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慢性肾脏病是一组呈进行性发展的慢性非感染性疾病,其患病率逐年上升。研究表明,肠道与肾脏之间关系密切并且互相影响,这种相互作用关系构成“肠-肾轴”。中医学认为,脾肾相关,脾病及肾,肾病及脾,终致脾肾两虚。“肠-肾轴”理论可为慢性肾脏病的中西医治疗提供新的途径,临床上补充益生菌、调节肠道运动、提高肠道免疫力等以肠道为切入点的治疗措施,以及中医学从脾治肾法和中药灌肠疗法,均能有效延缓慢性肾脏病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桑芪桂枝汤乃蒋立基老中医治痹证经验方,由古方桂枝汤加黄芪,桑寄生和桑枝而成。 痹证为内科常见病,痹者乃气血痹塞不通之谓。痹证之发生,诚如《济生方》痹篇曰:“皆因体虚,腠理空疏,受风寒湿气而成痹也。”蒋老集数十年之临床实践,进而认为,营卫之气失调实为发病关键,其理由如下:从生理上看,《素问·痹论》业已阐明营卫源于脾胃,营行脉中而营养周身,卫行脉外而护御于肌表,营卫协调,则正气充沛,肌表固密,此其一:其二,在病理上,若营卫一旦失调,肌表空疏,易招致外邪侵  相似文献   

3.
“土郁夺之”为《内经》五郁治则之一,土郁即脾土为肝郁、食滞、寒湿、湿热所壅滞,脾胃失其运化升降之证。治疗应辨其虚实,通过疏肝理气、消食导滞、温阳化湿、清热利湿之法,以疏通脾土,使脾胃升清降浊功能恢复正常,则郁气可解。  相似文献   

4.
不孕症是当今世界性医学难题,归属于中医学“断绪”“全不产”等范畴,体外受精(in vitro fertilization,IVF)为不孕患者带来生育希望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精神压力。负性精神心理因素可通过神经、内分泌及免疫机制影响妊娠结局,并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由于精神类药物对妊娠结局及子代身心发育的不良影响,使得现代医学在药物治疗IVF合并精神心理问题上明显受限,目前仍将心理治疗置于首位。中医学重视形神合一,认为神伤可致气血逆乱、脏腑失和而不孕,并影响药物的治疗效果,因此在治疗此类病证时重视身心同治,在使用中医药辅助IVF时,除了要关注对肝肾气血等“形”的治疗外,还应强调对“神”的燮理。  相似文献   

5.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是一种膝关节退行性病变,为老年常见病,属中医学“痹证”范畴。《济生方》曰:“皆因体虚,腠理空疏,受风寒湿气而成痹也。”《素问·痹论篇第四十三》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证属肝肾不足,寒湿痹阻。笔者自2002年9月至2005年5月  相似文献   

6.
冠心病病位在心,病变为心脏、血脉气血阴阳失调,痰瘀痹阻,脾胃与冠心病的发病、病证及治疗尤其相关.脾胃功能失调可导致气血运行失和、痰瘀互结、他脏功能失常,从而共同导致冠心病的发生.其治疗应从调理脾胃入手,同时兼顾养心、除痰、化瘀等.  相似文献   

7.
系列方治疗痹证500例张炳秀李光曙(安徽省六安地区中医院237006)关键词:痹证;三生斑蝥酊;尤马二虫丸中图法分类号:R255.6中医“痹证”包括现代医学诊断的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痛风性关节炎等。笔者自1975年以来,用自拟系列方治疗痹证...  相似文献   

8.
“及疗肺虚损不足,补气加半夏三两”出自《金匮要略·血痹虚劳脉证病治》。此14字非错简、衍文等主观性错误,亦非半夏功效的客观性错误,而是指半夏通过祛除肺脾的病理产物,顺气化痰以佐助黄芪而间接达到补益作用。补法并不局限于气血阴阳虚实补泻,只要顺应脾升胃降的生理特性,调整不平衡的气机,最终达到阴平阳秘,均可认为“补”法。  相似文献   

9.
冲脉有“经络之海”“血海”之称,胃及足阳明经有“水谷气血之海”之称,二者皆与气血运行相关。在中医学领域特有的“气理论”中,动气既可为“宗气”之异名,也可指“脐下肾间动气”。胸中宗气输布全身、运行气血有赖于胃这一气血生化之源,而肾间动气则是基于“伏膂之脉”的发现,从而演化、发展了更为完整的气血运行体系。冲脉与胃的联系在经络循行上联系紧密,但胃通过经隧与五脏六腑建立联系,冲脉还与足少阴肾、足厥阴肝、任督二脉等建立联系。在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方面,冲脉与胃共同促进先天之真气与后天之宗气输布脏腑经络,冲气上逆与胃气上逆常并称冲胃气逆。冲脉“血海”之盈亏有赖于脾胃化生的水谷精微的滋养,充盈则血海功能正常,亏虚则血海失养,可致月事不以时下、胞胎不固。  相似文献   

