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吴又可,字有性,明末江苏震泽人,为我国十六世纪杰出医学家之一。他针对疫病流行的情况,引用《内经》理论,创立温疫学说。《温疫论》一书,对中医学的发展,特别是对温病学说影响极大。本文试就《温疫论》与吴氏的学术思想作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2.
吴有性,字又可,是明末著名的医学家。所著《温疫论》是专论温疫病辨治的一部重要著作。吴有性在《温疫论》中,对温疫的病因、病理、感染途径、症状、治疗等各个方面,悉心研讨,探微索奥,提出了一系列的新见解,较之前人有许多重大的突破。特别是吴氏的温疫治疗观,对后世温病学家的影响尤为深远,对温病学说的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本文仅就吴氏的温疫治疗观略作探讨,谬误之处,希不吝指教。  相似文献   

3.
吴又可《温疫论》是第一部温病学专著,近代对其探讨者甚多。笔者认为其不仅揭示了传染病病原的种种特性,而且为整个温病学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温病学家叶天士、薛生白、吴鞠通等,均受其影响,至今某些温病学的重要理论仍源于《温疫论》。因此,不能视《温疫论》为偏歧之著而低估其学术价值,对其应作出客观的评价。  相似文献   

4.
《温疫论》郁热的形成与感染疫邪有关,误治可加重郁热。郁热可分卫分、气分、营分的无形郁热和燥屎、积滞、热瘀导致的有形郁热。卫分无形郁热可用柴胡清燥汤“发之”。气分无形郁热可从吐、下、汗解。营分无形郁热可治以养营阴、透热转气之法。营分燥屎热结者,治以承气汤;积滞郁结者,治以芍药汤加大黄;热瘀互结者,轻则治以调胃承气汤,重则治以大承气汤;热减瘀血不去者,继以桃仁承气汤;瘀去热仍在者,治以犀角地黄汤。阐明《温疫论》无形郁热和有形热结的病机和治疗方法,可丰富吴又可学术思想和温疫学说,促进疫病辨证论治理论体系的构建及中医辨证论治方法学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三承气汤,即大、小承气及调胃承气三汤之合称,方出自《伤寒论》。承气之用,早为历代医家所重视,盖用之当,可化险为夷而有立竿见影之效。古往今来,不少医家就直接饮誉于此。医家所用,各有其得,亦各有其法,然数《温疫论》作者吴有性用精论详,且别具一格。本文试就吴氏运用三承气汤治疗温疫的经验探析如下,以冀对临床治疗急性病症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6.
清代医家郑重光擅长方术,精于伤寒,对前人著述多有发挥,自成特色。郑重光生于公元1638年,卒于公元1716年,祖籍新安歙县,出生于江苏仪征,又寄居江都,后迁扬州府城。郑重光字在辛,号素圃,著有《伤寒论条辨续注》《素圃医案》《温疫论补注》《伤寒论证辨》《伤寒论翼》(《伤寒论翼》未见单行本,后有将5种书合刊为《郑素圃医书五种》)。  相似文献   

7.
升降散为治温十五方主方,载于清代杨栗山之《伤寒温疫条辨》。该方药味虽然只有僵蚕、蝉蜕、姜黄、大黄4味,却含义精深。其主要功效为调畅气机、升清降浊,尚有宣郁散火、清热解毒、化痰散瘀、透疹止痒之功,临床应用广泛,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8.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发生以来,公安机关奋战在疫情防控的第一线,对涉疫违法犯罪行为进行严厉打击,维护了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但公安机关在部分涉疫案件的法律适用上,出现了一些争议。笔者提出制定出台《紧急状态法》、明确《治安管理处罚法》第50条第1款第1项中的"紧急状态情况"的含义、修改完善《传染病防治法》和《突发事件应对法》等建议,旨在为完善公安机关涉疫案件法律适用提供浅薄参考。  相似文献   

9.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作为一种新发生的温疫类疾病,中医对其认识处于逐渐探索阶段,有许多理论问题值得探讨。根据目前已有的资料,结合中医外感病理论,就病名、病位、发病与传变、病机属性以及治疗思路等方面进行思考和讨论,并希望通过众多病例的细致观察和总结研讨,以达成共识,不断推进中医外感病尤其是温疫学理论与实践的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10.
《疫痧草》系常熟陈耕道先生著,成书于清·嘉庆六年(1801年)秋。鉴于当时烂喉痧(猩红热)流行,而江浙一些医家却对此病认识模糊,故陈耕道将此病称之“疫痧”,并“草率成文”名之《疫痧草》,推之于世。《疫痧草》全书内容很多,但散乱无统,重见叠出,是一本需要整理加工的初稿。然书中对疫痧的传染、症状特点、治疗  相似文献   

11.
为弘扬公安战"疫"精神和提升《公安政工学》教学实效,在模块化教学改革导向下,在厘定《公安政工学》模块化教学目标和勾勒《公安政工学》模块化教学内容的基础上,简要陈述公安战"疫"英烈事迹和简要分析战"疫"英烈事迹中的课程思政教学要素。公安战"疫"英烈诠释了忠诚担当、践行了理想信念、彰显了民本思想、谱写了守职人生、强化了纪律作风,据此,可将公安战"疫"精神内核凝练为"忠肃坚毅"。故此,可从公安战"疫"英烈事迹中汲取核心价值观、初心使命、宗旨路线、爱岗敬业、纪律作风等课程思政教学要素。  相似文献   

