.
文章通过四个部分对比,探讨邓子恢与毛泽东对"农业合作化"问题的思想异同,即在农业合作化终极目标、对群众社会主义积极性的评估、农业合作化速度、农业合作化规模上的思想异同。  相似文献   

10.
农业合作化运动中阶级关系若干问题的再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合作化运动是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必然选择,但在论证这一选择的合理性时,在阶级关系的论证上存在着明显不足。其原因在于对土地改革后农民自发势力发展方向的认知错误,造成了对农村两极分化状况的误判,并导致了农业合作化运动阶级政策的应用失当。  相似文献   

11.
中国农业合作化与苏联农业集体化到底存在着一种什么关系?王前认为“50年代的中国农业合作化运动就是30年代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的翻版”,“从总的理论发展摸式和指导思想上看,(它)并未跳出斯大林全盘集体化的巢臼”。赵金鹏的观点则恰好相反,他认为“中国农业合作化运动……绝不是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的翻版”。我觉得,这两种观点都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了。其实,在目标、内容和基本形式上,中国农业合作化与苏联农业集体化确实是相同或类似的,但同时还应看到,两者在某些方面还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而正是这些差异体现了中国农业合作化运动的特殊性和创造性。  相似文献   

12.
对农民组织起来的再认识○唐达孝任何一种组织活动的本质功能都是把分散的潜在能力、通过一定的形式汇聚起来,克服个体活动的局限性,形成新的群体优势提高实现目标的效率。回顾历史,五十年代中后期我国农业合作化运动,为克服分散的小生产各种弊端,为后来实现机械化、...  相似文献   

13.
论建国后我国农业的发展道路和农村改革的成就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中国建立后,我国农村在农业发展道路上经历过许多重大的变革,经过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又进行了农村改革。对于土地改革,经过历史的检验,认识上没有什么分歧。而对于农业合作化和人民公社化,人们就有不同的看法。对于这一段变革和近13年农村改革的关系,说法也不一。这是关系党在建国后的历史的一个重大问题。我想就这个问题提出一些意见,就教于对党史有研究特别是对这个问题有研究的同志。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50年代的农业合作化运动是社会主义改造的重要环节。山西早在20世纪40年代就开展了农业生产互助活动,新中国成立后的合作化运动亦一直走在全国前列。但农业合作化带来了诸多问题,1956年2月山西基本实现高级合作化后各地发生大规模闹社风潮。闹社风潮是广大农民在国家政策触及其根本利益时所作出的一种努力。  相似文献   

15.
毛泽东农业合作化思想有一个形成与发展的过程。尽管毛泽东的农业合作化思想在后期的实践中产生了一些失误,但是这一思想是对马列主义合作化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是毛泽东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完整、准确、科学地认识和评价毛泽东农业合作化思想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16.
工农联盟,是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阶级基础。巩固和发展工农联盟,是我们党和国家的一贯主张和基本国策。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通过土地革命实现了工农联盟统一战线,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走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取得了全国胜利。建国以后,我党又从农业合作化入手,引导农民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广泛团结和人民民主专政的不断加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工农联盟应如何巩固和发展,这是需要我们认真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毛泽东农业合作化思想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民、农村、农业”问题一直是我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致力于解决的重大问题之一。在探索中国农业发展进程的过程中,毛泽东形成了他的农业合作化思想。分析研究毛泽东的农业合作化思想,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发展过程,而且对于当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8.
毛泽东是我国农业合作化理论的奠基人,是我国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开拓者,他有关农业合作化的思想是十分丰富的。毛泽东有关农业合作化的思想,总的来讲是正确的,对我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起到了重要的推动和保证作用。但是,在1955年夏季以后,由于脱离实际,毛泽东在农业合作化问题上也发生了严重的失误,为我国农业合作化的健康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今天,研究毛泽东有关农业合作化的思想,不仅对于正确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  相似文献   

19.
50年代之初,在完成土地改革,消灭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实现农民土地所有制后,中国农业面临的任务,是改革传统的小农经济,使之走上商品化、专业化、现代化的道路。通过农业合作化实现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的转变,并走向社会主义道路,中共中央领导人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是一致的。但对于合作化的具体形式和实现合作化的步骤,特别是在当时中国农业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以及整个国家的工业化尚在起步阶段的历史条件下,是否应着手建立类似于苏联集体农庄式的大规模经营、集体劳动的农业生产合作社。党内意见并不完全相同。毛泽东以马克…  相似文献   

20.
农业合作化运动必然性问题再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章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关于历史必然性的基本原理,对理论界关于农业合作化运动必然性问题的认识进行再探讨,认为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开展并非是由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决定的必然现象,而是当时中国特殊历史条件下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不可避免的产物.并且在这些诸多因素中,中国共产党受传统社会主义理论的影响所进行的自上而下的引导,对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发动具有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