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当代中国文学巨匠、斯大林文学奖的唯一获得者丁玲,离开我们已经近10年了,可她生前用过的那根方竹拐杖,至今仍被她的丈夫陈明作为稀世之宝珍藏着。 提起这根方竹拐杖,不禁又唤起了人们对丁老  相似文献   

2.
当代文学巨匠、斯大林文学奖的唯一获得者丁玲,已经离我们而去了,但她的丈夫陈明却把她生前用过的一根方竹拐杖,作为稀世的宝贝珍藏着。 提起这根方竹拐杖,又唤起我们对丁玲的怀念。 1982年10月23日,阔别家乡60余载的丁玲,在湖南省文联主席也是她近半个世纪以来的文友康濯、省文联执行主席任光椿的陪同下,来到桃花源参观。  相似文献   

3.
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后,丁玲在延安同邵子南、杨朔、肖三、陈明等作家、诗人发起组成延安文艺通讯团,经中共中央办公厅批准到解放区开展工作。10月初,丁玲、杨朔、肖三和陈明(丁玲的爱人)告别了延安向东进发,他们跋山涉水,风雨不停,历时两个多月,徒步行军两千余里,途经4省20余县,于同年11月底到达晋察冀边区首府张  相似文献   

4.
贺伟 《党史纵横》2006,(11):38-41
1982年夏季,著名作家丁玲来庐山疗养、写作。在20多天的时间里,我与她有较多的接触,为她解决生活、写作方面的一些问题,有时陪她出去游览。20多年过去了,与丁玲接触的很多事情不但没有被时间的流水所冲淡,反而越来越清晰地浮现在眼前,随着阅历和对生活理解的加深,我对这些往事时常有新的感触和体会。舍生取义无怨悔7月28日上午,我陪丁玲去“黄龙寺”景区游览。走下芦林大桥,我们进入了一片柏树的世界。青石小路的两旁,全是笔直挺拔的柏树,翠绿的树冠象是撑开的巨伞,层层叠叠地交融在一起,从绿冠中挤下来的点点阳光,象珍珠一般滚动在青石板上…  相似文献   

5.
博览之窗     
毛泽东词稿失而复得 1937年春,丁玲陪同美国作家史沫特莱从前线回到延安,在窑洞中受到了毛泽东的亲切接见。 毛泽东谈笑风生,甚为高兴。他边说话,边在一张巴掌大的白色油光纸上,用毛笔以横幅格式写下了10行字,未标题目,也没有落款,送给了丁玲。丁玲接过一看,原来是那首毛泽东曾用军用电报传给过她的《临江仙》。 原来,早在1936年的11月,从国民党监狱被救出的丁玲来到陕北  相似文献   

6.
《江淮》2010,(10)
<正>叶挺将军在皖南事变中被捕以后,被囚禁在军统的监狱。据沈醉后来回忆,受戴笠指使,沈醉一直企图使叶挺转变立场、投向国民党。沈看过叶挺三四次,每次问他生活  相似文献   

7.
1982年夏季,著名作家丁玲来庐山疗养、写作。在20多天的时间里,我与她有较多的接触,为她解决生活、写作方面的一些问题,有时陪她出去游览。20多年过去了,与丁玲接触的很多事情不但没有被时间的流逝所淡化,反而越来越清晰地浮现在眼前,随着阅历和对生活理解的加深,对这些往事时常有新的感触和体会。这里先记述几个片断。舍生取义无怨悔7月28日上午,我陪丁玲去“黄龙寺”景区游览。走下芦林大桥,我们进入了一片柏树的世界。青石小路的两旁,全是笔直挺拔的柏树,翠绿的树冠象是撑开的巨伞,层层叠叠地交融在一起,从绿冠中挤下来的点点阳光,象珍珠…  相似文献   

8.
正毛泽东赠给丁玲一首词1933年5月14日,丁玲在上海公共租界虹口昆山路7号4楼,被国民党特务逮捕,同时被捕的还有《真话报》总编辑潘梓年。丁玲被押到南京两年多后,看管逐渐松弛,她决定到北平找党的关系。在北平,她请曹靖华写信告诉在上海的冯雪峰。冯雪峰让到南京的地下党员张天翼与丁玲联系。张天翼派他的侄女张若嘉送丁玲去上海,交给胡风安排住下。冯雪峰得知丁玲坚决要去陕北中共中央所在地,便与潘汉年商量,派聂  相似文献   

9.
1936年,丁玲被党组织从南京国民党监狱中营救出来后,辗转到了当时党中央所在地陕北保安。中宣部特地在一所窑洞里开会欢迎她。会后,丁玲表示愿当一名女红军,毛泽东对此极为赞赏。不久,丁  相似文献   

