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观察贴敷时间和接触性皮炎对哮喘防治效果的影响。方法 将91例穴位贴敷治疗的缓解期哮喘患者,依照4 h、8 h穴位贴敷后是否诱发接触性皮炎,分为A组(4 h有接触性皮炎)24例、B组(4 h无接触性皮炎)25例、C组(8 h有接触性皮炎)22例、D组(8 h无接触性皮炎)20例,观察各组患者治疗前后哮喘发作次数改变、哮喘控制测试(asthma control test,ACT)评分和成人哮喘生活质量问卷(asthma quality of life questionnaire,AQLQ)评分的差异性。结果 与同组治疗前比较,治疗后A、C、D组哮喘发作次数均显著减少,ACT评分、AQLQ评分均显著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A组治疗前后哮喘发作次数差值、ACT评分差值、AQLQ评分差值较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穴位贴敷时间和接触性皮炎均影响哮喘的防治效果,穴位贴敷4 h出现接触性皮炎者疗效相对较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价穴位贴敷法防治儿童支气管哮喘的效果,分析可能影响其防治效果的因素。方法 以确诊的支气管哮喘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研究对象是否采用穴位贴敷治疗,将其分为贴敷组和未贴敷组。收集研究对象的基线资料后进行为期18个月的随访,获取病情变化积分。采用二项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考察病情变化积分的影响因素。结果 329例哮喘患儿完成随访,其中贴敷组196例,未贴敷组133例。随访时间延长,患儿病情变化积分呈现逐渐降低趋势,贴敷组病情变化总积分低于未贴敷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仅贴敷年数进入病情变化积分的回归方程,贴敷年数越长,病情变化总积分越低。结论 基于“冬病夏治”理论的穴位贴敷法防治缓解期儿童支气管哮喘有一定的效果,贴敷时间长者的效果更明显。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穴位贴敷联合穴位推揉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合并便秘的疗效。方法 将90例老年慢性心力衰竭合并便秘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大黄、木香粉贴敷神阙、双侧天枢穴,同时给予大肠经逆向穴位推揉。干预7 d后,观察两组患者Wexner评分、便秘患者生存质量量表(patient assessment of constipation-quality of life, PAC-QOL)评分、首次排便时间、平均排便间隔时间以及临床疗效。结果 与护理干预前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后Wexner、PAC-QOL评分均显著降低(P<0.05);观察组患者Wexner、PAC-QOL评分降低程度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首次排便时间和排便间隔时间较对照组显著缩短(P<0.05);观察组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神阙、天枢穴贴敷大黄、木香粉联合大肠经逆向穴位推揉,可有效缓解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便秘症状。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吐纳呼吸操联合穴位贴敷治疗哮喘慢性持续期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0例哮喘慢性持续期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予常规西药治疗配合穴位贴敷,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吐纳呼吸操,疗程均为6周;治疗后3个月随访时,记录两组哮喘急性发作次数及呼吸道感染次数;治疗前、治疗后及随访时,采用哮喘控制测试问卷(asthma control test,ACT)评价哮喘控制水平,采用肺功能中用力肺活量(forced vital capacity,FVC)、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orced expiratory flow in one second,FEV1)、呼气峰值流量(peak expiratory flow,PEF)占预计值的百分比(FVC%、FEV1%、PEF%)和呼出气一氧化氮(fractional exhaled nitric oxide,FeNO)检测仪评估患者气道通气功能及炎症程度,采用哮喘生活质量量表(asthma quality of life questionnaire,AQLQ)评估患者生活质量.结果 治疗后3个月,观察组哮喘急性发作次数和呼吸道感染次数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随访时,两组ACT评分、FVC%、FEV1%、PEF%、FeNO及AQLQ中活动受限、哮喘状况、心理状况和对刺激原的反应4个维度评分均优于治疗前(P<0.05),且治疗后观察组各项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随访时观察组ACT评分、FEV1%、FeNO及AQLQ中活动受限、哮喘状况、心理状况3个维度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采用吐纳呼吸操联合穴位贴敷治疗能显著提高哮喘慢性持续期患者症状控制水平和肺功能水平,缓解哮喘气道炎症,改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 采用穴位贴敷治疗哮喘患者,观察其诱发的不同程度急性接触性皮炎临床特点及胸腺基质淋巴细胞生成素(thymic stromal lymphopoietin,TSLP)表达的差异性。