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我国在一定程度上承认了非法人组织的民事主体资格,但作为民事主体的非法人组织的概念、特征、范围、类型及其必备条件等还须在理论上进一步探讨和从立法上予以完善。本文对上述问题进行探讨,并对完善非法人组织的民事主体地位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构想。  相似文献   

2.
刘慧兰 《学理论》2010,(18):24-25
罗马法上有关人法的规定对后世二元民事主体制度的形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从民事主体的发展可知,现代民事主体结构具有动态性和开放性的特征,走的是一条逐步扩张的道路。  相似文献   

3.
民事法律关系主体是民事权利的最终归属,合理确定民事主体的性质是保证权利能够正常行使的基本前提。从民法的发展史来看,也是一个不断扩大民事主体范围的过程。通过分析民事主体范围扩展的历史必然性和现实可能性,以进一步完善民事主体制度。  相似文献   

4.
谢晓斌 《学理论》2009,(29):225-226
依照非法入团体为复数主体的观点,在既有现行法体制下,应从是否登记取得营业执照、团体设立之目的、成员对团体财产关系为标准,廓清非法入团体的外延并对其进行类型化整合。  相似文献   

5.
白一妤 《学理论》2012,(24):97-98
民事再审程序的启动主体是指有权启动民事再审程序的主体。它是再审程序的功能和价值能否实现的关键所在。我国再审程序启动主体制度仍然是以追求绝对公正为价值取向,以监督权为基础,严重背离民事诉讼理论规律及市场经济的要求。从维护生效裁判稳定性角度,应当严格限制再审程序启动主体数量。从民事诉讼理论的角度,应当确立以诉权为中心的再审程序启动主体制度。因此,我国应当建立以维护生效裁判稳定性为前提性保障,以诉权为中心的再审程序启动主体制度。  相似文献   

6.
《学理论》2013,(35)
在现行社会组织管理体制下,非法人社会团体的"非法性"制约了其在慈善、公共事务管理等方面的作用发挥,也阻碍了基础非营利社会组织的健康发展和建设合作型政社关系的构建。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立足国情,构建适合非法人社团的备案制度,将其纳入社会组织管理规范之中,实现法律地位合法化,以适应我国社会组织发展和管理的需要和新型政社关系建设。  相似文献   

7.
黄晓丽 《学理论》2010,(16):115-116
民事执行检察监督是指检察机关对民事执行活动的监督。长期以来,民事判决、裁定执行难、执行乱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一个司法痼疾,使司法权威受到损害,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得不到应有的保护。笔者认为,缺乏有效监督是造成执行难、执行乱的一个重要原因。文章试从检察机关对民事执行活动监督的必要性、法律依据以及初步构想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8.
吴晓明 《学理论》2009,(28):121-122
民事诉讼的主体只有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而无其他。那么,当动物、植物、山川、河流、矿藏等物体受到人类不应有的侵害时,它们是否具有民事诉讼主体资格呢?本文想立基于中国实践,以松花江苯污染案为引例提出问题,从"人类中心主义者"和"非人类中心主义者"二大理论为突破口,按照"法律规则中心主义"的解释,对物的民事诉讼主体资格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9.
作为公共服务购买主体的政府、作为公共服务承接主体的社会力量和作为公共服务受益人的广大公众构成了政府购买公共服务"三元主体"的框架。由于公共服务的消费者与生产者相分离、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权力来源于人民以及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公共利益指向,所以广大公众作为主体兴起成为"三元主体"框架兴起的关键。在此框架下的政府购买公共服务主体制度改革不能停滞于解决购买主体与承接主体的法律关系问题,而要将视野扩展至承接主体与公众、购买主体与公众的法律关系难题。为此,要围绕构建购买主体与承接主体的关系、承接主体与公众的关系以及购买主体与公众的关系这三面复杂关系,实现新形势下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主体地位重构。  相似文献   