10.
五体即皮、肌、脉、筋、骨,是中医解剖学的概念,它反映了人体由浅入深的五个不同层次。痹是病因病机的概念,“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痹者闭也,以血气为邪所闭不得通行而病也”。因此,顾名思义,所谓五体痹证就是指由于和五体相合的脏腑、经络的气血不足,感受了风寒湿热等邪而导致皮、肌、脉、筋、骨等部位气血闭塞不通的病证。《内经》对痹证的分类,主要有按病位区分的五体痹和以病因病性区分的风寒湿痹(《医宗金鉴》分别称之  相似文献   

11.
《临证指南医案》所载血证医案充分体现了叶天士诊疗血证的学术思想。其治疗血证多从脾胃入手,分阴阳而治,拟升阳健脾、甘温益营、甘润养阴、通补胃阳等法,尤重胃阴;脾胃同治,采用健脾养胃、补脾疏胃之法;主张“上下交病,治在中焦”“肝木犯土,调肝治中”;注重调养脾胃,药寓食疗。  相似文献   

12.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avascu lar necrosis of the femoralhead,ANFH)是一种致残率很高的疾病,该病属中医学“骨痹”、“骨蚀”、“骨痿”的范畴。现代医学对本病尚无理想药物治疗,中医药治疗本病有很多优势,临床疗效较好。现将近5年来中医药治疗ANFH的情况综述如下。1中医药治疗1.1辨证分型袁浩[1]将其分为5型进行辨治。肾阴亏损,先天不足型:治以填阴补髓、强壮筋骨,佐以活血化瘀,药用六味地黄丸加川芎、丹参、牛膝、当归、龟板胶等。气滞血瘀型:治以行气活血、破积散瘀,药用身痛逐瘀汤加减,痛甚者加三棱、莪术等。肾阳亏损,脉络瘀阻型:治…  相似文献   

13.
脾胃是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一旦脾胃有病,往往又可影响到其它脏腑。因此,认真研究脾胃病的证治,是十分必要的。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中所载有关治疗脾胃病的理法方药,从古到今一直有效地指导着临床实践,很值得学习、效法。笔者不揣浅陋,将学习原著体会例述如下,供同道参考。  相似文献   

14.
全国名老中医诸方受教授临床擅用温肾宣痹汤治疗骨质疏松症,认为骨质疏松症是由脾肾阳气虚衰,肝肾阴血不足,气血津液代谢失常,筋骨失养而致,在治疗上以肾为本,重视脾胃,扶正与驱邪并重,强调温阳为先,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相似文献   

15.
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后复发是临床亟待解决的难题,属中医学“心悸”范畴。基于《黄帝内经》“火郁发之”理论,结合现代医学对心房颤动复发因素的认识,将其病机分为肝木不疏、风火上盛,脾土不运、阴火上炎,痰瘀伏邪、酿生火热,阴血不足、虚火妄动4个方面。根据“火郁”不同成因,分别治以疏肝泄火、健脾散火、清热消火、滋阴降火,使气机通畅,火郁外达,减少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后复发。  相似文献   

16.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化生之源,是维持人体生理活动的主要脏腑之一。脾胃有病常可影响它脏,它脏有病亦可通过调理脾胃而获效,故研究脾胃病的特点及治法对临床具有重要意义。脾胃病的主要特点是: 一、脾病多虚,胃病多实: 《素问·太阴阳明论》说:“阳者天气也,主外;阴者地气也,主内。故阳道实,阴道虚。”指出了阳明病多实,太阴病多虚,及其病因。《伤寒论》说:“阳明之为病,胃家  相似文献   

17.
赖新生将干眼病机分为气血不充、清阳不升、湿浊上犯、阴火袭窍4个方面,针刺治疗以“通元”为根,取任脉、手足及眼周等处穴位以引气归元,养精明目;中药内服以“脾胃”立法,谨守病机,辨证处方,外治内服结合,针药并用,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8.
“五神藏”理论是中医学关于精神情志疾病及心理行为疾病的重要理论基础,可解释多种“神志病”的病理基础与临床表现。小儿抽动症以精神、心理障碍为病理基础,可从“五神藏”理论辨证论治。通过深入分析五神藏功能,及心神、肝魂、肺魄、脾意、肾志与小儿抽动症的联系,实现五神与五脏辨证相结合,“神”“藏”同调的诊疗思路,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9.
说起“治未病”,就会很自然地想到它在预防医学上的重要意义。但是,中医学的“治未病”并不仅仅限于是一种预防思想,它更是一种治疗思想,而且是从较高的理论水平上研究提高疗效、更好保护机体的卓越的治疗思想,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就“治未病”的涵义和“治未病”思想对外感病治疗的指导意义,作如下论述。 一、“治未病”的涵义 “治未病”一语的提出,最早见于《内经》,其后,《难经》、《金匮要略》亦有论述。  相似文献   

20.
北宋医籍《太平圣惠方》记载从脾治疗“多涎”“心腹疼痛”“呕吐酸水”“脾藏中风”“咽喉不利”“舌强不语”“口舌生疮”“舌肿胀”等多种病证,从藏象理论以脏腑结合经络方法对此进行分析探讨,发现《太平圣惠方》从脾论治的疾病既涵盖现代医学消化系统疾病,也包括其他系统疾病如脑血管疾病、口腔黏膜病变,对临床具有重要的启发和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