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会 《学理论》2012,(22):170-171
以大学生和大学教师为分析对象,从三个方面分析了高等教育过程中"马太效应"给大学生带来的消极影响,"马太效应"的存在使得大学生自我评价出现偏差、人际交往能力两极分化,同时由于"马太效应"大学生也受到了各种不公平待遇。然后相应给出了大学教师应该如何应对的方法。以期为大学生更好认识自己、更好规划发展提供指导;为广大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更好地与学生沟通、保障学生在公平友善环境中健康成长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非认知能力是人力资本的重要构成,对个人社会地位获得的影响逐渐突显。使用"中国大学生追踪调查"数据,实证分析留守经历对大学生非认知能力的影响。研究发现,留守经历对大学生非认知能力存在显著的消极影响。相对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留守对独生子女大学生的非认知能力影响更明显;相对于农村大学生,留守对城镇大学生的非认知能力影响更明显。此外,通过比较留守开始的不同阶段对大学生非认知能力的影响,发现高中阶段开始留守对大学生非认知能力的消极影响最大,其次是小学前阶段。  相似文献   

3.
李静  王丹丹 《学理论》2011,(23):51-52
网络是把"双刃剑",它的发展既可能对大学生人际交往产生积极影响,也可能产生消极影响。构建和谐的大学生网络人际关系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大学生在如何处理好网络人际关系上常常会感到束手无策,这一问题的解决应得到家庭、学校、社会的普遍重视。为此,家庭教育是重点、学校教育是根本、社会教育是保障,大学生更应兴利除弊,为构建和谐的网络人际关系付出自己的努力。  相似文献   

4.
《学理论》2015,(25)
在校大学生人际交往问题日益成为社会焦点,其中农村大学生的人际交往问题尤为突出。因而,本研究以班级网络中的在校农村大学生为研究对象,以其人际交往状况为研究内容。本研究选取北京师范大学和中国农业大学2011级和2012级本科生的五个班级为研究对象,并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进行宏观、中观两个层面上的数据分析。基于上述研究数据对在校农村大学生人际交往模式进行研究,并提出了探索性建议,即构建"互动型人际交往模型"。  相似文献   

5.
《学理论》2015,(34)
当今社会已经进入了21世纪互联网时代,智能手机的普及使得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便捷和丰富。而微信作为手机社交软件的后起之秀,以其便利和独特的功能,迅速吸引着各阶层人士,成为智能手机用户必备的APP软件。尤其受到大学生群体的欢迎,极大地影响了大学生的社交行为,改变了大学生以往的社交方式。人际关系问题是大学生成长成熟所面临的重大问题,人际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微信在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中是一把双刃剑,对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既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大学生要正确使用微信,高校教育工作者要引导大学生合理利用微信进行人际交往。  相似文献   

6.
许海波 《学理论》2013,(14):76-77
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提出是和社会经济、教育、用人制度等社会变革紧密相关联的。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主要表现有就业恐惧、畏难自卑、攀比嫉妒、盲从和宿命等心理。大学生顺利就业必须摆正就业观,树立正确就业认知,提高自己的职业技能、人际交往和挫折能力。  相似文献   

7.
社会印象理论是社会心理学社会认知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社会印象理论有利于发挥教育者的主导作用,有利于规避受教育者的认知偏差,有利于引导受教育者的发展方向。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运用社会印象理论应当遵循社会印象理论中社会印象形成及印象整饬等理论。  相似文献   

8.
许华荣 《学理论》2010,(22):213-214
当前,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加速,我国社会已处在重要的转型期,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社会价值体系正经历着一个与日俱新的过程。处于生理和心理逐步走向成熟时期的当代大学生,人际价值观也在不断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是其发展和成才的重要条件。但是,由于家庭、学校和自身原因,许多大学生的人际价值观发生了偏差。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当代大学生的人际价值观的现状及成因,并从学校引导、家庭教育和自身努力几方面提出了一些相关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大学生自杀问题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之一.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有客观因素如学习压力、情感挫折、人际关系问题和就业压力等方面,也有主观原因,包括大学生本身的生理因素、存在的认知偏差、不良的性格因素以及耐挫能力低等因素.在探讨这些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干预措施,改善大学生的心理环境,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完善的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等都有助于减少大学生自杀现象的出现.  相似文献   

10.
张梦元 《学理论》2015,(5):63-64
本研究的目的是考察回忆提取过程对事后偏差是否存在影响。该研究采用回忆型单因素被试间设计。自变量为任务应方式,分为报告歌名组和报告歌词组。因变量为被试在先见识别阶段和后见识别阶段的反应数值[1]。结果表明:大学生在歌曲信息材料的任务上存在事后偏差效应。任务反应方式主效应显著。与报告歌词组相比,报告歌名组产生了更大的事后偏差。结论:歌曲认知任务中存在事后偏差,任务反应方式对事后偏差有影响。回忆提取过程增大了听觉事后偏差效应。  相似文献   

