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欧洲认同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张生祥 《欧洲研究》2005,23(3):111-118
发端于战后的欧洲一体化进程发展到今天已经形成了经济政治的全方位联盟。然而,欧洲联盟不仅仅是一个利益和目的共同体,还应该是一个文化和理念共同体,为所有的欧洲公民创造一个情感归属的“精神家园”。而欧洲认同的建构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惟一途径。那么如何解读并建构一种共同的欧洲认同?本文试图从三个方面对欧洲认同的建构进行考察,认为欧洲认同是一个多样性的民族认同逐步融合和统一,以“他者”身份为参照,并在此前提下不断寻求共同的“欧洲特性”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杨国栋 《欧洲研究》2020,38(3):62-86
深植于欧洲政治法律传统并经多次更新内涵的团结原则促成了欧洲向民族国家时代的转型和共同体重构,社会民主主义者和基督教民主主义者共同将此概念发展为民族国家的基本价值。《罗马条约》以来,团结原则被纳入欧盟法,既包括总则原则性规定,也包括各领域中的具体条款。欧洲法院将团结原则在不同领域中的规范分别解释为消极或积极的法律义务,并提出了司法审查的尺度。以欧盟为共同体范围的团结和以成员国为共同体范围的团结成为法律争议背后的两大竞争性立法根据。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德国医疗物资出口限制令和欧盟纾困措施争议,事实上也隐含着二者的博弈。经由欧洲法院的司法裁判,欧洲共同体的团结逐渐超越成员国的团结,推动着欧洲国家的融合与国民身份的重构。  相似文献   

3.
欧洲正在遭受多重危机。危机之所以呈现多重性,源于欧洲历史上帝国、基督教、民族国家、资本主义等多条历史线索的并存与缠斗。这些线索长期存在于"欧洲历史老人"体内,其演进及彼此间的相生相克,是欧洲历史的推动力量。自古希腊以来,欧洲经历了帝国、基督教、民族国家三大范式。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发展出了一条新的历史线索——"共同体"线索。"共同体"能否成为欧洲历史的第四大范式,取决于其在多条历史线索的缠斗中能否适应并最终获胜。受多线索震荡的影响,主权债务危机以来的欧洲呈现"多维度不均衡"状态,正走向新的历史合体。第一阶段将走向"欧洲堡垒",对内继续推行经济一体化,对外实施重商主义和有限扩张,吸纳西巴尔干诸国入盟。第二阶段可能走向"欧洲帝国",内部出现等级制,对外与美国共筑"跨大西洋帝国共同体",并大幅对外扩张。  相似文献   

4.
21世纪民族国家的命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民族国家的产生和发展民族国家 (Nation—State)是在中世纪废墟之上产生的。到 15世纪末 ,将欧洲分裂成一块块封建领地的中世纪封建制度逐渐丧失了生命力 ,在经历10 0 0年民族之间的战争、迁徙和融合之后 ,欧洲形成了一批新的民族。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 ,按照民族特性建立统一的政治共同体的要求 ,成为历史的趋势。民族国家的出现是一件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事件。民族国家同以往那些政治单位的分分和和、循环往复有着本质的区别。它不仅为政治共同体找到了民族这个有天然凝聚力的基础 ,而且创造了一种全新的社会组织形式。民族…  相似文献   

5.
20世纪80年代末是全欧洲进程及东西欧国家多方合作的积极发展时期。东欧国家的革命进程、政治对话的因素及新的欧洲结构的出现改变着欧洲的外貌。可以说,欧共体对“东欧政策”以及对建立“全欧洲大厦”、“欧洲联邦”、“欧洲和平秩序”、“统一宇宙空间”等等出现了一个新的阶段。对当今西欧的理论概念,其典型形势是:  相似文献   

6.
一 为什么是东北亚构想一个东北亚共同体 ,并从社会文化上对此进行强化 ,为何偏偏要选择包括以韩国、中国、日本为中心的“东北亚”这个地理单位呢 ?答案是 :为了在这些彼此文化相似性较高的国家之间建立一种相互协作与共存的核心 ,追求一个开放的地区共同体。就这一点而言 ,可以说东北亚是新的空间想象力的银幕 ,是一个打破国家地理界限而有意构思出来的范畴。那么 ,东北亚共同体的构想对历史经验和社会文化有何意义呢 ?人们往往把亚洲特性视为“非欧的” ,亚洲仅仅是欧洲人意识中的一种形象罢了。实际上 ,东北亚地区的重要性肇始于西欧资…  相似文献   

7.
二十世纪的欧洲其实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废墟上。这个世纪的上半叶发生的两次战争不过是十九世纪的继续,并为十九世纪做了“结算”。欧洲从1945年进入新的历史时期,与从拿破仑到俾斯麦的十九世纪的欧洲政治地图相对照,完完全全是另一副样子了:“冷战”起讫占据了时间的大半,最后十年,欧洲终于走出“一分为二”的框架。“欧洲联盟”作为欧洲的新事物出现了,而且还在“东扩”,然而它们只是大大小小、发展形态各异的民族国家的“联盟”,远未形成久久预期的那样的“政治实体”。它在世界棋局上无论如何只能退居美国大厦的“厢房”;20世纪的欧洲…  相似文献   

