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细胞膜受体-G蛋白偶联受体30(G protein-coupled receptor 30, GPR30)、烟碱乙酰胆碱受体(acetylcholine receptor, nAChR)、酪氨酸激酶受体(receptor tyrosine kinases, RTKs),γ-氨基丁酸受体(γ-aminobutyric acid receptor, GABAR)和甘氨酸受体(glycine receptor, Glycine R)在学习记忆中扮演重要角色。这些细胞膜受体可能是人参皂苷Rg1改善记忆的潜在靶点。人参皂苷Rg1通过激活上游的细胞膜受体、级联神经细胞钙调蛋白激酶Ⅱ、磷脂酰肌醇3-激酶信号通路、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雷帕霉素靶蛋白等信号通路调节海马突触可塑性或促进突触再生,从而发挥改善学习记忆的功能。这些上游细胞膜受体均是人参皂苷Rg1的作用靶点。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黄芪甲苷减轻细颗粒物2.5(particulate matter 2.5,PM2.5)所致肾小管上皮细胞氧化损伤的作用及分子机制。方法 将HK-2细胞分为5组:对照组(仅磷酸盐缓冲液处理)、模型组(200 μg/mL PM2.5处理24 h)、黄芪甲苷低剂量组(200 μg/mL PM2.5及10 nmol/L黄芪甲苷共同处理24 h)、黄芪甲苷中剂量组(200 μg/mL PM2.5及100 nmol/L黄芪甲苷共同处理24 h)、黄芪甲苷高剂量组(200 μg/mL PM2.5及200 nmol/L黄芪甲苷共同处理24 h)。采用流式细胞术和TUNEL检测不同方法处理的HK-2细胞凋亡情况,采用EdU实验和CCK8实验检测细胞增殖情况,采用Western blot检测不同方法处理的HK-2细胞中Kelch样环氧氯丙烷相关蛋白1(Kelch-like ECH-associated protein 1,Keap1)-核因子红细胞相关因子2(nuclear factor erythroid 2-related factor 2, Nrf2)-抗氧化反应元件(antioxident response element, ARE)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 流式细胞术和TUNEL染色结果显示,黄芪甲苷显著抑制PM2.5导致的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其抑制效果随黄芪甲苷浓度的增加而增加。CCK8检测结果和EdU细胞增殖检测结果显示,黄芪甲苷显著促进肾小管上皮细胞增殖,细胞活力随黄芪甲苷浓度的增加而增加。进一步检测显示,黄芪甲苷显著抑制PM2.5导致的肾小管上皮细胞活性氧和丙二醛水平升高,并显著促进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水平的升高。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模型组比较,黄芪甲苷处理显著提高总Nrf2、核Nrf2、血红素氧化酶-1以及NAD(P)H醌脱氢酶1(NQO1)水平(P<0.05)。结论 黄芪甲苷通过调控Keap1-Nrf2-ARE信号通路减轻PM2.5导致的肾小管上皮细胞氧化损伤。  相似文献   

3.
栀子苷是中药栀子的主要药用活性成分,对肝脏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然而,近年来不断有研究报道栀子苷具有一定的肝毒性。研究表明,栀子苷对肝脏的保护作用是多方面的,其能够调节肝微粒体酶的活性;诱导信号通路的激活进而调控相关肝细胞的凋亡和炎症因子的释放;此外,栀子苷对氧化应激反应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能够清除肝组织内的自由基,减少自由基的生成;促进脂肪代谢,对代谢障碍引起的肝脏损伤具有治疗作用。栀子苷产生肝毒性作用是由患者个体的差异性、给药途径不同、给药剂量不同、肠道内pH差异造成的。栀子苷造成肝毒性的机制与其半缩醛结构相关。  相似文献   

4.
