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在脾胃学说理论以及临床中,一般多侧重于脾阳、胃阴,而对脾阴、脾阴虚较少提及。事实上,对脾阴、脾阴虚的阐述古已有之,只是不够系统、完整。近年来有关脾阴与脾阴虚研究文章增多,今择其要者述评如下。1脾阴1.1历代医家论述有关脾阴的论述,最早可追溯到《内经》...  相似文献   

2.
益火补土理论主要包括君火论、补心生脾论、命门火论、两火论、脾胃火论等。君火论指温心阳助脾阳的治法;补心生脾论是根据心脾两脏生理病理关系,补心养脾;命门火论是着眼肾阳、脾阳联系,温肾阳壮脾阳的治法;两火论则是根据“脾胃分治”原则,以肾阳、心阳分补脾胃之阳的治法;脾胃火论即直接补脾胃之阳以恢复脾胃功能的治法;另有从用药角度诠释益火补土理论,即根据“脾得阳始运”用温热药补脾阳,或根据“泻心火、实脾土”采用甘温佐以苦酸的用药之法。  相似文献   

3.
理脾阴正方出自新安医家吴澄《不居集》,由人参3克,白芍、山药、扁豆、茯苓、莲肉各6克,甘草、河车各2.4克,橘红2克,荷叶一角,老米一把组成。其组方原则是“芳香甘平之品,培补中宫而不燥其津液。”有滋补脾阴、舒展脾气之功,乃针对脾阴虚而设。临床上凡经辨证病机属脾阴虚者,投此方收效较佳,现举数案如下:  相似文献   

4.
脾胃学说是中医理论中的一个重要部分,调治脾胃是中医临床上的一个重要方法.新安医家汪机、徐春甫、罗周彦、吴楚等医家继承前人经验,结合临床,提出调和脾胃的新观点,汪机的"培元重参芪"说,吴澄的"理脾阴"说以及罗浩的"治脾以燥药升之,治胃以润药降之"等观点具有其广泛性和实用性,为脾胃学说的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也为新安医家发...  相似文献   

5.
《临证指南医案》所载血证医案充分体现了叶天士诊疗血证的学术思想。其治疗血证多从脾胃入手,分阴阳而治,拟升阳健脾、甘温益营、甘润养阴、通补胃阳等法,尤重胃阴;脾胃同治,采用健脾养胃、补脾疏胃之法;主张“上下交病,治在中焦”“肝木犯土,调肝治中”;注重调养脾胃,药寓食疗。  相似文献   

6.
痢疾为常见消化系统疾病,症状表现形式多样,病程长短不一。明代新安医家孙一奎认为,痢疾病因主要为外感六淫,脾胃损伤所致,病性虚实寒热气血兼有;痢疾与滞下有所区别,针对不同类型的痢疾,分别采取相应方药进行治疗;并对“无积不成痢”之说进行补充,创造性地运用固本培元之法培补脾肾元气以治疗痢疾。  相似文献   

7.
脾阴浅析     
一、脾阴之说发展过程 脾阴乃贮于脾中之营血、阴液和脂膏,是组成和濡养脾脏的特殊形质,其为水谷精微所化生,为脾脏生理功能的物质基础。 脾阴一说早在歧黄之典、南阳圣书中已初见端倪。如《素问·生气通天论》说:“脾气不濡”,《灵枢·本神》说:“脾藏营”。而张仲景用麻子仁丸治疗脾约证诚开脾阴不足证治之先河,首次从临床上明确了脾阴不足的病理及证治特点。对此清代程应旄曾有过颇为精彩的阐发:“脾约者,脾阴外渗,无液以滋,脾家先自干槁了,何能以余阴萌及肠胃,所以胃火盛而肠枯,大便坚而粪粒小也。”  相似文献   

8.
在学习《脾胃论》的基础上,作者等围绕脾胃内伤学说的主要病机——脾胃气虚、脾阳下陷、阴火上乘,通过临床分析法对“脾虚”证本质进行了初步探讨,现报道于后,并就一些问题提出讨论。  相似文献   

9.
《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以下简称《金匮》)中,有关治脾论述颇详,书中有方可循。有法可效,一直被历代医家所重视和沿用,对后世影响颇大。笔者就上述二书中有关条文,整理归纳出“治脾六法”,浅谈如下: 一、温中补虚法:适用于中焦虚寒证。主证:脘腹冷痛,不思饮食,口淡不渴,呕吐泄泻,或虚劳里急,心悸虚烦.舌淡苔白,脉缓无力等。病机:脾阳不振,健运失职。治则:宗“寒者热之”,“虚者补之”,立温补法,  相似文献   

10.
小儿功能性便秘是儿科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其反复发作的基本病机为“热、积、虚”。治疗需采用“清、消、补、养”动态序贯疗法。疗程早期以清消之法清热消积通下;疗程中期以补法健脾养阴;疗程后期则以养法调理体质。以中医序贯辨治方案治疗小儿便秘,既可使大便得以通下又可顾护脾胃,同时指导患儿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减少疾病复发。  相似文献   

