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平锋 《学理论》2009,(11):83-84
列维——斯特劳斯在文化人类学中开创了结构主义学派,并使之迅速发展成为了20世纪60年代继存在主义思潮之后西方最为重要的学术思潮之一。然而,列维——斯特劳斯所发现和缔造的“结构”与结构主义人类学,实际上是感性与理性“邂逅”的结晶。本文分别从列维——斯特劳斯对“结构”的发现、结构主义的形成和结构主义的方法等三个方面阐述和论证了这一理性与感性相交和化生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针对某些人对社会主义在认识上产生诸多困惑的主要原因,在于认识的片面性,本文着重探 讨了社会主义的10个辩证统一,即客观规律与历史定位、实质与名称、“够格”与“不够格”、经济与政治与 文化、共性与个性、前进性与曲折性、静态与动态、纯与不纯、成绩与问题、感性与理性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3.
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提出了“先天综合判断如何可能”的问题。围绕这一问题,他把研究人的认识形成作为哲学的中心,力图在主体认识和逻辑的关系上寻找一种新的思维形式。他提出并阐述了范畴体系,试图以范畴为形式,以先验图型为中介,从而达到知性思维与感性直观的结合。康德的范畴体系,包括三个方面内容:范畴表、先验图型和知性的先验原理。第一,关于范畴表。康德认为,判断是一种知性的活动,而知性是一种把各种感性表象依据一定规则综合统一起来的能力,因此,要在判断活动中去寻找知性认识阶段的主体能动性结构。他认为,知…  相似文献   

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思维所遵循的辩证思维模式实质就是抽象思维和意象思维的辩证统一。从获得相互独立的抽象概念再到形成"许多规定性的综合",意象思维使分离的抽象概念规定与整体的思维结构形式相统一,它还是把握理论内在意蕴所必不可少的思维形式。此外,意象思维具有非自觉性的特征,认识和肯定意象思维的非自觉性将使理论自觉的内涵拓展为感性、理性两大层次。对理论自觉感性层次的考察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这一命题的展开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5.
“感性”在早期马克思那里不仅只是一个知识论向度的日常经验性概念,而且也是一个生存论向度的、具有“现象学视野高度”的哲学概念。从“何以可能”“何以界定”“何以展开”三个维度对该“感性”概念进行现象学阐释,认为“现象学视野高度的感性”的本质是对人的生存实践活动的一种“体验”,而不是人的感性直观的一种“认识”。以此“感性”概念的现象学阐释为线索,认为马克思哲学开启了“双元”变革:在本体论上,由物质本体论转变为“实践本体论”,“实践”就是作为人的一种最始源的生存情态——主客体之间本源性的一体性、对象性关联;在认识论上,由符合论的真理观转变为实践自明性的真理观。  相似文献   

6.
《法学研究》一九八二年第五期刊登了丛文辉同志关于《“青少年犯罪”不是法律概念》的文章。读后,有些不同看法,特提出与作者商榷。 (一) 研究“青少年犯罪”是不是法律概念,首先涉及到对“青少年犯罪”如何认识。“青少年犯罪”是人们通过社会生活和司法实践,概括出来的一个新概念。它是人们接触了大量的青少年进行违法犯罪的社会现象以后,形成的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概括的一个新概念。这一概念的产生和所以能在我国社会生活和司法实践中,被  相似文献   

7.
在我国社会不断变迁的背景下,社会组织不断兴起,政府与社会组织的关系呈现复杂多变的形态。随着社会经济学中“嵌入”理论的传入,政府对社会组织的目标嵌入作为政府“看不见的手”成为当今研究的议题之一。为研究社会组织在政府目标嵌入下理性选择与感性认知因素的影响,通过对X市三家社会组织的16名成员进行深度访谈,借助扎根理论研究方法,探求政府目标嵌入下影响社会组织感性认知的正向调节因素及负向限制因素、理性选择中的正向驱动因素及负向阻碍因素,试图构建目标嵌入下社会组织感性认知与理性选择的影响因素解释框架,为地方政社关系发展及社会组织成长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目前人们对社会主义的理解和把握上存在的困惑,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认识的片面性导致的。实际上,社会主义是多种规定性的辩证统一。具体说来,社会主义是客观规律和历史定位的辩证统一;是实质和名称的辩证统一;是“够格”与“不够格”的辩证统一;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辩证统一;是成绩和问题的辩证统一;也是感性和理性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9.
理性思维是人类思维的高级形式,它能使人们正确把握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但人们运用理性思维的时候往往并非是纯粹无比的,导致理性思维常常陷入困境,例如形式逻辑与辩证逻辑将理性思维困于动静的泥潭,相对主义否定理性思维的客观性,感性思维又常常羁绊着理性思维的认识过程,这些影响因素不仅导致我们理性思维的不纯粹,甚至可能使理性走向非理性。  相似文献   

10.
作为未来30年乃至更长时期内中共各方面发展的行动纲领,十九大报告将对中国未来产生深刻而长远的影响。如何才能够做到完整而非支离、全面而非片面、深刻非浅显地解读十九大报告的精神呢?唯有从三个维度即感性维度、理性维度和灵性维度出发去阅读,才能够做到全面完整而深刻地把握报告精神。第一个维度即感性维度。感性是美而充满生命的。十九大报告中,数字是感性的,近景素描是感性的,语言表达是感性的,要达成的目标是感性的,尤其是它要诉说的、服务的对象即人民也是被视为感性的。第二个维度即理性维度。理性是深刻而洞察的。一个伟大的事业,一定是合乎理性的。理性就是要用深刻的道理去说服人。理性诉诸历史、概念、思维、逻辑,具有深刻性、持久性特征。第三个维度就是灵性维度。仅仅从感性层面、理性层面来阅读十九大报告,仍然难以通透而不能究达天人之意。任何一个伟大事业的背后,一定有着伟大的精神支撑着、推动着。我们必须从更高的高度来理解报告所蕴藏的深邃的内在价值倡导,而这无疑是属于灵性的。总之,十九大报告,是一篇具有感性力量、理性力量和灵性力量的鸿篇巨制,也必须从感性、理性和灵性等三个维度去通读。  相似文献   

