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中医古籍总目》记载的《伤寒钤法》是一部论述伤寒运气学说的元代著作,该书虽被《中国中医古籍总目》记载现存,但实已散佚.经考证,《中国中医古籍总目》所载之各版本均源自明代薛己重编本,并非原著.此外,该书也不是马宗素、程德斋合撰,而是程德斋在马宗素《新刊图解素问要旨论》基础上编撰而成.除薛己重编本外,《伤寒钤法》还见于...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中医古籍总目》著录的16家北京地区的图书馆中有6 383种中医古籍,占其著录医籍总数的48%,其中国家图书馆有1 898种。经对比,国家图书馆诸医籍的数百种版本与《中国中医古籍总目》著录存在区别,究其原因或为《中国中医古籍总目》编纂时统计、记录不准确导致收录不全或错讹;或为国家图书馆信息逐步公开及更新导致。经考察,《中国中医古籍总目》著录与国家图书馆实际存书,存在作者信息不全、成书年代阙如、卷数记载错讹等问题;整体上国家图书馆的中医古籍利用率较低。国家图书馆应对中医古籍进行专门的普查和著录,更正补充现在登载内容的错讹和缺失,并寻求有效方式提高中医古籍的利用率。  相似文献   

3.
据《中国古籍总目》《中国中医古籍总目》等推断,现存古医籍不少于8 000种,占现存古籍的1/25以上。与其他类古籍相比,古医籍具有抄本多、精校本少、隐喻性语言、具有实用价值等特点。医籍种类众多,其中方书占据绝对优势。统观古医籍的发展史,呈现出不同朝代各异的特征。  相似文献   

4.
《中国中医古籍总目》民国时期本草类著作著录存在一些差错:《四川省之药材》甲乙种被误认为一种书;《良药与毒药》《本草用法研究》《汉药新觉》《中国药物新字典》等7部书籍的成书或出版时间有误;《食物常识》《中药之科学原理》《药物与验方》等5部书籍的编撰者或出版者有误;《药物要义》《药料注释》等8部书籍遗漏藏书地信息;《药物要义》《应用本草分类辑要》2部书籍的版本有遗漏;《药性辞(字)典》《国药字典》《应用药物辞典》3部著作的书名著录有误;《四川省之药材》《临床药典》《药性辞(字)典》3部书的分类不当;误收《食物须知》等9部西药著作。  相似文献   

5.
《伤寒论证治通论》评介徐国龙(伤寒教研室合肥230038)关键词《伤寒论证治通论》;书刊评介《伤寒论》,中医之圣典,其证治法则,临床家之准绳也。余从事是书教学凡甘载,深感文约义丰,哲医幽奥,百读不厌。方欲逮密精求,顾以琐务纷繁,未及着手。适值《伤寒论...  相似文献   

6.
《医学六经》一书收录了《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灵枢》《针灸甲乙经》等6部医籍,颇受学界重视.《中国中医古籍总目》《中国医籍大辞典》等著录该丛书为明代顾从德所编纂,由吴勉学刊刻.通过查考原书、梳理相关资料,结果表明此书与吴勉学所刻《古今医统正脉全书》前6部医书内容及版式相同,疑为后人将此6部医书从《古今医统正脉全书》析...  相似文献   

7.
明代著名医家汪机有多部著作,传世甚广,但其所著的《伤寒选录》一书,仅见著录,未见流传.近年来,中国古籍孤本大全选编工作委员会在国家领导人的关心下,为弘扬我国古代科技成就,抢救民族文化遗产,精选了一批学术价值高、在理论和实践上有独特见解的孤本影印出版.1999年复制了藏于日本国立公文书馆内阁文库的明万历三年(1575年)敬贤堂刊本,汪机著《伤寒选录》八卷(陈桷编辑,程镐校正,汪邦聘重校),2002年由中医古籍出版社影印出版,填补了这一缺憾.该书的出版,为全面了解汪机的学术思想提供了宝贵的素材.  相似文献   

8.
《中国中医古籍总目》收录的民国时期妇科书籍存在4本漏载,分别为《女科要诀》《妇女病自疗新法》《最新实验求孕与避孕》《妇科学 婴科学》;5本藏书地、书名、人名、成书年份等记载错误,分别为《妇科病自疗新法》《续嗣珍宝》《中国胎生学》《闺房医库》《育嗣宝筏》;3本版本漏载,分别为《中西合纂妇科大全》7卷、《妇科易知》《妇人科》。  相似文献   

9.
成无己,山东聊摄(今阳谷县)人,家世儒医,性识明敏。学有根底,精于医理,擅长临床,是宋金时期研究《伤寒论》的大家之一。著有《注解伤寒论》十卷、《伤寒明理论》三卷、《药方论》一卷,三书专研伤寒,义理精湛,多云前人所未道。成氏首次全面注解《伤寒论》,以《伤寒论·自序》中“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为线索,采取溯本穷源之法,直接引《内经》、《难经》等经文,来注释阐明《伤寒论》,并医理与方药相合,弘扬其辨证论治之义。成氏注释的  相似文献   

