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试论不起诉制度的发展与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对我国不起诉制度从法律规定和实践中操作的角度进行评价的基础上 ,从法律修改的角度上对完善我国不起诉制度进行了论述 ,提出增加绝对不起诉的范围 ,修改证据不足不起诉的规定 ,扩大相对不起诉的适用对象 ,最后从对不起诉制约监督的角度对我国公诉转自诉制度进行评价 ,并提出改革建议  相似文献   

2.
《党政论坛》2010,(24):62-64
庐山会议(下) 庐山会议从纠“左”转向反右,彭德怀的《意见书》是“导火索”,看来事情带有偶然性,其实不然。会议前期,大家思想并没有敞开,对形势的估计一直存在分歧,一些不同意见遭到压制。毛泽东原来估计,彭德怀的《意见书》印发后,会引起一些人的批评和反对,而实际情况却是得到了不少人的同情和支持。  相似文献   

3.
《学理论》2013,(35)
从日本、德国、我国台湾地区的暂缓起诉制度的起源、案件适用范围显著的特点,分析其在实践中的优缺点,从而为我国构建暂缓起诉制度提出明确的建议和意见,并且明确我国可以设立"暂缓起诉"制度。我国应以以暂缓起诉制度为试点,结合我国的基本国情,以人为本,追求公平公正的法律程序法,使其具有相当的合法性。以日本、德国的暂缓起诉为平台,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合理的暂缓起诉的机制,从而达到程序的正义。  相似文献   

4.
检察官起诉自由裁量权行使是刑事诉讼发展的基本趋势,在对当前起诉自由裁量权行使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的基础上,从加大法律解释的力度、提高检察官队伍的素质、程序规范制约权力、保障检察权的独立行使四个维度入手提出当前起诉自由裁量权行使中的思路和对策。  相似文献   

5.
王彩云 《学理论》2012,(22):94-95
作为刑事诉讼案件中的被害人,其权利的保护一直是刑事诉讼的重要内容,不起诉救济制度就是保护其权利的一项重要制度。为制约检察机关的不起诉权力防止检察机关权力滥用、保障被害人合法而制定了不起诉救济制度。本文试从分析我国现存救济制度及司法实践中存在问题入手,对被害人面对不起诉救济中的问题进行思考。  相似文献   

6.
某部三连驻地倚山傍海,前后左右四排平房刚好围成一个院落。精简整编之后,来自九个单位的干部战士,象九条不同色彩的小溪,带着不同的个性,追求和向往,汇到一起来了。连队与连队,一切都很相似,唯一让新来同志感到新鲜的,是连部门前的那个“民主箱”。我们的故事,便从这里开始。意见书上的三个“?”当初,连长吕功义和指导员辛建中设这个民主箱,可不是一时心血来潮,而是把它作为民主建连的一项重要措施。然而,一周过去了,民主箱无人光顾;两周之后,箱内依然空空如也。真是万事开头难!党支部召开全连军人大会,发给每人一份意见书,希望大家畅所欲言。岂料,多数同志交了白卷。只有一张意见书与众不同,上面画着三个大大的“?”。  相似文献   

7.
检察机关的起诉罪名与法院认定的罪名不一致是司法实践中经常遇到的问题。现行的司法解释赋予了法院直接改变起诉罪名的权力,同时为了保障被告人的辩护权不被侵犯,免受"突袭式审判"之干扰,解释同时又从程序的角度对法官改变起诉罪名的权力进行了限制,平衡了打击犯罪与保护人权的关系。但从保护人权需要的角度来解读这个司法解释,则它还有一定的待完善空间。从比较法的角度对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相关立法进行价值考量和借鉴,可以为我们的立法完善带来一些启示和借鉴。  相似文献   

8.
《党政论坛》2010,(22):62-64
庐山会议(上) 一次被推迟了的中央工作会议众所周知,庐山会议本来是要纠“左”,后来因为毛泽东严厉批判彭德怀的《意见书》,急剧转向了反右倾。杨尚昆当时对此也没有思想准备,但是在和我们谈庐山会议的第一阶段——中央工作会议(政治局扩大会议)的时候,他分析认为,即使没有彭德怀的《意见书》,庐山会议纠“左”的初衷也很难实现。  相似文献   

9.
李静 《学理论》2010,(21):53-54
不起诉公开审查是指人民检察院在审查起诉时欲对一定范围内的案件作出不起诉决定前,公开审查过程,充分听取相关机关和有关诉讼参与人的意见,从而为正确作出决定提供重要参考的程序。不起诉公开审查既是公诉改革的重要举措,也是检务公开的内容之一,它不仅规范了不起诉案件公开审查的程序,保证了不起诉决定的公正性,同时又保障了当事人的合法权利。将对不起诉公开审查制度的法律依据、现实依据及存在的弊端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0.
支持起诉在法律文本中虽然始终被表述为基本原则,但在私益诉讼阶段其实已经丧失了实际效用。随着公益诉讼程序的建立,这种状况得到了转圜,支持起诉得以在公益诉讼中复兴。从宏观、中观、微观维度考察支持起诉的历史可以发现,其经历了一个从私益诉讼到衰落和公益诉讼再到复兴的历史。以支持公益诉讼的主体为标准,其类型主要包括:行政机关支持公益诉讼、社会组织支持公益诉讼和企业事业单位支持公益诉讼,这三种类型各有其特点和适用范围。检察机关支持公益诉讼的特别规则主要包括:检察机关是支持公益诉讼的第一责任主体,检察机关支持公益诉讼的范围不受限制,检察机关支持公益诉讼的主体身份具有双重性等。  相似文献   

