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类的文明史就是一部创造史。没有创造就没有人类的进步。当今的时代,世界各国越来越感到创造性人才的重要。哪一个国家能造就出一批世界上第一流的科学家,培养出千百万富于创造精神的人才,哪个国家就能在科学技术上、经济上争得主动权。要摆脱我们国家的落后面貌,不能单靠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也不能满足于对已经懂得的东西进行模仿,更不能死抱着落后的东西不放,而应该结合我国的情况进行创新和发明,走中国式的现代化的道路。胡耀邦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  相似文献   

2.
历史发展到今天,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竞争、科技竞争、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科技发展、经济振兴乃至社会进步都取决于劳动者与接班人的素质,而作为培养跨世纪人才的教育界已成为国际间竞争的重要方面。目前世界各国的教育界先后都明确地提出了面向21世纪人才培养的新目标,我们怎么办?我作为一个从事教育工作多年的老教师,有以下几点看法: 一、跨世纪人才素质如何,决定我们的前途和命运。  相似文献   

3.
当今世界,是知识经济爆炸时代,人类社会正迎来生产力一次深刻变革,变"中国制造"为"中国创造",需要有一批具有创造力的优秀人才,创造力人才的培养,除了社会要营造有利的氛围外,高校教育是培养创造力人才的基地,创造力的培养主要包括创造意识,创造性思维及创造性技能三方面内容,创造意识最重要,创造性思维是基础。人才培养能引起社会和高校工作者的高度重视,才能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地位。  相似文献   

4.
高爱辉 《各界》2009,18(11)
众所周知,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未来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知识的竞争,更是创新能力的竞争,江泽民同志在全国科技大会上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他又强调说:"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陶行知先生也说过:"真正的教育是要培养出能思考,会创新的人."所以,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应特别关注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5.
正一、关于全面贯彻教育方针与素质教育的有效实施(一)坚持面向全体面向全体,首先是保障教育公平的需要,体现的是保障每一个人公平的发展权的价值观;同时它也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需要,只有在深厚的、普遍的人的创造性基础之上,才能使优秀的拔尖创新人才脱颖而出。基础教育首先要面向全体,培养每一个人的创造性,然后才是在此基础上培养能够攀登世界科学高峰的拔尖创新人才。(二)坚持德育创新立德树人是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能力宛  相似文献   

6.
新经济就是知识经济、人才经济 ,创造性人才是新经济时代的基石。创造性人才的劳动能够解决难度更大、范围更广、涉及许多学科的问题 ,能够揭示事物的本质 ,创造更高的社会生产力 ,还能够创造更多的价值。因此 ,创造性人才将成为新经济时代的知本家  相似文献   

7.
一、新形势下高校党建面临的新问题和新挑战当今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越来越集中地表现为经济实力、国防实力、民族凝聚力以及科学技术和创新能力的竞争。在世界各国,高等学校是人文社会科学理论、高新技术研究的创新、传播和应用的基地,是国家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人才的摇篮。因此,综合国力竞争的实质也是教育水平,特别是高等教育水平的竞争。多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对发展科技和教育极为重视。1995年全国科学技术大会首次正式提出实施“科教兴国”发展战略,1996年全国人大又将“科教兴国”定为基本国策。江泽民总…  相似文献   

8.
《学理论》2015,(11)
为了适应新时期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高校课程改革势在必行。为了能够培养出符合时代需求的现代人才,世界近代史教学活动也要随之进行调整,充分发挥世界史教学团队力量,整合教学资源,充分利用课堂和课余学习空间,在尊重学生差异性的基础上为学生能力的培养创造实践平台,与此同时,高校学生应加强自身的自律性、自觉性和自我管理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世界近代史教学活动的主体。  相似文献   

9.
白志红 《学理论》2011,(13):230-231
"创新"的最高层次就是创造。只有具有创造力的人才才能够更好地实现创新。大学教育应全力促进大学生创造力的发展。从大学生要具备创新精神的重要性出发,分析了大学生创造力形成的各种条件,并针对目前高校传统教育只重视知识的灌输,却忽视学习与创造能力培养的弊端,提出了加强大学生创造性学习能力培养的教学改革措施。  相似文献   

