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前,溃疡性结肠炎动物模型研究相对成熟,模型复制方法较多,主要有化学法、免疫法、复合法、基因模型、细菌感染模型。而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证候动物模型主要有脾肾阳虚证、肝郁脾虚证、脾虚湿困证、寒热错杂证模型,其复制方法多以“病证结合”为基础。这些病证结合模型存在较多问题,如部分动物模型研究过于集中,评价指标缺乏客观性及科学性,模型可重复性不强。因此,总结探索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证候模型复制方法,对探究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雷公藤(Tripterygium wilfordii Hook F)又名黄藤、黄藤木、黄腊藤、断肠草、红药等,为卫矛科雷公藤属植物的根、叶及花,其味苦、辛,性凉,归肝、肾经,有大毒,具有祛风除湿、活血通络、消肿止痛、杀虫解毒等功效,在临床应用已有近2000年的历史.雷公藤含有生物碱类、二萜类、三萜类、倍半萜类及糖类等多种化学成分,大量研究显示雷公藤是通过多成分、多途径发挥对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 RA)的治疗作用.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机体各个系统虽各有独特的生理功能,但它们皆受神经内分泌系统的支配,神经内分泌系统与免疫系统之间存在双向信息传递机制,它们构成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与维持人体内环境的稳定及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笔者就近10年来雷公藤治疗RA的神经内分泌免疫学机制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3.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 RA)是一种常见的以关节滑膜慢性炎症病变为主要表现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我国的RA患病率为0.32%~0.36%,略低于0.5%~1%的世界平均水平[1].RA发病率高、病程长,晚期多导致患者残疾,受到国内外医学界的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4.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以慢性进行性关节病变为主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病理特点为侵蚀性的关节滑膜炎,累及软骨和骨质时出现关节畸形。临床表现为受累关节疼痛、肿胀、畸形、功能下降等,病变呈持续、反复发作的过程,因失治或误治而造成较高的致残率。早期诊断、早期正规治疗对RA病情控制及改善预后至关重要,但如何在早期对RA患者的病情及预后作出判断却是临床上的一个难题。随着以X线、磁共振成像(MRI)、超声检查(US)为代表的现代影像学检查的普及,隐匿而不易分辨的RA病灶不仅检出率上升,准确性也得以提高。笔者就影像学检查在RA诊断方面的应用研究,对近5年国内外有关文献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s, COPD)是一组气流受限为特征的肺部疾病,气流受限不完全可逆,呈进行性发展,后期可引起全身各器官的损害.COPD在我国属常见病、多发病,病死率较高,严重危害人民健康.据世界银行和WHO的研究报告,2020年COPD将成为世界疾病经济负担的首位[1].西医对COPD的治疗多能改善症状,但很难阻断其病程进展.近几年,中医药工作者在COPD防治方面做了大量探讨,试图以中医理论为指导,探求COPD的病因病机及发展转归.  相似文献   

6.
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是消化系统的常见病,其发病率高、病程较长、病情复杂,在胃黏膜癌前病变中占有重要地位,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从胃癌Ⅰ级预防的角度注重对萎缩性胃炎转归的研究,特别是建立类似人萎缩性胃炎动物模型,在此基础上作干预阻断试验,寻找逆转癌变的方法,意义重大.自从20世纪80年代日本人运用胆汁或牛磺胆酸成功建立慢性胃炎的动物模型以来,国内对CAG动物模型的研究较多,目前CAG动物模型的研制已日趋成熟,且模型复制方法众多,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电针经穴与口服雷公藤片对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患者晨僵时间改善作用并评估其安全性。方法 采用随机对照试验,将符合标准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试验组采用电针经穴结合口服雷公藤片的干预方法,对照组采用单纯给予口服雷公藤片方法,两组疗程均为3个月。结果 试验组在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减少晨僵时间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5),但在无效率方面,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电针结合口服雷公藤片能改善RA的临床症状,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单纯雷公藤片口服治疗。  相似文献   

8.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 RA)常反复发作,病情缠绵难愈。湿邪在RA发病中占据中心地位,内湿是基础,外湿可引动内湿,脾虚湿盛、湿瘀搏结是RA的主要病机特点。健脾化湿、化瘀通络应贯穿RA治疗全过程。  相似文献   

9.