12.
寒疫最早见于《伤寒论·伤寒例》中,当时依据发病的时令与气候因素称其为“时行寒疫”。尔后因寒疫概念与时行病逐渐分离开来,多称之为寒疫。寒疫为感受寒性疫疠之气而发病,四季皆可发病,并与“暴寒”有一定关系,属广义伤寒范畴。寒疫与狭义伤寒同为感受寒邪为病,不同的是寒疫具有强烈的传染性,因而可遵从伤寒六经理法辨证施治。  相似文献   

13.
明*吴有性在<温疫论>[1]中较系统地论述了膜原学说.这一学说,是吴氏引伸<内经>有关膜(募)原论述,创造性地应用于温疫病诊治之产物[2].它不但对温疫病诊治具有指导意义,且对非温疫病的某些病证诊治也有指导或借鉴意义.为此,本文对吴氏膜原学说试作探析.  相似文献   

14.
《温病条辨》(下称《条辨》)不但系统地论述了温病的证治,而且在方剂的化裁方面为后世树立了典范。全书载方205首。现就其中某些方剂的化裁作如下研讨。 一、银翘散 《条辨》遵《内经》“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苦甘”之旨,宗喻嘉言芳香逐秽之说,用东垣清心凉膈散加减,创制了辛凉平剂银翘散,用于太阴风温、温热、温疫、冬温初起但热不恶寒而渴之候。全方清热而不凉遏表邪,透表而不强行发汗,有轻以去实之能,无助热伤津之弊。此方的化裁有如下情况: 1.在卫营同病或太阴温病内传营血时,将银翘散或除去其中辛散发表之品与清营凉血之品配用,一是治疗太阴温病,二是借其轻清透邪之力,协助清营凉血之品以解营血邪热。如:(1)银翘散  相似文献   

15.
程芝田,歙县人,清嘉道年间名医。博学能文,字法米南宫,善指墨画,曾为新安诸生。其永世业岐黄,于医理尤精。熟读中医西部经典,尤遵崇仲景;并博览唐未以来诸名家医著,吸取各家之长,颇能融会贯通。著《医博》40卷、《医约》4卷,惜乎遭乱而皆亡佚。悬壶衢州,浙江名医雷逸仙受业于程氏,尽得其传。逸仙作古后,其子少逸因觅逸仙方案遗稿,而得程氏遗著《医法心传》,遂请知交刘国光作序,于光绪11年(公元1885年)将该书刊行出版。全书计医论12篇,包括程氏对五行、伤寒、温疫、痢疾、痘科、损伤以及治学等方面的学术见解,近人谢观称赞其“持论颇通达”,后曾被编入《陈修园医书五十种》  相似文献   

16.
关于《汉语大词典》中若干词条释义的商榷庞月光由数十位语言学家挂帅,数百人参加编写,历时10年方才完成的汉语工具书的巨制——《汉语大词典》,材料丰富,词目众多,义项周备,查找便利,确实为社会科学的研究工作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可谓功德无量。学界对此已有较多...  相似文献   

17.
温文保 ,男 ,汉族 ,194 1年 9月出生 ,广东普宁人 ,教授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教学督导。兼任中国气象学会会员 ,曾任湖南省气象学会第六届理事会副理事长。温文保教授讲授课程有《农业气象》、《环境气象学》、《湖南气候》、《灾害性天气与农业》、《农业气候资料统计和分析》、《农业灾害学》、《中国风水文化》等。温教授执教近 4 0载 ,师德淳厚 ,勤于业务 ,形成了务实、善导、常新的教学风格 ,教学经验丰富 ,教学效果好 ,桃李满天下。温教授主要从事气候分析与农业生产方面的研究 ,曾先后主持《湖南与世界各地农业气候的相似研究》、…  相似文献   

18.
《王仲奇医案》是研究王仲奇学术思想的重要资料。其中“喉痹”“类中”“咯血”“湿温”四则医案,体现了王仲奇对《黄帝内经》经文的发挥,其将《黄帝内经》医学经典运用于具体疾病治疗中,寻其根本,探究其源,进而遣方用药,事半功倍。  相似文献   

19.
吴鞠通氏,不仅为温病学之大家,且对内伤杂证颇多创见。兹不揣浅陋,仅就《温病条辨》(简称《条辨》)和《吴鞠通医案》(简称《医案》)中有关痰饮的论治,试作蠡测之析。 一、治内饮,宗“饮属阴邪,非温不化” 1.辛散逐饮:吴氏认为:“饮家反渴,  相似文献   

20.
一、温热毒邪属于戾气 现行《温病学》三版教材把“温热毒邪”作为与戾气并列的病因(四版征求意见稿与此相同),其所引起的疾病即各论中的温毒,包括大头瘟、烂喉痧两个具体病种。 在戾气之外提出“温热毒邪”既有理论失误,又有逻辑混乱。人们知道,有关这类病因,王叔和提出过时气,异气,巢元方提出过乖戾之气,吴又可综合各家之长提出了杂气,疫气、戾气等。其致病都有传染与流行的特点。尤其是吴氏论述疫病最详。他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