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美国在灾难后开展了大量的灾后心理干预工作,具有完备的灾后心理干预方法和特殊干预模式.但是纽约州从事精神卫生的专家在"9·11"事件后对灾难心理干预作了研究,令人吃惊的是,他们的第一个结论是:都没有准备好对大规模暴力事件或者灾难事件作出精神卫生方面的应答.  相似文献   

2.
政体与灾难     
政体性灾难有四类:最高权力继承性灾难,周期性崩塌灾难,党争灾难,思想性灾难.专制政体体现的是部分人的利益,合理交往途径匮乏,背后隐藏的都是个人专制,既有其结构性的"专属"的灾难,也会将一般的自然事实和社会事件转化为灾难;对于已经引发的灾难,则会起到推波助澜的放大作用.人类要降低灾难发生频率,减少灾难的规模和苦难,应该实现政体的法治化.  相似文献   

3.
从中日灾难教育对比看青年群体灾难教育素质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非典"、雪灾、地震,这些突如其来的灾难是对人类社会的严峻考验,迫使我们对许多平素不易察觉的问题进行思考,尤其是对公众的灾难教育问题进行反思.本文采用比较分析法,通过对我国和日本的灾难教育的认知、体制等的比较,从灾难教育的必要性、内容、形式与途径等方面对高校的灾难教育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汶川地震应急处置的实践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已一周年,本人作为特大灾难的见证者和应急救援的参与者,在回顾救援历程的同时,总结了救援工作的得与失.并提出个人的应对思考.  相似文献   

5.
美国灾难心理干预模式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美国在灾难后开展了大量的灾后心理干预工作,具有完备的灾后心理干预方法和特殊干预模式。但是纽约州从事精神卫生的专家在"9·11"事件后对灾难心理干预作了研究,令  相似文献   

6.
古罗马哲学家塞内加曾说“无论我们认为自己已变得多么高明和安全,自然灾难与人为灾难始终是我们生命的一部分”.的确,自古至今,人类的过往就是一部与如影随形的灾难不断抗争的历史.而应对各种挑战和危机,预防和处置各类灾害事件,一直贯穿于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7.
明日之后     
美国电影《后天》(Thedayaftertomorrow,有称,更恰当的译名应是“明日之后”)已在中国大陆地区热映。平静安宁的城市生活,被连日的暴雨扰乱,气候突变的种种迹象已悄悄呈现:洋流温度奇异变化;卫星云图异常——一场大灾难迫在眉睫。影片最大的看点无疑就是对灾难的刻画:飓风把洛杉矶撕得粉碎;洪水淹没整个纽约;两秒钟内,气温下降几十度,直升机因突然冰冻坠落——灾难的高潮是:一切回复平静,地球提前进入又一个“冰川时代”,一个从未在银幕上的冰河纪定格在观众面前。影片展现的灾难动人心魄,灾难背后,我们还看到了什么?是谁该对已经发生、将…  相似文献   

8.
有人自有土     
有人说:人多了是灾难,我们不太相信这句话,我们倒相信农民常讲的一句话,"有人自有土".在阶级社会里,人多了是灾难,似乎也有道理.消费的人多了,生产的人少了,自然就是灾难;受剥削的人多了,自然的也是灾难.但是,就在阶级社会里,劳动人民和剥削阶级作斗争,争生存,仍然可以得出"有人自有土"的科学结论,因为无论如何剥削阶叔总不能不给劳动人民一点生存之路.剥削阶级是寄生在劳动人民身上的,劳动人民  相似文献   

9.
<正>古罗马哲学家塞内加曾说:"无论我们认为自己已变得多么高明和安全,自然灾难与人为灾难始终是我们生命的一部分"。的确,自古至今,人类的过往就是一部与如影随形的灾难不断抗争的历史。而应对各种挑战和危机,预防和处置各类灾害事件,一直贯穿于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自然灾害不断地考验着我们的应对能力,也考验着我们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防患宜先,防救并重"的防灾减灾救灾思想古已有之:"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  相似文献   

