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末,中国在短短几年间,在各地举办了1600余所“五七”干校,用来安置下放劳动的几百万千部与知识分子。近年来,  相似文献   

2.
《理论导报》2010,(12):66-66
<正>前坊中学始创于1957年,是一所集初、高中为一体的有着优良传统和光辉历史的农村普通完全中学。学校地处风景秀丽的青岚湖东畔,景色迷人的军山湖西侧,座落在洁静整齐的前坊镇东南部,校园面积46669平方米,校舍总面积9226平方米,教职工住房58套4131m2。  相似文献   

3.
张兵 《党史博览》2008,(9):37-40
王国权,1911年12月24日出生于河南省巩县(今巩义),原名康午生,字厚庵。1935年入党。他早年参加革命,曾任热河省委书记兼省长、省军区政委。1956年调到外交部,开始了为期22年的外交生涯,先后出任中国驻东德、波兰、澳大利亚、意大利四国大使,并在任驻波兰大使期间,兼任中美华沙会谈中方代表。1970年至1973年,担任中国对外友协会长,并作为周恩来的特使,赴日本参加松村谦三的葬礼。  相似文献   

4.
“文化大革命”中出现的“五七”干校.随着“文化大革命”的结束而销声匿迹,其存在只不过十年时间,在历史的长河中可以说是昙花一现,但在年龄稍大一点的人们心中,却留有深刻的印象。它的产生和结束,都令人深思。  相似文献   

5.
文化大革命期间,为贯彻毛泽东五七指示和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指示,将党政机关干部、知识分子集中下放参加农业劳动及进行学习和思想改造,全国各地创办了1600余所五七干校。当时,相当多的国家部委机关、大学.  相似文献   

6.
1969年3月14日,从北京开来十几辆大货车,拉着办公用品、家具,像部队拉练似的,浩浩荡荡地来到河南罗山樊寺劳改农场。他们是全国总工会“五七”干校打前站的队伍,是来做筹建和安置工作的。接着,第二批、第三批相继开到樊寺劳改农场安营扎寨,一干就是五年。  相似文献   

7.
正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末,全国各地兴办了1600余所"五七"干校,用来安置下放劳动的几百万干部与知识分子,对他们进行劳动改造、思想教育。1968年,黑龙江柳河干校命名为"五七"干校,成为中国第一个以此命名的干校。此后大批"五七"干校在各地开办。"五七"干校由此也成为了中国  相似文献   

8.
王永华 《世纪桥》2011,(4):44-50
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末,中国的大地上有这样一种现象:全国各地开办了1600余所“五七”干校,用来安置下放劳动的几百万干部与知识分子。近年来,关于“五七”干校国内已出版了不少当事人的回忆录和一些研究性的论著,其中涉及柳河干校、成宁干校、沙洋干校的文章最多;而当年名噪一时的级别最高、规模最大的江西进贤中央办公厅“五七”干校却较少被提及。笔者通过对原始档案、个人回忆录、口述资料及国家有关政策的梳理,试揭示中办“五七”干校的历史命运。  相似文献   

9.
柳河五七干校的前身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向北约250公里,有一个在文革期间名噪一时的地方——柳河.柳河是绥化地区庆安县管辖的一个小镇,位于庆安县的南端,再往北走就是荒无人烟的山林了.这里地处小兴安岭南麓的浅山丘陵地带,原来是黑龙江省委机关农场,也是当年搞小三线时的黑龙江省委的战备基地.早在1960年初,为了缓解省委机关副食供应的紧4状况,同时也为了给机关干部下放劳动提供场所,省委执行中央的批示,提出自己动手开荒建场,将开荒场址设在了柳河.后来又经省委和林业部批准,从伊春林业管理局双丰林业局和庆安县林业局划出22万亩林地进行经营管理.就是依托这些资源,成立了黑龙江省委机关柳河农场.  相似文献   

10.
顾保孜 《湘潮》2013,(1):21-24
“文革”开始后,一切乱了大学套。就连朱德总司令也被推进了历史的漩涡中。 毛泽东说:“朱德不能批斗,他是红司令”  相似文献   

