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 基于《京都胃炎分类》中的内镜表现探讨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既往感染状态胃癌前状态的中医证候学特点。方法 按照《京都胃炎分类》中的方法,收集内镜下表现符合Hp既往感染胃癌前状态特征的205例患者的中医四诊信息,采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浅析其中医证候学特点。结果 经过因子分析提取出15个公因子,主要病位证素为肝、脾、胃,涉及的病性证素为气虚、阴虚、阳虚、火热、湿浊、血瘀、血热、痰浊、食积,经聚类得出肝胃气滞兼脾气亏虚证、脾胃湿热兼气阴两伤证、湿热瘀阻证、胃气壅滞证、肝胃郁热证、肝郁脾虚证共6个证型。结论 应用《京都胃炎分类》中的内镜观察方法,结合Hp既往感染病史及病理结果,所获得的Hp既往感染状态下胃癌前状态的中医证候学特点,能够为中医药诊治本病提供较为准确的辨证依据和思路。  相似文献   

2.
目的 对大肠息肉流行病学、中医证型及其相关性进行研究。方法 回顾性分析211例以腹泻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结肠息肉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中医证型分布及其相关性。结果 211例大肠息肉患者中,男女比例约3∶1;年龄为18~83岁,大于40岁患者大肠息肉检出率为88.6%;无蒂息肉占62.1%,多于有蒂息肉;多发性息肉占69.2%,多于单发息肉;直径小于1 cm息肉占75.8%;腺瘤性息肉占82.9%。常见中医证型包括脾胃虚弱证、肝气乘脾证、湿热伤中证、脾虚湿热证,其中脾胃虚弱证所占比例最高。在性别及是否有饮酒史分布上,中医证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腹泻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大肠息肉患者中,男性多于女性,有饮酒史患者例数低于无饮酒史患者。在年龄、吸烟史、胆囊切除史方面,中医证型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息肉形态、息肉数目、息肉大小、息肉的病理类型上,中医证型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40岁以上男性患者是大肠息肉的好发人群,腺瘤性息肉较常见,脾胃虚弱证是较常见的中医证型。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究胃癌癌前病变(precancerous lesion of gastric cancer,PLGC)患者体质与证候的关系。方法 运用关联规则的数据挖掘方法,对PLGC患者的中医体质类型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 212例PLGC患者的主要年龄段为34~69岁(占84.43%);偏颇体质依次为阳虚质59例、气虚质30例、气郁质23例、痰湿质11例、湿热质8例、阴虚质7例、血瘀质5例、特禀质2例,平和质67例;中医证型依次为脾胃虚弱证75例、肝气犯胃证56例、气滞痰阻证33例、湿热内蕴证23例、痰瘀互结证17例、胃阴亏耗证8例。湿热内蕴证与湿热质,气滞痰阻型与痰湿质,痰瘀互结证与血瘀质,脾胃虚弱证与阳虚质、气虚质、阴虚质密切相关。结论 PLGC患者多为平和质和正虚体质,证型多为脾胃虚弱证和肝气犯胃证,中医体质类型与中医证候演变具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病理分级与中医证型的关系。方法对84例经彩超引导下行肝穿刺活检的CHB患者的中医证型、肝脏病理分级、临床分级、肝功能指标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 84例CHB患者中,湿热蕴结证21例,肝郁气滞证34例,肝肾阴虚证7例,瘀血阻络证13例,脾肾阳虚证9例。肝脏炎症活动度与纤维化分期呈明显正相关(r=0.662,P=0.000);临床分级与病理分级呈显著正相关(r=0.556,P=0.000);不同证型CHB患者的病理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证型CHB患者血清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直接胆红素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证型患者血清总胆红素水平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郁气滞证和湿热蕴结证是CHB患者的主要证型,病理分级和肝功能检查尚不能用于CHB的辨证分型。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价益气和中法针药并用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40例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70例和对照组70例.治疗组采用益气和中法针药并用,对照组单纯服用三九胃泰颗粒,4周后观察两组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组愈显率及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肝胃不和证、脾胃湿热证和脾胃虚弱证的总有效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胶七散对消化性溃疡愈合质量及其复发的影响。方法将168例活动期消化性溃疡合并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胶七散组,对照组患者接受阿莫西林(或克拉霉素)、呋喃唑酮、埃索美拉唑治疗,胶七散组患者加用胶七散。治疗后1个月进行胃镜、超声胃镜、病理检查和Hp检测,治疗后12个月进行胃镜检查和Hp检测。结果治疗后1个月,两组Sa、Sb、Sc期的分布及组织学成熟度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愈合溃疡黏膜下低回声团总面积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胶七散组无低回声团百分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12个月,胶七散组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Hp根除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抑制胃酸分泌、抗Hp感染的基础上,联用胶七散能提高溃疡的愈合质量,减少溃疡复发。