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周长征 《现代法学》2012,34(1):103-111
《劳动法》采用了"劳动者"的概念,但并没有对"劳动者"的具体涵义作出解释。学界通常依照从属关系理论,将"劳动者"解释为包括农民工在内的所有工资劳动者。但是,如果联系立法时的语境来分析"劳动者"的权利体系,我们可以发现,《劳动法》中"劳动者"的真正原型是国有企业职工。"劳动者"原型的选择决定了我国劳动关系的法律调整机制,并且制约着劳动立法的实施效果。直到《劳动合同法》颁布,"劳动者"才开始具有农民工的某些特征。我国应当从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的要求出发,以从属关系理论为指导,科学合理地确定"劳动者"的认定标准,并相应地对目前的劳动关系调整机制进行完善。  相似文献   

2.
关怀 《中国法律》2007,(1):26-28,89-92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的起草工作历经数年,全国人大常委会於2005年12月24日对草案进行了第一次审议。于2006年3月30日向全国公布草案,广泛徵求意见.最近全国人大常委会又于2006年12月24日对修订后的《劳动合同法(草案)》进行第二次审议。《劳动合同法》这一关系到每一位劳动者切身利益的法律的制订成为中国立法工作中的热点之一,现仅就《劳动合同法》的制订谈谈自己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我国现行《劳动合同法》中包含了大量背离普通民事法律规则的劳动关系强行运行规则,但这些规则仍属于私法领域,与公法属性的劳动基准存在本质差别。由公权保障实施,是劳动基准的特征之一。将过多的单位义务纳入劳动监察的保障实施范围,分散了劳动基准的公权保护力度,因此,不宜将现行劳动监察事项作为劳动基准的判断依据。对劳动合同书面形式、二倍工资、经济补偿金、用工档案等具体制度规则的分析表明,我国《劳动合同法》中的大量强行规则并非劳动基准。虽然《劳动合同法》与劳动基准关系密切,但其中真正涉及劳动基准的规定并不多,仅在非典型劳动关系调整中略有提及,因此,制定单独的《劳动基准法》,仍有很大的制度空间。  相似文献   

4.
劳动关系是目前一种重要的社会关系,而《劳动合同法》正是调整这一关系的重要法律之一。因而《劳动合同法(草案)》一经公布即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上海美商会作为美国在华企业的代表也发表了对草案的意见。本文结合相关的劳动法律理论,对上海美商会关于事实劳关系的意见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5.
王悦 《法制与社会》2012,(27):30+35
与1994年施行的《劳动法》相比,《劳动合同法》扩大了保护劳动者的力度,对于调整劳动关系方面规定更为详细具体,也更加具有可操作性.本文从《劳动合同法》鼓励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劳动合同法》强制订立书面劳动合同;《劳动合同法》扩大了经济补偿的适用范围三方面就《劳动合同法》对劳动合同制度的完善进行了分析,认为《劳动合同法》通过这样的驱动机制和惩罚机制,调动起了劳动者保护自己合法劳动权益的积极性,也使得用人单位的违法成本大幅度上升,使得他们不敢轻易违法.同时,还结合笔者的实际工作经验,就《劳动合同法》带来的思考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基于《劳动合同法》的劳动基本法性质及其本身特点,该法将对我国企业劳动者尤其是中小企业劳动者的权益保护产生深远影响,对于建立科学、合理并符合世界发展潮流的现代企业劳动关系具有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短期雇佣现象,拖欠工资现象,劳动关系不规范等问题的存在使得《劳动合同法》及《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的颁布显得更为必要。相信在未来,我国还将出台一系列的与《劳动合同法》配套的法律法规,到时,中小企业职工合法权益将会受到更为细致的保护。  相似文献   

7.
《劳动合同法》于2008年1月1日起实施,与之相应的《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也于2008年9月18日公布实施。作为涉及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切身利益的重要法律,自草案公布起就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该法也取得了较好的社会反响。本文着重从劳动关系实务角度对部分条款进行了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8.
《劳动合同法》环境下对农民工权益保护的法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劳动合同法》实施以来,尽管该法确立了农民工在劳动关系中的主体地位,规定了其享有与其他劳动者同等的权利……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其自身存在的问题和一定的社会原因,在现实生活中,农民工的权益仍时常受到不同程度的侵害。这不仅意味着《劳动合同法》在执法过程中的失灵,另一方面也不同程度地增加了社会的诸多不和谐因素。因此,如何更加有效地保护好农民工的权益成了执法部门和社会亟待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浅析《劳动合同法》的实施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劳动合同法》是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法制建设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这部法律对于更好地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构建和发展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对大学生就业时遇到的常见问题提出了对策分析,并分析了《劳动合同法》对应届毕业生就业的影响及其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劳动合同法》一出台就引起了社会上的广泛关注,有一些事件(华为事件)更引起了轩然大波,正确理解《劳动合同法》对劳动者的保护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在《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的对比过程中,阐述了《劳动合同法》对劳动者的保护,以期对社会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1.
劳动法之竞业限制问题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竞业限制分为法定竞业限制或禁止和约定竞业限制或禁止。我国劳动法尚无明确的竞业限制条款,而《劳动合同法》对竞业限制进行了专门规定,具有很高的立法价值,但是,还存在“法定”与“约定”之争,没有体现出违约金补偿的性质。偏漏了劳动关系存在时的竞业限制义务。所以劳动法对竞业限制的规定有待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2.
吴万群 《法学杂志》2012,33(3):101-105
劳动抗辩权是指劳动者享有的在劳动关系运行过程中拒绝用人单位的劳动请求或劳动指示的权利,在性质上属自力救济权。我国对劳动指示权抗辩的直接法律规定主要在劳动保护法中,不过在劳动立法中却没有针对劳动请求权抗辩的规定,《合同法》可以提供此种法律依据。实践中,劳动抗辩权行使会遇到一些障碍,应有针对性地予以克服。劳动抗辩权是保护劳动者生命健康权的最佳方式,具有效率高且成本低的优势,其行使效果表现为暂停提供劳动,但一旦抗辩事由消失则劳动关系又恢复到正常状态。  相似文献   