8.
克劳塞维茨的战争理论揭示了战争的“三位一体”本质 ,即战争是暴力性、不确定性和政治从属性的结合体。这一关于战争本质的理论具有重大的国际关系意义 ,它在国家和国际两个层面上 ,提出了运用国家大战略并通过建立国际安全与地区和平机制来处理战争与和平问题的重要性、可行性和必要性。从国际关系角度看 ,克劳塞维茨的战争理论是一个关于战争与和平的完整而严密的理论体系 ,具有明显的“理性现实主义”特征 ,因而在现实主义思想传统中占据着突出而重要的地位。在当今时代 ,克劳塞维茨的战争理论及其思想方法 ,为国际社会寻求更为有效的战争结束途径、通过国际合作强化安全与和平机制 ,提供了一种重要的理论范式。  相似文献   

9.
战后日本的战争记忆一直广受关注,以战败国的视角解析日本社会对战争的认识轨迹意义重大。对流播广泛的纸媒舆论的话语策略展开分析,是把脉社会态度的重要途经。二战后至今,《读卖新闻》8.15社论的“战争记忆”从注重反思战争、呼吁和平,关注国计民生和国家建设,到逐渐转为注重讨论战争责任,开始在国际舞台上显现出强硬立场。在话语策略上,呈现出对战争责任的模糊化、对和平的强调和对战争反省的纠葛、对受害者形象的强化等倾向。整体而言,《读卖新闻》8.15社论对“战争记忆”的构筑,在共时和历时上都将重心置于日本国内,对和平的追求也局限在狭隘的本国人民所受战争灾难的逻辑基础上。  相似文献   

10.
基督教对欧洲影响巨大,就外交而言,它先是为其预设了原初的背景前提,继之又形塑了其行为主体——民族国家;它不仅为欧洲外交提供了基本制度规范,而且随着与民族国家结合,还对欧洲外交的发展与演变产生直接影响。在历史坐标中考察两者关系,不仅可为我们提供一个认识宗教与外交错综复杂关系的典型个案,而且对我们理解现实中的欧洲外交,甚至整个国际关系也将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1.
张金岭 《欧洲研究》2012,(4):123-136,8
自2010年以来,文化多元主义在欧洲多个国家"被宣告"失败,深刻地反映了欧洲社会在文化多样性问题上厚此薄彼的态度——积极支持欧洲本土文化的多样性,却消极对待以移民群体为代表的非欧洲文化的存在;文化纠结是当代欧洲文化多元主义实践中的一种真实心态,折射出他们在国家与民族认同层面上的价值诉求;欧洲国家不应当仍旧把持"单一民族"国家的观念去治理和应对一个实际上已经"多民族化"的国家现实,"多元一体"应当成为未来国家与民族建构的指向。  相似文献   

12.
张生祥 《德国研究》2006,21(1):26-31
肇始于战后的欧洲一体化进程发展到今天已经进入经济政治的全方位联盟。然而,欧洲联盟不仅仅是一个利益和目的的共同体,它还应该是一个文化和理念的共同体,为所有的欧洲公民创造一个情感归属的“精神家园”。而欧洲认同的建构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唯一途径,那么如何解读并建构一种共同的欧洲认同?本文试图从欧洲认同感产生、新欧洲认同政治以及欧洲认同的逐步形成等三个方面对欧洲认同这一历史现象进行考察。  相似文献   

13.
李旭 《俄罗斯研究》2023,(3):176-192
建构国家认同是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政府亟待解决和谨慎处理的重大问题,其核心任务在于妥善处理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的关系,有效整合国家认同的内涵。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俄罗斯从理论和实践层面积极探索建构国家认同的可行路径,从建构“俄罗斯民族共同体”到“俄罗斯世界”的变迁,逐渐形成了以“千年俄罗斯”为核心的国家认同理念。在俄罗斯政府自上而下的努力下,俄罗斯全国各族,尤其是少数民族的国家认同感和公民认同感显著增强。俄罗斯挖掘国家认同的历史文化基因、更新国家认同的定义等做法,为多民族国家认同的建构提供了诸多经验和教训。  相似文献   

14.
文化认同理论与欧洲一体化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文化认同是欧洲一体化中的一个重要理论概念。增强对欧洲这一特定地理区域和文化政治实体的认同意识 ,不仅为欧洲公民接受政治经济统一的现实奠定了心理和文化基础 ,也影响和制约着欧洲一体化的未来进展。然而在民族国家观念依然盛行的今天 ,文化认同更多地指向民族层面 ,以欧洲为价值核心和基础的文化认同感相对较为薄弱。为此 ,应当从欧洲文化的同一性入手 ,通过发掘和强调欧洲文化的共性以及加强欧洲范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 ,建构超越民族的欧洲文化认同 ,使欧洲朝向更为紧密的统一体发展。  相似文献   

