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7 毫秒
1.
“腧穴敏化状态说”是在临床研究、文献挖掘、技术创新的基础上所提出的关于腧穴本质的学术观点。该学说认为,腧穴的本质属性具有功能状态之别,即“静息”与“敏化”两种状态,而不仅仅是固定部位之别。“腧穴敏化”新概念是揭示腧穴效应特异性的突破口,其成果将开辟针灸临床与基础研究的新领域。依据近5年新的研究成果从循证评价、基础研究与理论构建3个方面再次论述腧穴敏化状态,以促进针灸学科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从先秦时期到清末现存的医籍中筛选针灸治疗眩晕的条文,对其用穴规律进行初步研究.发现用穴频次高的腧穴有足临泣、风池、前顶、阳谷、百会等;以头颈部及四肢远端部位腧穴最多见.历代医家治疗眩晕运用腧穴具有循经取穴与广泛运用特定穴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千金》曰:针灸而不药,药而不针灸,非良医也。古代针灸医籍虽汗牛充栋,但不见有针灸方剂之说;当今虽有针方之作,但于药于针仍艰于交通。我院针灸系主任、副教授高忻沫同志有鉴于此,汇古今针灸临证精粹,串说针灸方药,针方与药方相对,腧穴与中药相应,著成《针药方串》一书。现选登其中数方,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4.
长学制班是广州中医药大学教学试验的重点班种,学生具有基础较好,整体水平高,知识吸收快,理解、推理及思辩能力强等特点。针灸课程的教学通常安排在学生系统学完中医各基础理论课程之后,才开设的一门临床课程,它包括《经络腧穴学》、《刺法灸法学》以及《针灸治疗学》等内容,其  相似文献   

5.
经络腧穴学是中医院校各层次针灸推拿学专业的基础课程与主干课程,是学习针灸学的基础。应根据《经络腧穴学》的课程特点,探索基于课堂学习与基于问题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即既要采取基于课堂学习的教学方法完成教师预定的教学目标,又要根据课程特点制作基于问题学习的教案,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观能动性。  相似文献   

6.
经外奇穴,又称"奇穴",是指尚未归属十四经的腧穴,因其有奇特临床效果,故称之.经外奇穴虽在十四经之外,却是针灸腧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十四经穴的补充.历代文献对奇穴的记载虽不如经穴详尽,但也收录颇多,奇穴多取法独特,疗效显著,故对奇穴的起源、形成及发展进行探讨,是颇具意义的.  相似文献   

7.
穴位磁疗是以经络学说为依据,用磁场代替针灸,作用于人体穴位或痛点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天然磁石治病古代早有记载,但传统中医仅将其作为药物内服或外敷,直到近代,人们才利用磁石的物理性质和生物磁学特性,将磁场与经络腧穴结合起来防治疾病.20世纪80年代以来,具有中医特色的新磁性针具从物理磁场疗法中脱颖而出,有关穴位磁疗的报道也很多,其适应症已多达数十种.笔者根据中医针灸理论结合近年实验及临床研究成果认为,穴位磁疗作用有赖于针刺及贴敷、磁生物物理特性、腧穴功能特异性等综合效应.  相似文献   

8.
赤凤迎源作为一种复式补泻针法,由捻转法、飞法、搓摩法等手法共同构成,通常用于候气行气。该法起源于宋代《针灸神书》,最早记载于徐凤《针灸大全》,后经汪机、李梴、杨继洲等医家在原有基础上又有所传承及发挥。诸多现代医家又赋予其新的内涵。历代医家均将腧穴分为浅、中、深三层后行赤凤迎源针法,但在细微手法上存在分歧。赤凤迎源针法具有一定的理论和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标本理论主要是阐述经脉腧穴分布的上下对应关系。“标”原义是树梢,引申为上部,与人体头面胸背位置相应;“本”是树根,引申为下部,与人体四肢下端相应[1]。标本理论强调了人体头身与四肢的密切关系。对针灸临床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灵枢·卫气第五十二》说:“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热敏态腧穴温度觉阈值特征,为腧穴热敏的客观显示与临床温控激发优化参数的选择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纳入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40例,应用温度觉定量测定技术,分别测定患者大椎穴、肩井穴、肩髃穴的热觉阈、热痛阈、热耐痛阈,根据每个腧穴是否出现热敏灸感分为热敏组和非热敏组,比较其温度觉阈值差异。并在此基础上,对热敏态肩井穴给予42 ℃热刺激进行温控激发,观察热敏灸感的差异。结果 大椎穴、肩井穴、肩髃穴热敏组热觉阈值、热痛阈值和热耐痛阈值分别明显高于同一穴位非热敏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热敏态肩井穴激发温度为40 ℃时比较,42 ℃时灸感强度更强,潜伏期时间更短,效应期时间更长,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热敏态腧穴与非热敏态腧穴具有不同温度觉阈值特征,热敏态腧穴热觉阈、热痛阈、热耐痛阈值均高于非热敏态腧穴;不同的激发温度,热敏灸感出现的灸感强度、潜伏期、效应期时间不同,42 ℃为临床较佳激发温度。  相似文献   

