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晋祠位于太原市西南20公里的悬瓮山下,是一处融山光水色和文物古建于一体的风景名胜区,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晋祠创建于北魏之前,其后历代多有增修扩建,由于明清以前史料大多散佚,致使许多介绍晋祠的文章、书籍谬误失真。  相似文献   

2.
《中医各家学说》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无疑应有其特定的研究任务及发展方向,本文拟就此探讨如下。 一、广泛发掘历代医家的各种学说 目前已有的四个版次的教材虽然已就历代著名医家的学术思想和学术成就作了介绍,但其所涉医家非但涉及面不广,而且已介绍的医家所倡导的学说发掘也不全面,因此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一步  相似文献   

3.
“经水少”之名首见于晋代王叔和《脉经》。唐代以前,诸医家多将其归于“月经不调”之范畴,名为“月水乍多乍少”。宋代以降,历代医籍对月经过少之认识日以益善。明清时期,形成较为系统的辨治体系。纵观历代古籍,其病因病机分“虚”“实”两方面,分别为肾精亏虚、血虚、亡失津液、脾胃虚弱、寒凝血瘀、痰湿阻络、肝郁气滞;治法以滋肾益肾、滋阴补血、补脾益胃、温经活血、祛湿化痰、疏肝行气或针灸疗法为主。  相似文献   

4.
安徽徽州地区,古称新安郡,历代医家辈出,医籍充栋,其医家之多,典籍之丰,堪为东南冠,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新安医学。在我国的医学发展史上,其占有重要地位,是我国医学宝库中不可多得的灿烂明珠。 安徽皖南医学院李济仁教授主编《新安名医考》已于1990年7月由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收集新安医家668人,书名463  相似文献   

5.
在脾胃学说理论以及临床中,一般多侧重于脾阳、胃阴,而对脾阴、脾阴虚较少提及。事实上,对脾阴、脾阴虚的阐述古已有之,只是不够系统、完整。近年来有关脾阴与脾阴虚研究文章增多,今择其要者述评如下。1脾阴1.1历代医家论述有关脾阴的论述,最早可追溯到《内经》...  相似文献   

6.
盗汗是指寐而汗出、寤则汗止的病证。历代医家多从阴虚论治,目前教材亦独论阴虚。但临床上盗汗并非全属阴虚,如仅仅从阴虚论治盗汗,则无异于以偏概全。基于《伤寒杂病论》相关论述,盗汗总体上是以“营卫不和”为主。临床上通过滋阴、清热、和解少阳等治法,营卫可达到“和谐”的状态,则盗汗自止。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历代52位医家治疗胸痹心痛类病证的164则医案进行分析,初步得出古代医家治疗该类病证的证治规律:明代治疗胸痹心痛以补益、行气、化痰止咳药最为常用,清-民国时期则以化痰止咳、行气、补益药最为常用;半夏、瓜蒌、茯苓、薤白、陈皮、甘草、白芍、当归、郁金、桂枝、旋覆花、白术、干姜、香附、杏仁、生姜、橘红、枳壳、吴茱萸、厚朴、木香、延胡索、人参、川楝子、栀子、桃仁、白豆蔻是古代医家治疗胸痹心痛的主要药物和有效药物;古代医家治疗胸痹心痛用药以温热性质为多,辛、苦二味居多,多入脾、肺、胃经.  相似文献   

8.
历代医家对哮喘病病机的见解颇多迥异,对其治疗多宗“发时治肺”、“平时治肾”的法则。笔者为求索更好的治效,试就其病因病机、治疗法则等略陈管见,以期诸同道教正。 病因病机 一、历代医家的见解 1.主痰说:朱丹溪认为“哮喘专主于痰”。近代陈氏也认为“哮喘以痰为本病主”,因宿痰内伏,能反复发作,故不论其痰从何而来;发病之期应以痰为矛盾的主要方面,治疗必须达痰。  相似文献   

9.
[摘要]医家创方,指的是医家根据自己的临床经验,针对某些病证首次总结出的方剂,或者是根据前人方剂再结合自己临证经验化裁出的方剂。首载方,是指在某位医家书籍中记载的方剂而在其之前医籍中未见记载的方剂。新安医家创方或首载方的选择标准包括:作者明确自称创方者;方剂出自新安医籍,未见于其他医籍者;众多方源中,新安医籍最早记载者;方名相同而来源、组成和功效均不相同者;工具书中未见来源于新安医籍记载,所载方剂组成、功效均相同,但成书晚于新安医籍者;见载于新安医书,但工具书中方源漏列者。  相似文献   

