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 探究胃癌癌前病变(precancerous lesion of gastric cancer,PLGC)患者体质与证候的关系。方法 运用关联规则的数据挖掘方法,对PLGC患者的中医体质类型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 212例PLGC患者的主要年龄段为34~69岁(占84.43%);偏颇体质依次为阳虚质59例、气虚质30例、气郁质23例、痰湿质11例、湿热质8例、阴虚质7例、血瘀质5例、特禀质2例,平和质67例;中医证型依次为脾胃虚弱证75例、肝气犯胃证56例、气滞痰阻证33例、湿热内蕴证23例、痰瘀互结证17例、胃阴亏耗证8例。湿热内蕴证与湿热质,气滞痰阻型与痰湿质,痰瘀互结证与血瘀质,脾胃虚弱证与阳虚质、气虚质、阴虚质密切相关。结论 PLGC患者多为平和质和正虚体质,证型多为脾胃虚弱证和肝气犯胃证,中医体质类型与中医证候演变具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究慢传输型便秘(slowtransitconstipation,STC)中医证型与血管活性肠肽(vasoactiveintestinalpeptide,VIP)、P物质(substanceP,SP)的关系,为中医辨证客观化寻找证据。 方法 纳入肠道实热证、肠道气滞证、肺脾气虚证、脾肾阳虚证、津亏血少证STC患者各15例,另随机选取15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应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检测血清VIP、SP水平。结果 STC患者血清VIP和SP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STC虚证患者血清VIP和SP水平显著高于STC实证患者(P<0.01); 3种虚证(肺脾气虚证、脾肾阳虚证、津亏血少证)患者血清VIP及SP水平比较,以及2种实证(肠道实热证、肠道气滞证)患者血清VIP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肠道气滞证患者血清SP水平显著低于肠道实热证(P<0.05)。结论 血清VIP、SP水平与STC中医证型有关,有利于鉴别STC虚证和实证。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原发性高血压早期肾损害的中医证候学特点和规律。方法:对120例原发性高血压早期肾损害患者进行中医证候学分析,并以60例无肾损害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作为对照,统计分析不同中医证候积分。结果:原发性高血压早期肾损害患者以肝、肾证候及阴虚、气虚、血瘀证候积分最高,明显高于无肾损害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P<0.01)。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早期肾损害的主要病机为肝肾阴虚兼气虚血瘀。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芪参护心方联合西药常规治疗冠心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术后气虚血瘀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成功施行冠心病PCI术后气虚血瘀型心绞痛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他汀等西药常规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芪参护心方治疗。治疗1个月后评价两组患者临床疗效、中医证候疗效及血脂变化情况。结果 研究组临床疗效、中医证候疗效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其中研究组治疗前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差值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 芪参护心方联合西药常规干预治疗冠心病PCI术后气虚血瘀型心绞痛有较好疗效,可明显改善心绞痛症状,减少心绞痛发生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益气活血汤治疗气虚血瘀证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方法:选择气虚血瘀证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44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常规给予抗血小板、抗凝、调脂、抗心绞痛及对症治疗,治疗组在给予上述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益气活血汤分早晚2次口服,1剂/d。两组均分别观察其疾病疗效及心绞痛、心电图、中医证候疗效,同时观察治疗前后血糖、血脂等指标变化。