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0 毫秒
1.
唐超杰 《学理论》2014,(3):44-45
死亡问题是人类历史上一个无法回避的人生难题,是我们最陌生的同时又最切身的问题,对死亡的超验性思考体现了一种人类的终极关怀精神。在海德格尔看来,人就是"向死而在",人只有"先行到死中去",体验死亡、承受死亡,才能从日常共在的沉沦状态中超拔出来,勇敢地承担起最本己的存在,本真的作为他自己而存在,这才是人的存在的本真性。  相似文献   

2.
兰小蒙 《学理论》2013,(14):49-50
对死亡的思考就像我们对生命的思考一样,一直伴随着人类存在的始终。人们渴望生,而惧怕死,追求长寿。但是应该知道生命的意义不在于长久,而在于生命的质量。探讨死亡的正面价值,探讨死亡对于生者的意义和价值,意在让生者正确的看待死亡,勇敢地面对死亡,让我们重塑生的意义和伟大。  相似文献   

3.
论人的价值     
人的价值是一切价值中最重要也是最复杂的价值.对人的价值的理解,歧义颇多.要搞清楚人的价值,必须搞清楚入的价值与物的价值、人的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人的主体价值与客体价值、人的潜在价值、内在价值与外在价值或现实价值及人的价值选择与价值实现等问题.  相似文献   

4.
公众需要和接受怎样的领导--关于领导价值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辛锋 《理论探讨》2004,(1):70-72
领导活动区别于一般的管理活动的重要特征在于它是关涉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活动,是关涉人的利益和需要、人的价值和实现的活动。领导价值是对领导活动的宗旨、使命的预设、定位,这种预设、定位既体现为领导动机的抉择,也体现为领导活动"游戏规则"的"制度安排"。无论何种场景下,真正的领导活动,合理的价值预设都是关涉社会共同体共同利益和需要(包括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两个方面)的行动,也关涉领导者能否合理合法地实现个人价值的问题。价值预设是一切领导活动、领导者无法回避的重大问题。合理的价值预设、定位尽管不能全部解决公众或领导者在领导活动中所遇到的所有困惑、难题,但它至少可以将"领导"、"领导者"的活动置于具有合理性和社会认可的逻辑起点和行动准则之上。  相似文献   

5.
在政治学中,学界通常把"自由、平等、正义、安全"等视为人类的基本政治价值,而忽视了从具体的利益的分析视角去探讨人类的基本政治价值,马克思主义是唯物主义,非常重视对人的利益的研究.本文在疏理前人论述的基础上提出:共同利益的最人化是人类的一个隐含的政治价值.  相似文献   

6.
后行为主义政治哲学对价值理性的关注及其现代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价值理性对于人类政治来说是灵魂和标志,后行为主义正是因为恢复了价值理性的地位才使得片面追求工具理性的行为主义不致彻底死亡。但是行为主义的价值理性是以工具理性为辅助的,在一定意义上坚持了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统一,因此具有很大的现实性和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三十余年来。我国社会发展到了需要回头审视的拐点,这便有必要站在价值的高度回望社会发展目的。人类社会的价值体系包括元价值、基本价值与具体价值。元价值只有一个,印公平公正,它是一切其他价值的量度;基本价值关乎组织或共同体的存在基础,与公共利益相关联;具体价值系指个人权益。大价值绝对地高于小价值且不能向小价值让步,但是,必须为作出牺牲的小价值从制度上构建赔偿机制。  相似文献   

8.
白长华 《学理论》2010,(29):93-94
人的价值是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人的自我价值是个人对自己需要的满足,人的社会价值是人能够满足社会的各种需要而产生的价值。从低到高分为四个层次,即满足个人需要、集体需要、国家需要、人类需要而产生的社会价值。人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有主次之别,实现社会价值是第一位的,实现自我价值是第二位的。二者又互为条件。满足社会需要有助于满足自身需要,满足自身需要同样有助于满足社会需要。  相似文献   

9.
《学理论》2015,(34)
马克思恩格斯的人的发展理论是关于人类发展的科学理论,他们以唯物史观为基础,不仅实现了人类发展在价值取向上较之于近代人道主义的彻底变革,而且还找到了实现人类发展价值取向的现实科学途径。本文基于人的发展价值取向与科学认识内涵的分析,从而辨析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而说明正确协调两者关系的方法,以厘清当今我国社会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0.
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是对人的价值而言的,是人的价值关系中相互对应,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两个特有的构成部分。马克思曾明确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那么,分析人的价值也必须在这个“社会关系的总和”中去考察。因为人的价值在本质上是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在认识上的一种反映和概括,它只能存在于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之中,只能从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中去把握。所以,就人的价值而言,既包括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也包括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即人的个人价值和人的社会价值。所谓个人价值,就是以个人为价值主体,以社会为价值客体而言的。在这一价值关系中,是指个人通过自己的劳动,社会对个人多大程度的回  相似文献   

11.
冯友兰赋予西方理念"人是理性的动物"以中国化的表达方式,由此提出了具有深厚中国传统文化底蕴的人生四境界观点.但是,他的逻辑起点仍然是对人的符号化定义,没有包含人的价值规定性的全面性.他的人生四境界带有非历史的缺陷,有道德理想主义的缺陷,也带有人类早期文化的自然崇拜的缺陷.从人的价值规定性及其实现程度出发可以看到人生三境界,即个人自我实现的审美意境、与社会同在的审美意境和与历史同在的审美意境.  相似文献   

