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学理论》2013,(31)
异化是德国古典哲学术语,指主体在一定的发展阶段,分裂出它的对立面,变成外在的异己的力量。马克思首先用"异化"概念来说明人与劳动的关系,进而深入到对人与人的社会关系的分析。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从国民经济学的各个前提以及当前的经济事实出发,提出异化劳动理论。异化劳动理论的内容即异化劳动理论的四个规定:劳动者的劳动同他的劳动产品相异化;劳动者同他的劳动活动相异化;劳动者同他的类本质相异化;人同人相异化。这四个规定对于我们研究与批判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社会主义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学理论》2020,(2)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提出的异化劳动理论概括了异化劳动的四重规定,阐述了私有制条件下劳动者同他的劳动产品及劳动本身的关系。它为马克思主义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重新审视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厘清这一理论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与深远历史影响,对于在现实中扬弃异化劳动、最终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更好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与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3.
邹燕 《学理论》2010,(17):34-35
资本主义制度下,人的异化状态尤为明显。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马克思从经济事实出发得出异化劳动这一范畴。本文分析了《手稿》中异化劳动的具体体现,以及对异化劳动的积极扬弃———共产主义的道路和人的自由的实现,这一理论虽然已经有了后来唯物史观的一些思想萌芽,但还受到先验论的影响,有对人的本质的一个先验设定。  相似文献   

4.
《学理论》2016,(5)
20世纪以来人类的实践发展不仅带来巨大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也使异化有了新的表现形式。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对劳动异化理论的四重规定性进行了论述,通过借鉴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分析中国当代劳动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异化劳动"理论给予中国当代劳动的启示是: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避免劳动产品的异化;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克服生产过程的异化;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克服人的本质异化;建构新型人际关系,共创和谐社会,克服人和人关系的异化。  相似文献   

5.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异化劳动"论是与"实践人本主义"并存的天才创意,"异化劳动"论是"实践人道主义"的理论基础和前提。"异化劳动"论是马克思由"国民经济学"这一形而下的科学理论提升(不是科学逻辑推导)到形而上的实践人道主义。故它在《手稿》中处于非常特殊的"中介"地位。"劳动异化"论是从经济科学通向人道哲学的"云梯"。"异化劳动"导致私有财产和人的自我异化,那么未来哲学性理想社会就要扬弃异化复归人的理想类本质、理想的脑体劳动和共产主义博爱关系,马克思由此天才地创意出当做人道主义理解的共产主义的哲学性理想或理想性哲学。  相似文献   

6.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重点阐述了异化劳动理论,他站在唯物主义历史观和实践观的高度,以宏大的视野审视了资产阶级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和发展规律,揭示了这些理论本质上是对资本主义的经济关系及其演变过程的反映。在此基础上,马克思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私有制是异化劳动产生的根源,进而从劳动者、劳动产品、劳动对象、人的类本质、人与人之间关系等四个角度阐释了异化劳动的丰富内涵。新时代,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仍然是我们洞悉资本主义发展及其现代化进程的有力武器,有利于增强我们坚定不移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信心和底气,助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7.
李红梅 《学理论》2009,(12):22-23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蕴含着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如人与自然的关系、人是有尺度的、劳动的异化等内容的阐述对现代生活方武有许多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詹峥  杨开元 《学理论》2009,(10):22-23
在马克思的新哲学思想形成的历程中,(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具有重要的转折意义。“异化”在《手稿》中频频出现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是对前人的扬弃与发展,在《手稿》中以及之后的思想中都具有重要的分量。人们往往从否定的角度看待异化以及异化劳动,而对包含于异化中的对象化以及异化对于发展的作用并没有予以必要的关注与重视,当我们全面地辩证地分析对象化、异化与人的发展的关系时,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王旭东 《学理论》2013,(17):38-39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一部争议性比较大的马克思早期著作。其中的异化劳动理论对于理解马克思的思想性质和理论定位具有重要的作用。早在这部著作出版之时,围绕着怎么理解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就形成了青年马克思与老年马克思之争,而近些年的《巴黎手稿》文献学争论也为理解这部著作增添了复杂性。国内外对于这部著作的编译也有很长的一段历史。《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在中国马克思主义传播史上是一部里程碑式的著作。  相似文献   