10.
《党政论坛》2008,(21):22-23
按照党的十七大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要求,市级机关党组织不断开展尊重党员主体地位的实践探索,初步形成了一系列有益认识和有效做法。  相似文献   

11.
主体认识图式在主体的认识和实践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主体结构图式是否科学合理,不仅直接影响图式本身功能作用的发挥,而且对主体认识对象的选择、解释、判断、预测甚至认识和实践活动的成败都有重要影响。要实现主体认识图式的合理构建,应从以下三方面入手:注意图式内部诸要素的协调发展与动态结合,注重社会实践,加强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  相似文献   

12.
2009年6月29日,胡锦涛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四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牢固树立党员主体意识,把激发广大党员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作为党内民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现在,中国共产党党员总数已达7593.1万人,从根本上说,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说,党员的意志可以决定党组织的未来走向甚至命运。如何体现党员在党内的主体地位,就成为值得研究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3.
兰丽影  郭为桂 《学理论》2010,(1):125-126
党员主体地位问题是推进党内民主建设的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本文主要阐述党员平等的主体地位是推进党内民主建设的本质要求;党员主体问题是推进党内民主建设的首要问题;党员主体地位的实现程度是衡量党内民主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尺。  相似文献   

14.
《学理论》2013,(34)
早在2000年,我国就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随着老龄人口、高龄人口比重的不断增加,随之而来的压力和挑战也越发沉重。从人口老龄化给国家、社会、家庭以及个人带来的影响和挑战切入,分析了老年群体在老龄化进程中的定位和立场,并结合老年发展理论,强调对老年人主体地位的构建和主观诉求的满足。  相似文献   

15.
徐静莉  王坤 《理论探索》2005,(3):121-122
农户是我国农业经济的重要主体,立法上是否应当赋予其独立的地位,目前还存在着不同的观点。独立农户在农业经营中具有重要作用,应结合立法分析农户在土地承包权中所具有的独立法律主体地位及其作用。未来的民法典应该赋予农户独立的法律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16.
史建中 《理论探索》2006,7(6):128-129
从理论上说公众是舆论监督的主体,但实际中,由于舆论监督主要表现为传媒监督,于是大众传媒无形中成为监督的主体。使公众成为舆论监督的主体,应进一步发展、完善舆论监督的近期目标,而政府信息公开是公众进行舆论监督的前提。  相似文献   

17.
贝淳  游江 《学理论》2009,(14):227-228
尊重和提高党员主体地位是发展党内民主的重要内容,高校作为知识分子集聚地,确立和提高教师党员的主体地位,对于新时期探索党内民主建设和有效推进高校科学、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分析了当前高校教师党员确立主体地位的现状,同时也对提高和巩固高校教师党员主体地位作了思考和探索。  相似文献   

18.
郭少华 《学理论》2009,(4):163-164
明确党员主体地位,加强党的民主建设,将进一步激发党员的活力和创造力,有力地推进党的建设的向前发展。对此,本文围绕着如何夯实党员主体地位的问题,提出按照党的十七大关于“扩大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直接选举范围”的要求,探索和拓展夯实党员主体地位的方式方法,激活党内创新力和创造力,从而更好地发挥排头兵作用。  相似文献   

19.
《学理论》2021,(1)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蕴含着丰富的价值意蕴,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和鲜明特质。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思想既包含了厚植于中国古代传统的"民本"思想、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和中国共产党人的人民观的价值底蕴,又凸显了符合人民利益和意志诉求的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体现了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作为评判党的政策思路和执政行为是否践行了"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尺度,对于在新时代党的治国理政诸方面毫不动摇地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0.
国外一些学者对工人阶级的历史地位存在着严重的偏见,认为工人阶级将随科技的进步、信息社会的到来而消失。这些否定工人阶级历史地位的论调带有明显反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倾向。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我国工人阶级的重要讲话坚持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明确了我国工人阶级的主体地位。当前,工人阶级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中国梦"的创新实践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