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是民国时期面世的《伤寒论》古传本之一,清末桂林左盛德得书于张仲景第四十六世孙张绍祖,后传于其徒罗哲初。1935年陕西名医黄竹斋得以将罗哲初所藏抄本誊抄,并于1939年受资助将抄本刻印出版。罗哲初所藏抄本传于其子罗继寿,罗继寿又于1956年将抄本捐献给广西卫生厅,1960年由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全书载方326首,其中有90方为《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所无。此外,桂林古本还有宋本所无的许多条文,内容多出将近1/5。该书以文献学的标准可以视为伪书,但其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可作为研读《伤寒论》《金匮要略》的旁证参考。  相似文献   

2.
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是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现存最为详实齐全的一个版本。在方剂数量上,与宋本《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所载方剂比较,桂林古本多出新方90方。桂林古本中亦存在与宋本所载方剂方名相同而药味不同的方剂,以及与宋本所载方剂方名不同而药味相同的方剂。在方名上,桂林古本不少方剂均直接以药物名称的直接组合命名。而从药名的角度考证,桂林古本与其他版本相比,某些中药称谓存在差异。桂林古本所载的方药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可在今后的临床实践中验证其疗效。  相似文献   

3.
舌诊起源甚早,在《内经》中已有描述,但语焉不详。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中已有不少有关舌诊的记载,宋·成无己所著《伤寒明理论》又特别列有“舌上苔第二十二”一章,把《伤寒论》中有关舌诊的条文加以汇集和说明。现据《伤寒论》、  相似文献   

4.
仲景方煎服法探析高明明(医史教研室合肥230038)关键词: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药煎服法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是我国第一部临床医学巨著。其不但确立了辨证论治体系,而且煎药、眼药方法上也别具特色,不少内容至今仍有临床参考价值,现将《伤寒论》、《...  相似文献   

5.
《金匮要略方论》是医圣张促景所著《伤寒杂病论》的杂病部分.本书的问世可以说是中医急症治疗的一大进步,也代表了当时的急救水平.  相似文献   

6.
《伤寒杂病论》中论治眩晕散见于临证各篇,其病因各异,病机复杂,有阴阳虚实之分、寒热水湿痰阻之别,实证多由水湿痰饮为患,虚证多以脾肾阳虚、精血亏虚为因;其治则因证因人各异,重视虚实夹杂的辨治及其预后判断。通过对《伤寒杂病论》与眩晕相关条文的复习和归纳,探析张仲景对眩晕的辨治规律,有利于临床对眩晕的防治。  相似文献   

7.
桂枝为樟科植物肉桂的嫩枝,味辛甘而性温,归心、肺、膀胱经,具有解肌和营、温经通阳、助阳化气之功效.<伤寒杂病论>中共有方剂317首(<伤寒论>112首,<金匮要略>205首),其中用桂枝者近70余首方剂.纵观<伤寒杂病论>桂枝所主之证,如营卫不和、心阳不振、经脉痹阻、水饮潴留、瘀血内停及中阳不足、肾阳不足,其治法或调和营卫、或补益心阳、或通经宣痹、或活血化瘀、或化气利水、或补中治虚等,但究其作用机制,均是以其辛温宣通为基础,现就<伤寒杂病论>中桂枝作用特点浅析如下.  相似文献   

8.
汉代著名医家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以六经辨证为体系,以理法方药相结合为形式,开创了中医临床辨证论治的先河。针灸疗法作为中医的重要学术内容和治疗手段,虽然在《伤寒论》中论述不多,但作为研习《伤寒论》及指导临床疾病的诊治,仍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兹就《伤寒论》中有关针灸疗法的应用作一粗浅地探析,以供同道在学习应用中参考。  相似文献   

9.
张仲景的《金匮要略》是祖国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也是后世治疗杂病的方书之祖。千百年来,不仅一直有效地指导临床实践,并被历代医家奉为圭臬。然而,《金匮要略》文词古奥,言简意深,加之某些条文比较零乱,甚或有错简遗脱之处,以致难以领其要旨。因此,如何正确领会这部经典著作有关杂病病因证治基本规律,不仅是提高杂病治疗效果的当务之急,而且是继承发扬祖国医学的一项重要研  相似文献   

10.
《伤寒论》虽以伤寒命名,实亦为杂病示法,其精思妙用,众所周知。惟书中“和”字的含义,往往因文而异。窃以为论中的“和”、“未和”、“自和”、“和之”等词,均是辨证论治的着眼着手处,试分别浅述于次: 关于阴阳营卫方面 辨证要点,首重阴阳.论中第7条“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即是辨阴病阳病,而阴阳消长、胜复等也俱为辨识之要。《伤寒论》立法论治的主  相似文献   