10.
双周关注     
《时代潮》2005,(2)
【时政】世纪天灾" 当2004年行将翻过最后几页时,印度洋深处震波掀起的滔天海啸成了这一年最沉重的休止符。" 死亡从大海的深处鼓涨起来,黑色羽翼张开来笼罩了陆地,把数万人的生命带入了黑暗的洋底。在那一刻灾难超越了国家、民族,超越了人种与文化,超越了争端与分歧,这就是人类共同的灾难,是人类的集体伤痛。" 我们无法对这样的人间灾难表示漠然:我们为死难者哀悼,为生还者祝福,我们也为整个人类的平安而祈祷。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历史上最大规模和最复杂的国际救援行动由此展开:中国积极援助、美国慷慨解囊、欧洲国家全力救援,日本…  相似文献   

11.
道德法律化的目的是提升民众的道德素质,促进社会和谐、有序的发展.就目前"见危不救"行为时有发生且常导致本可避免的灾难而言,道德的约束力已明显不足,以法律手段对此类行为进行规制十分必要."见危不救罪"在很大程度上是利用刑罚的反向激发功能采强化与弘扬道德,是道德法律化的结果.这种法律规制要求明确"见危不救罪"的构成要件,严格限制其适用范围,以防止对公民合法权益的侵害.  相似文献   

12.
建立一个高效、专业、制度化的防灾备灾体系是应对灾害发生的重要保障.国际灾难恢复组织(DRII)主席约翰·科普内哈维介绍了美国的灾备管理体制.  相似文献   

13.
SAHANA 的由来 在2008年四川"5·12"大地震之后,一个国际上被广泛使用的灾难管理系统被JBM公司引入抗震救灾当中,这就是SAHANA灾难管理系统.  相似文献   

14.
韩陆 《北京观察》2010,(7):56-57
<正>今年5月12日是汶川地震两周年,也是中国的第二个"防灾减灾日"。为了避免灾难重演,我们应该对灾难的趋势有一个全面的了解。附图是根据世界灾难数据库(EM-DAT The International Disaster Database)制作的110年来全球自然灾难和环境灾难的数据统计图  相似文献   

15.
张闳 《中国减灾》2011,(22):50-52
西方叙事:以生命激情穿透一切灾难最早的灾难叙事,应该是关于史前"大洪水"的记忆。远古时代的巨大灾难以神话的方式深深地刻印在人类的集体无意识之中,经历灾难的痛苦经验穿越时空,在后世的文献里不断地复现。在古代人看来,灾难,主要是自然灾害和大规模突发性的致死疾病,  相似文献   

16.
夏志琼 《中国减灾》2013,(2X):34-35
<正>"9·11"美国恐怖袭击、东南亚大海啸、"5·12"汶川特大地震等巨灾的频频发生,引起社会各界对灾难恢复的高度重视。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我国金融机构对灾难备份有了更高的认识和投入,2011年"3·11"东日本地震海啸也再次给我们敲响了警钟。然而与发达国家相比,当前我国金融及金融服务外包防灾体系亟待确立和完善。灾难备份引人关注随着社会信息化建设的日益完善,金融机构逐步实现了办公运营的信息化和数字化,记载着金融机构业务正常运转的大量重要数据,包括系统文件、管理信息、业务数据和来往  相似文献   

17.
自2008年以来,大雪光顾了许多国家,欧洲多国暴雪成灾,美国西部地区遭雨雪横扫,中东地区许多国家"有幸"看到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一遇的雪景.面对暴风雪,人类显得渺小而又伟大.大雪带来的灾难让各国措手不及,除了在雪灾前做好准备,如何在灾害发生时保护人类的生命安全,保障人们的正常生活,成为各国面临的挑战.  相似文献   

18.
"非典"和其他的自然灾害不一样,和别的人祸也不一样.不一样的地方,归根到底是灾难的个体性,以及个体行为的波及面和影响力问题.面对"非典"的思考:  相似文献   

19.
"以人为本"的思想观念既是我国社会现代化的指导理论,也是我国实现人的现代化的实质和核心.抗震灾难彰显了中国人的"以人为本"的精神,时代赋予了"以人为本"更多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20.
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的发生,让无数同胞泪洒四川,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深刻的展示了人间的真善美,诠释了人性的光辉与伟岸,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在灾难面前,一个个看似渺小的愿望却显的那么难于实现.在坚强的背后,是一个个感动世人的血与泪的故事和地震中自救互救的优秀事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