10.
程应旄,字郊倩,生卒未详,安徽新安人,清代康熙年间之名医。他出身儒门,年幼聪慧,精于文学,后入医林,博学医书,故著作甚多,《伤寒论后条辨》(简称《后条辨》)是程氏流世的唯一著作。该书立足实践,对伤寒学理论有所创获,而成一家之言。本文试评《后条辨》的学术思想,仅作抛砖引玉之举。阐明六经实质《伤寒论》是东汉张仲景所著,创立了中医独特的理论精华——辨证施治,其六经学说  相似文献   

11.
对于《伤寒论》中的“伤寒例篇”,后世注本做过各种不同的处理:有将它删去者,如方有执《伤寒条辨》,有将它分段批驳者,如喻嘉言《尚论篇》;有将它移至书末者,如张志聪《伤寒宗印》;有直称其为“叔和序例”者,如徐大椿《伤寒类方》。尽管处理方法各异,但均认为此篇非仲景手笔,而是晋初王叔和所作。其实,据我考证,它既非仲景手笔,亦非叔和所为,乃是唐·天宝11年(公元652年)后的一位不知名  相似文献   

12.
《伤寒论》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历经1700余年而不衰,除著作本身具有重要价值外,还与历代医家的研究整理工作分不开。 在芸芸众多的《伤寒论》研究者中,新安医家是不可忽视的。他们勇于探索,大胆创新,撰写了大量著作,提出了很多独特见解.现择其中对后世影响较大者分述如下。 一、创错简重订 开伤寒学派 尽管晋唐以来研究《伤寒论》的名家辈出,但形成学术上的流派却始于明代方有执。  相似文献   

13.
清代医家郑重光擅长方术,精于伤寒,对前人著述多有发挥,自成特色。郑重光生于公元1638年,卒于公元1716年,祖籍新安歙县,出生于江苏仪征,又寄居江都,后迁扬州府城。郑重光字在辛,号素圃,著有《伤寒论条辨续注》《素圃医案》《温疫论补注》《伤寒论证辨》《伤寒论翼》(《伤寒论翼》未见单行本,后有将5种书合刊为《郑素圃医书五种》)。  相似文献   

14.
汉代著名医家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以六经辨证为体系,以理法方药相结合为形式,开创了中医临床辨证论治的先河。针灸疗法作为中医的重要学术内容和治疗手段,虽然在《伤寒论》中论述不多,但作为研习《伤寒论》及指导临床疾病的诊治,仍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兹就《伤寒论》中有关针灸疗法的应用作一粗浅地探析,以供同道在学习应用中参考。  相似文献   

15.
我院部分教师编纂的《中医经典索引》一书,即将由安徽科技出版社出版。是书为《素问》、《灵枢》、《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五部经典著作的综合索引,分文句和语词两部分,还附有药、方、穴的专题索引。其条目均按首字的笔画笔顺依次排列。全书约80万字,是目前中医索引书中较大的一部。 编纂中医药索引书,是开发利用祖国医学宝库的重要手段之一。当前中医索引书为数甚少,特别是尚无分门别类的索引书(如医经、本草、方剂、脉学、各科各病等)。本书作为医经类的索引书,对研究此五部经典的学  相似文献   

16.
研究中医原创思维须明中医学之义理,明中医学之义理先须读懂中医之古籍,然而读中医秦汉之古籍则当借助于训诂学方法,以《伤寒论·辨脉法》“目重脸内际黄”考释为例论述训诂学方法对于中医原创思维研究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伤寒论》是中医的经典著作之一,历代医家评价很高,如徐灵胎曾说;“医者之学问,全在明伤寒之理,则万病皆通。”《伤寒论》之所以能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在于它确立的辨证论治体系是以我国古代哲学——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作为指导思想的,而且还包含了部分唯物辩证法的思想在内。因此,正确理解和运用唯物辩证法来分析《伤寒论》中的内容,有助于深入了解《伤寒论》的精神实质。今就《伤寒论》中的辩证法思想,试作如下探讨。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景岳全书·伤寒典》的研读 ,发现张介宾从诊法、证候、治法和方药诸方面均对《伤寒论》进行了补充 ,尤其对虚证 (阴证 )伤寒的证候及辨治内容 ,大大丰富和充实了《伤寒论》 ,不仅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而且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舌诊起源甚早,在《内经》中已有描述,但语焉不详。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中已有不少有关舌诊的记载,宋·成无己所著《伤寒明理论》又特别列有“舌上苔第二十二”一章,把《伤寒论》中有关舌诊的条文加以汇集和说明。现据《伤寒论》、  相似文献   

20.
许叔微,字知可,南宋绍兴年间名医。生于1079年,卒于1154年,真州白沙(现江苏仪征县)人。曾举进士并官集贤院学士,故有许学士之称。许氏著作较多,著有《伤寒百证歌》、《伤寒发微论》、《伤寒九十论》、《类证普济本事方》,尚有《伤寒脉法三十六国》(已亡佚)。从这些文献分析,许氏是立足临床,对伤寒学、方剂学、杂病有所研究,并取得一定成就。本文兹对许氏主要学术思想,作一评述,意在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