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孔子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其"仁""礼"思想中所蕴含的道德教化、法制规范及社会和谐思想对当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足于时代并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其形成有着深刻时代和历史文化背景。大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对当下社会价值观引领、价值体系构建、文化软实力提升、美好人格构建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孔子"仁""礼"思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存在着滋养与借鉴、传承和创新的内在辩证关系。孔子的"仁""礼"思想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过程中突出道德修养的重要性、重视个人与法的关系、树立正确的国家义利观、落脚国家精神的筑建有着十分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贺奋清 《学理论》2014,(20):28-29
孔子是我国春秋末期最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之一。他所生活的时代是一个"礼崩乐坏"、诸侯混战的时代。新旧制度正在更替中。基于此,思想家们必须给出解决方案。孔子是一个博学多才的人,他面对乱世,提出了自己的政治见解和治国主张。他建立了一套以礼、仁、义、正名四个儒家根本理念为基础的旨在维护礼治的"为国以礼"的治国思想。  相似文献   

3.
孔子作为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和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孔子将“仁”视为最高的道,主张将“仁爱”由亲亲惠及整个人类,同时将对人类的道德关怀推及到自然万物。孔子的思想反映出他朴素的生态智慧。本文从生态自然观、生态伦理观、生态实践观三个方面浅谈孔子的生态哲学思想。  相似文献   

4.
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以和谐的人际关系为关键和基石。孔子的思想中蕴含着丰富的和谐理念,仁与礼是孔子政治理想中的核心概念,也是孔子构建和谐人际关系的思想主线。他以"仁"作为处理人际关系的精神指导,以"礼"作为调节人际关系的行为规范,充实以克己内省、忠恕爱人、尊己尊人、以和为贵等内容,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人际关系思想体系。对于现如今我们更新教育理念、树立正确的育人思想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于我们所从事的学生思想教育的具体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5.
高子媛 《学理论》2012,(24):257-258
在春秋战国时期,正值古老的中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的社会大变革时期,社会变革需要强有力的理论支持,这在一定意义上促进了文化的异常繁荣.这时候的哲学思想流派纷呈,百家争鸣,社会各阶层都对社会变革提出自己的看法和主张.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其思想影响范围甚广,其中“仁”是孔子处理人际关系最高的伦理准则,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对当代大学生的道德建设,个人价值观的养成以及世界观的形成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以《论语》中关涉"仁"的语句为主要依据,从三个不同而又互相关联的层次对其体现出来的孔子"仁"的思想内涵进行剖析。  相似文献   

7.
张倩  刘友田 《学理论》2010,(27):46-48
孔子作为儒家的创始人其思想核心是"仁",但"孝"却被他推崇到很高的地位,认为"孝"是治国施政的基础。在孔子看来,孝绝不仅是一个道德概念,还是人在日常生活中的实践准则,纬书说孔子有言:吾志在《春秋》,行在《孝经》。"孝"对于中国古代社会稳定、生活有序发挥了重大的作用,数千年来由孝文化潜移默化所积淀的道德观念习俗,在今天仍有相当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气节     
正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孔子《论语·卫灵公》【释义】凡有志气和有道德的人,没有哪个是为了求生而失德的,只有以生命来争取真理的。【作者简介】孔子,孔氏,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今山东曲阜),中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写作背景】《论语·卫灵公》本篇包括42章,内容涉及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政治思想,以及孔子在其他方面的言行。其中著名文句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小不忍则乱大谋""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相似文献   

9.
论孔子思想中的“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万绪珍 《学理论》2011,(19):43-45
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知""仁""勇"是并重的。不过,长期以来,人们对孔子思想中的"勇"关注不够。"仁"是核心,源于人心,其实"勇"也源于人心,它需要以"知"为前提,以"礼"、"义"为限度。作个纵横比较则更有意思,孔子之"勇"和柏拉图有相近之处,它也是孟子和荀子之"勇"的源头。  相似文献   

10.
仁是孔子学说的核心内容,仁贯通天人之间的关键词是一个“生”字。就仁与知的关系言,孔子有时是仁知合说,有时是仁知分说;就仁与礼的关系言,仁是质朴的内在情感,礼是人文的外部表现;就仁与孝、忠恕的关系言,孝、忠恕都是以仁心待人,都体现了对他人的尊重;就仁与生态的关系言,孔子仁学主张从孝开始,一层一层推出去,推到自然界的一切生命。  相似文献   

11.
“礼仪”是古代精神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吸取其中的合理因素,剔除、扬弃其中的糟粕,对建立新的社会主义的道德行为规范,创造和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无疑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礼,本是中国古代奴隶社会的典章制度。它是奴隶社会政治制度的体现,是当时人与人交往中的礼节仪式,为维护宗法等级制度服务。后来,在长期的封建社会里,它演化为统治阶级的行为准则。在孔夫子之前的夏、商(殷)、周代,礼仪因革相沿,不断完善。自孔子始,打破了“礼不下庶人”的限制,人们开始赋于“礼”更多的观念、意识形态方面的因素,使之逐渐从典章制度、礼节仪式向行为准则、道德规范方面转化。孔子对夏礼、殷礼、周礼作过考察和审议,说“周监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周礼,既讲究上下、尊卑、男女、长幼的等级限制和秩序规定,同时又保存了一些原始文化中的民主性和人民性。孔子把礼与“仁”、“德”联系起来:“人而不仁,如礼何?”并主张“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孟子把礼与仁、义、智相提并论,解释“礼”为“辞让之心”,使其成为一个道德规  相似文献   

