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基于瘀血阻络是痿证发生的基本病机、外部损伤是其重要发病基础、脾胃虚弱是其进展演变的重要原因等理论认识,认为针刺治疗当以理气活血、补益脾胃、疏通经气、濡养经筋为主,组方选取患侧肩髃、曲池、合谷,针对病损经筋取其相应腧穴,复取内关、曲泽疏通厥阴经气,后溪、腕骨疏通太阳经气,足三里、三阴交补益后天之气,可收健脾益气、活血养血、疏通经气、濡养经筋之功,是临床治疗痿证的理想配穴组方.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贺氏三通法”不同时点针刺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缺血区脑组织和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 oxide dismutase, SOD)和丙二醛(malondialdehyde, MDA)水平的影响。方法 将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8只)、模型对照组(10只)、针刺组(30只)。根据干预时间的不同,针刺组分为3 h针刺组、6 h针刺组、48 h针刺组,每组各10只。采用线栓法复制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针刺组在模型复制成功后分别按3、6、48 h分组给予“贺氏三通法”针刺,每日1次。模型复制成功72 h后测定血清及脑组织中SOD活性和MDA含量。结果 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各针刺组大鼠脑组织SOD活性显著增加(P<0.01),6 h针刺组血清SOD活性有升高趋势(P>0.05);而针刺组大鼠血清MDA含量显著增加(P<0.01)。6 h针刺组大鼠血清SOD活性、MDA含量显著高于3 h和48 h针刺组(P<0.05,或P<0.01)。结论 “贺氏三通法”早期介入可调节SOD、MDA的代谢紊乱,从而对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大鼠脑组织起到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筛选卵巢老化及针刺“肾俞”干预的相关基因。方法:建立自然的更年期大鼠模型,实验动物包括青年组、更年组、针刺组,采用mRNA差异显示PCR技术,筛选卵巢中差异表达的基因,其中部分进行克隆、测序,并与NCB I相关数据库进行同源性比较。结果:获得16条差异表达明显的cDNA片段,其中已测序的6条均为未知功能基因。结论:卵巢老化及针刺“肾俞”的干预效应可能是多基因参与作用的结果,对分离到的cDNA进一步研究有助于揭示其分子机制。  相似文献   

4.
俞募配穴法治疗顽固性失眠2例黄峥(江苏省南京市中医院210001)关键词:失眠;俞穴;募穴;针刺疗法中图法分类号:R256.23;R224.2俞募穴是脏腑经气输注于背腰部和胸腹部的腧穴,各有12穴。俞募穴与各脏腑的病变有密切关系,脏腑发生病变时,每在...  相似文献   

5.
以《灵枢》相关理论为依据,通过论述“结”的病位、诊断、治疗三方面来阐述“解结”之法的具体含义。“解结”之法为疏通郁结、通达经气之法,可通过温运、刺络、刺气街等方法实现。  相似文献   

6.
“凡刺之道,气调而止”,提示针刺取效的关键在于“气调”。“气调”作为针刺的结果,指治疗后病变部位气机调和、机体阴平阳秘之意。“气调”与针刺过程密切相关,贯穿在针刺的各个环节,并且具有不同的含义及操作方式。针刺前重在辨证定穴,刺针时注重刺手与押手的作用,行针时重在候气、辨气、守气。针刺止于“邪气去,谷气至”的状态,脉象趋于和缓是判断脏腑功能恢复的征象。  相似文献   

7.
明代新安医家汪机继承金元医家朱丹溪的观点,认为"针法浑是泻而无补".考其理论渊源,出自于<黄帝内经>"阴阳形气俱不足,勿取以针,而调以甘药".针法补泻不同于药疗、食补,其作用在于调气.通过针刺的补泻手法以激发经气,促使机体阴阳平衡.当人体"阴阳形气俱不足"时,说明气虚血少,针刺不仅不能激发经气,反而会伤气、耗气.故大虚...  相似文献   

8.
神阙穴探讨     
神阙穴又称脐中,“气舍”、“下丹田”、“命蒂”。近年来笔者对该穴进行探讨,现概述如下。1历代医家对神阙穴的认识神阙穴始见于《素问·气穴论》,但最早提出“神阙”二字的是晋·皇甫谧《针灸甲乙经》。《素问·气穴论》曰:“藏俞五十穴,……齐一穴,……针之所由...  相似文献   