12.
一、事实与价值.区分事实与价值,是价值哲学的起点.把事实混同于价值,是当代世界各国居于主导地位的价值哲学在理论上陷于混乱的根本原因.二、是与应当.不仅"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推导出"应当",而且"应当"必须以"是"为根据."是"什么是实现科学决策作出"应当"如何的必要条件.三、价值与存在.价值存在于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中,存在于主客体相互作用下客体对主体的作用和影响中,主客体相互作用中客体对主体的效应,就是价值(广义的价值).客体对主体积极的效应,就是正价值;消极的效应,就是负价值.通常人们所说的价值,指正价值,在这个意义上说,价值必定是善的.价值的本质在于促进主体生存、发展、完善,使主体特别是使人类社会更美好,使每一个人全面而自由地发展.  相似文献   

13.
思想政治工作的生态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然生态系统是人类社会存在的自然前提和客观环境条件,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生态基础。作为各项工作"生命线"的思想政治工作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发挥其宣传解释、预警防范、环境教育、价值引导等价值功能,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从而为和谐社会的构建创造一个宜人的自然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4.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人类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人类走向自觉的"类存在"的表现与确证,因而它必须以人类的自由自觉性为前提。人类共同价值体现了人类的自由自觉性,既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础,也是维系人类命运共同体存在的基本纽带和灵魂。在这个意义上,人类命运共同体实质上是人类价值共同体。"人的类存在"体现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逻辑。人类走向自觉"类存在"是历史和现实的要求。经济全球化并不必然导致人类走向自觉"类存在",因而,引导好经济全球化走向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选择。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目标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其核心内容或实现路径是共商、共治、共建、共享。  相似文献   

15.
吴云  李春光 《理论探讨》2008,2(2):67-69
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之间存在对立的一面,社会价值具有整体性和长期性的特点,个人价值具有个体性和现实性的特点.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社会价值的取向各不相同,如果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和理解社会价值取向,就会出现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对立.同时,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又有统一的一面,从价值主体看,都是实际从事社会活动的具有社会性的人.从相互作用看,二者存在相互影响和制约.在社会发展中,个人价值追求与社会价值追求总是交织在一起,并通过相互作用构成一种辩证运动.首先,每个人都在追求自己的个人价值,但在客观上却实现了社会价值.其次,对社会价值的追求常常要以某些个人价值的舍弃为代价.从我国目前情况看.仍存在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矛盾,要调适这种矛盾,必须增强价值的兼容性,提高对社会价值的认同程度,扩展个人价值的选择空间.  相似文献   

16.
价值本质和特征是价值论的核心问题,是价值理论的基础,而价值导向是价值论中最具现实意义的问题。价值本质是主客体的效用关系,是在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中形成、存在的,具有客体为主体"所用"、"相一致"、"相符合"和"相接近"的规定性。研究价值特征主要是研究主体特征,即,因主体的不同、主客体关系的变化和主体变化而表现出价值的不同特点,这些特征呈现出价值主客体效用关系中客体相对稳定与主体相对活跃的动态性规律。在社会价值体系中,价值导向总是处于支配地位,个人的价值取向在总体上一定趋于社会的价值导向,有时会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7.
人的价值包括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二者之间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是对立统一关系。现实中如何使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协调起来,本职工作是联系个人和社会的桥梁,干好本职工作是满足社会需要和个人需要实现人的价值的基本途径,也是评价人的价值的主要根据。  相似文献   

18.
李科政 《学理论》2013,(19):78-81
尼采立足于人的生命意志,批判了西方传统道德价值。他认为道德价值是人为的,起源于非道德的人类欲望;基督教与理性主义哲学的道德,设置了作为道德主体的人与道德价值的分离,造成了道德上的虚无主义,并与人的自然本性相冲突。故而尼采否认任何客观的道德价值,主要以"善恶彼岸"的价值立场,建立以自我为价值中心的自然主义道德,并提出了"超人"的理想人格。  相似文献   

19.
正确把握历史唯物主义,不仅需要把社会史与自然史有机统一起来,而且需要实现从本体价值向主体价值的转型,从主体维度确立历史唯物主义的生态价值基座。实际上,生态价值不是预成的,而是生成的。正确的历史观必然是正确的自然观:人与自然交相利、自然史与人类史彼此和谐同步可持续。历史唯物主义中的"物",并非指外在于人的客观物质、纯粹客体或物质财富、"物质生产力",而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人的实践,人的活动,人的生活、人的生命意义。从主体出发去看待"物",它们都只能是人的活动过程或活动结果,是人的对象性存在。现实生活中一旦自然生命体和人类生命体同时受到威胁,遭受摧残,历史唯物主义将名存实亡。  相似文献   

20.
东明 《侨园》2013,(6):44-44
<正>无论在亚欧大陆,还是美洲大地,其神秘恐怖的"死亡山谷"无处不在。其中前苏联的"死亡山谷"、美国的"人类死亡谷"、意大利的"动物死谷"、印尼爪哇岛上的"死亡洞"是世界上最为出名的四大死亡之谷。这些地方自古以来就是生命禁区和死神居所。只要人类误入其中,多半将有去无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