10.
湘女多情,湘女坚贞,湘女多才,湘女也具有湖南男人的一股“蛮劲”。丁玲便是这样一位湘女。她是个“奇才”,《莎菲女士的日记》一发表,便把人们“震惊”。她一出台便不是背棍打旗喊“啊呵”,而是“挂头牌”的角色。她又是一个“奇人”,富有传奇色彩。她是“文小姐”,又穿过红军的军装,做过“武将军”。“奇人”自然有“奇遇”。她被国民党“绑架”、“软禁”过;她本来是个无限忠贞的共产党员,却又被人误解过,命途多舛,被剥夺写作权利20多个春秋。然而,当她获得“解放”,重返文坛之时,她丢开心灵的创痛,豁达大度,既无怨尤,又无悲伤,一如既往地将她的才情、智慧、灵感化为一行行的字,写出一本本的书,奉献给她的祖国,她的人民。丁玲,原名蒋冰之,1904年10月12日出生于  相似文献   

11.
贺伟 《党史文苑》2006,(4):34-37
1982年夏季,著名作家丁玲来庐山疗养、写作.在20多天的时间里,我与她有较多的接触,为她解决生活、写作方面的一些问题,有时陪她出去游览.  相似文献   

12.
《党课》2010,(22):90-92
丁玲是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湖南临澧人,生于1904年,比毛泽东小11岁。早在中学读书的时候,丁玲就听说毛泽东是一个奇人。毛泽东的第一位妻子杨开慧是她的同学,曾向丁玲谈起过毛泽东,但她真正与毛泽东接触,却是在她到达延安以后的事。  相似文献   

13.
这里记述的是杰出的革命文艺战士丁玲对毛泽东的坚定敬仰和在文艺思想、文学创作中对毛泽东文艺理论方向的执着遵循,向世人显示了她的革命品格。 一个信条——文艺大众化 1933年5月,丁玲被国民党绑架到南京。1936年9月,在党组织帮助下她逃离南京,11月到达陕北保安,受到毛泽东和党中央领导人的欢迎。不久,她被任命为苏区“中国文艺协会”主任。党中央迁延安后,她常去看望毛泽东。毛泽东渊博的学识,特别是对中国古典文  相似文献   

14.
毛泽东与丁玲的交往,影响了丁玲的后半生。第一次见到毛泽东1904年10月12日,丁玲出生在湖南省临澧县胡子冲。原名蒋伟,字冰之,丁玲这个名字是她从事文学创作后用的笔名。1918年夏,14岁的丁玲小学毕业后以优异成绩考入桃源省立女子第二师范学校。在她一年级学期结束时,爆发了“五四”运动。丁玲积极投身这场革命,主动担任了贫民夜校的小老师,热情宣传反帝反封建的道理,由于她年龄小,学生们都风趣地叫她“崽崽先生”。1922年,丁玲到上海入陈独秀、李达创办的平民女校读书;1923年,入中国共产党创办的上海大学中文系学习。1927年12月发表处女作…  相似文献   

15.
韦尔斯: 在延安的时候,我常与丁玲聊天.她当时仪31岁,却已作为中国小说界首屈一指的女作家而名扬天下.她非常自信,是各方面特别是妇女解放运动的开路先锋.她是厉害的湖南人之一,在坚持自己的思想主张方面,与毛泽东没什么两样.这导致她在1957年被划为"右派"并逐出北京,尽管未被关进大牢.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70年代末我才得知,和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女作家丁玲共同生活,命运、事业密切相联的陈明先生,竟然是我们赣东北鄱阳县人,而他在我党延安时代就是一位出色的戏剧家。后来,我偶然得知陈老的一位亲戚就在我身边,于是产生了寻机接触他的热望。  相似文献   

17.
康克清素描 康克清是在江西与农民一起行路时,从土墙上贴的标语中学会认字和写字的.她小时候做苦工,后来成长为游击队领导人.18岁那年,她与朱德结婚.从那以后,他们就幸福地在一起生活、行军打仗,尽管当时她的年龄不及他的一半.她对我讲,除贺英(贺龙的姐姐,她在湖北的一次战斗中牺牲了)之外,做过正规红军部队指挥员的妇女就只有她一个了.  相似文献   

18.
具有特殊性格、富于传奇色彩的我军高级将领许世友,当年在延安曾被囚禁受审过。关于这段史实,说法很大,真情到底如何?笔者通过查阅大量资料,对许世友将军在延安被囚禁的那段历史以及被囚禁的来龙去脉有了比较清晰的了解。  相似文献   

19.
陈家鹦 《党史文苑》2010,(12):24-31
20世纪70年代末我才得知,和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女作家丁玲共同生活,命运、事业密切相联的陈明先生,竟然是我们赣东北鄱阳县人,而他在我党延安时代就是一位出色的戏剧家。后来,我偶然得知陈老的一位亲戚就在我身边,于是产生了寻机接触他的热望。  相似文献   

20.
丁玲(1904-1986)是我国现代著名女作家,也是国际文坛上享有盛名的女作家。她从青年时代就开始文学创作,是三十年代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重要成员,曾同国民党反动派的文化“围剿”进行过英勇卓绝的斗争。作为中国共产党内资格最老的无产阶级文化战士之一,丁玲一生从事革命文艺活动达60余年,创作出了许多为世人所瞩目的作品。她的代表作《太阳照在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