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于丽杰 《学理论》2009,(24):84-86
张君劢是中国近代一位真正意义上的宪政主义者,被称为“宪法之父”。他的宪政思想是一笔重要的文化遗产。张君劢关于怎样宪政的思想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他试图在权力和自由之间求得平衡,但是在他所设计的制度中却演变成权力主义压倒自由主义;张君劢在《中华民国宪法》草案中确立了近代民主国家的国会制度,中央政体的责任内阁制和省自治的原则;关于宪政国家的政党制度张君劢认为,实行宪政必须建立起一个理想的政党,建立理想政党关键在于教育国民,在一党、多党还是两党制问题上,张君劢主张实行两党制。  相似文献   

2.
林连芳 《学理论》2009,(31):160-161
有关中国近代政治思想史的转型问题,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戊戌维新前后,改良派所宣传与实践的君宪民主思潮,可视为中国近代政治思想史的重要转型。一方面,改良派对封建专制制度和纲常名教进行强力批判,提倡民权说,实行君主立宪制;另一方面,致力于宣传西方议会民主政治,强调民主和自由的重要意义,从而为后来民国的建立乃至五四运动的兴起奠定了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3.
近代中国乡村建设运动所体现出的农民教育思想与毛泽东农民教育思想有各自的特点,分别取得了不同的成效。在近代现代化和民主化的历史背景中,通过比较它们之间的异同,应该承认它们都是对近代中国社会发展和民族进步的一种可贵探索。  相似文献   

4.
近代爱国主义思想的渊源与特点刘宽民对全国人民特别是青年一代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振奋民族精神,是当前思想战线上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我们近代史工作者义务对近代爱国主义思想进行挖掘整理,本文仅就近代爱国主主义思想的渊源与特点谈一点粗浅的认识一、渊源(一)半殖...  相似文献   

5.
精神文明建设的思想与举措,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这一认识是与优良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历史的经验说明,物质文明的每一次大飞跃,必然引起精神文明的巨大迸步;同徉,精神文明的显著繁荣时期,一定会推进社会生产力的持续前进。正因为如此,自古以来人们对精神文明的建设,都在自觉与不自觉地情势下给以积极关注。对于这种优良传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就是基于这一思路,拭图就中国近代关于精神文明思想的精义进行简要分析,为当代精神文明建设作借鉴。近代以来的中国哲人,对学术思…  相似文献   

6.
王岗峰 《理论视野》2012,(12):58-61
严复是中国第一位现代思想家,原因有三:他是中国近代文化观,即“中体西用”观的批判者;他用西方自由观念改铸中学之体;他系统并创造性地翻译和介绍了西方著名现代思想家成熟的各种思想和代表作。  相似文献   

7.
总结起来,改革开放以来党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发展创新主要有: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保证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理论基础的合法性;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将受教育者的发展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核心;始终加强党的领导,保证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性质和方向;始终坚持求实创新,不断激发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生机和活力。  相似文献   

8.
方芳 《学理论》2010,(23):169-170
吴稚晖作为中国无政府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其思想主要表现在反对封建专制制度、批判封建伦理道德、抨击清预备立宪等方面。因此,研究其思想,不仅对于探索他早期政治思想的演变,正确评价他在中国近代民主革命中所起的作用,准确把握其日后的政治流向十分必要,而且也有助于认识中国近代政治思想史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以便人们更好地总结近代中国革命的历史经验和教训。  相似文献   

9.
近代科学技术文化的产生及其对人类社会生产方式、生活行为的冲击与改变,剌激了人类对科学技术文化交流的时代需求与历史性思考。中国科技期刊正是十九世纪晚期中华民族的有识志士出于这种需求与思考的社会文化结果,是近代中国社会文化的又一新生儿。它作为承载科技知识、传播科学文化思想精神的文化产物,是进行科学教育与科学文化交流活动的最有效工具之一。因此,它的文化交流思想的确立和随着科学技术文化进步而不断的丰富发展,对中国科技文化的社会交流效应具有十分重大的影响。研究中国科技期刊文化交流思想的历史,将有助于期刊界…  相似文献   