栀子具有泻火除烦、清热利尿、凉血解毒等功效,常用于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糖尿病和肝脏损伤等。现代研究发现,栀子化学成分复杂,主要有环烯醚萜类、二萜类、黄酮类和有机酸酯类等。栀子苷是从栀子中分离得到的一种环烯醚萜苷类化合物,具有抗感染、免疫调节和抗氧化等多种药理作用。栀子苷可恢复促炎/抗炎细胞因子的动态平衡,调节免疫细胞的功能和活化,减少炎症递质和炎症因子的产生,以及调节多种信号通路发挥抗感染和免疫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从分子机制角度入手,利用网络药理学方法探讨丹参治疗股骨头坏死的机制。方法 筛选、预测丹参潜在的活性成分与靶点,工具为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和分析平台。利用DrugBank、PharmGKB、HPO、GAD、OMIM、DisGeNET、TTD等数据库检索股骨头坏死相关作用靶点;结合生物信息学手段,明确丹参防治股骨头坏死的特异性靶点;采用ClueGo进行信号通路富集分析,以进一步分析其可能的分子机制。结果 从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和分析平台中检测出的与丹参相关的202个成分中,按照药物口服生物利用度和类药性参数得到65个入血活性成分,利用相关靶点预测技术预测可能的靶点103个;运用上述数据库检测,发现74个已知靶点与股骨头坏死相关。利用Cytoscape软件构建活性成分及疾病的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关系网络图,合并网络图并行拓扑分析筛选出关键基因130个;采用ClueGO信号通路富集分析显示,丹参作用于股骨头坏死的关键节点主要涉及75条信号通路,例如促进成骨细胞的骨形成与抑制破骨细胞的骨吸收信号通路。结论 丹参治疗股骨头坏死具有多成分、多靶点的特点;其主要通路不仅是影响成骨细胞与破骨细胞的细胞生理过程,而且通过调节免疫和炎性反应等干扰和影响骨微环境,以控制疾病发展,与目前治疗股骨头坏死的作用机制相符合。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利用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技术研究贯叶金丝桃治疗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的潜在作用机制。方法 在TCMSP及TCM Database@Taiwan数据库查找贯叶金丝桃的化学成分并进行活性成分筛选;利用化源网、PubChem、SwissTargetPrediction及ChEMBL数据库获取活性成分的作用靶点,检索GeneCards、OMIM、DrugBank和DisGeNET数据库,结合文献检索获取AD的疾病靶点。取两者交集靶点,利用STRING数据库构建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采用Metascape平台对靶点进行GO富集分析和KEGG富集分析,通过Cytoscape 3.10.0软件构建“化合物-靶点-通路”网络并进行拓扑学分析,并采用AutoDock Vina 1.1.2进行分子对接验证。结果 贯叶金丝桃防治痴呆的关键化合物是贯叶金丝桃素金、丝桃素及金丝桃苷等,其对应的关键靶点为APP、PIK3R1、PIK3CA、AKT1、EGFR、GSK3B等,分子对接验证结果显示其主要活性成分与核心靶点均具备潜在活性。所涉及的主要分子过程及通路为激酶活性的正调控、神经活性配体-受体相互作用及激酶活性调节等,关键通路为AD通路和PI3K-Akt信号通路。结论 贯叶金丝桃治疗AD的机制可能与减少β-淀粉样蛋白的产生及tau蛋白形成,调节神经炎症相关。  相似文献   

7.
