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刘健认为,类风湿关节炎脾胃亏虚为其本,风、寒、湿、热、瘀为其标。该病基本病机为脾胃虚弱,气血不足,痰湿内蕴,瘀血阻络。治疗上,应权衡标本缓急,以健脾化湿通络为法,重后天之本,分期分型论治,并重视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2.
刘健认为,脾虚是类风湿关节炎合并虹膜睫状体炎的病理基础,痰、湿、瘀为其主要病因,并将其分为肝胆湿热证、肝脾不和证、脾虚湿盛证、肝肾不足证4个证型,临证注重顾护脾胃,善用清热解毒、疏肝理气、益气健脾、淡渗利湿、活血通络之品。  相似文献   

3.
通过整理秦汉、唐宋、金元和明清时期与湿病有关的中医古典医籍,探讨健脾化湿法治疗湿病的理论渊源,及其演变与发展过程,理清该理论传承创新的脉络,旨在为中医临床和科研工作的开展提供新方向.  相似文献   

4.
类风湿性关节炎(RA)的中医学病机为脾胃虚弱、湿浊内生;气血不足,营卫失调;痰瘀互结,脉络阻滞.中医证候呈现脾虚湿盛、虚实夹杂的特征.中医治法为健脾益胃,调补后天;扶助正气,益气养血;急则治标,祛痰化湿.RA从脾论治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其机制为免疫抗炎,维持免疫功能平衡;调节细胞因子,降低血管通透性;恢复滑膜、胸腺有序的细胞凋亡;保护胃黏膜.  相似文献   

5.
目的 通过随访风湿病出院患者健脾化湿通络方药的应用情况,观察中医药治疗风湿病的效应。方法 采用队列研究方法,电话随访风湿病住院患者出院后服用中成药和中药汤剂的时间(<28 d者定义为非暴露组,>28 d、且≤90 d者为低暴露组,>90 d、且<180 d者为中暴露组,≥180 d者为高暴露组)。采用χ2检验、Logistic回归法分析健脾化湿通络方药治疗与终点事件发生的相关性。结果 3 449例患者完成随访,失访率16.18%(666/4 115)。出院后应用中成药、中药汤剂时间≥28 d的风湿病患者共2 877例,应用频次较高的中成药依次为新风胶囊、新癀片、黄芩清热除痹胶囊、雷公藤多苷片、杜仲壮骨丸、颈椎活血胶囊等。终点事件发生185例,其中高暴露组发生18例(9.73%),中暴露组31例(16.76%),低暴露组48例(25.95%),非暴露组88例(47.57%),终点事件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暴露强度、新风胶囊、雷公藤多苷片、黄芩清热除痹胶囊为终点事件的保护因素。结论 终点事件的发生与中医药治疗的强度相关,以新风胶囊为代表的健脾化湿通络方药能减少风湿病患者终点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清热化湿健脾法治疗急性感染性腹泻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将64例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32例用中药颗粒剂治疗,对照组32例口服左氧氟沙星片剂治疗,观察两组疗效.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93.75%,治愈率为84.38%;对照组有效率为90.63%,治愈率为78.13%,两组有效率、治愈率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痊愈病例腹泻、腹痛、发热、呕吐的消失时间,两组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P<0.01).结论:清热化湿健脾法治疗急性感染性腹泻临床疗效好,且临床症状腹痛、腹泻、发热、呕恶消失较快.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孙文垣医案》中痞满、泄泻、黄疸及带下案之辨证立法、处方用药加以分析,发现孙氏运用健脾化湿法独具特色,将汪机“参芪用法”与薛己“温补下元法”有机结合,温阳药与补气药同用,共奏温阳益气、健脾化湿之功;同时还强调慎用苦寒,防其攻伐脾胃,损伤机体阳气。  相似文献   

8.
气为人之根本,人赖气化而生;湿因气滞而不化,气因湿阻而不行.健脾化湿法是治疗湿病的主要治疗大法,脾胃位居中焦,通上达下,为气机升降之枢纽,在健脾化湿法的应用中结合调畅气机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9.
梁文珍认为子宫腺肌病的核心病机为瘀,其治疗应以通经畅络、化瘀消癥为主。临证喜用生蒲黄、延胡索化瘀止痛,以透骨草、皂角刺化瘀消癥,以王不留行、急性子治疗乳房胀痛,以牡丹皮、桂枝治疗瘀热内阻或寒热夹杂之痛证,主张癥瘕未成即用攻法,以防患于未然,临证用药兼顾中州,以防久攻损伤脾胃之气。其所创立的验方化癥汤用于临床多获效验。  相似文献   