10.
“口疮”一词首见于《黄帝内经》,历代医家认为其病因病机多责之于“火”,可分为外感风热、心脾积热、阴虚火旺、脾胃虚弱、阳虚火浮等证型,论治以疏风泄热、清心泻脾、滋阴降火、温补脾胃、补肾敛火为主。  相似文献   

11.
百会穴是临床常用穴,历代医家对百会穴的针刺疗法、艾灸疗法、狭义外治疗法有较多论述。历代文献中,百会穴针刺疗法以浅刺为主,泻法居多;除一般针刺以外还存在火针、刺血等疗法。艾灸多为三壮、七壮、五壮每次(或每日);一般为7次(或7日)每疗程;总灸量一般为七七壮;艾炷一般为小炷型;除直接灸以外还存在隔姜灸、温针灸等疗法。百会穴外治疗法有药物外治法、药物-艾灸外治法、药物-按摩外治法、药物-针刺外治法、药物-蜞针外治法等。  相似文献   

12.
痴呆,最早出现于唐代孙思邈所编集的《华佗神医秘传·华佗治痴呆神方》中。明清及以前,“痴呆”多作为癫、狂、痫的症状描述。至明清时,始有“痴呆”专论。历代医家对于痴呆病病因的认识,多责之于“虚”“痰”“瘀”三方面。痴呆病常虚实夹杂,病位在脑髓,尤以肾虚为本,同时,与其他脏的功能关系密切。其论治以培补五脏、活血化瘀、化痰开窍、调畅情志为主。  相似文献   

13.
本文认为新安医学的兴盛与当时地理环境优越,文化发达,经济繁荣等诸多因素有关。“新安”从南北朝至清末共有医家745人,共撰刻汇纂医籍615种。新安医学的特点为:重视对经典著作的注释、阐发,注重普及医学知识,专科多为世袭代传,学术上既有继承,亦善创新。“新字医学”系笼统地指新安地区历代所出现的医家、医籍,不宜称“新安医学派”。  相似文献   

14.
血证源流考     
从病名、病因病机、治则治法3个方面对血证的源流进行考证.分列历代对于各种出血表现的不同命名,总结了历代医家对血证病因病机的认识,同时对血证的治则治法进行深入剖析,以期拓宽临床思路,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5.
中医呼吸学科的实际发源历史悠久,历代医家多有论述,但始终被包涵于中医内科学之中。近代,作为一门新的学科,它的学科理论体系、内涵与外延等都有待完善。我科作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呼吸学科的建设单位,在对本学科文献进行基础性整理和研究过程中,对中医呼吸学科的内涵与外延,及由此而界定的名词术语进行了初步的探讨,为学科理论体系的建立和完善积累了一些本底资料。  相似文献   

16.
试析“反佐”王萧(广州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部510407)关键词:反佐;组方原则中图法分类号:R289.1“反佐”是祖国医学中有关方剂的组方法度之一。它最早出现于《素问·至真要大论》:“偶之不去则反佐以取之,所谓寒热温凉,反从其病也。”其后历代医家多有论...  相似文献   

17.
通过复习历代医家有关温病病因及传染流行的论述,对规划教材《温病学》温邪主导温病传染流行的观点提出质疑,认为不属于温邪的疬气是温病传染流行的根源所在,建议组构温病的温邪和疠气二元病因体系。  相似文献   

18.
平气之年是运气学说中的重要概念,历代医家有关论述差别较大,回顾文献,结合当代研究成果,提出:①各种推算方法均是由果循因的可能性解释;②运气推算方法在当代仍有一定应用价值;③观察运气的应时而至是推算平气之年的较科学、准备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脉诊是中医四诊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历代医家在整理前人文献和临床实践中不断形成、发展、完善的诊断方法。新安医家余国珮在《医理》中提出以脉象刚柔辨燥湿病证,强调诊脉以圆遏神气为首要,以浮沉缓数大小为行度变化,对脉象的分类理论和临床应用具有一定的新颖性。  相似文献   

20.
《王叔和脉诀》以歌诀阐述脉理脉象,流传广泛。但其内容遭到诸多医家的批驳,以元明清医家为多。元明清医家对其七表八里九道分类法、脉象形态主病、脏腑脉位等进行了批判,这些批判和反思使后世医家逐渐重归经典,将命门学说与临床脉诊相结合,促进了脉学理论和临床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