12.
岳晓雨 《学理论》2013,(24):55-56
孔子在政治上主张"为政以德",一般将德治解释为统治者要实行有道德的统治方式,笔者认为这样解释就把孔子思想中心本末倒置了,实行德治固然是有必要的,然而孔子的思想并不是解决实行什么统治方式这个问题,孔子大力宣扬德治是为了让统治阶级有所感触,从而能自发地进行道德上的修养,然后才能实行真正的德治。从孔子德治思想的渊源进行论证,可以发现孔子的"德治"思想确实是针对统治阶级的。  相似文献   

13.
国学赏析     
《侨园》2013,(5):48-48
<正>【原文】子曰:"巧言令色,鲜仁矣。"【选自】《论语·学而》【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评析】孔子和儒家学说的核心是仁,仁的表现之一就是孝与睇。这是从正面阐述什么是仁的问题。这一章,孔子讲仁的反面,即为花言巧语,工于辞令。儒家崇尚质朴,反对花言巧语;主张说话应谨慎小心,说到做到,先做后说,反对说话办事随心所欲,只说不做,停留在口头上。这表明,孔子和儒家注重人的实际行动,特别强调人应当言行一致,力戒空谈浮言,心口不一。这种踏实态度和质朴精神长期影响着中国人,成为中华传统思想文化中的精华内容。  相似文献   

14.
社会的和谐稳定不仅需要制度保障,同时也需要伦理支撑。孔子从历史传统、血缘关系和生活中情理这三个向度出发,构建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体系。仁学这一伦理体系把伦理规范与人的心理欲求融为一体,形成了一个具有实践性格而不待外求的道德模式,起着协调和规范人们社会生活的作用。深入分析和汲取孔子"仁"的思想内涵,对于弥补现代社会极端的个人主义盛行、私欲膨胀等所造成的道德落寞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5.
《大学语文自学考试指南》(以下称《指南》),是参加大学自学考试的《大学语文》(以下称《课本》)和《大学语文自学考试大纲》的配套书,给广大自学者起到了“指南”作用。本人在辅导过程中,也得益匪浅。《季氏将伐颛臾》是了解孔子政治主张“治国以礼”的重要篇章之一,《指南》的译文则存在一些不确切和含糊的地方,故提出商榷。 [原文]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  相似文献   

16.
胡晓地  池蕾 《求知》2020,(5):57-59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深厚中华文化根基"。《论语》中孔子有关"六艺"的论述,意图"寓治于教、以教促治",是中国特色社会治理思想的重要本土文化资源。据现有史料记载,"六艺"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地官·大司徒》:"以乡三物教万民而宾兴之……三曰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在孔子看来,"六艺"是君子养成所不可缺少的六种技能训练。  相似文献   

17.
孔子是我国春秋时期的一位著名的教育家和伟大的思想家。他结合自己坎坷政治生涯和漫长的教育实践,创建了以社会政治稳定为目标,以协调人际关系为手段,以道德人格教育提高从政者素质为突破口的学说体系,其实是一种非常完善的协调学说,为儒家学派奠定了基础,成为儒家学说创始人。他为了实现自己改造社会的政治理论,运用自己的学术思想,经过六年多时间,他整理了《诗》、《书》、《礼》、《乐》、《易》、《春秋》,后世叫做“六经”,或“六艺”。可见,孔子还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伟大文献整理家,为传承古代文化做出了不朽的贡献。其中,《乐》经过秦始皇焚书坑儒而佚亡,实际只留下“五经”,但从《论语》等书籍中关于孔子对音乐理论和实践的一些论述,仍然可以看  相似文献   

18.
王孝华 《学理论》2009,(3):61-62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人。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对我国思想文化的发展有巨大和深远的影响。《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后人记述孔子言行的语录体著作,写成于战国初期(公元前475年前后)。《论语》记述了孔子的社会政治思想、哲学思想、伦理思想、教育思想等各方面,今本《论语》,系东汉郑玄混合各本而成,共二十篇。  相似文献   

19.
《论语·学而第一》在《论语》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诗、书等传统文化典籍,还指孔子一惯倡导的仁学。有朋也作友朋,指孔子门下志同道合的弟子,还可引申为与孔子思想有直接渊源的古圣先贤和后世对孔子思想深感兴趣而进行研读的人。远方,从空间上指横向的四面八方;从时间上指纵向的历史与未来。君子,是指孔子道德理想中具有高尚人格的人。  相似文献   

20.
孔子是儒家的创始人,荀子是先秦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而"礼"是孔荀思想中核心的概念之一。孔子"礼"是在对周礼的继承和发展过程中逐渐发展而来的,而荀子"礼"则是在继承孔子"礼"的基础上,吸收各家之长。从礼的内涵、礼的起源和礼的价值来阐述孔荀之"礼"思想的异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