目的 系统评价中药复方新风胶囊(Xinfeng Capsule, XFC)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 RA)的临床疗效,为临床应用XFC治疗RA提供指导。方法 通过系统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维普网以及PubMed、EMbase、Cochrane数据库,收集XFC治疗RA的随机对照试验,对照组干预措施为来氟米特,应用风险评估工具进行研究质量评价,采用RevMan 5.3软件对纳入文献提取的关节症状和免疫炎症指标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检索到567篇文献,最终纳入10篇文献。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XFC组能显著改善关节疼痛(SMD=-1.50,95% CI为-1.69~-1.30,P<0.000 01)、肿胀(SMD=-1.03,95% CI为-1.52~-0.54,P<0.000 1)、晨僵时间(MD=-0.54,95% CI为-0.72~-0.37,P<0.000 01),降低血沉(SMD=-1.19,95% CI为-2.19~-0.19,P<0.000 01)、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SMD=-1.21,95% CI为-2.02~-0.41,P=0.003)、抗环瓜氨酸肽抗体(SMD =-0.79,95% CI为-1.36~-0.23,P=0.006)。结论 现有的证据表明XFC治疗RA具有确切疗效,能显著改善RA患者的关节症状及炎症指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中药外敷结合常规方法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的效果。方法:选择活动性RA患者共7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两组患者均服用非甾体抗炎药(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NSAID)及原缓解病情的抗风湿药。观察组根据中医辨证选用芙蓉膏或消瘀散外敷局部病变关节,对照组不用任何外用药物。疗程2周,对比观察其效果。结果:2周后,两组患者的晨僵、休息痛、握力、压痛关节数、压痛关节指数、肿胀关节指数及观察组的关节肿胀数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改善(考虑与NSAID使用有关);组间比较,除关节肿胀数外,观察组上述各指标改善更加明显(P<0.05,P<0.01)。不良反应轻度,可以耐受。结论:中药局部外敷配合常规方法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可显著改善关节局部症状。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当归四逆汤和甲氨喋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疗效及其对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 将108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4例。对照组给予甲氨喋呤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疗法基础上加用当归四逆汤。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和主要临床症状改善情况,采用魏氏法检测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 ESR),采用免疫单扩散法检测血清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 CRP),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抗环瓜氨酸多肽(cyclic citrulline polypeptide,CCP)抗体、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 IL-6)、IL-17、IL-23和IL-1β水平,采用速率散射比浊法检测血清类风湿因子(rheumatoid factor,RF)水平。结果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晨僵时间、压痛关节数和肿胀关节数均较治疗前明显减少(P<0.05),观察组较对照组减少更为明显(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清CRP、ESR、抗CCP抗体、RF、IL-6、IL-17、IL-23、IL-1β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观察组较对照组降低更为明显(P<0.05)。结论 当归四逆汤联合甲氨喋呤可明显提高类风湿关节炎的疗效,改善临床症状,降低血清炎性因子水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新风胶囊对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凝血功能及相关炎症指标的影响。方法 将60例RA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新风胶囊)和对照组(来氟米特)各30例,治疗1个疗程,观察治疗前后关节症状、血小板参数、血沉(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C反应蛋白(C-reaction protein,CRP)、类风湿因子(rheumatoid factors,RF)、免疫球蛋白G(immunoglobulin G,IgG)及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血浆纤维蛋白原(plasma fibrinogen,FIB)、凝血酶时间(thrombin time,TT)及血浆D-二聚体(d-dimer,DD)等凝血指标变化。结果 两组均能显著降低关节疼痛数、关节压痛数、ESR、CRP、IgG水平,治疗组在关节肿胀数、晨僵时间、血小板计数、血小板比容、血小板平均体积、FIB、DD等方面均显著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 新风胶囊降低RA患者PLT、FIB及DD,改善RA患者凝血功能异常,减轻瘀血阻络证候,可能是其改善RA患者关节症状的重要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3.
刘健认为,类风湿关节炎脾胃亏虚为其本,风、寒、湿、热、瘀为其标。该病基本病机为脾胃虚弱,气血不足,痰湿内蕴,瘀血阻络。治疗上,应权衡标本缓急,以健脾化湿通络为法,重后天之本,分期分型论治,并重视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14.
