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2 毫秒
1.
《太平圣惠方》是北宋王怀隐等人所编纂的大型方剂学著作。其中所载有关鼻腔外治法的条文达70余条,详细载录了鼻疗法适应证,如五官疾病中的鼻炎、目赤肿痛、牙疼、耳聋,儿科疾病中的疳积、小儿惊风,急救等。另外,书中对鼻疗法所用的药物、用量、施术工具、制作及使用方法进行汇总,对现代临床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唐代著名医家孙思邈,是熟谙药性医理的临床大师。他内外妇儿兼通,对妇科颇有建树,通过对其著作《备急千金要方》中妇人病通治方、月经病通治方、治闭经专方三类调治妇科闭经方剂的整理,发现孙氏调治月经病颇具功力。所述闭经方剂既有层次,又有交融,不乏特色,值得深入探究。上逮《金匮要略》、《小品方》,下启《太平圣惠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等,堪为中医妇科闭经治疗的要方。  相似文献   

3.
巴豆酒熏劳宫治疗面神经麻痹王希初(山东省即墨市第二人民医院266214)关键词:面神经麻痹;巴豆;劳宫;酒熏《太平圣惠方》及《串雅外编》等书中有用巴豆治面瘫之记载。笔者以巴豆酒熏劳宫治疗面神经麻痹17例(男9例、女8例,年龄21~62岁,病程2~60...  相似文献   

4.
公元960年,赵匡胤结束了五代十国的混乱局面,建立了北宋王朝,随着工农业生产及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一个规模较大的编书校书活动也应运兴起。太平兴国三年(978年),王怀隐等奉诏编撰了《太平圣惠方》,并于992年问世。这部巨著共100卷,1670门,16834方,虽然1~98卷涉及针灸内容甚少,但第99卷则以论述针法为主,第100卷又是灸法专论,对保存已佚文献及发展针灸医学都有较大贡献,是继《外台秘要》之后内容较好,有一定特色  相似文献   

5.
舌像诊断属中医“四诊”中望诊的范畴,是中医诊断疾病最常用的方法和特有的经验结晶。早在《内经》中就有了察舌辨证的记载。如《灵枢·刺节真邪》:“内热相搏,……舌焦唇槁.”《灵枢·热病》:“舌  相似文献   

6.
试谈《内经》对阴阳理论的建树张宇享(山东省海阳市凤城康复医院265118)关键词:阴阳学说;《内经》中图法分类号:R221;R226《内经》云:“人生有形,不离阴阳”,“生之本,本于阴阳”。阴阳理论是中医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组方用药等的总纲,故深...  相似文献   

7.
李杲(1180~1251年),字明之,真定东垣人,晚年自号“东垣老人”。师承张元素,创脾胃学说,为补土派代表人物,著《脾胃论》、《内外伤辨惑论》、《兰室秘藏》等。今就《脾胃论》(本文所据为湖南中医药研究所《〈脾胃论〉注释》,人民卫生出版社1976年本...  相似文献   

8.
血瘀学说始于《内经》.如《灵枢》中“恶血”即为瘀血最早的记载.《素问*缪刺论》说:“人有所堕坠,恶血留内,腹中满胀,不得前后,先饮利药.”《灵枢*五邪》说:“邪在肝则两胁痛,寒中,恶血在内,月行善掣节,节时肿”,“寒独留则血凝泣,凝则脉不通”.《素问*脉要精微论》说:“夫脉者,血之府也,……涩则心痛”.所以,《内经》虽无瘀血一词,但有恶血、留血之称,并在一些篇章里谈到瘀血产生的原因及瘀血导致的症状.在治疗上,《内经》也提出了基本原则——以疏决通导为主.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血实者宜决之”,《素问*至真要大论》提出:“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坚者削之”、“结者散之”、“留者攻之”,这些记载给后世医家有很大的启发,一直指导着临床和科研工作. 与《内经》同时期的《治病百方》(甘肃武威汉墓出土)第5方即“□瘀方”,该书还记载了早于《本草经》的许多中药,其中有活血化瘀的当归、丹皮、大黄、牛膝、川芎、虫等.可见活血化瘀法,在此之前已被用于临床.我国第一部中药书籍《神农本草经》记录了至今仍经常使用的活血化瘀药约30余种. 汉代张仲景是血瘀学说的奠基人.他在《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篇”中总结前人的经验,首先提出了“瘀血”这个名称,并在治疗蓄血、血痹、虚劳、症瘕、产后腹痛等疾病中,叙述了瘀血的几种主要症状及脉象,在其他篇章中谈到了瘀血产生的原因和治疗;在《伤寒论》的太阳和阳明病篇中,对血瘀证作了比较详细的阐述.他首创了瘀血的辨证论治和方剂,制定了桂枝茯苓丸、下瘀血汤、桃仁承气汤、抵当汤、鳖甲煎丸等方剂,开拓了杂病、伤寒和妇科瘀血论治的新领域,为后世应用活血化瘀药树立了典范.这些理论和实践对后世医学影响很大.  相似文献   

