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总结了9例直立性高坠伤案例,讨论了直立性高坠伤特征,以及坠落高度与椎体压缩性骨折、跟骨压缩性骨折、股骨骨折、沿脊柱软组织损伤出血、颅底放射状骨折以及脑挫伤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正高坠伤,是指人体由高处坠落,碰撞至地面或其它物体上所形成的损伤。它是机械性损伤的特殊类型,多属综合钝性伤。轻者仅有软组织挫伤,重者则可出现骨折、内脏破裂、肢离破损,甚至当场死亡。由此涉及的法医学鉴定,也因损伤的形态特征变化大,所受影响因素多,使准确的解释损伤,判断案件性质变得较为复杂。近几年来,高层建筑、高速道路、机动车辆的增多、采矿业的发展及其他社会因素,使这类  相似文献   

3.
1案例资料 简要案情李某,女,39岁,某日下午和丈夫外出后失踪,3d后在40km外某速公路高架桥下发现其尸体。该桥呈南北走向,桥高24m,桥中央东侧钢管护栏外侧有长13cm的半环状擦拭痕,该处护栏高1m,尸体位于护栏正下方干涸河床的砂石地面上,头南足北,俯卧位,与面部接触的地面有13cm×11cm1血迹,渗入砂土下10cm,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于高坠死亡案例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为相关研究和鉴定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11年至2014年间,武汉市汉阳区范围内公安部门受理的所有高坠案件,共152例,对案件性质、高坠地点特征、死者年龄、性别、损伤情况等项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52例高坠死亡案件中自杀118例、意外28例,6例性质未能确定;高坠案件无论性质为何,发生地点均以居民住宅区最多;女性在自杀中占比略高,且年龄偏大(50岁),而意外高坠中全部为男性;损伤在两类性质的案件中均以头部和四肢为最多;自杀案件中有四分之一左右的死者有精神疾病史。结论国内高坠案件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有其独特的特征,而对高坠的尸体检验需要更加仔细和全面。  相似文献   

5.
<正>1案例资料简要案情及现场勘查某日13时许,杜某(女,23岁)被发现死在工厂宿舍楼下水泥地面,地面上有大量血迹。死者仰卧,头朝西南、脚朝东北;头部与楼外墙40cm,西侧有60cm×60cm不规则形状血泊,双足距离外墙90cm;尸体周围地面上散在死者的手袋、手机、钥匙、皮靴等物品,皮靴底未见攀爬蹬踏所形成  相似文献   

6.
1案例资料1.1案情摘要陈某,男,30岁。某日自4m高处跳楼,立即送医院抢救1h无效死亡。1.2尸体检验死后2d尸体检验。尸长170cm。发育正常,营养良好。尸僵分布于四肢大关节,尸斑淡红色,位于腰背未受压部位,指压后不褪色。左顶部至左耳后头皮青紫,大小12cm×10cm,左眼上下睑皮下青紫,大小8cm×6cm,双眼球结膜未见出血,  相似文献   

7.
<正> 在法医检案中,高压电击损伤案件时有发生。但高压电击伤伴高坠损伤末死的案件较为少见。现报道1例。1 案例资料涂某,男,42岁。某日坐在离地8m高的水泥模具上绑扎钢筋,其右手握举一根直径为12mm的钢  相似文献   

8.
在法医实践中,高坠尸体颈部软组织损伤并不少见,法医及死者家属发现高坠尸体颈部损伤时均高度重视,但因对此类损伤机制缺乏认识,法医学报道极少,不能正确分析导致死者家属异议或分析错误导致案事件性质误判.本文通过3个查证属实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总结,分析高坠致颈部软组织损伤机制,供同仁参考.  相似文献   

9.
正1案例资料某男,16岁。某日凌晨2时许,在某小区联建楼一单元的楼下发现其躺在地上,后送医院经抢救无效死亡。1.1现场勘验现场为一四层高的楼房(一层为门面房,二层以上为住户),每单元楼梯通道于楼层间均有一左右推  相似文献   

10.
高坠致死的案件中,常可见到程度轻重不一的体表擦挫伤及骨折,但笔者遇到一例特殊的高坠后死亡案例,既无体表损伤也无骨折,现报道如下。 1 案 例   某男, 16岁,某市武术学校学生。某年 9月 16日在晚自习时间从三楼(约 9m左右)摔下,坠落在本校甲生头部、肩部及乙生左足背上,当即昏迷,急送医院抢救。查体:心率 106次 /min,血压 100/40mmHg,双瞳等大,对光反应消失。 CT示:蛛网膜下腔出血,右颞顶部小片状脑挫裂伤,左颞顶部软组织肿胀,颅骨未见骨折。剖腹探查见腹腔积血约 600ml,脾脏破裂成数块,腹膜后见一巨大血肿。…  相似文献   

