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传统土地“供给管理”注入了新时代背景下的新内容与新要求,提供了如何再建构土地调控功能角色的窗口。从理论回溯、实践逻辑和政策方向三个维度对中国土地供给侧改革进行系统性梳理,以重构中国特色的土地制度创新路径。理论溯源能够有效解释和引领改革,以传统经济学关于土地“有限”供给功能的认知分歧为出发点,从“介入”合理性分析入手,为阐释土地参与宏观调控的“供给管理”特征构筑理论基础;实践逻辑是理论应用于现实的制度安排,在从“供给管理”到“供给侧改革”的中国特色土地参与宏观调控的范式转向中,揭示土地供给侧改革的基础性和方向性问题;政策方向是更大改革愿景的起点,探讨我国土地制度优势和制度潜力的延续性问题,最终为结构性改革奠定可持续的土地资源基础和土地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2.
随着改革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土地制度成为当务之急。改革完善土地制度,必须遵循"产权明晰、用途管制、节约集约、严格管理"的原则。确立更加长久的土地承包制度、健全严格规范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改革征地制度、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是改革完善土地管理制度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3.
亲爱的读者朋友:在上一期,本刊《本期话题》栏目结合中共中央2013年一号文件,以"土地制度改革"为切入点,组织专家对"城镇化与‘三农’"进行了探讨。专家们一致认为,当前土地制度改革势在必行;在土地制度改革中必须维护农民的土地收益权。民革中央办公厅副主任蔡永飞指出,总体上看,最根本的问题是,现行土地制度作为城乡二元体制的基本实现形式是城  相似文献   

4.
土地使用制和土地所有制是土地制度的两个主要部分,在坚持土地公有制的前提下,改革土地使用制度,是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一、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的现状和构想我国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包括国有土地和集体所有土地在使用和管理上的改革. (一)改革的政策基础 197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和1980年7月《国务院关于中外合资企业建设用地的暂行规定》开始明确,对中外合营企业建设用地:"不论新征用土地,还是利用原有企业的场地,都应征收场地使用费".  相似文献   

5.
唐敏 《瞭望》2008,(28)
30年改革历程中,土地制度改革奠定了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物质基础,土地的开发利用造就了世界少有的城镇化、工业化的中国奇迹。可以说,中国改革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始于、也得益于三十年土地制度的变革。改革开放之初,作为国民生息繁衍最基本生产资料的土地,无论是权益还是使用,都存在模糊难解的制度空白。比如,1954年宪法只明文规定荒地属于全民所有,国家依照法律保护农民的土地所有权;1975年宪法、1978年宪法除规定荒地属于全民所有以外,对土地的所有权并无明确规定。尽管1978年以安徽小岗村18个红手印为起点,通过中国农民的智慧和改革决策者们的决心共同凝聚,完成了中国历史  相似文献   

6.
农村实行土地承包责任制后,常常出现这样的现象:一边是因为土地已责任到户,即使户主已转向二、三产业而无力耕种,撂荒了地也无可奈何;一边是种养大户难以有效地集中土地。各地农村在发展规模经营过程中,土地使用权如何流转,成为近几年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热门问题。 俗话说: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广西玉林、山西吕梁等地近年来审时度势,大胆改革土地使用权,运用多种形式促进土地使用权的流动,引起了农村经济改革和发展众多领域一系列深刻变化,引起了方方面面的关注。  相似文献   

7.
基于共同富裕逻辑,对土地制度改革的必要性和艰巨性进行分析,全面深化土地制度改革要以土地善治推进“地权平等、地尽其用、地利共享”,促进“土地要素配置市场化、进城农民市民化、社会流动自由化”,提出了坚持以人定地促进土地要素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和激活宅基地的财产属性、实行农村土地承包权股份制改革、探索建立基于土地发展权的耕地保护和生态保护补偿制度、改革土地利用管理方式和完善以地谋发展机制等改革举措建议。  相似文献   

8.
蔡继明 《民主》2015,(3):27-28
<正>我结合这次全国两会谈五点体会:第一,要想开好两会,需要长期的关注有备而来。我曾经做了3届15年全国政协委员,其中连续10年写了33份有关土地制度改革和城市化的提案,所以媒体给了我一个绰号叫作"土地委员"。担任全国人大代表后,我继续关注土地制度改革和城市化,本次会议提交的10份建议主要也是围绕土地制度改革和城市化的,只不过与政协委员  相似文献   

9.
土地使用权股份化──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的重要选择王学习一、问题的提出土地产权问题,一直是中国农村改革和发展中需要研究的重要问题。新中国诞生以来,经历了三次大的土地产权变革。第一次是五十年代初的土改运动。把没收的地主多有的土地和其它土地,平均分给无地...  相似文献   

