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杲在《脾胃论》中,首创阴火论,立“甘温除大热”之法,创补中益气汤。后世对其甘温除热之病机众说纷纭,不断发展李氏之阴火论。提出血虚发热;气虚中气下陷,伏留化火;脾胃气虚,外邪入侵;气虚湿阻郁而化热;发热乃虚阳外越;气虚及阴,阴虚则生内热等病机理论。  相似文献   

2.
气虚发热是内伤引起的一组虚热,治疗主以“甘温除热法”,代表方剂为补中益气汤,证诸临床,疗效确切。究其气虚发热的机理,各家说法尚不统一。据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9年出版的高等中医院校试用教材《内科学》内伤发热篇中罗列五种:一是认为脾气虚陷,中焦虚寒,因之虚阳外越而呈热象:二是认为脾胃气虚,谷气下流而蕴为湿热,促使下焦阴火上冲而致发热;三是认为气虚则卫外不固,感受外邪,正邪相搏而发热;四是认为中气虚则不能生血,致血虚而发热;五是认为阳气不  相似文献   

3.
“口疮”一词首见于《黄帝内经》,历代医家认为其病因病机多责之于“火”,可分为外感风热、心脾积热、阴虚火旺、脾胃虚弱、阳虚火浮等证型,论治以疏风泄热、清心泻脾、滋阴降火、温补脾胃、补肾敛火为主。  相似文献   

4.
张仲景治疗痹证为《伤寒杂病论》较有特色的内容,对痹证的病因病机、证型分类及治疗方法均有详细论述,其治疗特色主要为善用汗法、温法,善用麻黄、附子,重视顾护脾胃。  相似文献   

5.
非胰岛素依赖性糖悄病的病理改变是当液代谢失调,而脾胃功能失常是重要的致病因素,肾气不足亦不可忽视。辩证分为胃肠实热、脾虚湿阻、肾气不足和肝郁气滞甲型,主要治疗方法有清泻胃肠实热、平调脾胃功能、补益肾气、通调水道、疏肝理气等。  相似文献   

6.
《临证指南医案》所载血证医案充分体现了叶天士诊疗血证的学术思想。其治疗血证多从脾胃入手,分阴阳而治,拟升阳健脾、甘温益营、甘润养阴、通补胃阳等法,尤重胃阴;脾胃同治,采用健脾养胃、补脾疏胃之法;主张“上下交病,治在中焦”“肝木犯土,调肝治中”;注重调养脾胃,药寓食疗。  相似文献   

7.
刘健认为,类风湿关节炎脾胃亏虚为其本,风、寒、湿、热、瘀为其标。该病基本病机为脾胃虚弱,气血不足,痰湿内蕴,瘀血阻络。治疗上,应权衡标本缓急,以健脾化湿通络为法,重后天之本,分期分型论治,并重视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8.
吴伟教授提出冠心病的病机除了血瘀、痰浊、气滞、气阴虚或气阳虚外,还有热邪或热毒痹阻的病机。此病机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时表现尤为明显。临床运用清热活血法治疗热壅血瘀型冠心病,初步显示出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9.
清浊是《黄帝内经》的一对重要概念,与脾胃关系密切。在生理上,清浊基于脾胃而生成,并通过脾胃运转功能产生运动交互;在病理上,清浊升降失常与脾胃功能状态失衡相互影响;在脾胃病中,清浊可以体现在患者的面色、气味、病理产物、脉象中,可基于相关症状表现进行辨证诊断。  相似文献   

10.
脾胃是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一旦脾胃有病,往往又可影响到其它脏腑。因此,认真研究脾胃病的证治,是十分必要的。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中所载有关治疗脾胃病的理法方药,从古到今一直有效地指导着临床实践,很值得学习、效法。笔者不揣浅陋,将学习原著体会例述如下,供同道参考。  相似文献   

11.
梁文珍认为子宫腺肌病的核心病机为瘀,其治疗应以通经畅络、化瘀消癥为主。临证喜用生蒲黄、延胡索化瘀止痛,以透骨草、皂角刺化瘀消癥,以王不留行、急性子治疗乳房胀痛,以牡丹皮、桂枝治疗瘀热内阻或寒热夹杂之痛证,主张癥瘕未成即用攻法,以防患于未然,临证用药兼顾中州,以防久攻损伤脾胃之气。其所创立的验方化癥汤用于临床多获效验。  相似文献   

12.
中药治疗川畸病1例朱宁生(江苏省南京市下关医院210011)关键词:川畸病:中医药疗法刘某,男,10个半月。因发热3天,伴轻咳于1991年3月12日急诊入院。入院号9663。患儿于3天前开始发热,热前无恶寒,体温高达40℃,持续不退。在门诊曾用青霉素...  相似文献   

13.
国医大师夏桂成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不仅以活血化瘀、理气止痛之法,还立足阳虚瘀结病机,提倡通过心-肾-子宫轴调控经间期阴阳转化,经前期注重温肾助阳,临证中注重宁心、益气等法综合运用。  相似文献   

14.
《伤寒论》虽以伤寒命名,实亦为杂病示法,其精思妙用,众所周知。惟书中“和”字的含义,往往因文而异。窃以为论中的“和”、“未和”、“自和”、“和之”等词,均是辨证论治的着眼着手处,试分别浅述于次: 关于阴阳营卫方面 辨证要点,首重阴阳.论中第7条“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即是辨阴病阳病,而阴阳消长、胜复等也俱为辨识之要。《伤寒论》立法论治的主  相似文献   

15.
李东垣作为“补土派”的创始人,对于脾胃病的治疗有其独特的思想体系。其对“阴火”的认识为后世用“升阳法”治疗脾胃亏虚证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李东垣根据伤饮、伤食之病机不同,提出上下分消化饮、内消积滞的不同治疗思路,并且顺应四时升降浮沉之性以加减用药,强调药物酒制对于治疗脾胃病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6.
热可清雾化剂是我院中医内科张道宗教授经验方.具有解表祛邪、清热解毒之功.临床用于温热病初期,邪在肺卫,发热,无汗或汗出不畅,苔薄白或黄,脉浮数等症.  相似文献   

17.
气阴两虚、湿热内蕴是胃肠病的基本病机。按邪正斗争态势分,正虚有气虚、阴虚、气阴两虚、阳虚、阴阳两虚、血虚之异,邪实有湿滞、热郁、滞结和血瘀之别。胃肠病的治疗重在补中清化。  相似文献   

18.
钱乙在辨证中特别强调脾胃虚衰与疾病的关系,认为小儿杂病多与脾胃有关。治疗小儿脾胃病时注意攻不伤正、温不助热、寒不伤中,并注重分时论治。用药泻脾不伤胃、补脾不壅滞、生胃津不碍脾运。  相似文献   

19.
小儿功能性便秘是儿科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其反复发作的基本病机为“热、积、虚”。治疗需采用“清、消、补、养”动态序贯疗法。疗程早期以清消之法清热消积通下;疗程中期以补法健脾养阴;疗程后期则以养法调理体质。以中医序贯辨治方案治疗小儿便秘,既可使大便得以通下又可顾护脾胃,同时指导患儿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减少疾病复发。  相似文献   

20.
马骏强调脾胃在五脏六腑中的主导地位及固护脾胃之气的重要性,认为脾胃病的根本病机是中焦脾胃升降失衡,用药注重润、燥、刚、柔与寒、热、温、凉的权衡搭配,临证时重视体质辨识,将体质因素与致病因素当作辨证论治的重要参考依据,在临床上取得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