刘健认为,脾虚是类风湿关节炎合并虹膜睫状体炎的病理基础,痰、湿、瘀为其主要病因,并将其分为肝胆湿热证、肝脾不和证、脾虚湿盛证、肝肾不足证4个证型,临证注重顾护脾胃,善用清热解毒、疏肝理气、益气健脾、淡渗利湿、活血通络之品。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白芍总苷对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的临床疗效并探究其作用机制。方法 将62例RA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口服甲氨蝶呤,每次15 mg,每周1次,美洛昔康,每日10 mg;治疗组口服白芍总苷胶囊(帕夫林胶囊),每次600 mg,每日2次。共治疗12周,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临床、实验室指标及血清肿瘤坏死因子 α(tumor necrosis factor α,TNF α)和白细胞介素 6(interleukin 6,IL 6)的变化。结果 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在降低患者血清TNF α、IL 6、红细胞沉降率和C反应蛋白水平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 白芍总苷治疗RA的作用机制可能与其抑制TNF α和IL 6的含量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白芍总苷(total glucosides of paeony,TGP)联合雷公藤多苷(Tripteryginum wilfordii polyglycoside,TWP)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20例患者分为2组,治疗组60例采用TGP和TWP...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价雷公藤多苷联合甲氨蝶呤(methotrexate,MTX)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采用随机、阳性药物对照、开放性设计,纳入活动性RA患者70例.两组均给予MTX,治疗组给予雷公藤多苷20 mg,每日3次;对照组给予来氟米特20 mg,每晚1次...  相似文献   

18.
目的 采用队列研究方法,随访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出院患者终点事件发生情况,探讨其终点事件发生的相关因素。方法 纳入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2年1月至2016年6月期间诊断为RA患者的病例,调取并记录RA患者的一般资料,采用电话随访方式,随访并记录出院患者中医药使用情况(根据RA患者服药时间分为非暴露组、低暴露组、中暴露组和高暴露组)、终点事件发生情况,调取随访成功RA患者首次入院的实验室指标,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各因素与RA患者终点事件发生的相关性。结果 共纳入1 812例RA患者,随访成功1 468例,随访终点事件有80例。全因死亡的影响因素是中医药暴露强度,年龄、抗环瓜氨酸多肽抗体能够增加病死率;再发入院的影响因素是中医药暴露强度,血沉、超氧化物歧化酶、血小板可以增加再发入院的发生率;关节外病变的影响因素是中医药暴露强度、改善病情的抗风湿药,年龄、抗环瓜氨酸多肽抗体会增加关节外病变的风险;手术治疗的影响因素是中医药暴露强度。结论 中医药干预是RA患者终点事件发生的相关因素,且干预强度越大,终点事件发生率越低。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桂枝汤类方联合甲氨蝶呤治疗早期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 RA)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20例早期RA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最终治疗组完成56例,对照组完成5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甲氨蝶呤、叶酸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根据风寒湿痹以及风湿热痹两种不同证型,分别采用桂枝加附子汤、桂枝芍药知母汤。两组均治疗24周,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关节压痛数、关节肿胀数、晨僵时间、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评分、28个关节疾病活动性评分(disease activity score-28,DAS28)、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 ESR)、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 CRP)、中医证候积分。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关节压痛数、关节肿痛数、晨僵时间、VAS评分、DAS28均明显降低(P<0.05),外周血ESR、CRP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中医证候明显改善(P<0.05),且治疗组上述各项...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基于代谢组学技术研究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 RA)模型大鼠尿液中内源性代谢物的变化,初步探索艾灸干预RA的作用机制。方法 将80只大鼠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雷公藤多苷片(Tripterygium wilfordii polyglycoside tablet, TPT)组和艾灸组,每组20只。采用右后足跖皮内注射弗氏完全佐剂的方法复制RA大鼠模型。干预15 d后,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技术检测尿液代谢组学,利用主成分分析和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观察大鼠尿液中内源性代谢物的变化。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的变化体现于色氨酸、对羟基肉桂酸、对羟基苯丙酸、氨基丁酸、甲基胞嘧啶、喹啉酸和脱氧核糖水平降低,油酸和胆固醇水平升高;与模型对照组比较,艾灸组的变化主要体现于氨基丁酸、甲基胞嘧啶、喹啉酸、脱氧核糖水平升高;而TPT组较模型对照组的变化主要体现于胆固醇水平降低,油酸、对羟基肉桂酸和羟基苯丙酸水平升高;与艾灸组大鼠比较,TPT组的变化主要体现于胆固醇、甲基胞嘧啶、喹啉酸、氨基丁酸、脱氧核糖水平升高。结论 艾灸及TPT均可使RA模型大鼠尿液异常的氨基酸代谢、嘧啶代谢、脂质代谢等发生逆转,而艾灸治疗RA的特异性可能体现在氨基酸代谢调控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