9.
学说汇纂     
《学说汇纂》第1卷《内容摘要》:“学说”者,系学者的思想结晶与学术之见也;“汇纂”者,乃将五彩之条带汇集在一起也;《学说汇纂》,旨在将学者的思考与争论尽可能全方位地展示在读者面前。本卷分为“罗马法原始文献”、“理论研究”、“法学教义”、“罗马法名句”、“学说争鸣”、“会议综述”六个部分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益脾固本法"进行文献研究,一方面探讨了"脾为后天之本"的理论内涵--脾为气血之源,脾为五脏之本,脾为气机之枢;另一方面剖析了"益脾固本法"的发展及其临床应用脉络--奠基于秦汉时代,发展于隋唐,系统化于金元,完善于明清,广用于现代.从理论及实践上澄清"益脾固本法"的源流,旨在科学总结脾的古今涵义,为健脾调治全身疾病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以下简称《金匮》)中,有关治脾论述颇详,书中有方可循。有法可效,一直被历代医家所重视和沿用,对后世影响颇大。笔者就上述二书中有关条文,整理归纳出“治脾六法”,浅谈如下: 一、温中补虚法:适用于中焦虚寒证。主证:脘腹冷痛,不思饮食,口淡不渴,呕吐泄泻,或虚劳里急,心悸虚烦.舌淡苔白,脉缓无力等。病机:脾阳不振,健运失职。治则:宗“寒者热之”,“虚者补之”,立温补法,  相似文献   

12.
舌诊起源甚早,在《内经》中已有描述,但语焉不详。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中已有不少有关舌诊的记载,宋·成无己所著《伤寒明理论》又特别列有“舌上苔第二十二”一章,把《伤寒论》中有关舌诊的条文加以汇集和说明。现据《伤寒论》、  相似文献   

13.
《老子》的圣人是与道合一的人,微妙玄通。他们有着返璞的生活态度和无为治世的理念,他们超越本身无意名利,强调“自然”、“无为”。其中圣人之治和“绝圣”的思想独到精妙,作为圣人文化的瑰宝需要深入挖掘,以避免错解和歪曲进而把握《老子》圣人观的独特之处,领悟其高深意境。  相似文献   

14.
言论短信     
《社会主义论坛》2010,(4):38-38
《瞭望》2010年第11期文章《官场潜规则结出“王亚丽”毒瓜》(作者王金涛):据披露,王亚丽造假升官令人瞠日结舌。这位案发后才被免职的石家庄团市委副书记,  相似文献   

15.
2002年4月12日,乐山市中医院主任医师汤一新荣获本市首届科技杰出贡献奖。市政府以十万元人民币,奖励他在二十多年中,探索和建立了系统的中医脾阴虚学说,填补了中医脾胃理论的一项空白,使相关疾病的临床疗效显著提高,许多患者得到了康复。汤一新1951年10月5日出生于乐山城区,1976年从乐山卫生学校中医专业毕业后,先后在福禄镇、明星乡和西坝镇等卫生院工作。明星乡年逾古稀的喻昌辉先生是原乐山县三位著名老中医之一,他看到新来的小汤诚实勤勉,聪明好学,有心把自己几十年积累的经验传授与他。喻老师告诉他:“久治不愈的脾虚病和疑难病,常可考虑脾阴虚。”汤一新对这第一次听到的“脾阴虚”一词很感兴趣,于是翻遍全国中医院校教材,想从中找出更进一步的阐释,没想到一无所获。这激起了汤一新深入探讨脾阴虚的强烈欲望。  相似文献   

16.
逍遥散临床新用三则刘春苗(安徽省界首市血站门诊部236500)关键词:逍遥散;心悸;痉证;便秘中图法分类号:R249.7逍遥散,源于《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具有舒肝解郁、理脾养血之功,是治疗肝郁脾虚症的常用方剂。笔者变通此方运用于临床,辨治多种病症,收...  相似文献   

17.
《论语》记录了孔子、孔门弟子以及再传弟子的言行。孔子开创了“内圣外王”和“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学说,它有别于之前以“儒”为职业的儒家.本文侧重孔子儒家关于“内圣”和“修身”方面的论述。  相似文献   

18.
王会仍认为,肺系疾病的病位在肺脾肾,肺脾肾亏虚为本,滞、痰、瘀、热为标,外感六淫、饮食不节、情志不畅为诱因;强调从肺脾肾论治,主张以“急则标本兼治”“缓则治其本”为治疗原则,兼顾补气理气、清肺化痰、活血化瘀,重视调畅气机,擅长运用虫类药及膏方。  相似文献   

19.
李毓秀考略     
李毓秀(1647-1729),字子潜,号采三,山西绛州人。他穷毕生精力深钻细研"四书五经",游学多年窥考场而不入,注选县丞而辞职,太平授课切磋而作醇儒,目标在于"发明圣谛"。一生著有《训蒙文》、《四书字类释义》、《四书正伪》、《读大学偶记》、《学庸发明》、《宋儒大文约》、《水仙百咏》等,其中《弟子规》(由《训蒙文》修订而成)跨越时空,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20.
“肺主一身之气”辨析孟令军(山东中医学院中医基础教研室济南250014)关键词肺,气,气机“肺主一身之气”,一般被普遍认为是肺的主要生理功能之一,现行五版教材《中医基础理论》代表着这一普遍的认识。教材指出:“肺主气,司呼吸。肺的主气功能包括,主一身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