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任之(1916-1988年)对于痿证的辨证论治颇具特色,其著作<王任之医案>中有诸多治疗痿证的心法:以先贤理论为指导,结合具体情形,从气血交阻、肝肾亏虚、脾肾不足、湿热浸淫、营卫不和等方面论治痿证.王老论治痿证的经验丰富了痿证的理论体系,拓宽了中医治疗痿证及其重症的思路.  相似文献   

2.
泌尿系结石是临床常见病之一,常因突发腰腹剧痛,血尿而就诊。属于中医“石淋”、“砂淋”、“血淋”范畴。其病因大都归之于湿热。治疗不离清热利湿,通淋排石的大法,并可分别合用理气、化瘀,益气、补肾等法。笔者在此基础上再增入大剂量的白芍,据临床观察,确有促进排石之效。  相似文献   

3.
根据溃疡性结肠炎的病机演变规律,分湿热蕴肠、脾虚湿热留恋、脾肾气血俱亏3期论治;宏观与微量辨证互参,以脾虚、湿热、血瘀为要点;整体与局部治疗并举,中西医各取所长,重视保留灌肠给药法;缓解期重调补善后。  相似文献   

4.
特发性膜性肾病是成人肾病综合征常见的病理类型之一,中医认为本病属本虚标实证,脾肾气虚为本,水湿、湿热、瘀血为标,治当益肾健脾培其本,并予活血利水、清利湿热、祛风胜湿通络、摄精固涩、搜风剔络等法以治其标,合理使用杜仲与山茱萸、菟丝子与枸杞子、黄芪与当归、汉防己与黄芪、六月雪与积雪草、蝉蜕与僵蚕等药对,辨证论治结合辨病选药,增进疗效。  相似文献   

5.
曹恩泽教授认为IgA肾病属本虚标实证,其中本虚以脾肾亏虚为主,标实以湿热、热毒、脉络瘀阻为主,常与本虚证互相兼夹出现。其创立清补通络法治疗IgA肾病,包括“补脾益肾,益气养阴”“清热止血,兼顾脾胃”“化瘀通络,贯穿始终”等学术思想,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6.
“土郁夺之”为《内经》五郁治则之一,土郁即脾土为肝郁、食滞、寒湿、湿热所壅滞,脾胃失其运化升降之证。治疗应辨其虚实,通过疏肝理气、消食导滞、温阳化湿、清热利湿之法,以疏通脾土,使脾胃升清降浊功能恢复正常,则郁气可解。  相似文献   

7.
阴汗是青壮年男性常见疾病。曾庆琪针对其湿热下注、脾肾阳虚、气滞血瘀的病机,分别采用龙胆泻肝汤、还少丹和血府逐瘀汤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8.
魏福良以辨病为纲,辨别神经根型颈椎病、椎动脉型颈椎病、脊髓型颈椎病、交感神经型颈椎病的特征,确立疾病诊断;以辨经为络,明晰经络归属;以辨证为法,将颈椎病分为风寒湿邪阻络、气血瘀滞经脉、气血两虚夹瘀、气阴两虚夹瘀、脾肾阳虚夹瘀、肝肾气血亏虚、痰湿凝阻经络诸型。辨病、辨经、辨证结合取穴治疗颈椎病可辨清病位所在、脏腑归属、经络定位、证候区别,使针灸操作应用更规范,选取穴位更精准,补泻方法更明晰,疗效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9.
尿酸性肾病的基本病机为脾肾亏虚为本,湿浊痰瘀为标。曹恩泽认为尿酸性肾病急性发作期病机特点为湿热痹阻、寒湿痹阻、痰瘀阻络,治疗当以清热利湿化瘀通络、温阳散寒祛湿通络、化痰祛瘀通络等为主,兼以健脾补肾;稳定期病机特点为本虚为主,兼有标实,分为脾肾气虚证、脾肾阳虚证、肝肾阴虚证,治以健脾益肾、温补脾肾、滋阴补肾为主,兼顾化湿、祛浊、化瘀、通络之法。其根据病情缓急,分期论治,并融汇“清补化瘀通络”的学术思想,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Wilson病(Wilsons disease,WD)患者不同中医证型的晶体智力与流体智力水平及其与年龄、性别、病程、临床严重程度分级(Goldstein分级)评分及中医证型之间的关系。方法 对84例中医辨证符合湿热内蕴证(39例)、肝肾阴虚证(24例)、气血亏虚证(21例)的WD患者以及38例健康者进行韦氏智力测评(Wechsler Adult Intelligence Scale,WAIS )及瑞文标准推理测评(Ravens Standard Progressive Matrices,RSPM)。结果 与正常组比较,肝肾阴虚证患者操作智商(performance intelligence quotient,PIQ)及全智商(fall intelligence quotient,FIQ)评分均减少(P<0.05),气血亏虚证患者言语智商(verbal intelligence quotient,VIQ)、PIQ及FIQ均减少(P<0.05),湿热内蕴证患者各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湿热内蕴证比较,肝肾阴虚证患者VIQ及FIQ均减少(P<0.05),气血亏虚证患者VIQ、PIQ及FIQ均减少(P<0.05);与肝肾阴虚证比较,气血亏虚证患者PIQ及FIQ均减少(P<0.05)。与正常组比较,气血亏虚证患者“类同比较”“比较推理”“系列关系”“抽象推理”评分及RSPM总分均减少(P<0.05),湿热内蕴证及肝肾阴虚证患者各项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湿热内蕴证比较,肝肾阴虚证患者各项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气血亏虚证患者的“类同比较”“比较推理”“系列关系”“抽象推理”评分及RSPM总分均减少(P<0.05);与肝肾阴虚证比较,气血亏虚证患者的“类同比较”评分降低(P<0.05)。3种中医证型WD患者FIQ、RSPM总分与Goldstein评分均呈负相关(P<0.05),FIQ与病程呈负相关(P<0.05)。结论 3种中医证型中气血亏虚证WD患者智力损伤最明显,其次是肝肾阴虚证,而湿热内蕴证无智力损伤。3种证型患者晶体及流体智力水平与Goldstein评分均具有相关性,晶体智力水平与病程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
蛋白尿多由精的生成异常外泄所致。在蛋白尿形成的病机演变中,肺、脾、肾三脏虚弱是关键,但邪气的留滞对该病的影响不容忽视。就邪气而言,最主要的有水湿、湿热、瘀血。湿热是导致慢性肾病最基本的实邪因素。因慢性肾病无论何种类型和哪个阶段,多有尿液的异常。尿液混浊正是湿热为病的显著标志。因此从湿热论治慢性肾炎蛋白尿常可取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2.
肝、胆、脾、胃等相关脏腑理论是中医藏象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肝脾同居中焦,关系密切,在结构上相互靠近,在生理上息息相关,在病理上紧密勾连。中焦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气机升降之枢。“肝脾建中”理论强调,辨治疑难杂病当从中焦出发,将肝脾作为一个整体,治脾不忘肝,调肝不忘脾,肝脾同治,以期达到中焦如衡的状态。  相似文献   