11.
腧穴敏化,又称为穴位敏化,是指机体在受到各种理化因素或者疾病的刺激下,穴位由“静”到“动”的一种动态变化,是机体的一种病理反应状态。目前,腧穴敏化机制的研究集中于膝骨关节炎的动物实验展开。实验结果表明,腧穴敏化与肥大细胞的聚集、局部组织微循环、超极化激活的内向电流的变化有一定关联,但具体机制尚不十分明确。  相似文献   

12.
《灵枢》中手三阳经病候未提及脏腑,且相应腑病治疗中未包含手三阳经腧穴。从手三阳经经脉命名及循行、标本根结及合治内府理论角度,发现大肠、小肠、三焦与手三阳经气的联系不如与足三阳经气联系紧密,临床相应腑病治疗也多选取下合穴,而非手三阳经腧穴。但《灵枢》手三阳经病候某种程度上是大肠、小肠、三焦主病的代称,且手三阳经腧穴对相应腑病亦有疗效,只是临床较多用于治疗外经病。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热敏灸和口服艾司唑仑治疗肿瘤患者失眠的临床疗效,统计肿瘤伴失眠患者高频热敏化腧穴分布。方法 将70例肿瘤伴失眠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5例和试验组35例。对照组采用口服艾司唑仑治疗方案,该组于药物治疗展开前进行1次热敏化腧穴探查,并对热敏化腧穴予以记录;试验组进行热敏化腧穴探查并记录其热敏化腧穴后,依据探查结果选取灸感较好的两个穴位进行为期2周、每日1次的热敏灸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 PSQI)、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 SAS)、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 SDS)评分,治疗后以及随访时基于两组患者PSQI评分进行疗效比较。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PSQI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减少(P<0.05);两组患者随访时PSQI评分以及治疗前与随访时PSQI评分的差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SAS评分、SDS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减少(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SAS评分、...  相似文献   

14.
汪机是明代中期著名的新安医家。汪机一生勤于临证,著作颇丰,〖JP2〗其针灸学术思想主要体现在《针灸问对》一书中。汪机在《针灸问对》一书中观点纷多,主张遵从经旨、“治病无定穴”、针灸必先诊脉、针法“有泻无补”、灸主温阳、无病忌灸等,并且勇于批判诸家之说,包括《金针赋》针法、“子午流注”针法、针灸补泻手法等。  相似文献   

15.
肥胖是目前众多学科研究的热点,针灸治疗肥胖疗效肯定。针灸可有效减轻体质量和改善葡萄糖和脂肪代谢紊乱,其中中枢调节在针灸减肥中具有重要作用。针灸治疗肥胖的中枢机制不仅包括对传统的“摄食中枢”和“饱食中枢”的调控,还与下丘脑中的多个核团、多种神经细胞、神经递质的异常及中枢炎症有关。  相似文献   

16.
明代新安医家汪机主张针灸必以《内经》、《难经》为本,并对后世诸家针灸之书中违背经旨、“错杂紊乱,繁冗重复”之处,提出了批评。其针灸学术思想主要体现在《针灸问对》一书中。认为金元医家朱丹溪提出“针法浑是泻而无补”的观点不无道理,指出经中所言补法,即张子和所谓祛邪扶正、去旧生新之意。此外,汪机重视灸法的应用,反对无病滥灸;强调施针疗疾,必先以诊视为务;要求医家临床施治,“当知圆机活法,不可守经无权”。汪机的针灸学术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为针灸医学的正本清源、拨乱纠偏、传承光大,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比较针灸联合推拿疗法、单纯针灸、单纯推拿治疗普通型偏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90例普通型偏头痛患者随机分为针灸配合推拿治疗组(针推组)、针灸治疗组(针灸组)和推拿治疗组(推拿组),每组30例。7 d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比较3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中医证候积分及血浆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alcitonin gene-related peptide,CGRP)水平。结果 3组临床疗效的分布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推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针灸组和推拿组(P<0.05)。治疗后3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和血浆CGRP含量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3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差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针推组治疗后血浆CGRP含量降低值显著大于针灸组和推拿组(P<0.05)。结论 针灸与推拿联用治疗偏头痛可提高疗效,其机制与降低血浆CGRP有关。  相似文献   

18.
1983年,经高教部、卫生部批准,我院开始成立针灸专业,并于同年招生。现据安徽省卫生厅教字(84)476号文件批复,同意我院在现有的针灸专业基础上成立针灸系,下设针  相似文献   

19.
毒品泛滥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的毒瘤,毒品严重危害着人类的健康和社会稳定,因此脱毒研究也就成为医学界的热点和重点。1970年代国外已经开展了针灸脱毒的研究工作,我国随后也开展了针灸脱毒的实验与临床研究。针灸作为脱毒的辅助疗法,具有安全、有效、方便等特点。现将近年来针灸脱毒的实验研究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20.
癫痫是一种脑部神经细胞突然、间歇性异样放电导致反复发作的短暂大脑功能失调的一组慢性疾病.它是神经系统的多发病之一,治疗较为困难,针灸作为一种独特的疗法,在本病的治疗中有较好效果.近年来,针灸抗癫痫的实验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通过实验研究,探讨其发病机制和针灸的作用途径,为进一步提高针灸治疗癫痫的临床效果打下坚实的基础.笔者就近年来针灸抗癫痫的实验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