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小儿手足口病中医证型的分布特点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298例手足口病患儿的中医四诊资料,分析其中医证型分布特点及其与性别、年龄、病程、主要实验室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298例手足口病患儿的中医证型以湿热郁蒸证多见,其次是肺脾湿热证,毒热动风证最少。3种证型患儿的性别、病程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毒热动风证多见于男性患儿,肺脾湿热证多见于发病后5~6 d,湿热郁蒸证多见于发病后5~7 d,毒热动风证多见于发病后7~8 d。3种证型患儿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种证型患儿感染病原体的类型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脾湿热证以感染CoxA16为主,而湿热郁蒸、毒热动风证以感染EV71为主。毒热动风证患儿白细胞计数、血糖、肌酸激酶-MB、血清白细胞介素-6、降钙素原和C反应蛋白水平均明显高于肺脾湿热证和湿热郁蒸证患儿(P<0.05)。结论 小儿手足口病中医证型的分布具有一定的特点,其与性别、病程及主要实验室指标具有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 AS)的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炎症分期与中医证型和临床特征的关系。方法 采用骶髂关节MRI扫描技术将40例AS患者分为骨髓水肿组(早期炎症组)或脂肪浸润组(晚期炎症组),比较两组患者中医证型分布情况、强直性脊柱炎病情活动度 C反应蛋白(ankylosing spondylitis disease activity score C reactive protein,ASDAS CRP)积分和血沉(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 ESR)、CRP水平。结果 早期炎症组共24例患者,晚期炎症组共16例患者。早期炎症组以肾虚湿热证为主(占91.7%),晚期炎症组以肾虚督寒证为主(占87.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炎症组较晚期炎症组ASDAS CRP积分及ESR、CRP水平显著升高(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肾虚湿热证证候积分与加拿大脊柱关节炎研究协会(Spondyloarthritis Research Consortium of Canada,SPARCC)MRI积分具有正相关性(n=24,r=0.627,P<0.05),肾虚督寒证证候积分与SPARCC MRI积分无相关性(n=16,r=0.167,P>0.05)。结论 AS的MRI炎症分期对中医辨证、病情活动度及炎性指标的预测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的病因和证候分布规律。方法采用统一的临床观察表收集所有患者的病例资料,对其年龄、症状、病因和证型进行频数分析。结果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以女性居多;发病年龄为16~80岁,以51~70岁年龄段为主;临床症状以上腹痛和上腹饱胀为主;病因以胆道系统病变和焦虑抑郁障碍为主;常见中医证型为脾胃虚弱证。结论胆汁反流性胃炎的病因多样化,主症繁多,应注重治疗胆道病变和抗焦虑治疗,中医治疗应注重健脾调胃。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固本清毒汤治疗宫颈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感染的疗效.方法 将60例宫颈高危型HPV感染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予以干扰素片阴道纳药联合固本清毒汤内服,对照组仅予以干扰素片阴道纳药.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湿热瘀毒证积分变化,检测血清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白细胞介素-8(interleukin-8,IL-8)水平和外周血CD3+、CD4+T细胞亚群和CD4+/CD8+比值,比较两组中医证候疗效和HPV转阴率.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和血清IL-6、IL-8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治疗组中医证候积分和血清IL-6、IL-8水平降低程度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患者中医证候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比较,对照组患者仅CD3+T细胞显著升高(P<0.05),治疗组患者CD3+、CD4+T细胞和CD4+/CD8+比值均显著升高(P<0.05).治疗组、对照组患者HPV转阴率分别为83.3%、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固本清毒汤联合干扰素能明显改善宫颈高危型HPV感染患者湿热瘀毒证候,调节机体免疫功能,提高HPV转阴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蓉黄益肾解毒颗粒对非透析慢性肾衰竭(chronic renal failure, CRF)肾虚湿热证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64例非透析CRF肾虚湿热证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2例。治疗组与对照组均给予中药保留灌肠及西医基础治疗,治疗组加用蓉黄益肾解毒颗粒,每日3次,每次1袋,疗程均为8周。