13.
刘健认为,脾虚是类风湿关节炎合并虹膜睫状体炎的病理基础,痰、湿、瘀为其主要病因,并将其分为肝胆湿热证、肝脾不和证、脾虚湿盛证、肝肾不足证4个证型,临证注重顾护脾胃,善用清热解毒、疏肝理气、益气健脾、淡渗利湿、活血通络之品。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益脾固本法"进行文献研究,一方面探讨了"脾为后天之本"的理论内涵--脾为气血之源,脾为五脏之本,脾为气机之枢;另一方面剖析了"益脾固本法"的发展及其临床应用脉络--奠基于秦汉时代,发展于隋唐,系统化于金元,完善于明清,广用于现代.从理论及实践上澄清"益脾固本法"的源流,旨在科学总结脾的古今涵义,为健脾调治全身疾病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胰腺属于中医脾的范畴,胰源性消化不良病因可分为饮食损伤、情志失调、久病体虚。致病脏腑主要与脾肝肾相关。本病以脾气不运、肝胆失疏为本,气滞血瘀、湿热内蕴为标。综合运用运脾疏肝、行气活血、升清降浊、清热解毒等方法治疗本病可取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6.
治胃七法     
胃为水谷之海,主受纳与腐熟,与脾一起参与人体的消化,吸收以及输布的功能,为气血生化之源和后天之本。脾与胃相为表里,虽然关系密切,但二者在生理功能上又有明显区别:脾主升,胃主降;脾主化,胃主纳;脾喜燥而恶湿,胃喜润而恶燥等。正因为胃有以上生理特点,故在治疗上也就有一些特殊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浅议调理脾胃法翟大泗,陶成兰(滁州市中医院239000)关键词调理脾胃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胃虚弱是造成疾病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在辨证施治上,“调理脾胃”是一个重要的法则。1调理脾胃应重在升降脾主升属阴,胃主降属阳,共居中焦,乃人体升降的枢纽,...  相似文献   

18.
梁文珍教授是第4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对诸多妇科常见病、疑难病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其“妇人病,源于脏腑,累于气血,显于胞宫;脏腑之中,肾为根本,肝为躯干,脾为枝叶;气血之中,气多郁滞,血多瘀阻”的病因病机认识及“种子必先养精,调经必理气血;理血必疏肝气,疏肝必重怡志”的治疗思路,对中医妇科临床实践、理论和教学研究均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9.
肉瘤是发于皮里膜外,由脂肪组织过度增生而形成的良性肿瘤。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对肉瘤病机的论述,其病名首见于《针灸甲乙经》。肉瘤病位在脾,其病因病机包括卫阳不足、感受外邪,饮食不节、湿痰内生,情绪内伤、郁结伤脾,气血不和、阳明郁火。肉瘤治疗方法可分为内治法与外治法,内治法包括益气健脾和攻补兼施;外治法有针灸、手术和其他外治法。妄用针刺、破溃和随意攻伐均为肉瘤治疗禁忌。  相似文献   

20.
根据中医八纲及脏腑气血辨证理论对81例HLD患者通过望、闻、问、切进行辨证分型,结果表明,HLD可初步分为肝肾阴虚、气血两亏,湿热内蕴,痰蒙心窍,痰火扰心五种常见证型,统计学处理显示各证型间年龄无显著差异,但在病程上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