牛蒡子苷元是牛蒡的主要药用活性成分,具有抗炎、免疫调节、抗病毒和抗肿瘤等多种生物学作用。牛蒡子苷元可通过PI3K/Akt、ROS/p38MAPK、JAK-STAT3、mTOR以及Wnt/β-catenin等信号通路发挥抗肿瘤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采用网络药理学方法研究丹蛭降糖胶囊治疗糖尿病的潜在分子机制。方法 借助中药系统药理学平台和Swiss Target Prediction数据库检索丹蛭降糖胶囊的化学成分、对应作用靶标及靶标基因。通过GeneCards获取糖尿病相关靶点,将复方活性成分靶点和糖尿病靶点构建韦恩图,以寻找交集靶点,获得丹蛭降糖胶囊治疗糖尿病的预测靶标。利用Cytoscape 3.7.2软件构建药材-化合物-靶点(基因)网络,筛选关键化合物。利用STRING网站建立交集靶点蛋白相互作用网络,选出关键靶点基因。借助R软件对共同靶点进行GO分析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 丹蛭降糖胶囊作用于糖尿病的活性成分有25个,相关靶基因76个。GO和KEGG分析结果显示,丹蛭降糖胶囊治疗糖尿病的机制共涉及1 702条生物学过程和149条信号通路。结论 丹蛭降糖胶囊治疗糖尿病的关键成分槲皮素、木犀草素、山奈酚等可能通过对AGE-RAGE、IL-17、TNF、HIF-1等信号通路的调控,最终达到治疗糖尿病的效果。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抗炎,降低氧化应激水平,参与细胞的凋亡与损伤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 建立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单四极杆质谱法同时测定胃复春片中橙皮苷、新橙皮苷、迷迭香酸、人参皂苷Re、人参皂苷Rg1、人参皂苷Rf、人参皂苷Rb1的含量。方法 使用Waters X-select HSS T3(3.0 mm×150 mm,2.5 μm)色谱柱,以乙腈-0.05%甲酸水溶液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0.5 mL/min,使用ESI离子源,负离子模式,选择性离子监测模式下对橙皮苷(m/z 609.13)、新橙皮苷(m/z 609.13)、迷迭香酸(m/z 359.15)、人参皂苷Re(m/z 991.47)、人参皂苷Rg1(m/z 845.49)、人参皂苷Rb1(m/z 1 107.60)、人参皂苷Rf(m/z 845.49)进行测定。结果 7个成分的分离度、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回收率为89.3%~101.2%(n=6),RSD均小于4.0%。14批胃复春片中橙皮苷、新橙皮苷、迷迭香酸、人参皂苷Re、人参皂苷Rg1、人参皂苷Rf、人参皂苷Rb1的含量范围分别为0.15~0.22、2.50~3.02、0.27~1.05、0.18~0.26、0.16~0.21、0.06~0.08和0.35~0.57 mg。结论 该方法简单快速,重复性好,可用于胃复春片的质量控制,为后续胃复春片质量标准的提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人参(panax ginsen C.A.meyer)是常见的补益中药,其主要成分是人参皂苷(ginsenoside),按其在薄层色谱上RF值的大小,分别称为Ra、Rb、Rc......,共计20余种.近年来,大量学者致力于人参皂苷对神经系统作用机制的研究,取得了可喜的进步.如通过神经生长因子引导鼠胚脊神经节体外培养模型,研究9种主要人参皂苷单体(Rb1、Rb3、Rd、Re、Rf、Rg1、Rg2、Rh1、Rh2)对脊髓神经元生长的影响,发现人参皂苷Rg1、Rb1、Re、Rf、Rh1可明显提高体外培养神经元的活力,具有促进周围神经轴突生长作用,而Rb3、Rd、Rg2、Rh2对脊髓神经元活力无明显影响[1].目前,多数实验也证实人参皂苷Rb1及Rg1是其作用于神经系统的主要成分.鉴于在细胞和分子水平上,已对其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笔者就近年来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希望为今后进一步探索和应用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采用网络药理学方法探究益气活血方脑络欣通治疗缺血性脑卒中(ischemic stroke,IS)的作用机制,并通过分子对接技术进行初步验证。方法 通过TCMSP、ETCM、化学专业数据库及文献筛选脑络欣通活性成分及作用靶点,通过OMIM、DisGeNET、GeneCards以及Drugbank数据库挖掘IS相关靶点;将交集靶点导入STRING平台和Cytoscape 3.8.2软件构建PPI网络并通过拓扑分析获得核心靶点,同时构建“中药—活性成分—核心靶点—疾病”可视化网络图;运用R软件进行GO功能及KEGG通路富集分析。最后借助Auto Dock Tools软件以及PyMOL软件进行分子对接和可视化。