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抗日战争时期的减租减息政策是中共在保障地主土地所有权和农民土地使用权的前提下实行的,也是抗战期间中共调整各抗日根据地农村土地关系的一项重要政策。由于减租减息政策的实行,晋察冀根据地的地权及阶级结构出现了明显不同于战前的特征。地权方面,土地由战前日趋集中的态势逐渐发展为战后的日趋分散;阶级结构方面,较富裕的人生活水平下降,最贫穷的人以及最接近这个阶层的人生活水平上升。或者说中国的阶级结构经历了一个“中农化”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2.
世纪之交的风云变幻影响着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和台湾问题的解决。中国共产党站在时代的高度,与时俱进,不断调整对台具体政策和策略,以新的思路顺应时势的变迁:香港、澳门的顺利回归,中共对台湾实施“一国两制”比港澳更宽松;台湾政党更替,中共把民进党内顽固“台独”分子与广大民进党员区分开来,以更加务实的态度对应之;两岸先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共不以政治分歧去影响、干扰两岸经济合作。中共对台具体政策和策略的不断调整,推动和引导着两岸关系向健康、有利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3.
一、承认近代朝鲜移民为中国的少数民族,主张对其实行民族平等政策从1927年起中国共产党便把居住在东北的朝鲜民族当作中国的少数民族,并主张对其实行民族平等政策。是年10月召开的中共满洲省临委第一次代表大会通过了《我们在满洲的政纲》,指出:对于“满洲”的朝鲜人,同国内其他民族一样“同等对待”。大会通过的《满洲农民运动决议案》指出:“由山东、直隶、朝鲜来的难民,一律享有土地所有权”①。1928年2月29日,中共满洲省临委指出:满洲的朝鲜移民“不仅是日本帝国主义的死敌,而且是中国土地革命的一支生力的农军”,“中国农民与朝鲜(民…  相似文献   

4.
中共六届七中全会《关于若干历史问题决议》曾指出:各次“左”倾错误“都主张整个地反对资产阶级以至上层小资产阶级”,极力推行“左”倾关门主义的阶级政策。但长期以来,学术界对中共“左”倾关门主义阶级政策产生的理论根据及其与共产国际,尤其是与斯大林中国革命“三阶段”论之间的关系,却很少有人提及。本文就这一问题试作探讨。笔者认为,斯大林“三阶段”论是中共“左”倾关门主义  相似文献   

5.
中共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此项纲领所提出的“打倒军阀”的革命口号,当时主要是指旧军阀(即北洋军阀)。但创立期间的中共并非把当时所有北洋军阀派系都视为毫无区别的铁板一块,而是对一定时期一定程度上迎合革命潮流、表现出某些爱国、民主言行的军阀,在政策上有一定程度的灵活性。中共二大就称吴佩孚“是一个较进步的军阀”。①在1922年下半年曾对其实行过接近和利用的政策。本文主要就这一政策产生的原因、对实际运动的影响以及中共对军阀吴佩孚的认识等方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6.
1945年3月3日,美国总统罗斯福接见记者斯诺,告诉他:美国正在计划向中国华北共产党地区运送“供应品和联络官员”。这是美国与中国共产党经济合作的开端,也是对中共所采取的有关政策的一个回应。本文所分析的就是这一史实。  相似文献   

7.
厘清中共“党群关系”的基本概念、本质属性及其发展走向,对中共自身建设具有特别和特殊的意义。中共目前关于党群关系的概念性表达至少有六种:种子与土地关系说:鱼水关系说;血肉联系说;公仆关系说;先生与学生关系说;舟水关系说。客观上六种概念在原始意义上彼此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这些概念的多样化,导致在党群关系的实践中出现不易把握和不易操作的现象,也存在着实践效果不够理想的事实。比较加权衡,“血肉联系说”提法,应当是表述和反映中共“党群关系”概念意义的最佳选项。  相似文献   

8.
论社会回应主体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戚攻  刘冬梅 《探索》2007,3(3):178-183
回应主体是研究“回应”范式的三个重要维度之一。在回应关系中,互动者都是主体,但客观存在“诉求主体”与“回应主体”之分。因而判断一种回应关系的性质及互动者在其中的“地位”,应以回应关系中“谁”是回应主体来界定该回应关系的类型。回应范式包括政府回应、社会回应与共同回应三种基本形态或类型。在社会回应关系中,回应主体是指社会组织、自治组织、群体乃至社会个体,所以社会回应关系中的回应主体具有多元性、开放性和确定性三大特征。要实现社会回应主体之间互动的有序和持续,需要思考社会回应主体的培育和组织化的路径问题,并着眼于社会回应主体内部回应意愿的机制设置及外部组织化路径的建构。  相似文献   