结果:治疗组中医证候疗效、心绞痛症状疗效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在降低TG、Tch、LDL-c方面较对照组明显(P<0.05,P<0.01),在疾病疗效、心电图疗效、降糖、升高HDL-c方面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益气活血汤可有效防治不稳定型心绞痛,并具有一定的改善脂质代谢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对支气管扩张症的中医证候特征进行探究。方法 基于2 907例支气管扩张症住院患者的电子病历数据,运用Lantern 5.0和SPSS 20.0软件分别进行频次描述性统计、隐结构及系统聚类分析,综合判断潜在证型,为提出支气管扩张症的临床常见中医证型提供依据。结果 纳入的2 907份病历记录中涉及43个证型,其中频率大于5%的有痰热蕴肺证(52%)、痰湿阻肺证(25.5%)、肺气阴两虚证(9.1%)、痰瘀阻肺证(7.8%)、肺脾气虚证(7.1%)、肺肾气虚证(6.6%);共记录有219个症状,将出现频次>30次的67个症状作为显变量,综合聚类成风热犯肺证、痰热蕴肺证、痰湿阻肺证、痰瘀阻肺证、阴虚肺热证、肺肾气虚证、肺脾气虚证、肺气阴两虚证共8个证候;对频次>60次的52个症状进行系统聚类分析,得到风热犯肺证、痰热蕴肺证、痰湿阻肺证、肺气阴两虚证、肺脾气虚兼外感证、阴虚内热兼血瘀证、肺肾气虚证、脾气虚证、兼证络伤咳血证共10个证候。以上3种方法推断出的证型中,重复出现至少两次的证型共有8个,即可认定为支气管扩张症常见证型。结论 支气管扩张症8个常见的证型为风热犯肺证、痰热蕴肺证、痰湿阻肺证、痰瘀阻肺证、阴虚肺热证、肺肾气虚证、肺脾气虚证、肺气阴两虚证。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索孤独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ASD)儿童中医证候分布规律,为中医诊治ASD的规范化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集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西安交通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共154例ASD患儿的一般情况及中医四诊资料,运用因子分析及聚类分析等多元统计学方法,确定ASD的中医证型并进行分布规律研究。结果 中医证型分布当中,占比从高到低依次为肝郁脾虚(43.51%)、心肝火旺(20.13%)、脾肺气虚(18.18%)、心脾两虚(13.64%)、肾精不足(2.60%)、脾肾阳虚(1.95%)。结论 ASD儿童中医临床证型以实证和虚实夹杂为主,肝郁脾虚、心肝火旺、脾肺气虚、心脾两虚为ASD的4个主要证候分型,肾精不足、脾肾阳虚证并不是ASD儿童的优势证型。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益气通腑法治疗食管贲门癌术后气虚气滞证的临床疗效.方法:以益气通腑方治疗47例食管贲门癌术后气虚气滞证患者,与40例术后常规处理的对照组比较.结果:治疗组证候疗效愈显率、总有效率分别为63.83%和95.74%,对照组愈显率、总有效率分别为30.00%和70.00%,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两组1周后证候积分均有减低,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治疗组术后排气时间、留置胃管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治疗组为8.51%(4/47),对照组为30.00%(12/40),二者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益气通腑法能改善食管贲门癌术后气虚气滞证的症状和促进术后恢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rimary Sjgrens syndrom,pSS)患者中医证候分布规律及特点。方法 运用SPSS 26.0进行因子分析。结果 纳入346例pSS患者,筛选出43个条目进行因子分析,得到15个公因子,最终归纳为阴虚内热证、气阴两虚证、阴虚血瘀证、痰湿阻肺证、阴虚湿热证、阴虚热毒证6个证型;通过因子得分对346例患者进行辨证,得到证候分布频率依次是阴虚内热证(30.92%)、气阴两虚证(24.57%)、阴虚血瘀证(13.01%)、痰湿阻肺证(12.72%)、阴虚湿热证(11.85%)、阴虚热毒证(6.94%)。结论 pSS常见证型按分布频率大小排列依次是阴虚内热证、气阴两虚证、阴虚血瘀证、痰湿阻肺证、阴虚湿热证、阴虚热毒证。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通过因子分析探索持续性姿势-知觉性头晕(persistent postural-perceptual dizziness,PPPD)的中医证候特点。方法 采集193例PPPD病例症状、舌象、脉象,将每一症状、舌象、脉象作为一个统计变量,“有”则赋值为“1”、“无”则赋值为“0”,计算四诊信息的频数和频率,运用因子分析对高频症状、舌象及脉象进行非线性降维并提取公因子,得出病性、病位证素及中医证型并加以总结分析。结果 频率排名前3位症状的依次为头晕(90.67%)、心烦(54.40%)、倦怠乏力(51.30%),舌象中舌质频率最高者为舌质暗红(22.28%),舌苔频率最高者为白苔(31.09%),脉象频率最高者为滑脉(41.97%)。利用因子分析共提取13个公因子,累计贡献率为64.798%。整合相同的证素,共得到5个病性证素,依次是气滞(71.50%)、阴虚(24.35%)、血虚(22.28%)、气虚(17.10%)、痰湿(15.03%);5个病位证素,依次是肝(93.26%)、肾(24.35%)、脾(16.58%)、心(0.52%);6个中医证型,依次是肝郁气滞证(56.48%)、肝肾阴虚证(21.76%)、肝郁脾虚证(15.03%)、肾阴虚证(2.59%)、脾肾阴虚证(1.55%)、气血两虚证(0.52%)。