11.
武俊山 《理论探索》2011,(5):142-144
行政诉讼起诉期限作为相对人提起行政诉讼的法定期间,要明确这样几个问题:超过起诉期限,相对人原则上丧失诉权;起诉期限是相对人提起行政诉讼的条件之一,只有在起诉期限内起诉才会被法院受理;起诉期限的举证责任主要由被告承担,原告也应承担一定的举证责任;法院在立案和审理阶段都应主动审查起诉期限;起诉期限只适用于有效行政行为,无效行政行为不受起诉期限限制。  相似文献   

12.
崔巍 《学理论》2009,(21):102-103
香港和内地的刑事诉讼法都规定了不起诉制度。但由于香港和内地在公诉立场以及诉讼价值取向和诉讼传统方面的差异,两地的不起诉裁量制度在适用范围、适用条件和制约机制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不同。其中,香港在不起诉裁量权的适用范围、条件以及制约方面,尤其值得内地借鉴。  相似文献   

13.
探索建立适合未成年犯罪挽救的公诉制度,直接关系到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的保护,关系到诉讼价值改革,和谐社会建设的实现。从贯彻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和完善公诉制度的角度出发,提出建立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暂缓起诉制度的立法建议,并对建立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暂缓起诉制度的实践构想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
完善民事诉讼法起诉条件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事诉讼法的起诉条件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公民在纠纷发生后能否获得司法保护.现行民事诉讼法由于将起诉条件和诉讼要件相混淆,导致了某些起诉条件并未真正体现其作为条件的作用.立案庭对某些起诉条件的审查既难以获得合法性又缺乏正当程序的支持.完善民事诉讼法起诉条件的主要途径是:将民事诉讼法起诉条件中属于诉讼要件的条款分离出去,取消现行的受理制度,将负责审查起诉的立案机构改为民事案件登记性质的机构.  相似文献   

15.
李洁 《学理论》2012,(32):116-117
审查受理是整个法院审判活动的启动阀,我国《民事诉讼法》将诉讼要件归入了起诉条件,限制了公民的诉权,抬高了诉讼的门槛,并且我国现有的立案受理制度过滤掉不适格案件的同时也将适格的案件"拒之门外",导致"起诉难"的发生。在借鉴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民事起诉受理制度的不足进行分析,并以我国首例烟草诉讼为切入点,提出完善我国起诉受理制度的构想:降低起诉条件,扩充民事受案范围;确保法院严格执行起诉条件的规则,禁止人为地提高起诉的门槛。  相似文献   

16.
杨德华  宋清根 《学理论》2009,(27):198-200
本文对未成年人犯罪案件适用不起诉制度的法理基础及其意义进行了分析,并且概括了当前未成年人犯罪案件适用不起诉制度应坚持的原则。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未成年人犯罪案件适用不起诉制度的标准。  相似文献   

17.
贵刊近期连续刊登了两篇关于安全生产的文章,分别是《大兴矿难前的专家论证疑云——一份发人深省的煤矿安全开采“意见书”》和《事故易发期更需有所作为》,对应近来社会频频发生的安全  相似文献   

18.
台湾当政者终于不得不对贿选有所表示了。 在3月初台湾县市正副议长选举中当上桃园县议长的许振沄,还没有来得及端起香槟酒杯奏捷,就被办案单位起诉。起诉的原因竟是因为贿选! 从3月中旬开始的这场查贿扫黑行动,很快波及全岛。到4月中旬时,全岛23个县市议会,只有两个尚未查出贿选证据。在此期间,100多名涉嫌者被起诉,430多名议员因涉嫌受到调查,占本届县、市议员总数的一半还多。这一据称是1949年以来岛内最大的“政治清洁运动”,目前还在进行之中。  相似文献   

19.
相庆梅 《理论探索》2012,(4):135-138
不起诉契约充分体现了当事人对纠纷解决方式的选择权,能够更好地满足双方解决纠纷的需求,具有合法性;就其性质而言,不起诉契约因为具有对程序的处分效力,属于诉讼行为;不起诉契约的成立要件,依照实体法关于契约的有关规定,包括实质要件、形式要件等。  相似文献   

20.
相对于西方法治国家而言,我国的附条件不起诉制度适用范围窄,实施效果也不甚理想。结合实证研究与借鉴域外经验,在扩大附条件不起诉时应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与普通刑事案件予以区分,并在制度构建上遵循不同的理论基础与立法目的,将附条件不起诉制度进行未成年人附条件不起诉与普通附条件不起诉的模式划分,并在各自模式下提出扩大附条件不起诉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