方法 收集110例哮喘缓解期患者,按贴敷后皮肤反应程度分为轻度组及中重度组,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喘息、哮鸣音、发作次数及临床疗效,观察两组肉眼下皮损表现、皮损病理学以及TSLP的表达。结果 中重度组患者贴敷后喘息、哮鸣音、发作次数及临床疗效均优于轻度组(P<0.05)。轻度组患者只有少数感到贴敷处痛痒、红斑、小丘疹或簇状小水疱,中重度组贴敷处痛痒难忍、红斑、水疱程度重于前者。病理学示轻度组表现为血管周围少量单核细胞、淋巴细胞及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中重度组表现为真皮血管扩张、充血明显,其周围大量单核细胞、淋巴细胞浸润。光镜下TSLP在轻度组主要分布于表皮全层,中重度组大量分布于真皮层血管周围。TSLP表达量与穴位贴敷后急性接触性皮炎炎性程度呈正相关(r=0.908,P<0.05)。结论 穴位贴敷诱发的急性接触性皮炎炎症程度与临床表现及TSLP表达呈正相关,可能与真皮血管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清肺散"穴位贴敷对痰热郁肺证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cute exacerbation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AECOPD)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痰热郁肺证AECOPD患者7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对照组予西医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清肺散"穴位贴敷治疗,疗程为10d。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动脉血氧分压(partial pressure of oxygen,PaO2)和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rtial pressure of carbon dioxide,PaCO2)以及血清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和超敏C反应蛋白(high-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hs-CRP)水平的变化情况。结果两组临床疗效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治疗后,两组患者的PaO2水平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aCO2水平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PaO2、PaCO2差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PCT、hs-CRP水平较治疗前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PCT、hs-CRP差值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清肺散"穴位贴敷联合西医常规治疗可以改善AECOPD患者缺氧状态,减轻炎症程度,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咳喘速平颗粒剂对慢性支气管炎大鼠的气管、肺组织形态学变化的影响.方法:采用气管内注入脂多糖复制大鼠慢性支气管炎模型,分模型组、阳性对照组、咳喘速平(小)组、咳喘速平(大)组.结果:模型组可见支气管上皮大面积坏死、脱落,细支气管管腔扩大,管壁及其周围见大量淋巴细胞浸润,部分肺泡间隔断离呈肺气肿改变.阳性对照组可见支气管上皮细胞少量坏死脱落,管壁与周围淋巴细胞浸润,管腔无明显扩张,肺泡上皮完整,无明显病理改变.咳喘速平(小)组可见支气管上皮细胞片状坏死、脱落,伴上皮细胞灶性增生,管壁增厚伴大量淋巴细胞浸润.咳喘速平(大)组可见支气管上皮细胞基本完好,无明显的坏死和增生,伴少量的淋巴细胞浸润.5组之间支气管黏膜坏死(炎性浸润)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咳喘速平颗粒剂可减轻大鼠慢性支气管炎的临床表现,形态学检查显示用药后受损的支气管黏膜上皮和肺组织趋向好转,表明咳喘速平颗粒剂对大鼠慢性支气管炎具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穴位埋线对哮喘豚鼠模型病理形态学改变和支气管肺组织TGF-β1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健康FMMU豚鼠32只,雌雄各半,随机分为4组:空白组,模型组,地塞米松组和穴位埋线组.处理结束后,取病理切片经苏木精-伊红染色后在光镜下观察气道病理结构的改变,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支气管肺组织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蛋白表达.结果:模型组豚鼠小气道中WA/Pi2、平滑肌面积/Pi2、支气管壁厚度d/Pi均较空白组以及穴位埋线组和地塞米松组显著增加(P<0.05,P<0.01);模型组支气管肺组织TGF-β1阳性细胞指数显著高于空白组以及穴位埋线组和地塞米松组(P<0.01,P<0.05).结论:穴位埋线可能通过下调TGF-β1蛋白的表达,抑制哮喘豚鼠的嗜酸粒细胞性炎症,减轻炎症对气道壁的损伤,达到干预气道重构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曼吉磁贴对哮喘患者肺功能及辅助性T淋巴细胞1(T helper cell 1, Th1)/辅助性T淋巴细胞2(T helper cell 2, Th2)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将80例支气管哮喘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40例,用丙酸倍氯米松及沙丁胺醇治疗,疗程30 d;治疗组40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用曼吉磁贴穴位敷贴治疗,疗程30 d.