10.
《学理论》2021,(6)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提出异化劳动理论。阐述了异化劳动四个规定及相互关系,进而提出人的本质异化思想,从而扬弃异化、实现人的本质力量复归。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现实表征集中体现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异化,基于马克思"异化与扬弃异化走的是同一条道路"的观点,应提升人的本质力量,直面异化;构建"自由人的联合体",驯服异化;坚定共产主义信仰,克服异化。以"出世"之心行"入世"之事,于微观而言,人的本质力量才能复归。于宏观而言,才能实现国富民强、民族振兴!  相似文献   

11.
杨欧 《学理论》2009,(25):3-4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阐述了异化劳动理论及人的本质,并且指明了异化扬弃的途径,即消灭私有制,实现共产主义,从而达到人的本质的真正复归。马克思虽然没有明确的关于社会主义异化的论述,但是这位导师对于人的异化的一系列阐述,对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建设同样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2.
货币是马克思深刻理解市民社会本质的关键范畴。《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对货币的认识突破了哲学批判的单一视角,通过对国民经济学前提(私有财产)的批判,深刻指出了货币的劳动主体本质及其与私有财产的关系。在“货币”片断中,马克思以哲学批判为基础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深刻揭示了货币的媒介作用、颠倒力量、需要异化和量的规定性问题。《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货币思想的理论突破,是马克思转向政治经济学批判和方法论创新的具体应用,对理解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理论发展逻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杨荣 《学理论》2013,(4):67-68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革命地实现了人到类的思维转变,而这种转变则是马克思从国民经济学的事实出发,找到了主客敌对的根源———异化劳动,并在克服异化劳动的过程中,发现了主客统一的途径———自由自觉的劳动。实现了人到类的思维方式的转变。  相似文献   

14.
金华 《学理论》2012,(35):31-32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的异化劳动对于我国教科书体系的丰富起到了补充作用,同时也深化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理论。但是就异化劳动本身来说其存在的现实性致使其无法真正地被消除,而且交换的不平等性也使异化劳动成了一种变异性质的劳动模式。所以异化劳动的消除并不是真正地消除异化劳动,而是要改变异化劳动的变异形态以此来恢复异化劳动的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15.
王辉 《学理论》2011,(35):37-38
人的自由与解放是一个人类不断追求的永恒目标,是对人的现状与未来发展状态的一种美好期望。以《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为依据,探讨人在处于不自由的状态前提下,从劳动对人的异化以及金钱、资本对人的异化两个角度,可以得出导致人不自由的根本原因;人的本性是自由的,最终目标为实现人的自由与解放。  相似文献   

16.
张中飞 《学理论》2009,(24):1-2,24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从博士论文到《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标志着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初步形成。马克思实现了对黑格尔的思辨的人的超越,通过对劳动和异化劳动的深刻分析,揭示了人的自由、解放和全面发展问题,为科学的人本主义历史观的创立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从博士论文到《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标志着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初步形成。马克思实现了对黑格尔的思辨的人的超越,通过对劳动和异化劳动的深刻分析,揭示了人的自由、解放和全面发展问题,为科学的人本主义历史观的创立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了异化劳动的概念,并对于异化劳动进行了深刻的阐述。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教育异化问题也随之产生,使得教育的本质和目的发生了变化。在分析教育异化产生的根源基础上,以马克思主义异化理论为指导,通过消除物对人的统治,确立合理的主客体关系和认识教育的价值来对教育异化进行扬弃。  相似文献   

19.
《学理论》2017,(10)
马克思最早开始研究财富体现在其早期著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这部著作的主要论述着眼于古典经济学用经济学话语展现出来的蕴含深刻哲学创建的财富生产的劳动价值理论,最重要的在于它揭示出财富的劳动本质。  相似文献   

20.
房立洲 《学理论》2012,(16):68-69,85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物化和异化是个经常的话题。早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就提出了物化和异化理论并据此对资本主义社会劳动与人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和阐述。在《手稿》之后,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卢卡奇秉承马克思的衣钵,在他的《历史与阶级意识》(以下简称《意识》)中再次对物化进行了全面的探讨。但他的物化概念与马克思的物化理论还是有着较大差别的,拟从两人对物化概念的理解、对物化产生根源的论证等四个方面对此进行浅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