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和谐是传统中国人关于人生、社会、自然乃至宇宙的最高理想。传统中国人将和谐运用到社会关系方面,最简单的对应便是无讼、贱讼。这种观念的形成深受儒家文化及其他社会因素的影响,它经历了几千年积淀,具有强大的历史惯性,其影响至今仍然存在。构建当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正确认识传统法律文化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儒家法律传统中的无讼和谐观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国古代法律传统从本质上讲就是儒家法律传统.无讼的"和谐"观是儒家法律传统的终极追求.农耕文明、家国一体和法即刑的法律观等共同决定和影响了中国无讼和谐观的形成和发展.由于强大的历史惯性,无讼和谐观中有关道德教化、以人为本、犯罪预防、调解至上等思想对于当下和谐社会的构建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3.
本文分析了目前在我国农村推行依法治村所面临的障碍性因素:受“无讼”法律传统的影响,受司法活动的影响,受律师代理制度的影响,受权力、金钱观念的影响。同时,作者有针对性的提出了几项具体措施:健全有关法律、法规,大力开展普法教育,大力提高基层法律工作者的业务素质。  相似文献   

4.
涉法涉诉信访有着深刻的法律文化根源。包括了最高权力者享有司法权、无限上诉、多头露法、“无讼”观念等众多法律文化传统。在当前社会环境下,涉法涉诉信访制度面临着陷入恶性循环的困境中.涉法涉诉要走出现阶段的困境,必须依靠现代化的变革。  相似文献   

5.
打文学官司     
小时候念《论语》,念到孔夫子说的“听讼吾犹人也,必焉使无讼乎?”对他的正本清源的卓见,真是佩服得很。大起来以后才懂得这是书呆子的话。顶多是善良愿望或虚幻的理想主义。有人际关系就有纠纷,草昧之世也不能免于人间争讼,得靠部族首长或士师之类来辨曲直,何况有了国家机器,政治法律的周朝?他老夫子挟着这种迂阔之论,“西恓一代中”而终于道不行,真叫活该。  相似文献   

6.
陈群 《学理论》2010,(25):137-139
中国儒家传统法文化博大精深,而和谐理念贯穿始终,并形成独特的"无讼"、"息讼"的价值追求,与当代和谐社会的总体精神相契合。可以借鉴儒家和谐理念的现代特质,通过重新配置法院和当事人在诉讼中的权力与权利关系,从理念与制度层面建构革新当代和谐主义民事诉讼模式。  相似文献   

7.
《学理论》2014,(36)
非讼程序是法院用以解决民事非讼案件的审判程序,它是民事审判程序的重要组成部分。非讼程序与诉讼程序、特别程序、ADR和确认之诉之间有诸多不同。厘清它们之间的界限有助于澄清对于非讼程序的模糊认识、提高该程序在适用操作上的准确性及对其适用的自觉性。  相似文献   

8.
《全晋文》中鲁褒的《钱神论》,是一篇有关金钱魔力,嘻笑怒骂的刺世妙文。文中说,人们认黄金为父,白银为母,钱所保佑的,吉无不利。为何说钱是神物呢?因为它无位而尊,无势而热,君无财士不来,君无赏士不往。朝中无人,不如归田。钱可以挤进朱门,钻入后门,危可使安,死可使活,贵可使贱,生可使杀,忿诤辩讼,非钱不胜(“衙门朝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司法腐败,古已有之),怨仇嫌恨,非钱不解,令问笑谈,非钱不发。钱无耳,可暗使。有钱可以支使魔鬼(民谚加了“推磨”二  相似文献   

9.
王小平 《学理论》2009,(7):78-80
儒家思想中富含宽容精神。宽容是对异己价值和权利的尊重,这与西方现代民主价值是一致的,但儒家因宽容精神而形成“无对、不争、礼让”的政治文化,显然与“民主政治其实也是一种‘对立冲突’的文化”不符,不利于民主政治的建设。  相似文献   

10.
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就是当今的“时代精神”。从“时代精神”中体现出社会主义的核心体系,具体表现为:“利益价值”、“能力价值”、“理性价值”和“自尊价值”,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论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政策的主要价值取向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本文从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政策的重新定位出发,指出公共政策作为政府干预市场的主要手段,其主要价值目标应以效率为基础,致力于追求和维护社会公平。“公共政策的主要价值目标是效率基础上的公平”的提法与“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并无矛盾。  相似文献   

12.
和谐理念贯穿中国传统法文化始终,并形成独特的"无讼"、"息讼"的价值追求,与当代和谐社会的总体精神相契合.和谐主义是职权主义与当事人主义的高层次超越,是我国民事诉讼模式在转型期的发展向度与最佳选择.我们可以借鉴儒家和谐理念的现代特质,重新审视道德教化的独特作用,通过优化配置法院和当事人在诉讼中的权力与权利关系,创设让当事人和法官充分沟通的平台,注重调解模式的多样化,形成更科学合理的案件事实探明机制,从理念与制度上重构和谐的民事诉讼模式.  相似文献   