10.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 RA)是一种常见的以关节滑膜慢性炎症病变为主要表现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我国的RA患病率为0.32%~0.36%,略低于0.5%~1%的世界平均水平[1].RA发病率高、病程长,晚期多导致患者残疾,受到国内外医学界的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益肾清络活血方治疗痰瘀互结型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 RA)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 〖JP2〗将60例痰瘀互结型RA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试验组失访1例)。试验组患者内服益肾清络活血方,对照组患者口服来氟米特,两组均连续治疗90 d。治疗前后,分别观察两组患者类风湿因子(rheumatoid factors,RF)、血沉(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C- 反应蛋白(C- reactive protein, CRP)、抗环瓜氨酸肽(cyclic citrullinated peptide,CCP)抗体、双手握力、关节压痛指数、关节肿胀指数,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评价疼痛程度,采用健康评价问卷(health assessment questionnaire,HAQ)评价生活质量,并监测血常规、尿常规、粪常规、肝功能、肾功能、心电图的变化。结果 两组治疗后RF、CRP、ESR、抗CCP抗体、关节压痛指数、关节肿胀指数、VAS评分和HAQ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试验组治疗后双手握力较治疗前显著增加(P<0.05),而对照组治疗后双手握力较治疗前无明显变化(P>0.05);试验组在CRP、ESR和VAS评分降低程度方面均不及对照组(P<0.05);两组的中医证候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益肾清络活血方对痰瘀互结型RA具有显著的近期疗效,其效果与来氟米特相当。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口服清热利湿中药联合西药治疗湿热型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2例患者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1例。对照组患者口服来氟米特、美洛昔康;治疗组加服复方芪薏胶囊和黄芩清热除痹胶囊,12周后观察疗效。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80.665% vs 64.52%, P<0.05),降低血清C 反应蛋白和类风湿因子水平,以及降低健康状况评分、抑郁自评量表评分和焦虚自评量表评分方面,治疗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 口服清热利湿中药联合西药治疗湿热型RA临床疗效确切,能够改善患者的精神心理状态,提高患者的适应社会能力。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化瘀温经利湿中药对慢性盆腔炎患者的疗效及对外周血CD4^+CD25^+CD127^lo调节性T细胞(regulative Tcells,Treg)的影响。方法将40例慢性盆腔炎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化瘀温经利湿中药治疗组20例和西药对照组20例,两组均以1个月为1个疗程,均治疗1个疗程,观察临床疗效及对症状出现率的影响;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CD4^+CD25^+CD127^loTreg的数量及其在CD4^+T淋巴细胞中所占的比例;并检测治疗前后血沉(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和C反应蛋白(C—reactive peptide,CRP)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和CD4^+CD25^+CD127^loTreg表达水平显著升高,ESR、CRP及症状出现率显著降低(P〈0.05)。结论化瘀温经利湿中药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作用机制,可能与其上调CD4^+CD25^+CD127^loTreg表达水平,促进免疫调节,降低炎症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清热除痹方离子导入在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 RA)患者达标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60例活动期RA湿热痹阻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加用清热除痹方离子导入。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28关节疾病活动评分(disease activity score in 28 joints,DAS28)、中医证候积分、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评分及健康评估问卷残疾指数(health assement questionare disability index, HAQ DI)、关节压痛数(tender joint count,TJC)、关节肿胀数(swollen joint scount,SJC)、晨僵时间的变化及超敏C反应蛋白(high sensitive C reactive protein,hs CRP)、类风湿因子(rheumatoid factor,RF)、血沉(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抗环瓜氨酸抗体(cyclic citrullinated peptide antibody,CCP Ab)、血清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Ig)A、IgG、IgM水平以及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 to lymphocyte ratio,NLR)、血小板 淋巴细胞比值(platelet to lymphocyte ratio,PLR)。