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栀子豉汤证原文: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若发汗则躁,心愦愦而谵语;若加烧针,心怵惕,烦躁不得眠;若下之,则胃中空虚,客气动膈,心中懊憹,舌上胎者,栀子豉汤主之。 程批:此条与“阳明脉症”下篇第一条同法,亦三焦病也。本文禁汗、禁火、禁下,与少阳同,故柯氏注云“此阳明半表里证也”,惟云阳明之半表里证,则义不大合,盖在表之半表里证,即少阳经之小柴胡证也。在里之半表里证,即三焦募原府也,募原近于胃府,故并入阳明病中。且伤寒亦由上及  相似文献   

2.
目的 对"肺与大肠相表里"的随机对照试验文献进行质量分析,以期作出客观评价.方法 检索近30年"肺与大肠相表里"临床研究文献,按照循证医学的评价原则和方法,制定现代临床文献质量评价及信息采集表,对文献进行分析和评价.结果 19篇"肺病治肠法"及6篇"肠病治肺法"随机对照文献,在样本含量估算、采用盲法和分配隐藏情况、随机...  相似文献   

3.
《伤寒论》太阳病证候的表证有“中风”与“伤寒”的不同证型。太阳中风的病因病机曰表阳虚,肌腠空疏,卫外不固,为风邪所中,主要表现为恶风、汗出、脉缓,治疗必须以桂枝汤类扶阳固表,调和营卫。太阳伤寒的病因病机是寒邪束表,玄府不通,腠理闭塞,阳气不能达表,主要表现为恶寒、无汗、脉紧,治疗必须以麻黄汤类发散寒邪,取汗解表。显然,谁都不会否认这是从症状表现到病理本质都完全不同的两种证型。值得探讨的是,二者均系外感病,又同属太阳病经病,如果所感受的外邪完全相同,为什么病理本质会完全不同?现在一般认为,这是因为患者体质有虚实之别。体质的虚实可以导致太阳经病产生不同证型当然毫无疑问,但是这是否就是外邪侵犯太阳经形成“中风”抑或“伤寒”的全部原因与机理呢?研究疾病的机理,其病因与病位是不能忽略的。笔者认为,外邪侵犯太阳之表,其证型表现为“中风”抑或“伤寒”,除了与体质有很大关系外,与其所受外邪(或曰致病原)的种类、性质及其发病部位也有极大的关系,而且是值得深入研究的方面。如果结合现代医学来探讨,可能更说明问题。  相似文献   

4.
《伤寒杂病论》中论治眩晕散见于临证各篇,其病因各异,病机复杂,有阴阳虚实之分、寒热水湿痰阻之别,实证多由水湿痰饮为患,虚证多以脾肾阳虚、精血亏虚为因;其治则因证因人各异,重视虚实夹杂的辨治及其预后判断。通过对《伤寒杂病论》与眩晕相关条文的复习和归纳,探析张仲景对眩晕的辨治规律,有利于临床对眩晕的防治。  相似文献   

5.
清代新安医家郑重光治伤寒崇张仲景之论,宗方有执错简之说,并发挥新意。其对阳明病阐发较多,认为阳明分经、腑病,各有提纲;阳明病有风寒表里之分;阳明与三阴互为表里;重视阳明胃气的保护。郑重光将合病、并病条文加以汇集,以相互参证;提出阴阳之间乃至三阴之间也有合并病。其临床善辨伤寒阴证,治疗力倡温阳、温补之法,用药善用附子、干姜、人参、肉桂;精通脉诊,重视据脉辨证。  相似文献   

6.
麻黄辛温微苦,入肺与膀胱经,功能宣肺平喘、行水利尿、开腠通络,其性善走表入里,能协助搜涤表里经络之邪毒。临证辨治某些疑难病证,如应用得当,常能猎得奇功。现举四则医案分析讨论如下。 例1.疔疮走黄 随某,男,35岁,1983年8月14日初诊。4天前患者上唇左外侧生一黄豆大质地坚硬之肿疡,麻痒小痛,伴有恶寒发热,经用青霉素等寒热渐退,但于今晨其家属用针挑破肿疡中央之小脓头并  相似文献   

7.
《笔花医镜》(以下简称《医镜》)系清道光年间(公元1821~1850)浙江归安江涵暾(字笔花)编著。全书分四卷,共五万五千余字。首卷系总论及四诊的运用、辨明症候的表里虚实寒热和内伤外感等证治原则。卷二为脏腑证治,以十二经分部,具体地提出各经病证的鉴别及其治法。卷三卷四分列儿妇两科,扼要叙述妇儿各证,作者虽非出类拔萃之名医,但该书简练扼要,层次分明,通俗易懂,临床实用。兹特简要评介如下:  相似文献   

8.
王勋结合运气阐释瘟疫,在理法方药上皆有创新。在病因上,引申三虚致疫理论,揭示不正之气为天虚的产物,侵袭人体即为疫毒;在邪气性质、传播途径及邪客部位上,受启于吴有性,提出瘟疫乃天地之疫毒,邪自口鼻而入,疫毒之邪伏于半表半里;在传变规律和发病类型上,遵张仲景六经辨证规律,认为寒邪首犯太阳,循经入里引动内火,为太阳、阳明合病。此外,其据江南地域特色提出水传播感邪途径,指出瘟疫因寒凉、停滞感疫邪起病,初时病机为“内滞、外邪盛”。其治疫以表里双解法为主,疏方遣药以轻简轻灵见长。王勋辨治瘟疫法可为现代疫病的中医辨治创新思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呃逆,其病位在膈,古人责之于胃气上逆,其证有虚实之分,今人多从胃寒、胃火、气滞、停食、中虚及脾肾阳衰而分型施治。笔者从临床中体会到若以“脏腑相关”理论参入上述证治之中,疗效颇为显著。特不揣浅陋,介绍于次,就正于同道。 一、肃肺治呃 肺主一身之气,然其体用必藉谷气以自养。肺胃之气又同主于降。在病理上,肺胃亦相互影响,胃气上逆,必影响肺气之肃  相似文献   

