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秦浩 《学理论》2010,(15):144-144
诗仙李白历来被认为是浪漫主义诗歌创作的代表,但是细读李白诗歌,便不难发现其诗歌中的现实主义情怀在李白的一些战争诗与古风中体现得尤为突出。  相似文献   

2.
孙蓉 《学理论》2009,(28):161-162
浪漫主义作为一种创作方法是与人类文明史上的个性解放、情感自由的历史阶段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人,自在自为的意义上被认为是绝对的、自由的、无限的。郭沫若与徐志摩是20世纪中国新诗创作中浪漫主义的典型代表,文章从情感与想象,主观性写法,形式意境三个方面来分析他们诗歌浪漫气质的承继与连贯,以及他们对新诗创作的影响,通过对郭沫若与徐志摩诗歌创作特色的比较,展示出20世纪中国浪漫主义的开放形态。  相似文献   

3.
谢冕曾在《中国当代校园诗人诗选》一书的序言中给校园诗歌下这样的定义:“校园诗歌一般指作者为大专院校学生时创作的诗,此类诗,有的称学院诗,有的称大学生诗。名目殊异,所指则一,且它的创作群体始终呈现一种松散的、不稳定的,而且是绝对流动的状态。”因此,我们所指的当代校园诗歌是指1978年恢复高考制度以来在高等院校学习的大学生所创作的诗歌。  相似文献   

4.
古诗鉴赏是走近诗歌的必由之路.只有用自己的心灵与作者沟通,才能言作者所未言,传作者所未传,真正领会作者的创作精髓,把握诗的内涵和表达意境;诗歌鉴赏有利于形成人们良好的文化素养.通过鉴赏,丰富自己的思想,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诗歌鉴赏应该是有章可循的,古诗鉴赏主要包括四个方面:思想内容、艺术形象、表达技巧和语言特色.通过以上方面的把握,达到了解时代背景,了解人物性格,了解作者思想情感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中国象征主义诗歌是中国新诗创作流派中的一支,从20世纪20年代中期以李金发、王独清、穆木天为代表的初期象征派,到30年代以戴望舒为代表的现代派,短短几年,在中国现代诗歌史上占据了重要的一席。  相似文献   

6.
梅志和胡风一道,终生忠于"五四"文学革命由鲁迅所开创的现实主义文学道路,一同编辑杂志、经营出版,还自己创作儿童诗歌,不论时局多么动荡,物质多么匮乏,她能把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条.她是一个清秀、典雅、典型的江南女性. 自从"胡风反革命集团案"制造出来之后,她理所当然地被关进了监狱.七十个月之后,因为母亲去世,"停尸太平间",才放她出来处理后事.此后,也没将她重新收监.她便充当了家庭与监狱之间的唯一联系人.  相似文献   

7.
陕西是中国诗歌的高地,陕西当代农民诗歌的创作水平,代表了中国当代农民诗歌创作的水平。从王老九、李有源、韩起祥到李强华、蒿文杰、章立,等,经几代人的努力,陕西出现了一个农民诗歌创作的高潮。这类诗歌简捷、明快、自然、朴素,通俗易懂,生活气息浓,情感真挚,深得社会各界喜爱,它对中国当代诗歌的贡献不容忽视。农民诗是中国传统诗学之根,是中国农耕文明之花。它体现着田园牧歌式的审美理想,同时,它也受到了工业文明的冲击,面临着重构与再造。  相似文献   

8.
诗如其人,欣赏山水田园诗,我们就要了解山水田园派诗人内心的精神追求.诗人人生境遇的不同,造就其思索问题的不同,面对同样的山水美景就必然引发不同的感慨.从诗人内心精神追求不同这个层面,去分析诗人所创作的诗歌风格的异同.  相似文献   

9.
鲁迅和张爱玲都具有自觉鲜明的"诗性书写"倾向,因文学观念、价值立场和人生体验各不相同,必然呈现出迥然而异的诗美特征:从外在文体风格来看,一个冷峻,一个凄美,透露出两人心灵深处诗人般的孤独感和荒诞感;从内在叙事结构来看,大量隐喻和转喻成分的存在,使得他们的小说文本具有了结构语言学功能上的诗歌意义。  相似文献   

10.
意境是诗歌的灵魂,而意象是为建构诗歌意境而存在的。诗歌翻译的关键在于译文是否将原诗的意象再现。诗歌翻译的过程是译者对原作的意象解读和意象再造的过程。以乔治.桑塔耶纳的一首组诗的第二首为例,以认知语言学为理论参照,比较这首诗的两个汉译版本,尝试探讨意象再造在英诗汉译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白洋淀诗群"是中国当代诗歌发展史上一个不该被忽视的环节,在某种程度上既修复了传统诗歌美学,又接通了新诗现代主义的脉络.它不仅以个体生命的独自完成了在时代压抑下的内心需求的释放,也成为艰难年月里独立可贵的声音.芒克、根子、多多他们这群人留下了许多弥足珍贵的文字,因为他们"相信未来",期待"公正、客观的评定".  相似文献   

