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胃癌前病变是一种常见的慢性消化系统疾病,同时也是正常胃黏膜转化为胃癌的关键阶段,及时的治疗和预防胃癌前病变,可有效降低胃癌的发生。胃癌前病变病因多样,病机复杂多变,具有难治性、缠绵性、复发性、易瘀、易滞、易积的特点,与“久病入络”理论相契合。其病在胃络,脾胃虚弱、瘀阻胃络、毒损胃络是胃癌前病变的主要发病机制。治疗上多以疏肝健脾和胃、化瘀活血通络为基本治则。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究新安医家辨治肝胃不和型胃脘痛的用药规律。方法 以新安医家辨治肝胃不和型胃脘痛的医案为研究对象,运用频数统计方法对其中的方药及其相关属性进行统计,并分析统计结果。结果 新安医家治疗肝胃不和型胃脘痛的主要用药类型为补虚药和理气药;常用药物为茯苓、半夏;常用药对包括茯苓配半夏、茯苓配陈皮、川楝子配延胡索、半夏配陈皮等。结论 针对“肝为起病之源,胃为受病之所”的发病规律,新安医家治疗肝胃不和型胃脘痛以健脾和胃、疏肝理气、祛湿化痰为主要治则,善用茯苓、半夏、陈皮等药。  相似文献   

3.
马骏认为,溃疡性结肠炎的病因多为外感时邪、饮食不节、素体脾肾不足等;病机多为虚实夹杂,虚实各有侧重,实证以湿热蕴肠、损伤肠络为主,虚证以脾虚湿盛、运化失健多见;该病病位在大肠,涉及小肠、脾、胃、肝、肾、肺诸脏;治疗当分活动期与缓解期,消补兼施,尤其久泄宜先消后补,以通为治。  相似文献   

4.
搜集与“胃络”相关的书籍和条文,按照《黄帝内经》、《黄帝内经》注家、临床医家、西学东渐的影响4个层次,梳理“胃络”应用及其内涵的演变过程。“胃络”在应用及内涵演变过程中有两条清晰的发展线,其源头分别来自《黄帝内经》“胃之大络”和“肠胃之络”。后世注家主要围绕“胃之大络”进行阐释和发挥,临床医家则主要是在“肠胃之络”的基础上进行拓展与应用,尤其是叶天士在胃络与胃关系的确立过程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西学东渐以后,“胃络”的内涵逐渐向解剖、实证转化,这一影响一直延续到现在。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中药舒和方对肝胃不和型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患者临床症状及生活质量的改善作用.方法 将60例肝胃不和型FD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30例,分别采用西药多潘立酮和中药舒和方加减进行治疗,两组均治疗4周为1个疗程.观察并比较两组临床总体疗效及单个症状治愈率,并采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十三味和中丸联合针刺治疗肝胃不和型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肝胃不和型FD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予以十三味和中丸配合针刺治疗,对照组予以多潘立酮口服治疗,疗程均为4周。结果 治疗4周后,治疗组总体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各项临床症状均明显改善,但治疗组在改善胃胀、胃痛、喜太息、纳差、早饱、上腹部烧灼感、胁肋窜痛和大便不爽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4周后和1个月后随访时,两组SF-36总分均明显提高(P<0.05),但治疗组SF-36总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十三味和中丸联合针刺治疗方法能明显改善肝胃不和型FD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国医大师徐景藩认为,围绝经期慢性胃脘痛虽病因多端,表现不一,但基本病机总属肝胃气滞,常兼有胆胃不和、肝郁脾虚、气滞日久化热等。其主张以疏肝和胃为治疗大法,清化胆胃宜降宜和,疏肝和胃健脾运宜通、运、补三法相结合;除药物治疗,尚主张患者移情易性,调畅情志,注意生活调摄,以防复发。  相似文献   

