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目的 观察穴位注射配合普通针刺疗法对脊髓损伤患者运动和感觉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60例脊髓损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普通针刺治疗,治疗组加用穴位注射疗法。治疗前后分别采用美国脊髓损伤委员会(American Spine Injury Association, ASIA)脊髓残存分级标准评定两组脊髓功能,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轻触觉、针刺觉和运动评分。结果 治疗后两组ASIA残存分级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治疗后两组轻触觉、针刺觉、运动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1),治疗组在升高轻触觉、针刺觉、运动评分方面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 穴位注射配合普通针刺能有效改善脊髓损伤患者的运动、感觉功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针刀配合揿针治疗腕管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25例腕管综合征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61例和试验组64例。对照组接受单纯针刀治疗,试验组接受针刀配合揿针治疗,术后根据英国医学研究委员会提出的肢体神经运动功能和感觉功能评价方法及肌电图对两组患者进行疗效评价。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肢感觉和运动功能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但试验组治疗后感觉和运动功能分级改善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波幅、运动电位潜伏期和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波幅、运动电位潜伏期与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均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波幅、运动电位潜伏期与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差值比较,试验组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刀配合揿针治疗腕管综合征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运用火针治疗中枢性面瘫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选取108例中枢性面瘫患者,将其分为对照组(普通针刺疗法)和治疗组(火针疗法),每组54例。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治疗前后分别采用修订的面神经功能量表(modified house-brackmann,MHBN)和面部残疾指数(face disability index,FDI)评价面部神经功能。结果 两组临床疗效的分布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MHBN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MHBN评分提高程度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各项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提高(P<0.05),且治疗组在进食困难、喝饮料困难、流泪困难、刷牙或漱口困难的改善程度上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与普通针刺法相比,火针法能更有效地改善中枢性面瘫后面部的感觉及运动功能,更有利于面神经功能的恢复,尤其适用于难治性面瘫患者。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针刺联合镜像疗法治疗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90例脑卒中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1组(30例,给予针刺治疗)、对照2组(30例,给予镜像疗法治疗)和观察组(30例,给予针刺联合镜像疗法治疗),疗程均为2周。比较3组患者治疗前后Fugl-Meyer评估量表上肢板块(Fugl-Meyer assessment upper extremity,FMA-UE)评分,Wolf运动功能测试(Wolf motor function test,WMFT)量表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functioning,disability and health,ICF)评分及伸腕主动运动范围(active range of motion,AROM)和基于FMA-UE评分判定临床疗效。结果 观察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1组和对照2组(P<0.05);治疗后3组患者FMA-UE评分、WMFT评分、MBI均较治疗前显著增加(P<0.05),ICF评分显著减少(P<0.05),且观察组FMA-UE评分、WMFT评分、MBI增加程度,ICF评分减少程度显著大于对照1组和对照2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伸腕AROM显著大于对照1组和对照2组(P<0.05)。结论 针刺联合镜像疗法能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艾灸督脉组穴联合认知功能训练对脑卒中后认知障碍(post-stroke cognitive impairment, PSCI)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60例PSCI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予认知功能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艾灸督脉疗法。采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 MoCA)、简易精神状态评价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 MMSE)评价患者的认知功能,采用功能独立性评定量表(functional independence measure, FIM)评价患者的功能与生活能力,监测患者血清神经细胞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specific enolase, NSE)、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 Hcy)水平及观察血管性痴呆辨证量表(the scale for the differentiation of syndromes of vascular dementia,SDSVD)评分情况。结果 两组基于MMSE评分的疗效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MoCA、MMSE、FIM评分均显著升高(P<0.05),且观察组升高程度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比较,观察组患者治疗后SDSVD积分显著降低(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清NSE、Hcy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且观察组降低程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 艾灸督脉组穴联合认知功能训练能保护血管内皮细胞,修复中枢神经损伤,有效提高PSCI患者的认知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半夏白术天麻汤对脑卒中后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0例风痰阻络型脑卒中后眩晕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及治疗组,每组30例。