结果 脑络欣通的潜在活性成分78个,治疗IS的潜在作用靶点200个,核心靶点包括STAT3、JUN、MAPK1、TP53等;作用较突出的活性成分包括槲皮素、β-谷甾醇、山柰酚、木犀草素等。进一步的生物功能分析获得150条信号通路,包括PI3K-AKT信号通路、HIF-1信号通路、FoxO信号通路等关键通路。分子对接结果表明关键活性成分与核心靶点之间存在分子结合位点,并有较强的结合活性。结论 益气活血方脑络欣通可能是通过多成分、多靶点协同作用于氧化应激、炎症反应、细胞凋亡、自噬等生理病理环节,从而发挥治疗IS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健脾化湿通络中药新风胶囊(XFC)治疗活动期类风湿性关节炎(RA)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40例活动期RA患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20例采用XFC,对照组20例采用雷公藤多苷片,两组均以3个月为1个疗程,均治疗1个疗程,观察临床疗效及C反应蛋白、类风湿因子、CD4^ 、CD8^ 、CD4^ /CD8^ 、细胞因子(IL-l、TNFα、IL—4、IL—10)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等指标的变化。结果:XFC在总有效率、改善活动期RA关节症状及部分实验室指标方面与雷公藤多苷片作用相似,但在改善全身症状及治疗脾虚湿盛、血瘀证候,调节CD4^ /CD8^ ,调整细胞因子平衡及降低VEGF方面显优于雷公藤多苷片;而且XFC药物不良反应(如食欲减退、腹胀、腹泻)的积分值显低于对照组。结论:XFC可综合改善活动期RA的关节及全身病变,无不良反应,其作用机制是调节T细胞免疫功能,下调致炎因子,上调抑炎因子,降低血管通透性,抑制血管增生,促进微循环和保护胃黏膜。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应用非靶向代谢组学技术,筛选得到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模型大鼠与心痛口服液治疗后AMI模型大鼠的差异代谢物及代谢通路,探讨心通口服液治疗AMI的作用机制。方法 通过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结扎手术建立AMI大鼠模型,对动物进行分组给药,评价心通口服液的治疗效果,运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对实验动物血清进行代谢组学分析,利用软件分析以及数据库检索筛选差异代谢物以及代谢通路。结果 大鼠心脏组织病理切片显示,模型组大鼠心肌细胞排列紊乱,心通口服液可明显逆转AMI对心肌细胞的损伤;代谢组学结果显示,心通口服液可以使胆碱、甜菜碱、硬脂酸、棕榈酸等16个代谢物发生改变,通过代谢通路富集分析发现心通口服液的治疗作用可能与不饱和脂肪酸的生物合成,甘氨酸、丝氨酸和苏氨酸代谢以及花生四烯酸代谢等代谢通路有关。结论 心通口服液能够改善AMI大鼠心脏组织的病理变化,通过调控相关代谢通路及相关代谢产物的表达,达到平衡脂质代谢与氨基酸代谢的目的,达到对AMI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参七虫草胶囊对肺间质纤维化模型大鼠磷脂酰肌醇3激酶(phosphatidylinositol 3-kinase,PI3K)和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serine/threonine protein kinase B,Akt)信号通路的干预作用。方法 采用博莱霉素气道喷雾法复制大鼠肺间质纤维化模型。将40只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氢化泼尼松组、参七虫草胶囊组,每组10只。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各组大鼠治疗前后血清及肺组织中PI3K/Akt水平。结果 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和肺组织中Akt及PI3K水平显著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参七虫草胶囊组和氢化泼尼松组大鼠血清及肺组织中Akt及PI3K水平显著降低(P<0.05);参七虫草胶囊组大鼠血清和肺组织中Akt、PI3K水平显著低于氢化泼尼松组(P<0.05)。结论 参七虫草胶囊通过抑制PI3K/Akt信号通路的激活从而抑制肺纤维化炎症反应,延缓肺间质纤维化病程进展。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利用网络药理学技术确定灵芝酸治疗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的相关靶点,探讨灵芝酸治疗AD的潜在机制。方法 采用Swiss Target Prediction药物靶点预测平台预测灵芝酸的靶点,并借助Disgenet数据库、Drugbank数据库和Genecards数据库检索AD的相关靶点;将化合物靶点与疾病靶点作交集得到灵芝酸作用于AD的潜在靶点。