结论 PPPD的病性证素以气滞为主,病位证素以肝为主,中医证型以肝郁气滞证为主。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基于《京都胃炎分类》中的内镜表现探讨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既往感染状态胃癌前状态的中医证候学特点。方法 按照《京都胃炎分类》中的方法,收集内镜下表现符合Hp既往感染胃癌前状态特征的205例患者的中医四诊信息,采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浅析其中医证候学特点。结果 经过因子分析提取出15个公因子,主要病位证素为肝、脾、胃,涉及的病性证素为气虚、阴虚、阳虚、火热、湿浊、血瘀、血热、痰浊、食积,经聚类得出肝胃气滞兼脾气亏虚证、脾胃湿热兼气阴两伤证、湿热瘀阻证、胃气壅滞证、肝胃郁热证、肝郁脾虚证共6个证型。结论 应用《京都胃炎分类》中的内镜观察方法,结合Hp既往感染病史及病理结果,所获得的Hp既往感染状态下胃癌前状态的中医证候学特点,能够为中医药诊治本病提供较为准确的辨证依据和思路。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2型糖尿病合并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中医证候分布和演变规律。方法 共收集318例2型糖尿病合并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病历资料,对患者的证型进行分析,并按病程分层对证候演变规律进行分析。结果 318例患者中,单纯虚证68例,占21.4%;单纯实证27例,占8.5%;虚实夹杂证223例,占70.1%。病程0~2年者可见以痰(湿)热互结为主的实证,病程2年以上者气阴两虚证最为多见,病程10年以上者多见脾肾阳虚证、阴阳两虚证。随着病程延长,血瘀证逐渐增多。结论 随着病程进展,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证型由热盛津伤、痰热互结逐渐向肝肾阴虚、气阴两虚、脾肾阳虚、阴阳两虚证转化,血瘀证、痰浊证是贯穿于整个病程的常见兼夹证。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170例中老年急性脑梗死患的临床证候分析,比较中年和老年该病患证候特点的异同。方法:将所有病例按年龄分为中年组和老年组,分别统计其症状、舌脉表现,并进行辨证分型。结果:两组均以气虚血瘀证候突出。老年组常数证合并出现,而中年组证候则相对较单纯。结论:气虚和血瘀无论在中年或老年脑梗死患的发病中还是病理机制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老年人气虚血瘀,为素体已虚,致内邪滋生,包括瘀血;而中年人之气虚血瘀,为素体偏实,瘀血内生,气虚常作为诱发因素而存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桥本氏病伴发甲状腺结节的临床特征及相关影响因素和中医证候分布,为早期防治桥本氏病伴发甲状腺结节提供参考.方法 将175例桥本氏病患者分为桥本氏病伴发甲状腺结节组(109例)与非结节组(66例),比较两组的一般情况、甲状腺功能、抗甲状腺抗体、甲状腺超声的差异,分析桥本氏病伴发甲状腺结节的中医证候特点,采用Log...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病理分级与中医证型的关系。方法对84例经彩超引导下行肝穿刺活检的CHB患者的中医证型、肝脏病理分级、临床分级、肝功能指标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 84例CHB患者中,湿热蕴结证21例,肝郁气滞证34例,肝肾阴虚证7例,瘀血阻络证13例,脾肾阳虚证9例。肝脏炎症活动度与纤维化分期呈明显正相关(r=0.662,P=0.000);临床分级与病理分级呈显著正相关(r=0.556,P=0.000);不同证型CHB患者的病理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证型CHB患者血清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直接胆红素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证型患者血清总胆红素水平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郁气滞证和湿热蕴结证是CHB患者的主要证型,病理分级和肝功能检查尚不能用于CHB的辨证分型。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辅助化学治疗期乳腺癌患者的中医证候及其变化规律。方法采集216例辅助化学治疗期乳腺癌患者的四诊信息,通过聚类分析结果结合专家经验归纳出中医证候的分布和演变规律。结果化学治疗开始前患者多表现为脾虚与肝郁两证,第2周期化学治疗结束后患者表现为脾气虚证、肝郁化火证、心肝实热证,第4周期化学治疗结束后患者表现为肝、脾、胃三脏阴血不足为主的证候,第6周期化学治疗结束后患者出现心、肝、脾、胃等多脏腑不足的证候。结论在辅助化学治疗期,患者中医证型总体以虚证为主;在化学治疗前期,主要为肝脾两脏的气病;随着化学治疗的延续,由阳病转为阴病;后期患者逐渐表现为类似五脏羸弱的证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