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在校未婚女研究生婚恋观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丽  陆卫群 《学理论》2009,(32):152-154
目的:让同学们认清自己的婚恋观,使未婚女研究生对自己的婚恋有一个明确的态度。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120名贵州大学在校未婚女研究生作为被调查对象。共发放问卷120份,回收有效问卷114份,回收率为95.0%。结果:未婚女研究生的婚恋观已经成熟。她们恋爱的主要动机是指向婚姻的,恋爱目的明确和务实;在择偶标准上,敢于颠覆传统,看重对方的内在涵养发展潜力,更具有长远眼光;对待与恋人间婚前性行为的态度明确,认为顺其自然,说明她们既认同西方的性解放观念,又没有被传统的性道德观所束缚。结论:未婚女研究生拥有正确的恋爱观、婚姻观,这对她们发展自我、超越自我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
新生代女性农民工作为兼具新生代、女性与农民工三种特征的一个群体,其婚恋问题能够折射出转型时期整个农民工群体的婚姻问题。近年来,新生代女性农民工的传统婚恋观发生了诸多变化,个人主义、功利主义在婚恋中的分量增加,并引发了诸多婚恋心理问题。因此,如何改善新生代女性农民工婚恋观的社会环境,从社会制度层面给予保障以及积极优化企业环境,进而促使新生代女性农民工树立正确的婚恋观,是整个社会应负的责任。  相似文献   

3.
为从医院特点出发,做好基层思想政治工作,有针对性地加强对女军人婚恋的管理和教育,最近笔者以问卷调查、开座谈会及个别交谈等方式,对未婚女干部的婚恋观念,尤其是择偶观进行了调查。空军某医院共有未婚女干部47人,此次共发47份卷,收回34份,有效答卷33份,占全院未婚女干部的70%,除外出、夜班补休外,基本上都参加了调查。由于采取的是不记名、不写字只须打“√”的方法,调查结果可以说是比较客观、准确,较为真实、可信的。通过对33份问卷的统计、分析以及相关调查,发现改革开放以来,特别在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和部队医务干部改为文职的情况下,医院女军人的择偶观有了新的变化,呈现出一些新的趋向。  相似文献   

4.
随着现代社会不断发展,女性由传统角色向现代角色不断发生转变,社会将从更开放的视角看待女性。然而由于近年来研究生不断扩招,导致高校就业压力剧增,女研究生虽然拥有高学历,但各种原因使其就业成为难上难。本文将从女性角色转变的角度来探究女研究生就业机制,以求为广大女研究生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北方民族大学于2003年开始招收研究生,成立至今在学科建设和专业教育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对于未婚研究生婚恋问题并没有给予关注,这方面的研究还是一个空白。针对北方民族大学未婚研究生的婚恋观进行调查与分析,以期在正确了解未婚研究生婚恋观的基础之上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帮助未婚研究生更好的应对与处理婚恋问题。  相似文献   

6.
本文利用"全国百村个人调查"数据比较分析了农村残疾男性的婚恋机会和婚姻策略。分析发现,农村残疾男性的婚恋机会不容乐观,单身状态持续时间更长;已婚者婚姻的"同类匹配"程度降低;为了增加结婚机会,未婚者被迫降低择偶标准,采取婚娶有婚史女性、实施入赘婚姻和婚娶残疾女性的婚姻策略。研究有利于从婚姻挤压角度认识农村残疾男性的婚恋困境。  相似文献   

7.
婚恋问题不仅是家庭问题,也是社会问题。在当前社会结构发生很大变化的背景下,农村年轻女性对婚姻、家庭和生活的态度也产生了一些积极进步的变化,对婚姻期望值较高,但农村落后的性别文化和经济困难的现实使她们的婚恋观充满了矛盾。她们困守家庭,很难充分发挥个人力量,造成农村女性人力资源浪费,更不利于培育积极健康的乡风民俗等。面对农村妇女婚恋观的理想与现实碰撞产生的问题,文章从顶层设计、文化培育、教育奠基、产业强骨、联网互助、法规护航等方面提出了缩小差距、提高女性地位、激发女性建设力量的对策思考。  相似文献   

8.
理想与现实冲突下的研究生择业取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研究生的择业取向从择业的地域取向、职业定位和择业标准三方面体现出多元化的复杂态势。社会文化变迁、社会变革和社会期望是制约研究生择业取向的主要因素;在此基础上,本文指出当前研究生存在着三种择业观,即理想型择业观、功利型择业观和务实型择业观;最后,本文针对研究生择业取向的现状,指出其中存在着四个方面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选择。  相似文献   