15.
从文化共同体到后古典民族国家:德国民族国家演进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解朴 《欧洲研究》2012,(2):33-48,160
长期封建割据造成德国民族国家的形成晚于英、法等传统西方国家。其建立民族国家的路径是先有民族,后有国家。德国民族国家是建立在由血缘、历史、语言、文化等要素构成的"文化共同体"的基础上,这一文化共同体同时也构成了德国民族认同的核心要素。受到历史和地缘政治因素的影响,德国民族国家的发展道路较为特殊,这也决定了其融入西方过程的曲折与漫长。20世纪90年代,两德重新统一后,德国与其他欧盟成员国一样进入后古典民族国家形态,将主权部分地让渡给超国家共同体。德国民族国家目前需要解决的是欧盟治理结构中的"新德国问题"。  相似文献   

16.
施罗德提出欧盟在和平政策上必须以“一个声音”说话施罗德总理要求欧盟在国际和平政策上起到一个中心的作用。 11月 16日 ,施罗德在波鸿的社民党欧洲研讨会上发言说 ,扩大以后的欧盟必须在和平解决冲突方面一致对外 ,欧盟必须清楚地表示战争仅仅是最后的手段。他保证在处理伊拉克的问题上将与美国保持一致 ,但没有做出具体的承诺。他认为中东和近东的整个和平进程关系到德国和欧洲的基本利益。虽然当时德国拒绝了参加伊拉克战争的要求 ,但目前在伊拉克受到威胁的美军士兵“需要我们的团结合作”。 (俞宙明摘译自www .welt.de 2 0 0 31116 )…  相似文献   

17.
欧债危机后兴起的疑欧主义为欧洲转型概念的提出提供了研究的空间。欧洲转型不仅可以把欧洲整合进程中的前进、后退以及循环这样的复杂过程综合地概括出来,同时还可以从空间和时间上把握欧洲向心整合过程中的异质性。欧洲转型的起点是民族国家,而终点则是欧洲民族区域。欧洲民族区域的构建包括区域构建和民族构建两部分。与联邦概念相比,民族区域概念在学理上更为准确,同时也与民族国家保持了概念上的一致性。欧洲转型并不是一个从起点到终点的线性过程,而共通体则是其阶段性的目标。共通体是相对于共同体而言的概念。共同体的资源分配以自上而下的模式为主,而共通体的资源分配则建立在自下而上的协调基础上。本世纪以来的制宪进程是一种共同体的努力,但是这一努力却需要在共通体的基础上达成。欧债危机的产生表明欧洲共同体还远未形成。在危机出现的初期,欧盟放弃救助的逻辑便是共通体的逻辑。欧债危机在一定程度上又加剧了共通体逻辑的影响,但同时也为共同体的进一步发展孕育了新的契机。目前的欧洲转型有两项重点:一是巩固共通体的成果;二是从共通体转向共同体。不同区域执行这两大任务的侧重和进度应有所区别。  相似文献   

18.
18世纪前期,法国的一位名叫圣·皮埃尔的神父写下了一篇长文《永久和平方案》,他认为,欧洲人最伟大、最瑰丽的向往就是要实现欧洲民族的“永恒和普遍的和平”,建立“一个恬静、和平的兄弟之间的社会”。神父的这个美好向往得到了同时代及以后时代欧  相似文献   

19.
全球化视野下的民族认同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分析了民族认同的建构,探讨了全球化对它的影响以及在全球化时代如何对之重建的设想。民族认同的建构是民族国家进行文化融合与政治整合的过程,其要点在于民族统一与族裔多元的平衡以及文化与政治的良性互动。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民族认同受到身份相对化、流动化和竞争化的冲击,面临再造自我之使命。以族裔为根基、以民族为归依、以世界为关照的世界民族主义不失为可供选择的替代性认同,它既缓解了民族与族裔的矛盾,促进了文化与政治的相互协调,同时又呼应了全球化进程。以“柔性地理”、“主权部分让渡”以及“世界主义框架中多元文化主义”为特征的后民族国家将是其主要的推动者。  相似文献   

20.
18世纪康德的《永久和平论》探讨了现代国家意义上的永久和平 ;2 1世纪哈贝马斯在《论康德的永久和平观念》中试图修正其前辈的观念 ,引起了我们极大的兴趣。康德在国家主权的前提下讨论“永久和平” ,出发点在于“世界公民权利” ;哈贝马斯越过国家主权讨论“永久和平” ,出发点在于人权。哈贝马斯在其文第三部分提出对康德的修正 ,这一部分集中反映了二者的分歧。哈贝马斯认为 :世界公民权利必须加以制度化 ,并对所有政府都具有约束力 ,国家共同体必须以制裁作为威胁 ,至少能够做到督促他的成员做出合法的行为……也就是说 ,从法律上调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