11.
<正>真太感谢你们了,要不是你们这支巾帼拾花突击队来帮我突击,我这梗子花肯定拾不出来,就误了眼下冬灌的大事啊!这是10月14日,农一师十团一连职工李关余对巾帼拾花突击队队长袁淑梅说的一段话。  相似文献   

12.
<正>一大早,职工张国同就来到"职工书屋"要借阅《玉米高产管理技术》。不一会,职工王纪勇也来了,他要借本羊只繁育改良的书籍。王纪勇一边翻着书架上的书,一边说:"这两年我在这里可学了不少养殖技术。瞧我的羊,不是全连最多的,但我敢说是全连最棒的。"农九师一六三团北区三连"职工书屋"有书籍1000余册,光盘百余盘,书架上种植养殖类、科普生活类、家庭教育类、电器维修类……一本本适合职工"口味"的实用  相似文献   

13.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央苏区有朱彭黄,赣东北苏区有方邵黄。其中的二黄(黄公略、黄道)贡献殊多,却英年捐躯。黄道是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赣东北、闽浙赣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创始人之一。正如其名,黄道一生的思想和业绩,最大的亮点是一个道字。道,就是天道、大道、正道。黄道追求的是  相似文献   

14.
<正>刘江萍是农四师六十三团六连的一名普通女职工,自1982年参加工作以来,一直在连队农业生产一线承包土地。1999年团场出台了土地租赁经营等一系列的优惠政策。由于当时农产品价格不景气,职工看到种地没"钱"途,纷纷将地力不好的土地撂荒。这时有着长远目光的刘江萍看到此种情况,便多次和丈夫商量把无人耕种的撂荒  相似文献   

15.
20年前刚进大学的时候,好心的高年级老乡便提醒我们,在学校里"吃饭"也是一门学问。我对此不以为然。不过,一两个月过去了,我们还真在吃饭这件事情上,发现了一点"学问"。入学不久,便有系里的学生会、团总支的人前来游说,动员我们新生作为"干事"加入。事隔不久,这些新鲜的"干事",的确就在开始干事——就是为招纳他们的"部长""组长"们打饭。而且自然形成了一条"规律":凡是为学生会、团总支的学生干部们打饭,或是平常端茶递水跑得欢的,在这些干部读到大  相似文献   

16.
<正>常常想起一个和"马"有关的地名——"马号",兵团的老一辈对这个地名大都很熟悉。在六七十年代,每个团乃至每个连都有一个畜牧养殖点,这个地方远离团部或连队常常被人们称之为"马号"。在这里居住的人们被称为在"马号"居住,兵团有多少个这样的团场,就有多少个像这样的地方。这也许是兵团的专利了。这里是兵团一个团场的边缘,准噶尔盆地的边沿地带。再向深处就是中国的第二大沙漠——古尔班通古  相似文献   

17.
胡耀邦在革命战争年代是著名的红小鬼,参加革命后多年从事党领导下的青少年工作,为党的青年工作贡献了力量。1937年,胡耀邦离开青年团工作岗位,进入  相似文献   

18.
谭冬梅 《湘潮》2008,(8):15-17
初进“牛棚” 1969年7月的一天,天气又闷又热,一辆卡车开进湖南省革委会“五七”干校的大院里。 “周立波,快下来!”卡车刚停住,一个身穿黄制服、满脸横肉、胖乎乎的家伙,凶神恶煞般地吆喝着。  相似文献   

19.
胡耀邦在革命战争年代是著名的“红小鬼”,参加革命后多年从事党领导下的青少年工作,为党的青年工作贡献了力量。1937年,胡耀邦离开青年团工作岗位,进入中国抗日军政大学,走上了新的学习和工作道路。“抗大”对胡耀邦一生有重要影响。在这里,他有了与毛泽东近距离交流甚至交谈的机会。  相似文献   

20.
<正>在农四师六十七团五连棉田里,有一支头戴花头巾的哈萨克族妇女打工队,领着这支队伍干活的是沙达提汗。连队的职工群众都称她是"了不起的女人"。47岁的沙达提汗接受过汉语教育,会说一口流利的汉语,是团场、连队小有名气的劳务输出女经纪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