10.
高职教育中人文教育的缺失及其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高职教育中存在着人文教育相对薄弱的现象.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越来越注重知识技能的培养,这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会造成很大的隐患.能否注重个体的丰富性和创造性的培养,能否将人文教育始终如一地贯穿在我们的教育教学之中,是我们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合格人才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1.
王彦杰 《各界》2009,18(11)
在数学思维中最可贵的品质是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叶圣陶先生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中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因此,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决不是针对高智力学生,而是要面对全体学生,让他们都有机会获得创造性思维的训练.教师要努力发掘每个学生的创造力,使每个学生的创造力充分发挥出来,将学生培养成创造型人才.  相似文献   

12.
李晓波 《学理论》2009,(30):276-277
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事业,是为未来培养建设人才的事业。培养和造就个性和谐发展。具有一定的科技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建设人才,己成为世界各国共同的教育目标。新时期我国的教育目的是要面向每一位学生,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心诸方面和谐发展的人才。  相似文献   

13.
美国高校管理的特点和改革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志良 《求知》2004,(6):43-45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全球范围的人才竞争越来越激烈,担当高级人才培养使命的高等教育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科学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和做法,对我们进行高教改革和实现科教兴国,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4.
《求知》2015,(9)
<正>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人才是各国综合国力竞争的关键。而人才培养的基础在于教育,教育是促进国家和区域发展最重要的力量之一。无论是一个国家还是一个区域,都把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作为重中之重。天津作为我国的第三增长极、北方经济中心和国际港口城市,在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应借鉴国际先进教育经验,构建和完善高等教育创新体系,进一步加快天津高等教育的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15.
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2006年6月15日在北京开幕。这次会议是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召开的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会议的主题是:动员全党同志和全国人民,以提高民族素质和创新能力为重点,深化教育体制和结构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振兴教育事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为实施党的十五大确定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宏伟目标而奋斗。会上指出:"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提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教育在培育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创造素质,为学生将来成为创新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为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创新能力作出贡献,是基础教育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而创造力的核心是创造性思维。  相似文献   

16.
二十一世纪是综合国力和人才的竞争,就是创造力的竞争! 一个人,一个民族的创造力如何提高?依靠创造性教育! 在国际上,创造教育已使无数人在事业、声望、财富与幸福的创造中取得了巨大成就。南昌创世纪综合学校是一所由留德教育学博士黄晓浪创办的私立学校。学校与德国的教育机构协作,旨在培养国际型和创造型的新一代高能人才。黄博士首创的“综合型创造模式”,代表着当代中国十分先进的教育思想,它把国家教育部规定的全部课程与各种特色课程及新型校园文化结合于一体,通过五大教育子系统,全面培养学生的智能、知能、技能、心理、精神、道  相似文献   

17.
刘巍 《各界》2009,18(11)
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一种培养社会发展所需求的人才模式,要真正能与社会发展接轨,就必须在教学与实践环境的营造上加以创新与研究.文章通过对德国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结合现代设计教育的理念,提出现代中职学校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创造一个能培养具有学科特色的设计艺术人才的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8.
论创造性人才的培养与高校素质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素质教育以培养和造就创造性人才为核心,是当今世界高等教育改革的基本趋势。培养和造就创造性人才,应该改变课程教学的应试化,注重学生素质的培养;突破课堂教学的程式化,鼓励师生个性发展与特色发扬;摒弃开展活动的形式化,创造探求学问和激发灵感的环境;改革课程结构体系,加强基础课程,注重学生的研究能力。  相似文献   

19.
走出人才选拔任用的误区杨雅琼当前,世界范围的经济竞争、军事竞争乃至综合国力的竞争愈来愈集中于科学技术的竞争,从一定意义上讲,这是人才的竞争与较量。世界各国都在努力培养自己的人才优势。我国正处在由传统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的重要时期,人才问题...  相似文献   

20.
周古凯 《学理论》2009,(29):258-261
人才之争是古今中外的一项国际性战略之争。任何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或一个民族的发展与衰亡,除了众多的客观条件之外,对人才的培养与科学地开发利用,则是关键。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灿烂文化,是一大批仁人志士和广大劳动者为之奋斗的成果。新中国的诞生和六十年来所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都是靠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和改革开放战略的实施,靠一系列适应我国社会发展政策的制定,靠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充分调动。这当中,有经验,也有教训。在世界一体化日益发展的今天,中国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并为世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必须建立更加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抓住世界金融危机这个历史机遇,引进急需的复合型顶尖人才,并从体制上和用人机制上为人才的产生和开发利用提供支撑,大力发展特色技术教育和高等教育,并逐步形成良性循环,从根本上为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创造人才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