11.
“胃湿”病因为外感、内生和脏腑传变,病机在于湿热邪气盘踞脾胃,热重湿轻,以胃为重。“胃湿”治疗以清热化湿为主,以顾护胃阴为辅,代表方剂为白虎加苍术汤、加减三石汤、清中汤及加减小陷胸汤。  相似文献   

12.
便秘是临床常见病、难治病,以虚型及虚实夹杂型为主要证型。魏志军认为便秘与五脏功能密切相关,治疗应以“调和阴阳”为原则,运用调节气机、攻补兼施、调和气血、健补脾阳等方法,使人体气血阴阳平衡、肠腑通畅。  相似文献   

13.
新安医家叶天士通补奇经法内涵丰富,“奇经”包含奇经八脉经络概念与精血层面两类含义;“通补”之意除方药配伍通补并用外,更是针对奇经冲任二脉“流通满盈,易虚易滞”的生理病理特点而采取的治疗方法。叶天士善用通补奇经法治疗月经不调、虚劳、癥瘕等多种奇经病证。通补奇经法即填补精血和流通药味组合并用之法,并可进一步细分为通补奇经之阳、通补奇经之阴及通补奇经气血三法。  相似文献   

14.
2002年4月12日,乐山市中医院主任医师汤一新荣获本市首届科技杰出贡献奖。市政府以十万元人民币,奖励他在二十多年中,探索和建立了系统的中医脾阴虚学说,填补了中医脾胃理论的一项空白,使相关疾病的临床疗效显著提高,许多患者得到了康复。汤一新1951年10月5日出生于乐山城区,1976年从乐山卫生学校中医专业毕业后,先后在福禄镇、明星乡和西坝镇等卫生院工作。明星乡年逾古稀的喻昌辉先生是原乐山县三位著名老中医之一,他看到新来的小汤诚实勤勉,聪明好学,有心把自己几十年积累的经验传授与他。喻老师告诉他:“久治不愈的脾虚病和疑难病,常可考虑脾阴虚。”汤一新对这第一次听到的“脾阴虚”一词很感兴趣,于是翻遍全国中医院校教材,想从中找出更进一步的阐释,没想到一无所获。这激起了汤一新深入探讨脾阴虚的强烈欲望。  相似文献   

15.
“口疮”一词首见于《黄帝内经》,历代医家认为其病因病机多责之于“火”,可分为外感风热、心脾积热、阴虚火旺、脾胃虚弱、阳虚火浮等证型,论治以疏风泄热、清心泻脾、滋阴降火、温补脾胃、补肾敛火为主。  相似文献   

16.
李东垣作为“补土派”的创始人,对于脾胃病的治疗有其独特的思想体系。其对“阴火”的认识为后世用“升阳法”治疗脾胃亏虚证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李东垣根据伤饮、伤食之病机不同,提出上下分消化饮、内消积滞的不同治疗思路,并且顺应四时升降浮沉之性以加减用药,强调药物酒制对于治疗脾胃病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7.
咳嗽是小儿常见的肺系疾病.历来医家多宗"脾为生痰之源,肺乃贮痰之器"、"其标在肺,其制在脾,其本在肾"之说,多从肺脾肾论治,而从肝论治者较少.笔者临床注重调肝理肺,收效满意,现谈谈肤浅体会.  相似文献   

18.
新安医家对郁证治疗的论述较多,认为郁证的病因为情志不舒、气机郁滞、体质素虚、久病致郁。其发生机制主要为气机紊乱、阴阳失调、肝失疏泄、脾失健运、心失所养等;分别采取精神调摄、清肝泻火、化痰散结、理气通郁、健脾养心、补虚安神、调气畅郁等方法进行治疗。新安医家治疗郁证的经验对现代郁证研究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理本论创始于二程,但二程并没有解答理为气之本和理为性之本的所以然,这构成了理本论的待解之题。胡宏在继承二程本体论的基础上,将《易》之太极与形上之道互诠,为道气本体论提供了新思路。但在性本论的统摄下,胡宏更侧重于发明性对于气、理的本源地位,相比于二程以理为核心的理本论,二者呈现出同归而异趣的面相。而朱子则在诠释《太极图说》的基础上,进一步将二程“未尝为一偏”的动静转化之理分殊为“动之理”与“静之理”,论证了理何以为气之本的问题。同时,朱子又以周敦颐《通书》对继善成性的划分为据,论证了理在先、性在后之说。相比于胡宏性本论,朱子则实现了对二程理本论的继承与超越,系统地证成了理本论。  相似文献   

20.
余无言为民国初年著名“汇通派”医家,致力于研究、整理仲景学说,为上海研究仲景学说“三大家”之一。其善用大黄、石膏,治温热病善用清热与攻下二法,并能根据病证,灵活运用汗、和、温、补各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