12.
作为中国诗坛崛起的一种新文学样式--汉俳诗,问世时间不过20余年.段乐三先生以其丰硕的创作成果丰富了汉俳诗创作宝库,他以爱恨之情去创作,蘸心血与脑汁去创作,追求艺术的真诚与生活的真谛,追求汉俳诗新的意境与风格,赢得了读者的认可与称道.  相似文献   

13.
《各界》2012,(12):F0003-F0003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汉族,巩县(今河南巩义)人。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诗约1500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  相似文献   

14.
毛泽东首先提出“革命的浪漫主义与革命的现实主义相结合”(以下简称“两结合”)是在1958年3月的成都会议上,在谈到新民歌时指出:“中国诗的出路,第一条民歌,第二条古典。在这个基础上产生出新诗来,形式是民族的,内容应当是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统一。”(《文人毛泽东》第448页,陈晋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同年5月,他在党的八大二次会议上再次强调指出:“革命精神与实际精神的统一……在文学上,就是要革命的现实主义和革命的浪漫主义相统一。”(同上,第464页)。据此,周扬在《新民歌开拓了诗歌的新道路》一文中作了如下说明…  相似文献   

15.
川端康成和基耶斯洛夫斯基存在着许多共同之处:作品中都弥漫着悲观、宿命、神秘的气息;他们的叙事艺术都是极端个性化而富有现代感的;他们都有着一段不愉快的童年生活;他们的创作年代都正值社会转型期,而他们的作品又都与政治战争绝缘等。通过对这两位大师的比较,以求逼近他们各自的艺术内核,并探求他们取得世界性成功的奥秘。  相似文献   

16.
陈彦 《学理论》2009,(15):57-58
柏拉图和亚里斯多德这两位古希腊哲学巨匠在西方美学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西方美学思想沿着他们两人创立的两条对立路线发展,柏拉图代表了浪漫主义的倾向,而亚里斯多德则代表古典主义和现实主义的倾向。亚里斯多德是柏拉图的得意门生,但他并不以继承师说而闻名于世.相反。却以批判师说在西方美学史上与柏拉图齐名。本文力图从“模仿论”、“灵感说”和“诗人与诗歌的地位”三个方面,来阐明亚里斯多德对老师柏拉图美学思想的批判。  相似文献   

17.
潘琳 《学理论》2012,(15):127-128
陶渊明是我国东晋时期最伟大的诗人,他所创作的田园诗是我国诗歌史上的瑰宝。陶渊明的田园诗具有与众不同的思想主题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在思想主题上,他的诗歌描写恬淡静穆的田园风光,抒发诗人怡然自得的心境;抒发自己参加农耕的深切体会,赞美农业劳动的美好;表达了诗人对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在艺术风格上,陶渊明田园诗诗风清新自然,语言朴实无华;善于从平凡事物中营造出不平凡的意境,所创作的诗歌具有独特的意境美;并且他的诗含蓄深厚,意境深远。  相似文献   

18.
鲁迅和井上厦运用极为相似的浪漫主义的主观抒情和现实主义的客观描写相结合的叙事手法,分别再现了他们的故乡情结.但他们在主题表现上存在着明显的不同,如果说鲁迅的<故乡>表现了憧憬自然美和批判现实,那么井上厦的<故乡的蝉>则抒发了作者反对战争、渴望人间真爱、希望世界和平的凝重的主题.  相似文献   

19.
褚洪敏 《学理论》2012,(14):189-190
余华的《兄弟》是对现实主义的新开拓,是一种心理现实主义。通过偷窥心理的细节展示和苦难中人性之爱的温情描绘,传达出余华对人性的深沉思考和对生存意义的探究与追问。余华在自己的创作道路上越走越宽。  相似文献   

20.
叶燮是清代著名的诗论家,他的《原诗》是继《文心雕龙》后又一部系统性很强的理论著作。叶燮的诗学思想主要见诸《原诗》,但也散见于《已畦集》中一些单篇序跋。为了对之作出全面公正的评价,就必须结合这两者来读。仔细研读《原诗》及其文集中的相关论述,我们发现,叶燮的诗学思想中有一个常为人忽视的明显缺陷,那就是诗学本原论与创作论的两相悖违。有鉴于“唐宋以来,诸评诗者或概论风气,或指论一人,一篇一语,单辞复句,不可殚数”的情况,叶燮论诗很注意在完整性和体系性上下功夫。他的《原诗》,就旨在推究诗歌之本原,并进而理清创作中的一系列根本问题。所谓推究诗歌之本原,是指对诗歌产生、发展的历史过程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