8.
以<景岳全书>中所载治胃脘痛的131首方剂为依据,通过频数表对其用药频次、药物功效及药物性味归经进行统计分析,总结出治疗胃脘痛的用药规律.张景岳认为胃脘痛与肝、脾、胃三脏关系密切,治疗以温补为主,辅以理气和胃之法,药味多为辛甘入肝胆、脾胃经的药物,阴阳并调,补泻兼施.  相似文献   

9.
周玉朱认为,胆石症的发生虽与多种因素相关,但其始动病因应归于肝郁不达。辨证中首辨胃胆,在胆(肝)胃(脾)同时有病或肝木克土时,应考虑胆胃综合征。治疗推崇手术和药物结合,中西医并重,术后自拟系列疏肝利胆汤治疗;强调未病先防,防微杜渐。  相似文献   

10.
妊娠恶阻的相关记载最早可见于《金匮要略》。恶阻病名首见于《诸病源候论》,之后出现病阻、子病、恶食、选饭、病鬼、病儿等其他名称。妊娠恶阻的病机主要为冲气上逆、胃失和降。历代医家将其病因病机归纳为风气痰饮、脾胃虚弱、肝胃不和、肝肾阴虚4种类型,并分别治以顺气化痰,补脾益气、和胃降逆、疏肝和胃、补肾平肝之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开郁消痞方联合低剂量米氮平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伴体质量减轻(肝胃不和型)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4例FD伴体质量减轻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3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和米氮平,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和低剂量米氮平治疗基础上给予开郁消痞方。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体质量变化、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评分、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ilton anxiety scale,HAMA)评分和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体质量均较治疗前增加(P<0.05);治疗组体质量增加程度大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肝胃不和证积分均较治疗前减少(P<0.05)、HAMA、HAMD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治疗组治疗后肝胃不和证积分和HAMA、HAMD评分降低值均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91)。结论 开郁消痞方联合低剂量米氮平治疗FD伴体质量减轻(肝胃不和型),能缓解患者不适症状,改善焦虑、抑郁状态,增加体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李氏解酒方的解酒毒作用及其部分机制。方法:测定服用李氏解酒方前后小鼠翻正反射消失和恢复时间,全血乙醇浓度及小鼠肝、胃细胞匀浆中乙醇脱氢酶的活力变化。结果:李氏解酒方可缩短翻正反射恢复时间,降低醉酒小鼠全血乙醇含量,提高肝、胃组织乙醇脱氢酶活性。结论:李氏解酒方对预防和治疗醉酒有较好的作用,其机制与增强肝脏对乙醇的生物转化功能,降解乙醇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糖尿病胃轻瘫(DGP)中医证型与血浆胃动素(MOT)及体表胃电图(EGG)改变的关系。方法:对38例3种不同中医证型的DGP患进行血浆MOT及体表EGG检测,并与正常人20例进行对照。结果:DGP3种中医证型患血浆MOT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组肝胃不和组最高,胃阴不足组次之,其次是脾胃虚弱组;DGP3种中医证型的EGG餐前、餐后主频率及主功率、正常胃电慢波百分比、胃电节律紊乱百分比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显性,以胃动过缓百分比明显增加、正常节律百分比减少为其特征。结论:DGP的中医证型不同,血浆MOT含量及胃电参数不一,胃肠动力功能存在明显差异,因此MOT及胃电参数可作为DGP中医辨证分型的客观依据之一,对指导治疗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价益气和中法针药并用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40例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70例和对照组70例.治疗组采用益气和中法针药并用,对照组单纯服用三九胃泰颗粒,4周后观察两组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组愈显率及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肝胃不和证、脾胃湿热证和脾胃虚弱证的总有效率...  相似文献   

15.
程道南主任中医师,擅长于中医内科、妇科,尤其治疗胃痛颇有经验,临床上运用活血化瘀、升清降浊、调和肝胃等法,效果卓著。兹就随师临证之心得体会简介如下。 一、活血化淤 胃痛之证,虽然初起因于气者颇多,然太阴常多血少气,阳明常多血多气。胃痛日久,气病犯血,即俗称“久痛入络”而致气滞血瘀。临床主证为,胃痛呈针刺状,痛位较固定,拒按,少食,食后痛甚,病情  相似文献   