11.
根据我们在高校实际工作中的经验和有关调查了解,当代大学生(本文指非军事院校学生)对国防问题的认识,就存在着某些误区,有些误区偏差还很大。这些误区如果不及时给予纠正,就不利于当代大学生形成正确的现代国防观念,其对社会、对未来的消极影响是不言而喻的。所以,本文就当代大学生在国防意识上存在的误区、误区产生的原因及应采取的纠正措施等谈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2.
《学理论》2017,(4)
甘肃少数民族大学生幸福感总体较高,他们的幸福感主要来源于家庭、道德、金钱、个人奋斗等要素。他们的幸福观受到了宗教信仰、人际交往、教育、社会不良价值观、对幸福的认知误区等因素的影响。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甘肃少数民族大学生幸福观的确立,促进不同民族大学生之间的交往与认同,加强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幸福观的教育、丰富少数民族大学生对幸福的情感体验是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3.
《学理论》2015,(14)
大学阶段是学生从家庭、学校走向社会的重要过渡阶段与准备阶段,在这个时期学生要逐渐的向社会化转变,让自己能够在走出校门之后更好地融入社会与新团体之中。与此同时,随着信息网络的不断普及,网络交往在大学生日常生活渗透程度不断加深,大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以及社会化都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了极大的影响与改变。应从自我认知、人际交往、知识技能等方面对网络虚拟群体对大学生个性社会化的影响进行分析,最后从大学生自身、高校、家庭三方面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4.
社会判断理论认为邻避风险认知偏差源于周围环境的不确定性和个体理性与知识的有限性,不同利益相关者的风险认知参数不同——如权重、相关程度、函数关系、组合原则以及一致性等.分析这些参数,可以科学量化地表达认知偏差.利用棱镜模型对邻避风险认知的判断结果、判断原则和判断偏差等要素进行分析,从认知回馈角度出发,在主观合理的风险预期和客观公正的风险解释基础上进行平等互动的风险沟通,化解邻避风险认知偏差.  相似文献   

15.
在我国社会正经历结构转换、机制转轨、利益调整和观念转变的社会背景下,对大学生政治认知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综合分析当代大学生的政治认知现状和原因,探析大学生政治认知的影响因素,可以提高对大学生政治认知引导和强化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16.
我们沿用第三人效果的研究思路,研究了农民工负面报道的第三人效果。结果表明,大学生群体确实产生了第三人认知偏差,他们倾向于认为,农民工的负面报道对他人的影响比对自己大,社会距离越大,认知的偏差也越大,个人卷入的程度越深,第三人效果也越大。  相似文献   

17.
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及心理障碍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李岩 《理论导刊》2006,(11):94-96
人际交往是个体的基本需要,在以竞争和合作为重要特征之一的现代社会,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质量及形成的人际关系直接影响其在校期间的学习、生活、身心健康乃至未来的发展,解析当代大学生在人际交往方面表现出的具体特点,探究影响人际关系建立和发展的种种心理障碍;对于有效寻找对策,消除大学生因人际关系问题而产生的焦虑、压抑、紧张、孤独等不良感受,促进大学生的自我意识,进而选择更为恰当的交往策略,提高人际交往质量,使人际关系得到良性发展无疑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田梅 《学理论》2012,(17):96-97
采用“大学生人际交往效能感问卷”对326名在校大学生进行测试,探讨大学生人际交往效能感在其主客观因素上的差异.结果发现:男女大学生在情绪控制效能上差异显著;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大学生在自我价值感上差异显著;城市和农村大学生在自我价值感上差异边缘显著;不同学科类别的大学生在自我价值感上差异显著;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在自我印象效能上差异显著.由此可以看出,人际交往效能感总分在主客观因素上差异不显著;人际交往效能感的各个因子在主客观因素上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19.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以手机为代表的移动媒体所占的产业比重不断增加,已经迅速成长为传媒行业的重要力量。大学生是一个年轻的最易接受新鲜事物的群体,是很多新媒体的潜在用户,对于移动媒体亦是如此。探索移动媒体的发展对大学生生活方式的影响,有助于大学生有效、合理地应用这支生力军。将以手机媒体为研究主体,从移动媒体功能延伸出发,探寻它在社会认知和社会控制层面对大学生生活方式所产生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20.
赵萱 《学理论》2012,(22):239-240,243
网络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的影响是巨大而又深远的,这其中既有实现自由发展、扩大道德认知来源等积极影响,也有网络成瘾、网络人格异化、网络行为失范、网络剽窃的消极影响,我们要利用好这一“双刃剑”,扬长补短,使网络真正成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阵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