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浩 《学理论》2012,(3):8-9
哲学"演讲录"与哲学著书从形式上看有很大不同,这其中涉及思想的书写与言说的差异性问题。以现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牟宗三的哲学"演讲录"为对象,力图从对牟宗三哲学"演讲录"的研究中探究哲学思想,尤其是现代性背景之下的中国哲学的书写与言说的差异性,并通过对"演讲录"的研究,对牟宗三的哲学思想体系作出相应的补充与梳理。  相似文献   

2.
牟宗三认为,胡五峰对"性"有独到的慧识,认为胡五峰的"性体"论坚持客观性原则,否认性体有善恶之分,心性关系方面,主张"以心著性"。基于五峰对"性体"的独到见解,使之从陆王系分离出来,牟宗三称其为正宗圆教。牟宗三的这一见解,在哲学史上具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3.
文化的现代化特征突出地体现在传统与现代的接轨上,中国文化现代化自鸦片战争直至五四运动,一直存在着贬斥传统文化,过于崇尚西方文化的心态.而牟宗三先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客观冷静直面本质的心态,即文化现代化建设应当坚持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精神在文化现代化建设中起到的核心和支撑作用,同时批判辩证地看待西方文化,在立足自身基础上开出创新的形态和内涵.牟宗三提出要从道德理性中"自我坎陷"出民主与科学的文化现代化形态,这是其积极意义所在.但同时也因其"道德理性本位主义"的特点,使之理论呈现出局限性和不足.但无论是其理论的积极贡献,还是局限不足,都为中国文化现代化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和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4.
知行关系是中国哲学史上长期争论的一个重要理论问题。王阳明提出的知行合一说是传统理学知行观认识的最高峰。顾宪成在批判知行合一说的过程中提出了"行在知前"的新知行观,"反之于实"是其核心命题,集中反映了顾宪成对阳明心学知行合一观的批判和对实践行为的提倡。  相似文献   

5.
《学理论》2015,(3)
王阳明"致良知"论,是其心学的最高概括,蕴涵丰富的道德教育价值。"良知"是判断是非善恶的价值标准,是维护人类社会秩序的道德准则。"致良知"论充溢着强烈的道德实践精神,对当代社会的道德教育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6.
康德先验哲学中关于直观与概念的区分是理解其实践哲学界限问题的前提,基于这个前提,人类无法认识作为实践根据的自由因,只能反思作为实践形式的道德律,进而在实践哲学中通过道德律彰显在先验哲学中拯救出来的自由。但是,作为人类道德实践领域的最高理想类型的道德律,也仅仅是人类不断开放的实践领域中的一种自由类型,其中的界限问题需凝神思索。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阳明良知哲学的创造性转化,我们提出自律、平等、责任三个价值向度,使之为现代社会提供启示意义的精神资源。阳明由良知建立道德自我,并在为善去恶的道德实践中展现出基于主体自律的过程,这对于今天信仰危机的救治有着借鉴意义。阳明学中的平等观念发自儒家的仁道,体现出人我交往、分工等方面的互信互爱,这种价值取向为现代社会个人、家庭、社群、国家之间的互动指明了一条有益的启示之路。阳明学中的责任意识包含积极的救世决心和自觉参与社会活动的实践精神,可为今世知识分子及普通民众所借鉴学习。我们应该以更包容的心态面对传统与现代之间、中西之间的交流,立足阳明心学精神,在儒家创造性转化中与世界各国共同面对人类当下的困境与危机。  相似文献   

8.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确立"人性本善"的道德人性根基、"内向超越"的道德生命精神、"知行合一"的道德实践宗旨,具有完备的道德信仰、道德规范和道德实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度契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则对传统文化道德精髓进行融合和超越,使其焕发积极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9.
李靖 《学理论》2012,(35):41-42
王阳明是继陆九渊之后心学的集大成者,他以心为体,创立了与程朱理学进路不同的心学思想。用当代的哲学来看,王阳明的心学思想中"心"的含义主要为情感、意志、观念等,再将外在伦理规范内化到心中,使道德主体自我立法,表达一个道德主体的观点。王阳明以良知作为心之本体,再通过"致"的功夫使主体先天潜在的良知成为"明觉之知",为道德法则源于主体自身建立了理论基础,"致良知"三字成为他一生学问的精髓,既涵盖了本体又包括了功夫,实现了"知"和"行"的统一,所以良知也理所应当地成了主体思想的核心。他通过心外无理(心即理)确证了这个道德主体的存在。  相似文献   

10.
《学理论》2015,(11)
王阳明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与教育家,为了在士人和大众中普及心学信仰,他通过书院讲学、讲会、兴社学、发告谕和制乡约等教化途径,达到了"化民成俗"和建构大众道德信仰的目的,又使心学信仰演化成贴近百姓的日常生活的实践规范和道德准则,在中国古代教育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与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