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血清肌酐(serum creatinine, SCr)、血尿素氮(blood urea nitrogen, BUN)、胱抑素C(cystatin C, CysC)、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 Hcy)水平变化情况。结果 治疗组临床疗效和中医证候疗效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治疗组和对照组SCr、BUN、CysC、Hcy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SCr、BUN、CysC、Hcy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对照组治疗后上述指标无明显变化(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SCr、BUN、CysC、Hcy差值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 蓉黄益肾解毒颗粒能明显改善非透析CRF肾虚湿热证患者的临床症状,保护其肾功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糖尿病胃轻瘫(DGP)中医证型与血浆胃动素(MOT)及体表胃电图(EGG)改变的关系。方法:对38例3种不同中医证型的DGP患进行血浆MOT及体表EGG检测,并与正常人20例进行对照。结果:DGP3种中医证型患血浆MOT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组肝胃不和组最高,胃阴不足组次之,其次是脾胃虚弱组;DGP3种中医证型的EGG餐前、餐后主频率及主功率、正常胃电慢波百分比、胃电节律紊乱百分比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显性,以胃动过缓百分比明显增加、正常节律百分比减少为其特征。结论:DGP的中医证型不同,血浆MOT含量及胃电参数不一,胃肠动力功能存在明显差异,因此MOT及胃电参数可作为DGP中医辨证分型的客观依据之一,对指导治疗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泻胃补脾针灸疗法对糖尿病前期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0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针灸组(32例)与对照组(28例),针灸组在科学生活方式干预前提下以泻胃补脾为指导原则选穴针灸;对照组采用单纯生活方式干预,记录患者治疗前后的证候积分,检测患者治疗前后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 glucose,FPG)和糖化血红蛋白(hemoglobin A1c,HbA1c)变化,评价疗效。结果 两组临床疗效的分布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针灸组治疗1个月后证候积分即显著降低(P<0.05),两组治疗2个月后证候积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针灸组治疗1个月后和治疗2个月后证候积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治疗后FPG和HbA1c均显著降低(P<0.05);针灸组FPG和HbA1c降低程度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 泻胃补脾针灸法是改善糖尿病前期患者症状的有效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究慢传输型便秘(slowtransitconstipation,STC)中医证型与血管活性肠肽(vasoactiveintestinalpeptide,VIP)、P物质(substanceP,SP)的关系,为中医辨证客观化寻找证据。 方法 纳入肠道实热证、肠道气滞证、肺脾气虚证、脾肾阳虚证、津亏血少证STC患者各15例,另随机选取15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应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检测血清VIP、SP水平。结果 STC患者血清VIP和SP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STC虚证患者血清VIP和SP水平显著高于STC实证患者(P<0.01); 3种虚证(肺脾气虚证、脾肾阳虚证、津亏血少证)患者血清VIP及SP水平比较,以及2种实证(肠道实热证、肠道气滞证)患者血清VIP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肠道气滞证患者血清SP水平显著低于肠道实热证(P<0.05)。结论 血清VIP、SP水平与STC中医证型有关,有利于鉴别STC虚证和实证。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对先兆流产患者的中医证候进行调查分析。方法 查阅分析300份先兆流产病历,统计并分析其中医证型与病因、年龄、孕周的关系。结果 先兆流产的中医证型以肾虚型频率最高;不明原因所致先兆流产者以血热型为主,其他因素所致者则以肾虚型为主;肾虚类证型的平均发病年龄显著高于非肾虚类证型的平均发病年龄;孕4~9周是先兆流产的高发病期,且以肾虚型最多见。结论 肾虚是先兆流产的基本环节,在肾虚类证型中以肾虚型最多见,在非肾虚类证型中以血热型最多见;中医证型分布与发病原因、妊娠年龄及妊娠周数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采用聚类分析及因子分析的数据挖掘方法,对胃脘痛的中医临床证候及四诊信息进行研究。方法 收集640例755诊次胃脘痛病例,记录症状、舌象和脉象等临床资料,对临床资料进行聚类分析及因子分析。结果 胃脘痛临床证候可分为六类:脾胃虚寒、肝气犯胃、湿热中阻、脾胃气虚、痰湿内蕴、瘀血停胃,每一类证候对应贡献率不同的特异的四诊信息。结论 胃脘痛有特异的证候分类及四诊信息,通过数据挖掘方法深入研究,对胃脘痛的规范化诊断提供了有效的数据支持,能提高辨证准确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