9.
《学理论》2014,(27)
男女平等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新中国成立至今已经65年,我国在教育、婚恋、职业等诸方面都坚定不移地贯彻男女平等的思想,但男女在实际生活中还是不平等的,在职场、婚恋中女性处于明显的弱势,尤其是在两性关系中不平等现象更为普遍。归根结底,两性关系不和谐的背后是男女不平等的问题,因为只有真正的平等才能真正和谐。探究性别不平等的原因,发现观念是造成两性不平等的根本原因。受传统文化、家庭氛围、周围环境和自己接触信息等的影响,女性形成了自己的观念:弱势、依赖、不独立等,这些观念最终导致性别不再平等。  相似文献   

10.
《学理论》2013,(30)
从1981年开始,我国开始注重研究生的培养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高校价值观也产生了变化,研究生招生数量不断增加但是培养质量却出现下降趋势。将以此为出发点,通过寻找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分析其原因,然后从社会、学校、教师及学生四个方面提出具体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1.
女研究生的就业压力大于男研究生,其主要原因在于女研究生独立意识与传统文化的冲突、女研究生与雇主双方选择的冲突、女研究生个人选择与家庭选择的冲突。应对这些困境,女研究生个体通常采取的方法是更加刻苦地提高各种能力、更加努力地寻找就业机会;女研究生群体就业困境的形成主要不是源于个体原因,而是源于社会原因,因此,要走出困境不能只靠个人的努力,社会整体环境必须进行改进。  相似文献   

12.
“剩女”现象的出现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社会的稳定,降低了社会幸福指数,造成了社会财富的浪费.并提出了五条对策建议:看重婚姻恋爱,用好路径依赖;追求人生幸福,挑战价格刚性;依托婚恋交友平台,降低婚恋成本;端正婚恋观念、调整理性预期;借助博弈理论,成为情场赢家.  相似文献   

13.
研究生精神压力的维度及其与个体背景和自我评估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及多元统计分析了解到,如今绝大部分研究生承受着较大甚至很大的精神压力,压力主要来源于学业、就业、经济、家庭、婚恋和人际关系等6个维度。  相似文献   

14.
卞洁新 《学理论》2012,(20):69-70
女大学生就业难是由来已久的社会问题,而随着研究生的扩招,女研究生人数的增长,又出现了女研究生就业难的问题。80后尤其是85后、90后新一代独生女研究生所承担的社会责任、义务等是造成她们就业难的新原因,文化观念是探索解决女研究生就业难问题的入手点。  相似文献   

15.
王德军 《学理论》2013,(21):195-196
用文本分析归纳的方法对"三言"中的婚恋现象进行分析,结论认为:在当时的社会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仍是当时社会的主要婚姻形式;个人意识已经开始起重要作用;自由追求的婚恋中色相起了很大的作用,这对于婚恋具有不利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方锦珠 《学理论》2013,(17):211-212
从王琦瑶的处世方式和婚恋态度等方面来探讨其形象怎样体现上海精明实惠、功利缜密的弄堂文化,怎样用独特的女性视角来诠释上海弄堂的市民精神。阐释女性顽强的生存能力,延续和发展旧上海中层阶级的部分精神特征。虽然从这种精神的全面性和完整性上来说,作品的诠释还是有所欠缺,但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它的时代性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7.
《学理论》2015,(25)
对于女性异化现象,女权主义者早已有过论述。女权主义以异化理论为基础,结合当代现实,探索了女性在自身、社会、家庭中的异化。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角度,发现了产生女性异化现象的原因,为进一步消除女性异化现象提供富有价值性意义的启发。  相似文献   

18.
曲俊燕 《学理论》2013,(16):111-112
"女博士"、"女强人"等称号,看似冠冕堂皇,实则蕴藏着女性佼佼者在社会转型时期的尴尬。在文中通过对现象、这群人的困境、原因(传统女性角色定位根深蒂固)的分析,提出自己的见解":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角色定位更多的是在男权社会条件下的"人为定位",这样的定位已不符合当下的实际,呼吁用符合现实的"现代人"眼光去客观地看待"女强人"。  相似文献   

19.
张巧平 《学理论》2010,(16):173-173
《傲慢与偏见》中简·奥斯丁以轻松的笔调、幽默的嘲讽讲述了伊丽莎白与达西、简与彬格莱、夏绿蒂与柯林斯、莉迪亚与韦翰等年轻人的婚恋故事,通过"茶杯里的故事",从当时的婚姻爱情观念、女性主体意识及主人公个性魅力等方面阐述了爱情、婚姻与幸福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严军 《学理论》2012,(9):73-74
生于没落贵族家庭的张爱玲是20世纪四十年代文学的另类"传奇"。她以女性特有细腻和自我生活经历观照社会,书写世俗婚姻爱情,写"物化"的婚姻、扭曲变态的爱情和无望夭折的爱情,以自己的悲剧意识构建了一个世俗而又深刻的婚恋世界,形成独特的庸俗化、去理想化的爱情婚姻书写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