11.
“七一”前夕,记者来到北大校园、未名湖畔,同几位正在攻读哲学、社会学的研究生聊起了“理想”这个话题。一阵“高谈阔论”,涉及到青年学子对理想的种种认识,也引发了一些不同观点。记者摘录下几段议论,想必对于广大思想政治工作者不无启发。 理想是什么?我的理解,理想是人生的价值取向。对于每一个时代的每一个人,理想都是存在的,但每个时代的每个人,其理想又是各不相同的。理想是有层次的,有的人的理想层次高一些,有的人的理想层次低一些;有的人的理想价值理性的成份多一些,有的人的理想公众感性的成份多一些。价值理性成份多一些的理想,比如共产主义、一些宗教的目标等,我认为应该是比较形而上的、比较超越现实  相似文献   

12.
思想政治教育结构论研究述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芳 《理论探讨》2005,(6):145-147
1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所形成的基本结构的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是由若干基本要素及其相互关系所构成的一个复杂系统,对于该系统进行结构分析,首先要弄清该系统具有哪些基本要素,他们相互作用、相互结合的方式如何,正是这些要素及其相互关系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结构。目前学术界对于这一问题尚未形成共识,主要有如下几种观点:1·“三要素论”。传统的三要素论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是由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要求组成的。在此基础上,于光远教授又提出思想政治教育是由教育者、教育对象和教育环境三要素构成。“三要素…  相似文献   

13.
康德提出的“人是目的”命题可以从三个方面理解。其一,强调应遵循“人是目的”的伦理要求,将自我对功利的追求与他人对功利的追求相统一,反对以个人的功利作为道德的基础。其二,指出人是感性与理性的统一,理性是人的本质属性,至善的人生是道德与幸福统一的人生。其三,为了实现“人是目的”的伦理要求,提出要履行职责,建立公正的社会制度,提出并论证灵魂不休、上帝存在的假设及其意义。  相似文献   

14.
“非理性思维”是相对理性思维而言的,理性思维是在理性认识基础上,经过判断、推理、思考得出的正确思想结论,是对事物本质及规律的认识。它对人的思想和行为起着调节和支配作用。“非理性思维”则排斥理性、不讲理性,看问题、办事情主观、随意、片面。青年官兵中出现的“非理性思维”倾向,主要表现在:  相似文献   

15.
唐红茹 《学理论》2014,(5):33-34
感性与理性是一对哲学范畴。在西方理性是文化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开启了人类的智慧之门,追问世界存在的根源,并超越感性世界探索神秘的未知世界主宰可知世界,创造崭新的有序世界,积极寻求人类自身的终极答案,理性在人类生活的每一时代都留下了自己的印记。  相似文献   

16.
基于对理性形而上学和国民经济学的批判性反思,马克思超越观念论自然哲学和旧唯物主义自然本体论,阐明自然与社会相互渗透、同构互塑的动态辩证法,揭示出现实自然界的感性基础、人化本质和社会历史内涵。在“哲学—经济学”的总体性视野中,马克思深入考察自然史与人类史交融互构的物质生产过程,指证人与自然分离对抗的资本主义根源,提出“人—社会—自然”协同发展的共产主义方案。感性、人化、历史三重维度内在贯通、相互勾连,标志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一生态哲学新视域的开启,为洞穿生态危机的深层历史成因提供了方法论支撑,对人类生态文明新形态的开创具有重要的启示性意义。  相似文献   

17.
谢艺明 《民主》2012,(1):17-19
“减负”不是不要负担,而是要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减负”的目的不是不要质量,而是要追求更高层次的教育质量。即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减负”关注的不仅仅是结果,而是更关注取得结果的过程。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稳步推进,减负提质开始由感性走向理性,由一线教师的自觉探索走向行政规范。  相似文献   

18.
农村基层组织与“农民精英”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对转型时期我国乡村治理的结构变迁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农民精英”这一特殊群体的制度原因和社会背景及其与农村基层组织之间的冲突关系,提出改善乡村治理的关键在于客观认识、高度重视、理性对待农民精英,并从化解冲突、寻求合作入手,重塑国家权威、基层权威与民间权威的良性互动机制。  相似文献   

19.
罗勇 《学理论》2009,(32):63-64
一般地对康德在实践理性批判中主体的作用研究、探讨的较多,并且在此部分中主体的作用也更凸显,而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则不那么突出。但是,辩证的讲,在纯粹理性批判中,主体的作用也是很明显的,其对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理论、特别是后来的实践理性理论的确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本文以先验感性论为支点、以其时空学说为主要内容着重探讨康德在先验感性论中如何对主体即人的作用进行凸显的。  相似文献   

20.
宁晚枚 《学理论》2009,(5):38-39
德育的合理张力在于理性与感性的整合,这种整合是在不断总结、借鉴和整合理性德育和感性德育的理论基础和优势.把道德灌输和发展人的主体性结合起来,在德育内容、德育过程、德育方式、德育评价诸方面都有所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