进一步使用STRING平台构建蛋白质相互作用(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s,PPI)网络,并通过网络拓扑分析筛选核心靶点;Bioconducter生物信息软件包对交集靶点进行GO与KEGG功能富集分析,筛选出灵芝酸与AD关联程度较高的信号通路。最后通过细胞实验,验证其中富集程度最高的靶点,进一步明确灵芝酸作用于AD的核心靶点。结果 从数据库中共获得灵芝酸与AD靶点1 211个,其中共同靶点56个。PPI网络拓扑分析发现,AKT1、ALB、MAPK3、CASP3、TNF等是灵芝酸治疗AD的关键靶点。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显示,灵芝酸治疗AD的通路涉及AD、神经变性途径、人巨噬细胞感染途径、卡波西氏肉瘤相关疱疹病毒感染途径等。细胞实验验证发现,灵芝酸A的最佳给药浓度为50 μmol/L,可以通过抑制p-PI3K和p-AKT的表达,保护受Aβ25-35毒性损伤的PC12细胞。结论 灵芝酸可能通过关键蛋白和重要通路达到靶向治疗AD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微RNA-21(microRNA-21,miR-21)对p38丝裂原活化的蛋白激酶(p38 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p38-MAPK)信号通路的调控作用,探究丹皮酚(paeonol, Pae)抑制血管内皮细胞(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 VEC)损伤的机制。方法 组织块预消化贴壁法培养大鼠VEC;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idized low-density lipoprotein, ox-LDL)诱导VEC的损伤;用HiPerFect试剂将miR-21模拟物或抑制剂转染进入VEC;免疫印迹法检测p38 MAPK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VEC中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的水平。结果 ox-LDL明显提高VEC中Ras、p-MKK3/6、p-p38蛋白表达水平,并诱导VEC分泌TNF-α;miR-21高表达可升高TNF-α水平及Ras、p-MKK3/6、p-p38蛋白表达水平;Pae明显降低损伤的VEC分泌TNF-α水平,且抑制由miR-21高表达引起的TNF-α水平上升及p38 MAPK信号通路的激活。结论 Pae可抑制miR-21介导的p38 MAPK信号通路,减少ox-LDL诱导的VEC中TNF-α的分泌。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基于网络药理学方法探讨杜仲-续断药对治疗膝关节炎的药效物质基础与潜在的分子作用机制。方法 通过TCMSP数据库挖掘杜仲、续断的主要化学成分,结合SwissTargetPrediction平台筛选出药物活性成分并通过Uniprot数据库进行靶点预测;通过GeneCards、OMIM、DrugBank、TTD数据库检索膝关节炎主要作用靶点,利用String平台进行蛋白质交互作用(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PPI)分析,制作PPI网络图;再根据David数据库进行基因本体论(gene ontology,GO)分析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 KEGG)通路富集分析,并通过Cytoscape3.8.0软件构建“靶点-通路”网络图。结果 杜仲-续断配对调治膝关节炎的核心活性成分为β-谷甾醇、槲皮素等,重要靶点有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1(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抗体、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等。杜仲-续断配对治疗膝关节炎的生物学通路主要作用于TNF信号通路、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hosphatidylinositol-3-kinase/protein kinase B,PI3K/Akt)信号通路、MAPK信号通路等。结论 杜仲-续断配对治疗膝关节炎具有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的作用特点。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丹皮酚(Paeonol,Pae)对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损伤的大鼠血管内皮细胞(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VECs)炎性因子释放及对血管平滑肌细胞(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s,VSMCs)凋亡的影响,阐明Pae抑制VSMCs凋亡是否通过影响VECs释放的炎性因子调控p38 MAPK信号通路。