9.
房地产调控与中央地方关系的重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年来,房价过快上涨已成为人们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尽管中央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大力度的调控政策,抑制房产价格的快速上涨,但效果却并不理想.导致房产调控政策失灵、房价上涨过快的主要原因是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而形成“土地财政”的主要根源是不完善的财税管理体制,它使中央地方关系严重失衡.所以,要使中央的房地产调控政策取得预期的效果,解决房价过高问题,就必须深化财税体制改革,重构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从1920年8月中共第一个早期组织在上海建立至1921年7月一大前后,本文界定为中共早期。在这一时期,中共存在着明显的排斥国民党的政策。中共早期排斥国民党政策的形成及确立与共产国际密切相关,它是共产国际成立伊始“进攻理论”在中国的直接后果。按照这种“进攻理论”,共产国际要求中共必须把无产阶级专政、社会主义革命当做当前迫切任务,把资产阶级、国民党当成最主要的敌人与革命对象。以“打倒中派”为特征的共产国际“左”倾政策,要求中共对资产阶级、国民党必须采取敌对、排斥的政策。共产国际代表的使华与“进攻理论”的输入,是中共早期排斥国民党政策形成及确立的组织基础和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1.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政府实施了一系列的移民垦荒政策,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很多,但几乎没有论著涉及到投资开垦公荒的所有权问题。本文从勾稽和考证一条相关的史料入手,进而将其放在抗战时期土地政策背景下予以深层次的解读:中共对投资垦荒政策变更和复归的历程,从侧面体现了在新民主主义阶段,中共土地政策坚守着基本的原则并具有一贯的连续性。  相似文献   

12.
“包一头”政策是对资改造基本完成后,中共对工商业者各项统战政策的通称,是对民族工商业和平改造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三年困难时期,为了调整统战关系,稳定工商界情绪,党宣布“五不变”,并提出了“包一头”政策,对缓和同工商业者的紧张关系起了重大作用.在精简中,针对工商界的特殊情况制定一系列照顾政策,采取“不精简,不下放”方针,...  相似文献   

13.
国家发展问题始终是中共三代领导集体关注的重大问题。中共三代领导集体主要代表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从不同的国际形势和不同的国内实际状况出发 ,分别对“发展”提出了不同的要求 ,这些要求适应了中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也是对世界经济、科技发展的一种回应。“发展”理论为中国几十年来的政治、经济、文化进步提供了基本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4.
“人民”一词是一个具有复杂内涵的政治概念.建党初期,中共对“人民”“国民”两概念的使用并没有明显的侧重.随着国共合作的开展,革命形势的高涨, “人民”因克服了“国民”这一概念的污名化与模糊性,又符合马列主义的阶级分析理论,所以逐渐取代了“国民”,成为中共的主流话语.大革命失败后一段时间,中共因“人民”概念曾经包含资产阶级,对其使用频率一度大为降低,并试图以“群众”“民众”“工农”等概念替代之,反映出当时中共革命政策的转变和对“人民”内涵建构的不足.随着民族危机的上升,1935年共产国际七大后,中共统一战线政策逐渐转变,“人民”这一概念又重新回到中共话语体系中.  相似文献   

15.
陈媛 《党史纵横》2011,(12):12-14
中国共产党与莫斯科有过长达40年的密切关系,然而在抗日战争时期,共产国际、苏联共产党(布尔什维克)与毛泽东代表的中共在国共两党关系和中国革命问题上存在重大政策分歧,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共与苏联、共产国际的关系,影响了中国的革命和历史进程。毛泽东与莫斯科在抗战时期的政策分歧主要有两个,一是关于国共合作的问题,二是抗日战争胜...  相似文献   

16.
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从稳定这个大局出发 ,高度重视农村土地的保障功能 ,力保土地承包关系的政策长期稳定 ,及时纠正“土地流转”、“规模经营”、“土地股份制”中出现的问题 ,以确保农村的稳定与发展。  相似文献   

17.
叶挺被"暂待"党外,原因复杂,一方面与叶挺探索第三条道路有关,另一方面又与当时中共、共产国际对叶挺的责难有关.而导致叶挺积极探索革命新路的原因则更加复杂,它与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中共在农民运动和土地问题上的激进政策以及叶挺对这个激进政策的不同认识有关,也与土地革命时期中共实行苏维埃运动、推进更加激进的土地政策以及叶挺对这个政策的认识有关,它们都是推动叶挺另外寻找第三条道路的诱因;此外,孙中山"耕者有其田"思想对叶挺也有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18.
70年前,毛泽东在闽西南阳“龙田书院”主持召开了红四军前委和闽西特委联席会议,即“南阳会议”。这次会议总结了中共闽西“一大”以来闽西土地革命、政权建设和武装斗争等方面的经验,对闽西土地、经济等政策作了重要的修改和补充,对政治、军事等问题作出了新的重要决定。“南阳会议”是闽西人民革命史上一次有重要影响的会议,它不仅对当时的革命斗争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而且对我们今天的工作也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南昌起义的领导机关在1927年8月1日起义胜利后,提出了实行土地革命的相关政策,以及"没收二百亩以上大地主的土地"具体标准。这一土地政策在后来被扣上"右倾机会主义"的帽子而被批评。实际上,这一土地政策是延续了中共五大提出的"没收大地主土地,保护小地主土地"的土地政策精神,其目的在于争取国民党左派的支持。之所以将大地主的界限定为"占地二百亩",主要是因为起义领导者缺乏开展土地革命的经验,没有进行深入调查;再加上共产国际的指导精神,所以在制定具体政策时出现了偏差。在起义部队南下途中,起义领导者通过调查,并根据中央的相关精神,发现这个土地政策脱离了实际,及时做出了一系列修正。  相似文献   

20.
论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反动政策的出笼及其破产周善红“攘外必先安内”是“九·一八”事变后至“七·七”抗战前夕蒋介石和南京国民政府奉行的一项反动政策,反映了代表“城市买办阶级和乡村豪绅阶级”①利益的国民党在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急剧变动时期对阶级矛盾和民族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