10.
地方政府"土地财政"的现状、成因和治理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土地财政是指地方政府主要依靠土地运作来获取收益.随着我国土地使用制度的改革,地方政府通过土地出让金、税费收入和以土地为抵押获取了大量的收入.本文分析了我国地方政府土地财政的三种基本方式和产生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11.
农村产权交易与国家土地制度改革工作的衔接是国家土地制度改革的重要参考路径,具备充分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支撑。两者衔接的相关实践探索已取得诸多成效,为国家土地制度改革工作的进一步开展提供了重要的经验借鉴。现阶段两者衔接存在相关衔接探索总体上停留在表层以及衔接缺乏充分的法理支撑和制度支持、法律依据不足、相关法律政策及制度存在不协同等问题。完善与改革地票制度成为实现农村产权交易与国家土地制度改革工作有效衔接的对策方案。  相似文献   

12.
我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演变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有效率的产权必须权能完整,土地产权制度关系到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繁荣.改革开放前,我国农村经济低效率和现代化进程缓慢,原因是土地集体所有和集体劳动对生产力的束缚.经过三十年及新一轮以土地产权制度为核心的农村改革,农民业已获得所承包土地的包括占有权、经营权、受益权和流转权在内的所有者权能,以农民个人土地产权为基础的土地产权制度巴基本建立.土地产权制度及其他相关领域的改革,提高了农民的社会经济地位和资源配置效率,促进了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与社会经济现代化.  相似文献   

13.
城镇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已经走了近三十年的历程。当年,深圳敲响了从无偿划拨到有偿使用的第一槌,时任国家土地管理局局长的王先进曾到人民大会堂接受人大常委会委员的质询。近日,在北京中日友好医院的病榻前,这位78岁的老土地,向《瞭望》新闻周刊讲述了城镇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的曲折道路以及他的遗憾。  相似文献   

14.
学术界关于土地财政主流的解释,将其归咎于1994年起实施的分税制改革。从历史视野来看,土地财政以分税制确立的中央与地方关系为背景,却与分税制无本质的关联。2002年所得税分享改革、土地招拍挂和官员晋升锦标赛共同导致了土地财政现象。更深入考察,土地财政与分税制,均是中央与地方关系行政化的产物。因而土地财政与分税制的解决,根本上依赖于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依赖于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制度化和法治化。  相似文献   

15.
目前的改革并没有打破现行土地管理制度的基本法律框架,与市场经济要求相适应的农地制度尚未建立起来总结过去三十年的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最大的成就就在于逐步从政策和法律上认可并赋予了农民土地  相似文献   

16.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反复强调,改革要坚持土地公有制性质不改变,为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划定底线。坚持土地公有制,不仅是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要求,而且在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和促进社会公平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土地制度是人们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因土地的归属和使用问题而产生的所有土地关系的总称。我国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的建立,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乃至整个社会主义制度奠定了重要基础。回顾我国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建立和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的实践,充分证明了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论述的伟大与正确。  相似文献   

18.
农村土地流转问题的调查与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提高农业规模经济效益、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心在于改革当前农村土地制度,而土地流转是其改革的主要方向。我国农村土地流转市场发展目前仍处于较低层次,存在土地流转市场机制不健全、流转收益低、流转过程不规范和土地流转期限短等问题。为此,要平稳、有序地推广土地流转,严格保护农民的土地承包权益,规范土地流转过程,创新土地流转形式,并积极探索土地流转下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在《公社的各种形式》中,分析了亚细亚、古代、日耳曼三种公社形式土地所有权的分割情况。马克思笔下的土地所有权分割,包含了广义土地所有权分割(即土地所有权内容分割)和狭义土地所有权分割(即土地所有权级次分割)两个层次,是土地所有权在共同体和成员之间的分配。马克思土地所有权级次分割理论,对我国当前新经营主体背景下农地产权制度改革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新中国农村土地制度走过了土地改革、集体化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等一系列较长的制度变迁过程,其中具有诱致性变迁特征的土地制度改革是在农民自发要求下形成的,强制性变迁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农民的意愿和利益.土地改革时期农民享有土地所有权,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期农民获得了除土地所有权以外的绝大多数土地权益,产权的激励作用得以彻底释放并达到空前最大化.伴随土地流转的日益增多,土地发展权成为从原有权益基础上派生发展出的新权益,是农民分享国家工业化、城市化发展成果的集中体现.设立和尊重农民的土地发展权,是进一步完善我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和开发制度的需要.我国未来的农村土地制度改革,需要突出尊重农民的土地发展权,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制度绩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