9.
“从卫取气”“从荣置气”针刺补泻理论首见于《难经·七十八难》。“从卫取气”“从荣置气”的理论实为针刺补泻的方法,目的在于调阴阳、调营卫、调气血及促使得气。其手法核心一是分层操作,体现深浅补泻理论;二是随呼吸进出针刺,达到补泻目的;三是依据营卫流注方向随卫逆营行针,体现营卫补泻内涵;四是注重针刺力度的轻重,达到补气、取气血而泻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针刺治疗坐骨神经痛180例黄虹(蚌埠医学院附属医院针灸科233004)关键词:坐骨神经痛;针刺疗法中图法分类号:R745.42;R245.311坐骨神经痛属于祖国医学“痹证”和“腰腿痛”的范畴,临床较为多见。自1987年7月至1997年7月,10年间...  相似文献   

11.
针刺合刺五加静脉滴注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48例肖伟胡凤仪(安徽中医学院附属针灸医院合肥230061)关键词:椎动脉型颈椎病;针刺;刺五加注射液1993~1995年,笔者运用针刺合刺五加静脉滴注(下称“针药并用”)治疗本病48例,取得较好疗效,且与单用...  相似文献   

12.
“得气”与“气至”均为针刺过程中的特征性表现,“得气”以医者针下气感与患者酸麻胀痛之感为主,但这种气感并非一定提示“气至而有效”,还须先辨“气”之邪正;“气至”除上述感觉外兼有脉象或表浅症状的改善。针刺的临床疗效通过进入“气至”的境界而实现,而“气至”的前提往往是“得气”。在不同辨证下,“得气”与“气至”的关系也发生了一些变化。从实证、虚证、虚实夹杂证等方面,论述“得气”与“气至”的特点及关系,可为临床医生辨病辨证及判断针刺疗效提供一些思路。  相似文献   

13.
在针刺治疗冠心病的临床和实验研究中,我们观察到针刺有防治冠心病猝死的作用。1984年在第二届全国针灸针麻学术讨论会上,我们提出了应用针刺防治冠心病猝死的设想,本文仅就我们的研究并结合国内同仁有关工作,进一步提出和论证针刺防治冠心病及其猝死的观点,以求探索一条针灸疗法防治该病的途径。 一、祖国医学对冠心病的认识与治疗 中医没有冠心病的病名,但对其临床表现历代医家均有所记载,如《素问·藏器法时论》中提到“心病者,胸中痛,胁支满,胸下痛,膺背肩甲间痛,两臂内痛。”颇类似冠心病心绞痛的表现。《灵枢·厥病篇》中载有“真心痛,手足青至节,  相似文献   

14.
从“协同效应”的原始定义出发,系统回顾针灸学中的“协同效应”,分析和提出穴位“协同效应”的产生必须满足的3个条件,即单个穴位具有确切的同一靶向效应、单个穴位处于“最佳效应”以及两个穴位作用于靶向目标的途径各异。穴位间“协同效应”的研究将推进单个穴位“最佳效应”和穴位作用途径方面的研究,从而促进不同作用途径穴位的配伍使用,进而发现针灸刺激量的应用规律。  相似文献   

15.
脑卒中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具有极高的发病率、病残率、病死率和复发率。近年来国内利用针刺疗法治疗脑卒中效果较佳,并总结出许多行之有效的独特疗法,同时其机制研究也取得了一定进展。现就1994年以来针刺治疗脑卒中临床机制研究有关资料综述如下。 1 改善脑血流量和脑血管功能   针刺可以提高局部脑血流量,快速缓解血管痉挛,实现侧支代偿。王克键等[1]观察针刺阳明经穴前后脑梗死患者脑血流图有极显著性差异,认为对脑卒中患者颅内动脉血流有双向调整作用,可使流速减慢的动脉血流加快,使流速加快的动脉血流减慢,亦可使管径狭窄的血管扩张,使舒张的血管收缩,从而维持颅内动脉血流平衡。郭义等[2]观察手十二井穴刺络放血后即刻脑血流的改变情况,表明该法亦可双向调节脑卒中患者颅内血流动力学状态,具有使患者颅内血流减慢者加快、血流加快者减慢的趋势,其机制可能与改变血管外周阻力有关。  相似文献   