10.
白绍达 《学理论》2010,(26):167-168,184
面对国势衰落、民族危亡的形势,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时代的梁启超,充分认识到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倡导教育救国、教育兴国,主张废科举、改革封建教育制度,主张建立近代学校教育制度,高度重视师范教育与女子教育。同时,梁启超突破了洋务教育人才观的思想局限,提出了培养具有近代政治意识和道德品质"新国民"的教育目标。梁启超在中国近代教育制度的建立和教育思想的发展过程中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1.
建国后,李达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过程中,提出了“进步思想、健全体魄、科学知识”三位一体的教育方针,并指明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在其中的根本地位;主张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大力提倡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系统地阐述了骂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方式方法。这些思想对当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学习教育具有重大的启示价值。  相似文献   

12.
郭元阳 《学理论》2023,(1):59-62
作为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伟大建党精神伴随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而形成发展。所生成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告诉我们,这一精神构筑于近代以来中国先进分子不断探索的深厚基础之上,尤其是中国工人阶级登上中国的政治舞台,开启新民主主义革命;吸收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精髓,彰显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重要的思想基础;在马克思主义宣传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紧密结合实践中,成为值得后人继承与弘扬的宝贵财富。研究伟大建党精神生成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及实践逻辑,有助于深刻理解与把握我们党百年辉煌的发展规律以及精神支撑,并在新时代更好发挥这一精神力量的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中国近代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家,杨贤江的生态德育思想非常丰富。就杨贤江生态德育思想形成的历史条件来说,中国近代"政治内生态"的分化性、中国近代"政治外生态"的"弱肉强食"性分别是杨贤江生态德育思想形成的现实因素和外在动因。杨贤江生态德育思想主要包括:"全人"标准的生态德育思想、"众善"导向的生态德育思想、道德环境论指导下的生态德育观、"团体合作论"视角下的生态德育思想等几个方面。研究杨贤江的生态德育思想对于我们今天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4.
蒋泽标  张桥银 《学理论》2010,(19):204-205
陶行知教育思想具有丰富的实践教学特征,为当今实践教学的发展提供了借鉴和指导,他的实践教学思想形成受到知行观、古代教育文化、近代时期的教育背景及西方教育思潮的共同影响。  相似文献   

15.
在传统宗法伦理秩序的主导下,近代中国传统治国理政思想具有等级秩序优先的特点,但社会的变迁和民众认知的提升,使得近代中国治国理政思想呈现固守、批判与创新并存的局面。从历史发展的视角对近代中国治国理政思想进行研究,可以看出,近代中国是兼具宗法身份特征与契约规则意识的二元社会,近代中国治国理政思想的变迁在本质上是传统宗法伦理秩序解构和近代契约规则秩序建构的过程,这一过程终结了传统治国理政思想的唯等级秩序论,转而注重国家的多维度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6.
杨景玉 《学理论》2009,(20):245-246
严复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启蒙思想家、教育家。在解决民族危机、寻求国家富强的过程中,他深刻认识到强国的根本在于人,提出了教育救国的方案,力倡德育为先,德、智、体三育并重,重家庭教育、实业教育、女子教育等教育理念,推动了中国近代教育的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17.
《党政论坛》2009,(8):41-41
李鸿章对近代军事的第一大建树是:把海防提到战略位置。建立了中国第一支海军! 李鸿章早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就关注了海防问题。他虽然不是中国近代第一个关注和提出海防思想的人,但却是中国近代第一个提出海防比陆防重要,应该建立一支强大的海军,以加强海防。  相似文献   

18.
张徐剑 《民主》2012,(8):32-33
张謇(1853--1926),字季直,号啬庵,清末状元,中国近代著名的爱国实业家、政治家、教育家和思想家。中国近代的著名学者胡适在张謇去世不久的1929年有过这样的评论:“张季直先生在近代中国史上是一个很伟大的失败的英雄,这是谁都不能否认的。  相似文献   

19.
李文忠 《学理论》2010,(6):150-151
蔡元培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他提出了“教育独立”的教育思想,虽然是在特点历史条件下的产物,但仍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学理论》2013,(2)
儒家思想自确立以来就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的教育体制与教育思想。近代西方列强侵入之后,大批仁人志士开始在教育方面寻求富民强国的出路。但近一个多世纪的努力过后,中国教育现状仍不容乐观。在"西学"遭遇尴尬之时,全社会开始竞相从传统的儒家精髓中寻求灵感。探讨儒家教育思想的精髓与西方现代教育的关系和对当代教育的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