结果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疾病活动度改善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DAS28≤3.2的病例百分比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VAS评分及HAQ DI显著降低(P<0.05);两组中医证候积分、VAS评分及HAQ DI差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TJC和SJC及晨僵时间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SJC及晨僵时间的降低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炎症反应物ESR、hs CRP及免疫学指标IgG、IgA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且观察组IgG下降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DAS28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观察组PLR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结论 应用清热除痹方离子导入能够提高活动期RA患者的治疗达标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加减参苓白术散治疗儿童特应性皮炎脾虚蕴湿证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40例特应性皮炎脾虚蕴湿证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治疗组给予加减参苓白术散及地氯雷他定糖浆口服;对照组仅口服地氯雷他定糖浆.两组均外涂玉泽皮肤屏障修护乳.采用特应性皮炎评分(scoring atopic dermartitis,SCORAD)分别于治疗前,治疗2、4周后对两组患儿的临床症状及体征进行评分,判定临床疗效,并于患儿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检测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数(eosinophils,EOS).结果 治疗4周后,两组患儿SCORAD、EOS计数均显著降低(P<0.05),且治疗组SCORAD评分、EOS计数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的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加减参苓白术散治疗儿童特应性皮炎脾虚蕴湿证具有良好疗效,能够改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化瘀利水方治疗糖尿病性肾病(DN)水肿的临床疗效。方法:98例DN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化瘀利水方治疗,53例)与对照组(西药治疗,45例),以水肿、蛋白尿为观察指标。结果:观察组患者水肿、腰膝酸软、肢体麻木明显减轻,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两组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观察组尿白蛋白分泌率(UAER)明显减少,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观察组血尿素氮(BUN)与血清肌酐(Scr)水平明显下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化瘀利水方可有效缓解DN水肿等症状,减少蛋白尿,改善肾功能。化瘀利水法为DN之基本治则。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益气养阴活血方治疗2型糖尿病气阴两虚夹瘀证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0例2型糖尿病气阴两虚夹瘀证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两组患者均予饮食、运动等健康教育,并予西药控制血糖,观察组患者同时口服益气养阴活血方。治疗前和治疗1周后分别检测两组患者空腹血糖(fasting plasma glucose, FPG)、血糖水平标准差(standard deviation of blood glucose,SDBG)和空腹血糖变异系数(coefficient of variation of fasting plasma glucose,CV-FPG),同时观察两组患者治疗4周后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结果 治疗后两组FPG、SDBG和CV FPG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观察组FPG、SDBG降低程度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口渴多饮、乏力倦怠、多食易饥、五心烦热和肢体麻木的改善程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中医证候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益气养阴活血方能有效降低2型糖尿病气阴两虚夹瘀证患者的空腹血糖和血糖波动,改善其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疏肝理气法、养肝柔肝法和清肝利湿法治疗胆囊结石的疗效。方法 将75只豚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和模型组、疏肝组、养肝组和清肝组,采用喂食高脂致石性饲料和少量蔬菜的方法复制胆石症模型,疏肝组灌服十二味疏肝利胆颗粒,养肝组灌服一贯煎颗粒,清肝组灌服龙胆泻肝颗粒,正常组和模型组均灌胃生理盐水。8周后检测各组豚鼠胆囊结石形成率,结石主要成分,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水平,以及胆汁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和Ca2+浓度,观察胆囊病理变化。结果 疏肝组、养肝组和清肝组豚鼠胆囊结石形成率较模型组明显降低(P<0.05),结石主要成分为胆固醇; 与模型组比较,疏肝组、养肝组和清肝组豚鼠胆囊病理变化均明显改善,血清ALT、AST、TC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胆汁TBIL浓度无明显变化(P>0.05),仅清肝组Ca2+浓度明显下降(P<0.05);养肝柔肝法降低AST的作用最优(P<0.05),疏肝理气法降低TC的作用最优(P<0.05),清肝利湿法降低胆汁Ca2+的作用最优(P<0.05)。结论 疏肝理气法、养肝柔肝法和清肝利湿法均可防治豚鼠胆囊结石形成,3种中医治法的作用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肝豆状核变性并发脾功能亢进脾切除后血瘀证形成情况及健脾活血法的临床疗效。方法 从脾功能亢进脾切除患者中选取术后发生血瘀证的患者,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予以术后健脾活血中药干预,对照组予以术后常规治疗。分别观察两组术后血瘀证、门静脉系统血栓(portal vein system thrombosis, PVST)发生率及其动态变化,并进一步观察血瘀证形成对术后肝功能恢复的影响。结果 271例术后脾功能亢进脾切除患者中,术后3 d共有223例(82.29%)出现血瘀证,对照组111例,观察组112例。术后7、14、21 d时观察组血瘀证发生率以及术后4、7、14 d时观察组PVST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14 d开始两组血瘀证和PVST发生率逐渐下降;术后21、28 d两组血瘀证和PVST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 d两组肝功能指标均显著升高;术后3 d,两组血清丙氨酸转移酶(alanine transaminase, ALT)、天冬氨酸转移酶(aspartate transaminase, AST)活性,血清间接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