13.
李海明 《法律科学》2013,(5):108-119
因国家对工资总量宏观调控所延伸的工资构成制度成为司法实践中判断是否属于工资的重要依据,其优点是简单,其弊端是逻辑上存有缺陷,其结果是工资成为约定的名义工资、劳动者权益受损及用人单位行为脱法。工资立法应当明确工资的法律定义,在观念上从工资由工资、奖金、绩效、补贴等组成的工资总额构成转换为工资定义的形式要素和工资内容的逻辑结构,实现对价观念与具体认定标准的统一;在制度上实现工资与非工资的区分,为厘清经济补偿基数、最低工资、社保工资基数、税基工资等提供规范基础。  相似文献   

14.
林喆 《时代法学》2004,2(5):3-5
诉讼活动中公民代理行为具有合同性和劳务性。取得劳动报酬权是宪法所赋予公民的基本人权———劳动权的重要内容。公民代理行为由宪法以及体现其分配原则的劳动法和合同法来调整。任何法律和政策的制定都不可以剥夺公民的劳动权及其劳动报酬权 ,否定公民代理人行为的劳务性 ,将它们视为一种无偿劳动的做法 ,是在事实上违背了宪法所确定的“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分配原则 ,是对劳动者劳动权及其劳动价值的一种否定 ,也不符合合同法的基本精神。  相似文献   

15.
郭英华 《行政与法》2006,6(8):100-104
传统观点视劳动合同为公法性质的合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一步发展和我国劳动制度进一步深化改革的今天,此观点有不合理之处。本文试图从批判“劳动合同公法论”入手,界定劳动合同的私法属性并解决其法律适用问题,以期能够完善我国的劳动合同制度,并将其与劳动法其它相关制度的改革和司法实践更好的衔接起来,真正解决实际问题,顺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  相似文献   

16.
我国劳动合同立法现状及其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劳动合同法》的颁行为标志,我国劳动合同立法攀上巅峰。然而,现有立法不能实现其预期,根本原因在于劳动契约自由规制不适度,突出表现在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等制度中。而要改变这一现状,就需要从外在与内在两个视角加以努力,以体系化的方法设计劳动合同制度,补足劳动合同制度的强制性。  相似文献   

17.
试论合同法中的诚实信用原则--从规范的角度进行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年冰 《法律科学》2003,2(6):59-66
诚实信用原则起源于罗马法,确立于1907年的<瑞士民法典>.作为合同法基本原则的诚实信用原则,在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立法表达方式,我国现行<合同法>规定的体系完整的义务群,是诚实信用原则的很好体现.诚实信用原则与合同法规范在产生依据、表现方式、适用等方面有着诸多不同的特点在我国合同法中,诚实信用原则具有重要的功能,它是合同当事人的行为准则,是立法者保证合同法内在精神统一性的重要概念和技术手段,是授予、也是限制法官自由裁量权的依据.  相似文献   

18.
新合同法对我国原有的合同法体系作出了重大变更 ,对海商法也必将产生重要的影响。本文分析了新合同法将对海商法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新合同法与海商法如何融合 ?海商法施行以来遇到的一些问题如何在新合同法中获得解决等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9.
劳动违约责任:归责原则、构成要件及立法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用人单位履行劳动合同一般要承担劳动法和劳动行政规章所规定的强制性法定义务,而劳动者履行劳动合同则一般承担合同约定的义务。因而劳动立法在设定劳动违约责任时,对劳动者应以过错责任,对用人单位应以严格责任为归责原则确定违约方的法律责任。用人单位违约,不仅应对劳动者承担违约补偿责任,而且应承担劳动行政责任。劳动者违约,则应根据劳动者违约时的主观过错状态以及用人单位由此所受实际经济损失等情形,确定其应承担的经济赔偿责任。  相似文献   

20.
张照东 《河北法学》2006,24(11):88-95
对弱势群体的关注是社会和谐进步的表现.我国<劳动法>从颁布实行至今,已经走过十余年的风风雨雨,但现在看来,一调一裁两审的劳动争议解决机制对于保护弱势群体合法权益,已经显露出很多弊端与不足.在新的社会背景下,必须对现行劳动争议解决机制进行深入的反思与批判,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重构一个更加合理的劳动争议解决机制,才能真正体现<劳动法>的价值取向,确实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