于1个疗程后判断疗效,观察两组患者给药前后咳嗽症状、昼夜发作次数的变化,并以美国AS-500型肺功能检查仪测定肺功能各项指标,包括一秒钟用力呼气容积(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one second,FEV1)、最大呼气流量(peak expiratory flow,PEF)、最大肺活量(forced vital capacity,FVC);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各组外周血白介素-4(interleukin-4,IL-4)、干扰素-γ(interferon-γ,IFN-γ)水平,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血清总免疫球蛋白E(total immunoglobulin E, TIgE) 水平变化.结果:治疗组支气管哮喘的总有效率为95.00%, 其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组治疗后症状和肺功能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IL-4、TIgE水平均显著下降,IFN-γ水平均显著升高.结论:改善患者的肺功能及调节Th1/Th2细胞因子的水平是磁贴穴位敷贴治疗哮喘的可能机制.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穴位埋线对哮喘豚鼠模型血清白介素-4(interleukin-4, IL-4)含量的影响.方法:健康FMMU豚鼠32只,雌雄各半,随机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地塞米松组和穴位埋线组.处理结束后,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方法检测血清IL-4的含量.结果:模型组血清IL-4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穴位埋线组与地塞米松组的血清IL-4低于模型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穴位埋线可能通过降低血清中IL-4的含量,抑制哮喘豚鼠的嗜酸性粒细胞性炎症,减轻炎症对气道壁的损伤,达到干预气道重构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评价穴位埋线疗法治疗哮喘的临床疗效。方法 根据Cochrane系统评价方法,全面收集穴位埋线治疗哮喘的随机对照试验,运用RevMan 5.20版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15篇研究,纳入病例1 579例。Meta分析显示:穴位埋线与西药、针刺比较在总有效率、第一秒用力呼气量、喘息等方面可能具有优势。结论 现有证据显示穴位埋线治疗哮喘与其他疗法比较在疗效、改善预后方面有一定优势,但还需要高质量的随机对照试验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穴位注射丹参注射液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缓解期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8例COPD缓解期患者随机单盲分为治疗组34例及对照组34例,治疗组在常规综合治疗基础上加用丹参注射液穴位注射(选穴:定喘、肺俞、肾俞、脾俞、足三里),每周1次,3个月为1个疗程;对照组采用常规综合治疗,治疗3个月。两组患者均在治疗前后使用COPD评估测试(COPD assessment test TM,CAT)进行评分,并检测第1秒用力肺活量(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one second,FEV1)及其占预计值的百分比(FEV1%)、FEV1与用力肺活量(forced vital capacity,FVC)的比值(FEV1/FVC),及检测血液T细胞亚群(CD4+、CD8+、CD4+/CD8+)的变化情况。 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CAT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CD4+ T细胞百分比、CD4+/CD8+比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CD8+ T细胞百分比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治疗组FEV1、FEV1%、FEV1/FVC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穴位注射丹参注射液可以改善COPD缓解期患者生活质量,改善肺通气功能,提高患者免疫力。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电针四白穴对内脏痛大鼠的镇痛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将成年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空白组(组I)、内脏痛组(组Ⅱ)、电针四白穴组(组Ⅲ)、电针非穴位+内脏痛组(组Ⅳ)、电针四白穴位+内脏痛组(组V).采用腹腔注射乙酸复制内脏痛模型.组Ⅲ、组Ⅳ和组Ⅴ分别电针刺激双侧四白穴及四白穴外侧旁开1 cm处20 min;电针结束后,分别腹腔注射9.0 g/L氯化钠注射液和乙酸.观察各组大鼠的扭体反应以及孤柬核(nucleus of tractus solitarii,NTS)内c-fos表达水平.结果 组Ⅰ和组Ⅲ未观察到大鼠的扭体反应;组Ⅱ大鼠出现显著的扭体反应;组Ⅳ和组Ⅴ大鼠扭体反应次数显著低于组Ⅱ(P<0.05,或P<0.01).组Ⅰ大鼠NTS内c-fos低水平表达;组Ⅱ大鼠NTS内c-fos表达水平显著高于组Ⅰ(P<0.01);与组Ⅱ比较,组Ⅲ、组Ⅳ和组Ⅴ大鼠NTS内c-fos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或P<0.01).