两组患者均接受脑卒中常规治疗,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倍他司汀、氟桂利嗪胶囊,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半夏白术天麻汤,煎服,每次200 mL,早晚温服,两组均连续治疗15 d,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治疗前后WOLF运动功能测试(Wolf motor function test,WMFT)、Berg平衡量表(Berg balance scale,BBS)、功能独立测量(function independent measure,FIM)、眩晕障碍程度(dizziness handicap inventory,DHI)评分的变化。结果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分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WMFT、BBS、FIM评分均显著增加(P<0.05),DHI评分显著降低(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WMFT、BBS、FIM、DHI评分差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半夏白术天麻汤对风痰阻络型脑卒中后眩晕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中药外敷结合关节内注射治疗膝骨性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96例KOA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0例)和对照组(46例)。对照组患者膝关节腔内注射25 mg透明质酸钠注射液治疗,并予等速肌力基础康复训练;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健骨逐瘀汤封包泡煎外敷。每1周为1个疗程,共治疗5个疗程。观察治疗前后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ospial for Special Surgery, HSS)膝关节功能评分和临床疗效。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治疗组患者HSS各条目评分明显增加(P<0.05),对照组患者膝关节评分除肌力、稳定性2个条目无显著改善外,其余条目评分均有显著增加(P<0.05);两组治疗后各条目评分差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临床疗效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关节内注射联合健骨逐瘀汤加减外敷对于KOA具有止痛、改善膝关节功能和减轻临床症状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关节腔注射、运动疗法联合中药熏洗治疗粘连期肩周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90例粘连期肩周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45例。对照组采取关节腔注射联合运动疗法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中药熏洗治疗,疗程为2周。治疗前后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价肩关节疼痛程度,采用肩关节功能Melle评分量表及肩关节活动度评价肩关节活动度和功能,并观察两组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VAS评分、Melle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两组Melle评分差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肩关节外展、内旋、外旋活动度均较治疗前增加(P<0.05);治疗组患者肩关节外展、内旋、外旋活动度升高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临床疗效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两种治疗方案均能减轻肩关节疼痛,改善肩关节功能,关节腔注射、运动疗法联合中药熏洗对粘连期肩周炎的疗效优于关节腔注射联合运动疗法,能更好地改善肩关节功能和活动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针刀结合电针和温针灸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shoulder-hand syndrome,SHS)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50例脑卒中后SHS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观察组予以针刀结合电针和温针灸治疗,对照组予以电针和温针灸治疗。两组均连续治疗2周,分别在治疗前后及疗程结束后3个月随访时采用肩手综合征评价量表(shoulder hand syndrome scale,SHSS)及简化Fugl-Meyer运动评分量表(Fugl-Meyer assessment,FMA)对患者的肢体感觉、水肿以及运动功能进行评价。结果 两组治疗后SHSS、FMA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P<0.05),且观察组在治疗后及疗程结束后3个月随访时SHS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FMA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针刀结合电针和温针灸可明显改善脑卒中后SHS患者关节肿痛及上肢运动功能,疗效优于常规针灸治疗组,且具有较好的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运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技术探究“手足十二针”对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皮质连接组功能连接(functional connectivity, FC)的影响。方法 纳入37例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真穴组25例、假穴组12例。真穴组患者给予“手足十二针”组穴(双侧合谷、内关、曲池、足三里、阳陵泉、三阴交)针刺干预;假穴组患者给予“手足十二针”经穴旁开1寸针刺干预。采用Fugl-Meyer量表(Fugl-Meyer assessment scale, FMA) 评价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 (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 评价患者的神经系统缺损程度,并进行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选取双侧初级运动区(primary motor area, M1)、辅助运动区(supplementary motor area, SMA)、运动前区(premotor cortex, PMC)为种子点,分析计算各脑区间FC值。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FMA量表、NIHSS评分及FC值。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真穴组患者治疗后FMA上肢运动功能评分、下肢运动功能评分、总分均显著升高(P<0.05),NIHSS评分显著降低(P<0.05);双侧M1 FC值显著升高(P<0.05),患侧SMA与健侧PMC的FC值显著降低(P<0.05)。与治疗前比较,假穴组患者治疗后下肢运动功能评分、FMA总分均显著升高(P<0.05),NIHSS评分显著降低(P<0.05)。结论 “手足十二针”可能通过增强双侧初级运动区的FC以改善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运动功能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且具有穴位特异性,而辅助运动区与运动前区FC的改变也是另一可能的机制。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健脾补肾泄浊法配合促红细胞生成素(EPO)治疗肾性贫血的临床疗效。方法:治疗组给予EPO(宁红欣)3000u皮下注射,并口服健脾补肾泄浊中药;对照组只给予EPO3000u皮下注射。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2%,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0.0%。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治疗后血红蛋白、红细胞比容均较治疗前明显上升(P<0.01),但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血清肌酐、尿素氮、血清总蛋白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间比较,差异亦有显著性(P<0.05)。