11.
聂惠民对《伤寒论》研究颇深,形成了"伤寒学论"学术思想,其代表作《聂氏伤寒学》是其"伤寒学论"学术思想的集中体现。"伤寒学论"学术思想的主要内容为"六经实质论""气郁论""脾胃论""经方论""合方论"。  相似文献   

12.
《中国中医古籍总目》作为当前收载中医书籍最为全面的目录书,一直以来备受研究者重视,然而此书出版距今已有十几年,期间许多珍贵的民国伤寒文献被陆续发现。《中国中医古籍总目》漏载民国伤寒类著作4本,分别为《伤寒科》《伤寒质难》《伤寒论类方汇参》《伤寒论金匮要略新注》,6本民国伤寒类著作馆藏地记录不全,另有9本著作存在书名、人名、成书年代及分类混乱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清代医家郑重光擅长方术,精于伤寒,对前人著述多有发挥,自成特色。郑重光生于公元1638年,卒于公元1716年,祖籍新安歙县,出生于江苏仪征,又寄居江都,后迁扬州府城。郑重光字在辛,号素圃,著有《伤寒论条辨续注》《素圃医案》《温疫论补注》《伤寒论证辨》《伤寒论翼》(《伤寒论翼》未见单行本,后有将5种书合刊为《郑素圃医书五种》)。  相似文献   

14.
成无己,山东聊摄(今阳谷县)人,家世儒医,性识明敏。学有根底,精于医理,擅长临床,是宋金时期研究《伤寒论》的大家之一。著有《注解伤寒论》十卷、《伤寒明理论》三卷、《药方论》一卷,三书专研伤寒,义理精湛,多云前人所未道。成氏首次全面注解《伤寒论》,以《伤寒论·自序》中“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为线索,采取溯本穷源之法,直接引《内经》、《难经》等经文,来注释阐明《伤寒论》,并医理与方药相合,弘扬其辨证论治之义。成氏注释的  相似文献   

15.
张仲景治疗痹证为《伤寒杂病论》较有特色的内容,对痹证的病因病机、证型分类及治疗方法均有详细论述,其治疗特色主要为善用汗法、温法,善用麻黄、附子,重视顾护脾胃。  相似文献   

16.
许叔微,字知可,南宋绍兴年间名医。生于1079年,卒于1154年,真州白沙(现江苏仪征县)人。曾举进士并官集贤院学士,故有许学士之称。许氏著作较多,著有《伤寒百证歌》、《伤寒发微论》、《伤寒九十论》、《类证普济本事方》,尚有《伤寒脉法三十六国》(已亡佚)。从这些文献分析,许氏是立足临床,对伤寒学、方剂学、杂病有所研究,并取得一定成就。本文兹对许氏主要学术思想,作一评述,意在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17.
热病学说起源于《内经》。从其《素问》“热论”、“刺热篇”、“评热病论”、“逆调论”、“水热穴论”等篇来看: 首先,热病包括伤寒和温病在内。这可从“热论”所谓“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关也。……凡病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和“评热病论”  相似文献   

18.
《金匮要略》首创的肾气丸,实为治疗杂病开辟了新途径,奠定了治本之法。现就《金匮要略》中以肾气丸为代表的温肾法,作一讨论.温肾的要旨张仲景在脏腑经络篇阐述杂病的病因病机时,十分重视内因的作用,特别强调脏腑亏虚在杂病发生发展中的意义。所以,对于杂病的治疗首应辨明具体脏腑之虚,以便循其虚而补之。然在脏腑之中,肾为封藏之本,内  相似文献   

19.
对比分析《伤寒杂病论》中运用甘遂的方剂的配伍特点、剂量异同与煎服方法,深入剖析仲景应用甘遂的规律,以期为甘遂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理论研究·中医肺系名词术语界定的认识………………………李泽庚,彭波,张念志,等(1):1《脾胃论》学术特点探讨………………………方向明(1):2科学地认识阴阳五行…………………………李致重(2):1《景岳全书》三消干渴用药规律分析……………………………………王丽娜,韩兆忠(2):4探讨痰浊血瘀与心血管病相关性的思路…………………………………王昀,季蓓(3):1中国古代食疗特点之我见……………………张华(3):4论《伤寒杂病论》眩晕病证辨治规律…………………………董昌武,程维克,万四妹(4):1《伤寒论》方中芍药的应用特色浅析汤丽芬,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