13.
构建学习型政府的价值取向及其路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习型政府是“以人为本”、“以学习为基础”、“以强化公共服务”为特征的民主政府,而构建学习型政府则正是对学习型政府中的“人本价值”、“学习价值”、“服务价值”和“民主价值”的追求和索取。因此,要实现学习型政府的公共价值,就必须提出科学合理的对策和建议,以加快构建学习型政府的实践进程。  相似文献   

14.
当代农民与传统体制下的农民相比,不论是自身素质、生产生活方式和政治讼求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农民的民主、平等、法律意识明显提高,参与国家和社会政务、事务管理的途径发生了新的变化,民主监督进一步强化.群众来信来访、农民的口头传播议政等途径和方式,必将成为今后农民政治讼求的新走势,必将对我国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发生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王俊 《行政与法制》2002,(10):42-43,45
“电子警察”查纠交通违章,是交通管理机关运用现代化科学技术手段进行交通管理的一种新手段,这种方法与传统的交通管理方法有着许多不同之处,在实施时存在着一些缺陷。由于查处交通违章行为是一种行政行为,行政机关在实施该行为时,必须严格依法进行,容不得丝毫的偏差,否则便是违法行政,一旦成讼,必将处于不利的地位。  相似文献   

16.
从价值哲学的角度来看,“价值”是客体对主体的效应,其本身所具有的主体性、相对性和多元性决定了其追求的是主观的合目的性.“普世”是源自西方的一个宗教概念,在其自身发展和技术理性的社会背景下逐渐具有了“规范性”、“普遍性”的含义,其内涵实质上是一种真理意义上的普遍性和标准化,追求的是客观的合规律性.“普世价值”是“普世伦理”在价值领域的一种扩展,本身就包含了意识形态的意义.“普世”与“价值”在本质上的对立表明“价值”是无法“普世”的,因而也就不存在所谓的“普世价值”.  相似文献   

17.
“全人类共同价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哲学社会科学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的一个标识性成果,也是当前学界研究的热点。但目前研究并没有很好地解决“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前提性问题,而前提性问题的解决,是准确理解和领会习近平提出的“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必要条件。这些前提性问题包括对“共同价值与共同价值观”“‘人类命运共同体’与马克思恩格斯的‘真实共同体’”“‘全人类共同价值’的‘人类’与抽象的‘类’”关系的理解。依据唯物史观,“全人类共同价值”是人类的共同价值而非价值观,“全人类共同价值”依托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是经济全球化时代全球生产方式下人应有的群体性存在方式,“全人类共同价值”的“人类”不是永恒不变的抽象的人类,而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类。正是这些前提性条件,决定了“全人类共同价值”与“普世价值”的本质不同。  相似文献   

18.
数字时代,基于数字的外在赋权和青年的主动建构,“数字青年”于“虚拟出场——身份建构——个性表达”的逻辑理路中在时代大势中应运而生,并成为建设数字中国的核心力量。在数字生活场域,作为“数字原住民”的“数字青年”从身体、政治、文化及日常生活等维度积极进行自我塑造,展现出个体数字化生存的丰富样态。然而,通过审视“数字青年”在数字空间的虚拟实践可以发现,部分“数字青年”的成长发展受到“理性失序”状态与无意义感的价值困境、真假难辨的海量信息导致的信任困境及现实身份与数字身份交织的认同困境等制约,亟须党和国家加强对“数字青年”的价值引领、完善数字空间的法律制度以及引导“数字青年”悦纳内在的真实自我,全面、全力地护航“数字青年”的成长成才。  相似文献   

19.
自后现代性哲学产生以后,作为“理论载体”的“宏大叙事”的合法性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强烈质疑,而现实生活世界之中,社会的和谐又离不开人们对“宏大叙事”的认同,即达成“价值共识”.从逻辑角度看,“宏大叙事”的合法性是在“价值共识”的基础上形成的.从现实生活世界角度看,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的合法性在于,该“宏大叙事”能够体现表征“时代精神”的“价值共识”.无论是从时代发展的视角,还是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旨和内容等方面论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前提”都堪称具有现时代精神的“价值共识”及“宏大叙事”.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在青年知识分子中流行一种说法:当官是走“红道”,经商是走“黄道”,做学问是走“黑道”.当官有权,经商有钱.做学问一无权,二无钱,只有青灯一盏.因此,有路子当官的都奔向仕途了,有办法经商的都当经理去了.人各有志.用今天流行的话来说,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价值取向”.上述三种价值取向都无可厚非.不过,我希望把做学问称之为“黑道”仅是知识分子的一种自嘲(中国知识分子很善于自嘲,如“文革”中自嘲为“老九”),不应当是一种自贬.人的能力有大有小.其能力大小是以其对社会影响大小而定.根据其对社会影响的范围和久远,可以分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