10.
我院已故前院长陈粹吾,精研岐黄,学验俱丰。很多疑难杂病经其调治,沉疴顿起。惜其生平忙于诊务,无暇著述,其诊籍经十年浩劫又多散佚。今得陈老汗证治验两则,学习后受益良多。整理于下,以饷同道。欠妥之处,盼予教正(原案中的药量,均按钱折算为克)。[盗汗]倪××,女,干部,1965年6月9日初诊。每当寝后即汗出浸衣,已年余.近又咳逆上气,时时心悸怔忡,膝下清冷,  相似文献   

11.
《经方实验录》中大承气汤证医案体现了曹颖甫对大承气汤证的认识及其临床应用特点,即以《伤寒论》所载条文的脉证为主线,同时参考胃足阳明脉的循行及其“是动病”“是主病”的证候,尤其注重审察病源和辨别表里。  相似文献   

12.
薛雪(1681~1770年),字生白,号一瓢,江苏吴县人。薛氏博学多才,性格高雅,洁身自好,淡于功名。潜心于岐黄之术,以医为毕生之业。对湿温病证治,心得尤深,辨证治疗匠心独具。《湿热病篇》是其代表作,该书对湿热病证的论述,详尽而精辟,是温病学发展史上系统而完整地阐述湿温证治的最早文献,李清俊赞尝:“其见之也确,其言之也详,其治之也各得所宜。”如果说在外感病领域里,叶天士补充了张仲景之不足,那末薛生白又弥补了叶天士之不足,使温病学说渐臻完善。观就薛氏辨治湿温病的学术思想及其主要特点浅析如下。  相似文献   

13.
《金匮要略》在论治急症方面,也蕴藏着极其丰富的宝贵经验,现特就此作一剖析。 暴热 一为温疟,此疟“无寒但热”,虽被列为疟病的一种类型,实为疟病的发作阶段,其时热甚寒微,乃阳明里热已盛而太阳表邪未尽,治用白虎加桂枝汤,重在清解阳明,兼顾达邪发表。二为中暍燥化证,中暍即伤暑,暑多挟湿为患,暑热多汗又使人  相似文献   

14.
少阳与少阴均主枢,二者存在直接联系,这明确反映在<伤寒论>"六经病欲解时"中少阴与少阳主时的顺序连接上.结合<素问·阴阳离合论篇>所论,推知此阴中之阴即是少阴,阴中之阳便是少阳,二者枢机相系,一气贯通,而有阴阳之别.二者主枢的紧密联系,可以用于解读<伤寒论>148条中少阳表里见证与少阴证的区别与联系,以及明确四逆散居于...  相似文献   

15.
桂枝为樟科植物肉桂的嫩枝,味辛甘而性温,归心、肺、膀胱经,具有解肌和营、温经通阳、助阳化气之功效.<伤寒杂病论>中共有方剂317首(<伤寒论>112首,<金匮要略>205首),其中用桂枝者近70余首方剂.纵观<伤寒杂病论>桂枝所主之证,如营卫不和、心阳不振、经脉痹阻、水饮潴留、瘀血内停及中阳不足、肾阳不足,其治法或调和营卫、或补益心阳、或通经宣痹、或活血化瘀、或化气利水、或补中治虚等,但究其作用机制,均是以其辛温宣通为基础,现就<伤寒杂病论>中桂枝作用特点浅析如下.  相似文献   

16.
叶天士治疗肺痹,善于病证结合,所言肺痹相关理论,拓宽自《内经》以来之治疗思路,新释其病名,丰富其病因病机,治疗上不但长于微辛微苦开达宣降,且擅从肺与大肠的表里关系进行辨证论治,使肺痹的辨治更加深入和全面。  相似文献   

17.
桥本甲状腺炎乃虚实夹杂之证,主要以脾气亏虚为本,气滞、痰凝、血瘀为标,病邪壅于颈前而发病,治以益气健脾、行气活血化痰为主,并且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分期论治。本病早期多属气郁痰阻、痰瘀互结之证,治宜标本兼治;甲状腺功能亢进期多属肝火旺盛或阴虚火旺之证,当以治标为主;甲状腺功能减退期多为脾肾两虚之虚证,当以治本为主。  相似文献   

18.
"面目乍赤、乍黑、乍白"出自《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篇,为狐惑病证候表现之一。后世医家对面目证候的病机论述多推崇赵以德之论而作"虫蚀"解。现行《金匮要略》教材将该句释义为面部和眼睛的颜色一会儿变红,一会儿变白,一会儿变黑。通过对"面目""乍""蚀"字的剖析及对狐惑病病因的探讨,发现该病与虫蚀无关,而是与脾胃湿热气虚而化火相关,并应将原句释义更正为"面部的颜色有的红,有的白,有的黑"。  相似文献   

19.
通治方、专方及主方是中医学的常用术语,但目前学界对其界定不清。根据历代医籍中有关通治方、专方、主方的内容记载,结合现代各种认识,认为通治方是一方可用于多种疾病的治方,专方是专门针对某一疾病的治方,主方是针对某病的主证(基础或主导病机)的治方。厘清通治方、专方、主方的概念内涵,对于认识中医辨证(病)论治及方药运用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云:"不治已病,治未病……病已成而后药之,不亦晚乎?”未病先行,固属上策,但病已成,就行及时、适宜彻底的治疗,仍深蕴着防于未然、防微杜渐的积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