结论:健脾补肾泄浊法配合EPO治疗肾性贫血,能明显改善患者贫血状况,对肾功能有较好的保护作用,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自拟益气活血方对脊髓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CSM)术后脊髓功能状态的影响。方法 将72例术后CSM患者分为中药组(43例)和对照组(29例),对照组患者接受西医常规治疗及康复治疗,中药组患者加服益气活血方1个月。采用脊髓功能状态评定法(40分法)分别于术前及术后1、4、8、12、24周评定脊髓功能。结果 术后24周,中药组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1、4、8、12、24周脊髓功能评分均较术前显著升高(P<0.01);中药组术后4周与术前差值、术后24周与术前差值均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 在西医常规治疗及康复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益气活血方内服,能有效改善CSM患者术后脊髓功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芒针深刺八髎穴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54例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先进行残损分级评级,再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7例。对照组行常规针刺联合膀胱功能训练,观察组行芒针深刺八髎穴联合膀胱功能训练。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排尿日记指标、最大尿流率、膀胱残余尿量、生活质量指数评分以及临床疗效。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排尿日记各指标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且观察组各项指标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最大尿流率显著增加,膀胱残余尿量显著减少(P<0.05),且观察组最大尿流率增加程度及膀胱残余尿量减少程度均大于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指数评分均显著减少(P<0.05),且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指数评分减少程度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芒针深刺八髎穴能有效改善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排尿情况及生活质量,恢复患者膀胱功能,减少膀胱残余尿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泻胃补脾针灸疗法对糖尿病前期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0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针灸组(32例)与对照组(28例),针灸组在科学生活方式干预前提下以泻胃补脾为指导原则选穴针灸;对照组采用单纯生活方式干预,记录患者治疗前后的证候积分,检测患者治疗前后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 glucose,FPG)和糖化血红蛋白(hemoglobin A1c,HbA1c)变化,评价疗效。结果 两组临床疗效的分布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针灸组治疗1个月后证候积分即显著降低(P<0.05),两组治疗2个月后证候积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针灸组治疗1个月后和治疗2个月后证候积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治疗后FPG和HbA1c均显著降低(P<0.05);针灸组FPG和HbA1c降低程度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 泻胃补脾针灸法是改善糖尿病前期患者症状的有效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电针治疗不完全性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的疗效。方法 将43例脊髓损伤性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按照入院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23例)和对照组(2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膀胱训练4周,治疗组患者加用电针治疗。治疗前后观察两组24 h排尿次数、每次尿量、每周尿失禁次数、膀胱容量和残余尿量的变化。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的24 h排尿次数、每周尿失禁次数、残余尿量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1),膀胱容量和每次尿量显著增加(P<0.01);治疗组在降低膀胱残余尿量和升高膀胱容量方面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 电针结合膀胱训练可明显改善脊髓损伤性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膀胱功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中医综合治疗早中期慢性肾功能衰竭(chronic renal failure,CRF)脾肾气虚证临床疗效。方法 将60例CRF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30例。两组均给予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口服补肾健脾方配合擦背辅助治疗,对照组患者口服百令胶囊,两组疗程均为8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estimated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eGFR)、血尿素氮(blood urea nitrogen,BUN)、血清肌酐(serum creatinine,SCr)、血红蛋白(hemoglobin,Hb)、白蛋白(albumin,ALB)的变化,评价两组临床疗效及症状改善情况。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SCr、BUN水平均显著下降(P<0.05),eGFR、ALB、Hb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治疗组患者治疗后SCr、BUN水平下降程度以及eGFR、ALB、Hb水平上升程度较对照组更为显著(P<0.05)。两组中医证候疗效分布、临床疗效分布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西医常规疗法联合中医综合治疗可以显著改善CRF患者的肾功能,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疏肝健脾合养心安神方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伴有焦虑抑郁状态的疗效。方法 将90例FD伴焦虑抑郁状态的患者随机分为疏肝组、疏肝养心组和疏肝黛力新组,分别治以中药疏肝健脾方、中药疏肝健脾方+养心安神方,及中药疏肝健脾方+黛力新,治疗前后观察3组患者脾胃症状评分,采用36条目生活质量简表(36-item short form health survey questionnaire, SF-36)评价患者治疗前后的生活质量,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ilton anxiety scale, HAMA)、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 HAMD)评价患者治疗前后的焦虑抑郁水平。结果 疏肝养心组、疏肝黛力新组在改善FD患者脾胃症状,降低HAMA、HAMD评分,改善SF-36各维度评分方面显著优于疏肝组(P<0.05,或P<0.01);疏肝养心组与疏肝黛力新组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疏肝健脾方合养心安神方可明显改善FD伴焦虑抑郁状态患者的脾胃症状,并可改善焦虑抑郁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