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论针灸治法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一个主要理论特点.辨证求因,审因论治,对疾病成因分析透彻后,确定治法便是论治的关键.方从法立,以法统方,方可不定,法须确立.治法是指导临床遣方和创造新方的主要依据.方药治法理论历来为医家所重视并已经发展得相当完善而系统,它不仅成为临床遣方用药之圭臬,同时也是关系到临床疗效成败之关键.但与方药治法理论同出一源的针灸疗法不仅至今没有完整系统的理论,而且历代典籍也鲜见涉论,这与针灸学科在中医学中的重要地位极不相称.鉴此,笔者就针灸治法试作论述,希冀抛砖引玉,以提高针灸理论学术水平.  相似文献   

2.
咳嗽是小儿常见的肺系疾病.历来医家多宗"脾为生痰之源,肺乃贮痰之器"、"其标在肺,其制在脾,其本在肾"之说,多从肺脾肾论治,而从肝论治者较少.笔者临床注重调肝理肺,收效满意,现谈谈肤浅体会.  相似文献   

3.
国医大师徐经世认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是以"湿阻热蕴,热极成毒"为主要病因病机,治疗宜分轻重,分期论治;同时还要遵循"因时、因地、因人"而异的治疗原则。早期轻症患者应注意"宣透",即恢复肺的宣发肃降之功能并透邪外出;重症患者当遵"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之旨,标本兼顾,扶正祛邪并施;危重患者则应区分闭证与脱证的不同,配合西医支持治疗,相互协同;恢复期患者则应注重饮食调养,劳逸有度,做好形神修养,实现自我康复。  相似文献   

4.
膝骨关节炎病因病机特点为本虚标实,以肝肾亏虚为本,以风、寒、湿、瘀、外伤为标.杨骏指出膝骨关节炎的辨病重在审因以辨虚实,审位以明中医之病位及西医解剖结构,审症以求病因,依症施治;治疗思想重在通,针刺、中药外敷穴位以微通,温针灸、隔物灸以温通,刺血、火针、电针以强通;重在调,补益肝肾,柔筋健骨以调体;长针直刺,加重手法以...  相似文献   

5.
《伤寒杂病论》中论治眩晕散见于临证各篇,其病因各异,病机复杂,有阴阳虚实之分、寒热水湿痰阻之别,实证多由水湿痰饮为患,虚证多以脾肾阳虚、精血亏虚为因;其治则因证因人各异,重视虚实夹杂的辨治及其预后判断。通过对《伤寒杂病论》与眩晕相关条文的复习和归纳,探析张仲景对眩晕的辨治规律,有利于临床对眩晕的防治。  相似文献   

6.
痿证之生,《内经》认为系由五脏之热所致。其热,后世医家多解释为阴虚所生之热。在治法方面,尤其强调退热莫如滋阴,滋阴莫如独取阳明。然而,从临床实践观之并非完全如此。笔者认为,辨治痿证切莫囿于前述,应据证求因、审因论治,兹举病案五则,以供临证参考。 一、温补脾胃案 刘某,女,21岁,未婚,农民。1989年7月12日诊。 患者双足发软,不能站立、步行月余。  相似文献   

7.
叶天士在《黄帝内经》"肝脆则善病消瘅"的基础上,具体阐发了消渴病从肝论治理论。其认为情志失调是消渴病发生的重要病因,肝失疏泄是基本病机,并将消渴病从肝论治理论运用于临床诊疗中。  相似文献   

8.
徐复观解释中国思想史的方法:思想家之抽象的思想与思想家之人格、生平遭遇及其所处的时代背景内在地结合起来,思想家之活生生的人与活生生的思想构成了"立体的完整生命体".这种解释具有重要的意义:思想家之思想因与其个人的遭遇、人格及其所处的时代结合起来,而使思想家的思想内涵丰富而深刻,且在它们的互动中,展现出思想形成之艰难曲折的动态历程;思想家不是抽象的思想人物,而是有着鲜活生命的历史中的具体人物.他们的思想与不幸坎坷的人生遭遇,形成了他们独特的个性情感,而长久地留在读者的心中.  相似文献   

9.
周宜轩教授从事中医临床工作40余年,学验俱丰.注重临床思维的创新,临床诊治中善于总结;强调认识疾病的整体性、治疗疾病的综合性、预防疾病的主动性及收集四诊信息的灵活性;重视辨证论治与辨病论治相结合,辨证舌脉相结合,治本与治标相结合,中药传统理论与现代中药药理研究相结合,治疗、预防、养生相结合的"五结合"原则.  相似文献   

10.
糖尿病心肌病是并发于糖尿病的一个独立疾病,属中医"心悸"、"怔忡"、"胸痹"等范畴,根据其发病机制和病理变化,"瘀"贯穿了其发生发展的全过程.心肌代谢紊乱、微小血管的改变、心肌纤维化、自主神经病变和凝血功能障碍都可能是引起"瘀"的原因,因此应该从"瘀"认识和论治该病.  相似文献   