11.
正1案例资料1.1简要案情及现场勘查杨某,男,22岁。某日晚8:00从稻田土坎上摔下时受伤,8:20到达姑父王某家时向其求救,急救人员到达时杨某已经死亡。土坎距王某家约300m,高2.0m,土坎上杂草倒伏,下为水泥石阶路(石阶高15cm,宽25cm),石阶上可见滴落状血迹及刮擦痕,见死者手机散落,沿路可见大量泡沫状血痰直到王某家中。1.2尸体检验尸表检验右眼内眦处见点片状出血。鼻腔可见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随着建筑业的发展及社会、生活压力增加,坠落伤的发生率呈明显上升趋势.死亡性质以自杀、意外多见,他杀较少,但部分尸体发现后无法确定死亡方式[1-4],由此引发死亡性质的争论,或对死亡方式、死亡性质的鉴定产生偏差[1-2].本文结合实际案例,对高坠案件死亡方式进行分析,为法医学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1案例资料1.1基本情况某年1月29日23时30分,在某小区居民楼下发现一具女尸。尸体呈俯卧位,头北脚南,衣着完整。双上肢上屈、双手与颈部平齐。尸体颈下有新鲜血泊形成,尸体颈部有菜刀一把,菜刀位于颈前,刀刃向上垂直于地面,卡于颈椎骨质中。菜刀把位于身体右侧,尸体左右手分别位于菜刀刀背、刀把处,呈握物状。  相似文献   

14.
1案例资料1.1简要案情 2008年5月13日19时许,群众报案称,在某工业园一宿舍楼有一未知名女子高坠身亡。该宿舍楼共有6个工厂700多名员工居住,均未见过该女子,也没有目击者。  相似文献   

15.
1案例资料葛某,男,25岁。(有精神病史)某日13时左右、从自家三楼阳台上跳至地面造成当场死亡。死后5小时尸检。尸长170cm,尸斑呈暗紫红色、分布于背侧未受压部位;尸僵存在于四肢、双瞳孔等大,各0.6cm,双眼睑球结膜充血,右侧臀部见一20cm×15cm的轻度皮下淤血,右股骨颈骨折。解剖所见:横膈左半侧见一18cm×10cm的穿孔,胃体及部分大网膜由横膈穿孔处进入胸腔、左侧胸腔内有约50ml的淡红色液体,心包水肿、心尖部见一3cm×2.5cm的淤血,心脏各房、室及瓣膜未见明显异常。2讨论胃及部分大网膜通过左半侧横膈穿孔处进入胸腔与下列因素有关:(1)横膈…  相似文献   

16.
目的使用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spiral computed tomography,MSCT)技术对高坠伤的损伤特征进行观察分析,并通过对高坠伤的分析和观察重建高坠过程,从而探讨MSCT在分析高坠伤案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以真实的高坠伤案例为对象,分别运用MSCT平扫、三维重建技术对尸体进行全面检查,联合运用系统尸体解剖分析高坠伤死亡方式等特点,比较尸体解剖和MSCT在获取损伤信息方面的差异。结果MSCT扫描结合三维重建,发现全身多部位骨折以及肝破裂,尸体解剖与影像学检查结果相对应,推断死亡原因为高坠致全身多发伤。结论 MSCT在高坠伤案件致伤方式分析中可作为传统尸体解剖的补充手段。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高坠案件进行统计分析,为相关鉴定研究提供参考。方法收集上海市浦东地区最近十年来记录有坠落距离的246例高坠案件,对人体损伤的特点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自杀高坠的高度显著高于意外高坠的高度(25.70m:13.98m);所有高坠中,头部损伤概率较高(75.2%),颈部损伤概率较低(6.5%);意外高坠的头部损伤概率高于自杀组(89.4%:75.2%)。结论意外高坠的死者比自杀高坠的死者更缺乏四肢对于头部的保护;过低的颈部损伤发现率提示国内法医工作者应该更加重视在高坠案件中的对于颈部损伤的检查。  相似文献   

18.
上海地区成人高坠死亡45例尸体解剖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对45例成人高坠死亡的尸体解剖资料进行了分析。其中42例为意外,3例为自杀。42例意外高坠中,38例发生在工作时。高坠死亡者的年龄从18岁到50岁,21~40岁占77.7%。性别以男性居多,占93.3%。着地部位最常见的是头部。由于高坠后引起机械性损伤所致死亡有43例,其中包括脑损伤(60%),肺损伤(44.4%),脾破裂(33.3%),肝破裂(26.7%),脊柱损伤(26.7%),大血管破裂或断裂(20%),心脏破裂(15.6%)。另2例则是因机械性窒息而死亡。随着坠落高度的增加,胸腹部致命性损伤数目随之增多。坠落的高度较低时,最常见的死亡原因是颅脑损伤。  相似文献   

19.
郭长铭 《法医学杂志》2007,23(5):381-381
1案例1.1案情陈某,45岁,2003年6月13日因持刀重伤他人后潜逃,被网上通缉。2004年12月3日凌晨公安机关在追捕陈某时,陈逃上屋顶拒捕,翻越三座屋顶后掉落于地脸朝下趴在水沟底,呈昏迷状态。经医院抢救无效死亡。  相似文献   

20.
<正>1 案例资料 1.1 案情简介及现场情况 2004年4月,某国道边发现1具女尸。尸体侧卧于公路东侧柏油路面上,头西脚东,面部朝下,距路基 2.5m;头部有范围约为40cm×30cm血泊,边缘见星芒状溅落血迹;路面未见刹车及其他痕迹和物品。公路东侧为石灰岩悬崖,悬崖底部距尸体4.6m,壁陡约 90°,高约20m,岩壁有巨石凸出,崖顶长满低矮灌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