结论 电针四白穴对大鼠内脏痛有显著的镇痛作用,面口部穴位的躯体感觉传入在孤束核对内脏感觉传入的抑制作用可能是电针四白穴对内脏痛产生镇痛效应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阳和平喘颗粒对慢性哮喘大鼠血清中基质金属蛋白酶-2(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2,MMP-2)、MMP-9及气道炎症的影响。方法取50只清洁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阳和平喘颗粒低剂量、高剂量组,地塞米松组。采用卵清蛋白致敏激发哮喘。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哮喘大鼠肺组织病理形态变化,光镜下计数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各炎性细胞,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MMP-2,MMP-9水平。结果光镜下发现,阳和平喘颗粒低、高剂量组及地塞米松组大鼠气道壁黏膜及周围肺组织炎性细胞浸润较模型组减少,气道上皮细胞增生较模型组明显减轻。与模型组比较,阳和平喘颗粒高剂量组和地塞米松组肺泡灌洗液中细胞总数、各炎性细胞数量及血清MMP-2和MMP-9水平明显降低(P0.05),而阳和平喘颗粒低剂量组肺泡灌洗液中细胞总数、各炎性细胞数量以及血清MMP-2均无显著变化(P0.05)。结论阳和平喘颗粒抑制哮喘气道炎性反应与降低血清MMP-2、MMP-9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贴敷疗法配合腰痹方治疗退变性腰椎不稳的短期临床疗效。 方法 将94例退变性腰椎不稳的住院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7例,其中治疗组脱落2例,对照组脱落3例。对照组患者接受贴敷疗法,治疗组患者加服腰痹方。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估临床疗效,采用SF-36量表评估生存质量。 结果 两组治疗10、21 d后,VAS评分和ODI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且治疗组VAS评分和ODI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21 d后,两组SF-36各维度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生理机能、生理职能、精力、社会功能4个维度评分升高值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 结论 贴敷疗法配合腰痹方治疗退变性腰椎不稳能减轻疼痛,提高临床疗效及患者生存质量,短期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臭氧穴位注射合化学治疗对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生存质量的改善作用。方法 将65例原发性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分为对照组(32例)和观察组(33例),分别采用常规化学治疗和常规化学治疗联合臭氧穴位注射治疗,以Karnofsky评分变化评估两组患者的生命质量。 结果 观察组Karnofsky评分升高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白细胞分级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其白细胞分级显著偏于0级和Ⅰ级。结论 臭氧穴位注射联合常规化学治疗方案可显著改善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生存质量,降低化学治疗药物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经皮穴位电刺激(transcutanclus electrical acupoint stimulation,TEAS)不同刺激时间对雷公藤甲素致大鼠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将50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TEAS Ⅰ组(刺激20 min),TEAS Ⅱ组(刺激30 min)、TEAS Ⅲ组(刺激40 min),以雷公藤甲素灌胃法复制急性肝损伤模型。TEAS各组刺激“足三里”穴,每日1次,连续5 d。观察肝脏组织形态学变化,检测血清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及肝组织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肿瘤坏死因子- α(tumor necrosis factor- α,TNF- α)、白介素- 10(interleukin- 10,IL- 10)、硫化氢的含量。结果 模型组大鼠肝索排列紊乱,肝窦扩张,肝细胞水肿、脂肪变性、坏死;各TEAS组肝脏病理变化较模型组减轻。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ALT、AST及肝组织MDA、TNF- α含量明显升高(P<0.05),硫化氢含量明显降低(P<0.05),肝组织IL- 10含量无明显变化(P>0.05)。与模型组比较,TEAS Ⅰ、Ⅱ、Ⅲ组大鼠血清AST、ALT含量和肝组织MDA、TNF- α含量明显降低(P<0.05)或呈降低趋势(P>0.05),硫化氢含量明显升高(P<0.05)。其中TEAS Ⅲ组与TEAS Ⅰ、Ⅱ组各指标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EAS能减轻雷公藤甲素对肝组织的损伤,且较长时间(40 min)刺激的保护作用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