方法 组织块预消化贴壁法原代培养VECs和VSMCs;Transwell小室建立VSMCs和VECs共培养体系;LPS诱导VECs损伤;MTT方法检测细胞存活率;ELISA检测VECs分泌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alpha, TNF-α)的水平;流式细胞仪检测VSMCs凋亡率;Western blotting检测VSMCs中p38 MAPK信号通路及凋亡相关蛋白表达。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LPS可显著提高VECs分泌的TNF-α水平(P<0.05),明显升高共培养体系中VSMCs p38 MAPK信号通路蛋白及凋亡相关蛋白(p-MKK3/6、p-p38、p53和Cleaved caspase-3)水平(P<0.05),显著提高VSMCs凋亡率(P<0.05);与LPS刺激组比较,Pae可显著抑制VECs分泌的TNF-α(P<0.05),明显降低共培养体系中VSMCs p38 MAPK信号通路蛋白及凋亡相关蛋白(p-MKK3/6、p-p38、p53和Cleaved caspase-3)水平(P<0.05),显著降低VSMCs凋亡率(P<0.05)。结论 Pae可抑制VECs释放TNF-α,从而抑制p38 MAPK信号通路,进而减少VSMCs凋亡。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复方健胰胶囊对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患者血清相关炎性因子的影响,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将60例NAFLD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0例,对照组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复方健胰胶囊,疗程1个月,观察两组中医证候疗效及两组治疗前后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igh 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 hs-CRP)、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 TNF-α)、白介素-18(interleukin-18, IL-18)的变化。结果 治疗组中医证候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对照组hs-CRP、IL-18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治疗组治疗后hs-CRP、TNF-α和IL-18均显著降低(P<0.01),且治疗组在降低hs-CRP、TNF-α和IL-18方面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 复方健胰胶囊治疗NAFLD的作用机制可能与抗炎、调节炎性因子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调肝方、健脾方、补肾方及人参总皂苷对反复心理应激大鼠下丘脑及海马氨基酸含量的影响。方法 :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调肝组、健脾组、补肾组和人参总皂苷组。采用OPA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法检测下丘脑、海马氨基酸含量。结果 :人参总皂苷组下丘脑谷氨酸(Glu)明显下降 (P <0 .0 5 ) ,健脾组与人参总皂苷组下丘脑天冬氨酸 (Asp)水平均明显低于模型组和正常对照组 (P <0 .0 1)。模型组海马Glu明显下降 (P <0 .0 5 ) ,补肾组、健脾组和人参总皂苷组海马Glu和Asp均明显升高 (P <0 .0 1)。调肝组、健脾组和人参总皂苷组下丘脑γ 氨基丁酸(GABA)和牛磺氨酸 (Tau)均明显下降 (P <0 .0 5或P <0 .0 1) ,补肾组下丘脑GABA明显下降(P <0 .0 1) ,模型组海马Tau明显下降 (P <0 .0 5 ) ,健脾组、补肾组与人参总皂苷组海马GABA和Tau均明显升高 (P <0 .0 1)。结论 :调肝方药的中枢作用部位可能主要在下丘脑 ,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下调氨基酸水平有关 ;而健脾、补肾方药及人参总皂苷的中枢作用部位可能与海马和下丘脑都有密切关系 ,作用机制则与上调氨基酸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