16.
哑门(Yamen,属督脉经)是临床上十分常用的腧穴之一,用于治疗头痛、眩晕、目赤肿痛、中风、舌强、失语、半身不遂等症。由于它位于人体项部,所处位置特殊,在针刺时如果操作不慎,针刺过深或针刺方向错误,易造成医疗事故。早在《素问·刺禁论》中就曾对针刺头项...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针刺抗休克的机制。方法:复制家兔失血性休克模型,观察针刺“内关”穴对休克时体液因素的影响。结果:休克30 m in时,血浆中血管紧张素Ⅱ(AⅡ)、心钠素(ANP)、血栓素B2(TXB2)、6-酮-前列腺素F1α(6-keto-PGF1α)、5-羟色胺(5-HT)、组织胺(H ist)等含量比休克前明显增多。休克60 m in时,对照组各指标含量继续升高;在针刺组,血压显著上升,AⅡ等指标含量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结论:针刺对休克时体液因素的调整作用可能是其抗休克机制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以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pontaneous hypertensive rat,SHR)为观察对象,探究针刺降压的钟基因调控作用。方法 将24只SHR随机分为针刺组和模型组,12只Wistar-Kyoto(WKY)大鼠作为正常组。针刺组选择辰时针刺SHR双侧曲池、足三里穴,模型组和正常组仅接受与针刺组同等强度的捆绑操作。4周后,各组分别在辰、酉时随机抽取6只大鼠,测量鼠尾收缩压(systolic blood pressure, SBP)和舒张压(diastolic blood pressure, DBP),然后检测血清5-羟色胺(5-hydroxytryptamine,5-HT)、褪黑素(melatonin, MT)的含量以及心脏生物钟基因Clock和Bmal1的表达水平。结果 分组因素对SBP、DBP、血清MT含量、Clock表达结果的RQ值、Bmal1表达结果的RQ值的主效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时辰因素对各指标的主效应和两者的交互作用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辰、酉两个时辰的SBP和DBP均高于正常组(P<0.05),针刺组辰时的SBP和DBP及酉时的SBP均低于模型组(P<0.05)。模型组辰时MT含量较正常组降低,5-HT含量较正常组升高(P<0.05),针刺组辰时MT含量较模型组升高,5-HT含量较模型组降低(P<0.05);针刺组酉时的MT含量较模型组升高(P<0.05)。针刺组辰时心脏Clock基因表达水平和酉时心脏Bmal1基因表达水平较模型组升高(P<0.05)。结论 辰时针刺可以降低SHR的“双峰”血压,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提高血清MT含量,减少5-HT含量以及提高心脏Clock和Bmal1基因的表达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针刺对失眠焦虑抑郁状态的疗效。方法将60例失眠焦虑抑郁状态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分别采用针刺和舒乐安定治疗,疗程4周。治疗前后分别对两组患者进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问卷、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评定。结果针刺组和对照组治疗前SDS、SAS评分显著高于国内常模(P〈0.05);治疗后针刺组PSQI、SDS和SAS显著低于治疗前(P〈0.01),对照组PSQI和SAS评分也显著低于治疗前(P〈0.01),且针刺组SD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针刺对失眠及伴有的抑郁状态具有较好疗效,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针刺百会、大椎穴对海洛因复吸大鼠脑组织糖调节蛋白78(glucose regulated protein 78,GRP78)和钙网织蛋白(calreticulin,CRT)的影响,探讨针刺干预海洛因脑损伤的机制。方法 将40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依赖组、模型组、针刺组和药物组,每组8只。按重复3次“染毒→戒断”的方法复制海洛因复吸大鼠模型。于实验第46天取各组大鼠海马、中脑腹侧被盖区(ventral tegmental area,VTA)脑组织,分别运用荧光RT-PCR和Western blot法,观察各组大鼠海马和VTA区GRP78和CRT蛋白及其mRNA表达水平。结果 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和依赖组大鼠海马和VTA中CRT、GRP78蛋白及其mRNA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针刺组大鼠海马和VTA中CRT、GRP78蛋白及其mRNA表达水平显著增高(P<0.05);针刺组与药物组比较,仅海马CRT mRNA表达水平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刺干预海洛因脑损伤的机制与其上调海马和VTA中CRT、GRP78的表达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