16.
通法治胃疾     
急、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胃下垂,胃神经官能症是临床中最常见的胃疾。临床表现除上腹部疼痛外,常有饱胀不适、嗳气、呕恶、纳差、甚至呕血、黑便等症状。往往病情反复,病程延久,证多寒热错综、虚实夹杂,涉及脏腑较多。肝与胃是木土乘克的关系,脾与胃同居腹内,以膜相连,互为表里,胃为五脏六腑之大源,水谷之海,仓廪之官,主受纳腐熟水谷,故寒邪、饮食、气滞、血瘀、虚损等诸多因素皆能引起胃受纳腐熟之功能失常,使胃失和降,气机不能通达而得病。胃疾病因虽有种种不同,但其发病机制确有共同之处,即所谓“不通”,不通则痛是一致的,只是程度特征各异。因此,在胃部疾病的治疗中,理解并运用通法是十分重要的举措。  相似文献   

17.
胃痛辨治八法杨正如,杨俊龙(安徽省金寨县人民医院237300)关键词胃痛;辨证论治胃痛发病部位虽然在胃脘,但其病机多关系到肝脾。对于某些顽固性胃痛则多为久痛入络多瘀。因此对于胃痛治疗,不可仅局限于胃,或拘于一法一方。本文归纳为八法。简述于后,以便临床...  相似文献   

18.
中医络病理论认为,脑之气络承真气维持正常神志活动,与人体高级神经中枢功能相似;脑之血络供应血液,与血管微循环系统基本吻合。两者相互协调,共同发挥渗灌气血、津血互换、营养代谢的功能,与神经血管单元将脑神经-血管微结构视为功能整体,共同维持精准高效的脑血流量调节和新陈代谢稳态的概念相似。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 AD)发病机制复杂,神经血管单元损伤作为其病理标志之一,直接影响β淀粉样蛋白诱导的神经毒性作用,加速AD的发生发展。从络病理论分析,络气虚滞、气化受阻可能是AD的中医病机之本,酿毒损络是病情不可逆转的重要原因。故治疗上当以通络贯穿始终,根据疾病不同阶段,分别以荣养通络、化痰逐瘀通络、解毒通络为主。  相似文献   

19.
借助当前柔肝的定义,通过对与柔肝以及柔肝法相关的文字和肝藏象理论进行分析讨论,进一步探讨柔肝的含义以及柔肝法的实质。柔肝的含义是使“狭窄、紧迫、挛缩”的筋膜脉络等恢复原本正常生理状态下的“宽松、伸展”以及“可曲可伸”之性;柔肝法是治疗由外感、内伤等致病因素引起的肝体狭窄、紧迫、挛缩等的方法,其实质是一种缓解筋脉膜络狭窄、挛急的治法。凡能使肝体恢复柔和的治法以及通过柔和肝体来治疗其他脏腑疾病的治法皆可归入柔肝法的概念范畴。对柔肝的含义与柔肝法的实质进行探讨,在理论上和临床应用上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冲脉有“经络之海”“血海”之称,胃及足阳明经有“水谷气血之海”之称,二者皆与气血运行相关。在中医学领域特有的“气理论”中,动气既可为“宗气”之异名,也可指“脐下肾间动气”。胸中宗气输布全身、运行气血有赖于胃这一气血生化之源,而肾间动气则是基于“伏膂之脉”的发现,从而演化、发展了更为完整的气血运行体系。冲脉与胃的联系在经络循行上联系紧密,但胃通过经隧与五脏六腑建立联系,冲脉还与足少阴肾、足厥阴肝、任督二脉等建立联系。在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方面,冲脉与胃共同促进先天之真气与后天之宗气输布脏腑经络,冲气上逆与胃气上逆常并称冲胃气逆。冲脉“血海”之盈亏有赖于脾胃化生的水谷精微的滋养,充盈则血海功能正常,亏虚则血海失养,可致月事不以时下、胞胎不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