11.
船山论治,颇有取于他心目中庄子的"两行"之道.他以为,通天下只是一气,所谓天,即是自然,而自然就是"无必然".治天下者须"师天";所谓师天,并非奉一先生之说,以为即此便是真理,普天之下须一体奉行,而是因万物之自然,不以一己之所谓理例诸人人.这就是"两行",亦即彼此皆可行,两不相碍.依船山之见,天地无主宰,故无统一的规律;然而万物虽别异,不能强求一律,每一物却各有其常态.天下虽不免时有骚动不靖,但只要治者不与之相激相荡,迟早会恢复常态.因此治道之最要,在于容纳人间世种种是非利害,不干扰人人所固有的德性与意欲.若执着于某种成法或定理,硬为天下安排设计,必致偾事.理由在于事物有其天然之则,非人有限的见闻知识所能穷尽.船山如此见解,与哈耶克所谓自发社会秩序以及欧克萧特对政治中"理性主义"的批评,颇有相通之处,值得进一步的研究与比较.  相似文献   

12.
明代医家龚廷贤论治饮食损伤独具特色,不仅继承李东垣饮食分治思想,同时提出脾胃分治、辨因论治理论。龚氏认为饮食损伤胃病在先,继而及脾;饮酒伤偏重酒病防治;食伤原因有多食、急食、强食、误食及寒物、热物所伤之不同。其治胃擅用疏通、慎用消导,治脾擅用健运兼以益肾,并创制治饮食损伤诸方;注重饮食养生,提出三宜五不宜;对于脾胃虚弱者强调食疗,创食疗法及糕饼方。这些理论对饮食损伤疾病的预防及治疗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腐败现象的久遏不止有其深刻的历史及现实原因.封建意识、封建道德规范的影响,新旧经济体制转换和资产阶级腐朽思想的影响,是腐败滋生的深层原因.要根除腐败,就不能忽视思想政治教育的反腐功能.思想上的蜕化变质是腐败之始,思想政治教育是反腐败的固本之策,必须不断充实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更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加强对社会大众,尤其是领导干部和青年学生的教育.  相似文献   

14.
荀子的"制名之枢要"思想是关于制名的原则和方法,包括"同则同之,异则异之"原则;单名和兼名、"共名""别名""大共名"与"大别名"的分类方法;"遍举"之"共名"与"偏举"之"别名"明确名的逻辑方法;约定俗成的制名原则和"稽实定数"的制名原则.此思想包含有丰富的逻辑理论.但荀子"制名之枢要"思想的提出,主要是为当时的社会政治、伦理秩序和儒家思想服务的.  相似文献   

15.
略论孔子德治思想体系中的经济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子的义利观是其德治方略中经济主张的理论基础,他认为人们的欲利和求富观念乃人性所在,但"利"应受"义"制约,应义主利从、重义轻利.孔子德治经济思想在实践上则主要表现为他的惠民、富民主张,他强调统治者"因民之所利而利之",认为均无贫、薄赋敛,去奢取俭,是安民之道.他重视发展农工商,建议废关卡,统一度量衡.孔子与柏拉图的治国经济主张有许多相似之处.  相似文献   

16.
中医内科学是中医院校多个专业的主干课程,其内容丰富,知识密集,是基础理论联系临床实践的桥梁,也是学好其他临床各科的重要基础.目前,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普遍采用的是"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医内科学>,内容分上下篇.下篇各论分7个系统阐述中医临床常见病证,其中第6章"气血津液病证",多为临床疑难杂证,病因复杂,病机多变,辨证灵活,论治多样,学生学习难度较大;但教好这一章节,对学生临证思维的拓展和临床实践能力的提高则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鼻衄、红汗与倒经虽然均见衄血,但在概念、病机、治则上有异同,为此试作如下辨析。 基本概念 鼻衄,又称衄或(鼻丑),当大量衄血不止时,亦称鼻洪。早在《内经》就有鼻衄的记载,并且对其病因病理作了阐述,如《灵枢·百病始生》曰:阳络伤则血外溢,血外溢则衄血”。因此鼻衄的产生是各种原因引起鼻部阳络损伤的结果。 红汗之名,始见于清·唐容川《血证论》,曰:“有伤寒失汗,邪无出路,因由血分泄而为衄,此名红汗。”它是伏邪外泄所引起,致衄机理与汗解的关系最为密切,因邪气外闭,阳郁太甚,  相似文献   

18.
《医门棒喝(初集)》体现了清代医家章楠的医易思想,主要表现在“医易同出阴阳太极之源”和“《易经》论治世,医经论治身,应重其理而非其辞”两个方面。章楠在书中创造性地以十二辟卦解释了风寒暑湿燥火,以河洛数理论述了“土为太极之廓”的重土思想,并以“易与医皆为中和之道”反驳张景岳“阳少阴多,扶阳抑阴”的观点。  相似文献   

19.
清代新安医家汪艺香原籍歙县,占籍无锡,因医术精湛,享誉锡澄一带。《汪艺香先生医案》是其学术思想的重要体现。汪艺香师法温病学派,擅长运用时方;将咳嗽明确分为外感和内伤两类论治;临床辨治疾病重视四诊合参,尤重舌脉;精通药性,处方灵活多变。  相似文献   

20.
韩祗和,北宋著名医家,著有<伤寒微旨论>,该书于阴黄证单列一篇,且多有发挥.韩氏将阴黄证归纳为4个证型,视其寒重、湿重及有无兼证区别对待.同时对阴黄的病因病机进行了探讨,补充了<伤寒论>之不足.并提出了6首论治阴黄之方剂,可谓阴黄证方药始祖,也开辟阴黄辨证用药之先河.通过对韩氏6首论治阴黄方剂的组方规律进行探析,发现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